饺子有两种象征意义:一是饺子形似元宝,有祈求发财之意,吃了它出门就可以多挣钱;二是饺子形圆,寓顺利、平安,有盼望团圆的意思。旧时外出凶险很多,除季节、天气变化之苦外,还有人情的冷漠、江湖的凶险等,出门在外难免会有矛盾发生,吃了饺子就相当于有了一道护身符,意味着可以平安回家。
面,即面条。在民俗中,面条象征“长长久久”的意思。如在过生日时,有寿面,象征着长寿;在婚礼和生育仪式中,面条象征着子孙绵长,世代不息;在待客仪式中,面条象征常来常往,亲情永久;在迎归仪式中,面条包含着庆贺顺利归来的意思,也包含着盼望长住,不再分离的意思。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无论出门走多远,甚至是到外国去,也不再是什么隆重的大事了。虽然如此,但出于民间俗信的良好愿望,民间仍多以饺子送行。而这份情意,每一个在外之人都能准确地领悟和感受到。
趣味链接:有关出行的俗谚
民间关于出行的俗谚有:“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出外十日,为风雨计;出外百日,为寒暑计;出外千里,为生死计”、“出门人,三分小”、“出门不露白,露白会丢财”、“行要好伴,住要好邻”、“走的道多,受的罪多”、“饱带干粮,暖带衣裳”、“行船走马三分险”、“走大路有水,走小路有鬼”、“走遍天下路,吃不尽店家亏”、“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此外,还有“父母在,不远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
007 ■ 大门上“福”字倒贴的来历是什么?
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说“福到了”,以图吉利,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可是“福”字倒贴的习俗起源于何时呢?
据《梦粱录》卷六“除夜”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这里所说的“贴春牌”就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但是不是倒贴,我们无从考证。
据说倒贴“福”字的风俗,最早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有一年的春节前夕,恭亲王府的大管家为讨主人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一个下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
没想到这个下人目不识丁,他把福字全给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殃及自身,慌忙下跪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
恭亲王福晋一听,倒也合乎情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种招式呢!”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从此倒贴福字的习俗就传入了民间,人们都理解为“福到了”的意思。
趣味链接:倒贴“福”字的传说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封自己的妻子为皇后,是为马皇后。马皇后由于脚大曾遭到世人的耻笑(因为当时中国妇女以缠足为美),朱元璋对此很不高兴。
一天朱元璋微服出行,到了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在围观一幅漫画,画面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妇人大脚。朱元璋看了,以为镇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马皇后,因为马皇后正是淮西人。
朱元璋很是气恼,回宫后就让下官去镇上调查,看看有哪些人在围观那幅画,对凡是没有围观的人家就让其在门上贴一个福字,以作为区别的记号。马皇后知道这件事后,就悄悄派人去通知镇上所有人,务必在天亮之前在大门口贴个福字。其中有一家人不识字,竟然把福字给贴倒了。
第二天御林军来到镇上,看到家家户户都贴有福字,不知该从哪儿下手。正在六神无主、不知所措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家把“福”字给贴倒了,可这个把福字贴倒了的人家,我们该不该拿呢?御林军心里没底,于是就立即禀报了朱元璋,朱元璋听了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是个很有善心的人,为了挽救这家人的性命,她忙站出来说:“那家人知道当今圣上英明,能给百姓带来福音,所以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就是‘福到’的意思吗?”朱元璋听后,眉头顿时就舒展开了,当众赦免了那家的罪过。后来倒贴福字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008 ■ 本命年扎红腰带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
人们将自己十二年一遇的属相当成是自己的本命,到了该属相的年便是“本命年”。“本命年”有很多习俗,这些习俗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民间在本命年里有穿红衣服、红袜子、系红腰带的习俗,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避邪躲灾,逢凶化吉,能够给人带来好运。那么这种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呢?
本命年的红色讲究源于古人对红色的崇拜。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除此之外,新年贴红对联;汉族的旧式婚礼中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新科的红榜等等,不论做什么事,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
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因此每逢本命年,人们便早早地穿上红色内衣,或系上红色腰带,有的随身佩戴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认为这样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渐渐地,这种习俗就成为一种传统了,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祷。
趣味链接:什么是本命年?
本命年就是十二年一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坎儿年”,意思就是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过一道坎儿一样。
本命年也为年忌,《灵枢经》中,设置年忌本为让人自警,不干坏事,以规范社会行为。每到年忌之时,遂成厄关,须用各种避邪方法防止病灾伤亡祸事的发生。最常用的避邪办法就是扎红腰带(俗称“扎红”),或穿红背心、红兜兜、钉红领子,以红克邪。
009 ■ “药渣倒出门,疾病不缠人”的说法有科学道理吗?
在我国民间有“药渣倒出门,疾病不缠人”的说法,至今在很多地方都还流行着“倒药渣”的习俗。民俗认为人生病是因为有病魔作怪,用药调理之后,要把煎过的药渣,倒在行人过往的岔路口,让千人踏、万人踩,据说这样可以踩踏病魔,或是将病魔带到别的地方。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慰,并没科学依据。
相传,民间“倒药渣”的习俗来源于唐朝。当时有个名叫韦慈藏的郎中,医术精湛高明,凡他看的病人,三天内准能治好。皇上知道后,传旨请他去做太医,他不是个热衷名利之人,就婉言谢绝了,因为他心里放不下广大的穷苦百姓。
韦慈藏常常背着药囊,领着一只黑狗,跋山涉水,走乡串户,为老百姓看病。每次看完病,他都要告诉人家,要把煎过的药渣倒在门口。因为这样,他的黑狗就能嗅到药渣的气味,领他到患者跟前,给病人进行复查。就这样,他不知治好了多少病人。
后来,韦慈藏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将药渣倒在门口的习惯,改为倒在岔路口了,并且世代流传了下来。
其实“倒药渣”的传说不足为凭,我们姑且把它当做一种文化现象来欣赏。归根到底,就是药渣的处置问题。煎完汤药后,自然要把煎取药汁后的药渣倒掉,但有毒中药则应埋掉。
趣味链接:“偷药罐”的风俗
关于煎草药的药罐,有许多趣闻逸事。在我国一些民间地区,有些人家一般都不购置药罐,认为有它在家会招来疫病,而采取借用或代煎的方式。旧时,在陕西旬阳一带就流行“偷药罐”的风俗。
当地有患者需要熬药,不愿向长久患病、备有药罐的人家去借,常悄悄“偷”来,用毕再悄悄归还。丢了药罐的人家不但不追查,不恼怒,反而喜形于色,认为病人即将痊愈。
在山西晋南一带,药罐的使用有“只能借,不能还”的习俗。就是说,有药罐的人家,希望家人身体健康不再使用药罐,别人可以借走使用,但不能再送回来。
借用药罐的人家,煎完药后就把药罐放在自己家里,再等其他病家煎药时借走,这样一来,药罐好像变成公用的,时间长了,也不知放在谁家里了。
010 ■ 民间认干亲爱认常姓或刘姓的讲究是什么?
在民间,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要请人给他测八字,算命运,有很多种讲究。有的认为孩子命硬与父母相克,有的认为孩子命里缺少什么,不好养活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民间就采取认干亲的方法,让孩子免灾去病,健康成长。
认干亲的习俗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北方叫“认干爹干妈”,南方叫“认寄父寄母”,俗又称为“过房爷房娘”。但认干亲也不是随便拉上一个人就能认的,总之要利于孩子的成长才好。
民间认干亲讲究最多的就是常认“常”姓或“刘”姓的人,取“常”、“留”的谐音,表示孩子能常在,能够留住。还有的拜场为干娘,碌碡为干爹。碌碡为石碡子,坚硬结实,场谐音“长”,有长命之意。
此外,也有寻找与本姓谐音同类的姓氏给孩子认做干亲的,譬如孩子姓杨,姓侯的,多认姓马、姓朱、姓牛的人为干亲,因为羊、猴、马、猪、牛等都是四条腿,是同类。
除此之外,还有在兄弟之间认干亲的,比如老四的孩子认老二这个叔叔为干亲,也管老二叫“二伯”,这点讲究的主要是孩子的八字与亲生父母不合的问题。认干亲其实是民间的一种精神慰藉,在科学道理上是行不通的。
趣味链接:少数民族也有“拜干亲”的习俗吗?
除汉族以外,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拜干亲”的习俗,如土家族就非常有代表性。土家族的小孩除了寄拜给别姓之人作为“干儿子”、“干女儿”之外,有些人家还将小孩寄拜给树木、岩石、水井,以及猪、狗、鸡等物,并以寄拜之物为小孩命名。
如果是男孩,一般谓之为“岩保”、“水保”、“猪保”、“鸡保”等;如果是女孩,则一般取名为“岩妹”、“水妹”、“狗妹”、“鸡妹”等。因为在土家人看来,只有将小孩寄拜给他人或事物,才能消除灾星,让小孩顺利成长。
“拜干亲”这种保育习俗,尽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我们仍能从中找到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一是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让小孩好养和顺利成长;二是起因相似,都带有较为浓厚的迷信色彩;三是情感一致,都富有极为浓烈的人情味道。
011 ■ 挂上长命锁就真的能长命吗?
长命锁就是挂在小孩子胸前的“长命缕”。关于挂“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汉代时人们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得到神灵的保佑,就会专门为孩子制作一个“长命缕”佩戴在胸前。“长命缕”多为丝线编织而成的,但也有少量是从庙里买来的。
在明清时期,“长命锁”在汉族地区已经十分流行,长命锁已经出现了银质的。有钱的家庭,在孩子出生后,一般会出资请银匠打制。不过穷苦人家没有白银,也请不起银匠,故而还是多从市面上购买铜制或铁制的长命锁,做工都十分粗糙。小孩佩戴长命锁,意在“锁”住长命,不会夭折。“长命锁”一般要挂到成年后方可取下。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挂上长命锁就能锁住孩子的长命呢?主要原因在于,真正的锁的功能和“锁”字的字面意思给人的感觉是锁上就拿不走了,是取“锁”的双关义。还有一种,认为长命锁的“锁”是一种具有神力的护身符,戴上这种神力护身符,任何鬼神都抢不走孩子,小孩子自己也跑不掉。
实际上,无论凭借怎样的观念,要指望一把好看的玩具或刑具似的锁,就能确保孩子不生病,一直健康成长,长命百岁,确实是不现实的。但是给孩子挂一把长命锁,既好看又符合民众的民俗心理,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至今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还有挂长命锁的习俗。
趣味链接:长命锁都有哪些别名?
长命锁也被称为“长命缕”,也有叫“长生缕”、“续命缕”、“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名称的。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一般多用于小儿满周岁时,百索进一步发展,就成了长命锁。
012 ■ 民间犯忌讳的话有哪几类呢?
从原始社会起,人们往往相信语言有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形成了一些口彩与忌讳。这些口彩或忌讳,大多与词语谐音或是词语会意有关。常见的有如下几类:
一、关于鬼神的话。
民间对崇拜的事物,如天界、冥界、神祇,往往怀有敬畏的心理,常常避开这些字眼。在不得不说的时候,必须加上“爷”、“老爷”、“娘娘”、“奶奶”以示敬惧,如老天爷、送子娘娘、山神老爷、阎王老爷、泰山老母。苏州人称“鬼”为“徐大老爷”。
二、关于灵善动物和凶恶动物的话。
民间以某些动物为灵善动物,如黄鼠狼、刺猬等,称之为“仙家”,供奉甚恭。江湖上也将其称之为胡三爷、黄四爷、白五爷、柳七爷、灰八爷。而对虎等凶恶动物也禁直言,称虎为“大虫”,东北则称虎为“山神爷”,其他地方称为猫、大猫、巴山子、山猫子;长沙甚至因“腐”与“虎”谐音而改“腐乳”为“猫乳”。民间还把狼称为大口、老麻子、犸虎、张三,称蛇为长虫、长长、小龙、鳅鳅,称鳖鱼为甲鱼、团鱼。
三、关于疾病与死亡的话。
在民间,未成年人只要说“腰疼”,成年人便马上说道:“小孩儿没腰,不疼。”这是民间对疾病讳深莫及的心理表现。即使真的生了病,也不能说出“病”字,讳言曰,不好受、不合适、不愉作、不好、不大好;称残疾者为不得劲儿、不方便、不行、有材毁、耳背、耳沉、眼色不好等。
许多民族以“死”为不吉利语,平时不准说“死”。民间以为,说巧了,正撞上死神,非死不可。逢年过节,更要忌说“死”,死鱼、死鸭,可说成“文鱼”、“文鸭”,文,言其不动。
人们还忌讳说死尸,故称停放尸体为“停丧”,用“丧”指死了人。抬死尸、棺材的人叫“举重的”、“抬重的”,故平时有些地方少说“举”、“抬”,把“抬”说成“夯”。“尸”也称为“灵”,如停放尸体的地方叫灵堂,守护尸体叫“守灵”,抬尸出葬叫“起灵”。
四、关于亏空、破财之类的话。
生意人以赢利为目的,最忌讳“蚀”、“折”、“耗’等字眼。“耗”,商家大忌,故言耗子为“老鼠”;商业忌“干”,没利润,白忙活,要倒闭,喝西北风,故遇“干”及其谐音时必委婉言之。
“数”,谐音“输”,所以商家忌讳钱币往外数,而必须往怀里数;在粤方言中,书、丝、狮、猪与“输”同音,也成为忌讳,所以通书改为“通胜”、“通赢”,丝瓜改为“胜瓜”,“金狮”改为“金利来”,猪头改为“利是”,猪耳朵改为“顺风耳”。
商家忌“蚀”,蚀本、折本不吉利,故遇蚀及其谐音必要婉言之,如南方将舌说成“招财”,如称牛舌为牛招财、猪舌为猪招财,或者称为“删”,如猪删、牛删,或称做“赚头”,如猪赚头;而北方则叫“门枪”、“口条”等等。
其实民间这类话还有很多,说到底,这些犯忌讳的话语是人们对自己所幻化出的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种消极回避。同时,与人们在实践中片面归纳的“说狼狼到,说鬼鬼来”的语言心理有关系。
趣味链接:民间讨口彩的字和画
民间讨口彩的字最显著、最普遍的例子就是过年时,用大红的纸写一个“福”字倒贴在门上,以博取“福到(倒)了”的口彩。
最常见的画就是民间的剪纸,比如门楣上挂五只蝙蝠图案的剪纸,是取“五福(蝠)临门”的吉兆。画两只喜鹊站在梅树枝头,谐音“喜上眉(梅)梢”。
另外还有画家专门作博取口彩的画作,比如,画一只小猫在牡丹花下追着蝴蝶,猫、蝶谐音“耄耋”,意为八九十岁的老人,表达出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