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73

第73章 生活起居(3)

首先,古人吃饭很讲究饭菜的摆放方式和宾主的坐席,并借此体现出一定的礼仪规范。从周代开始,在贵族阶层设宴招待宾客的场合,尤其讲究饮食的礼仪规范。

他们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席上。饭菜要这样摆放:左边依次为带骨的熟肉、主食(饭);右边依次为大块的熟肉、酒和饮料;在最里边放酱酪调料,外边放烤肉,右旁放着蒸葱;干肉脯类的菜肴,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若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若是干鱼,则以鱼头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宾客的右方。

为什么要如此讲究呢?原来这是为了敬客、尊长,以及食用方便。这些摆设次序,在家里以尊长的座位为准;宴请客人时,则以最尊贵的客人所坐席位为准。宴饮开始之前,要进行进食的礼仪,宾先主后说一些互相感激的话。然后再行祭食的礼仪,以报答先祖,表示不忘本。

即使在今天,这些礼俗的某些方面依然还保留着。如湖北鄂州的一些家庭,在招待客人时,吃鱼的规矩基本上还跟周代的礼俗相似。

其次,无酒不成宴席,古人在宴席上总是离不开酒,而古人喝酒时也会有很多礼仪。宴席上祭食礼仪后,便接着行饮酒的礼仪。主人举杯向宾客敬酒,叫做“献”;宾客回敬主人,叫做“酢”;主人先自饮酒,再劝宾客饮酒,这叫做“酬”。饮酒时要小口细品,而不能大口喝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则就会大出洋相,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再次,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中所独有的一大特色,用筷礼仪也就成为古人饮食礼仪中的主要内容。古代用筷礼仪很多,客人不得持筷过“河”夹菜,也就是不要将筷子伸得老远去夹饭桌对面的菜肴,宁可不吃,也应当遵守不持筷越“河”的礼仪。

用筷子给别人夹菜也要看具体情况。虽然用筷给客人夹菜可以表示尊重和热情,不过,当主人老是用自己的筷子给人夹菜时,虽热情有余,但会令有的客人难以接受。据说袁世凯在宴席上喜欢给客人夹菜,即便是筷子上自己的口水欲滴,客人也不敢不吃。“袁府盛宴佳肴美,总统筷上口水鲜”说的就是这种尴尬的局面。虽说“礼多不为怪”,但这种不卫生的“礼”显然令人难以接受。

另外,除了自己要讲究饮食礼仪之外,古人还注重加强对子女饮食礼仪的教育。至今,香港有句俗语 “餐头食饭教仔女”,其实就是根据《礼记》中有关饮食礼仪的内容得来的,意即要教导子女就要从饮食礼仪开始。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趣味链接:从《鸿门宴》中的坐席可以看出什么?

《鸿门宴》记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据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什么呢?

原来,汉代宴席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是向西的座位,且该座位常常是陪席。项羽留沛公吃饭,刘邦为客,应东向坐。但项羽自己“东向座”,傲然居于尊位,而且项伯、范增也居于尊位,刘邦、张良居下位。这反映了项羽的骄横,也反映了刘邦的忍辱。

011 ■ 与筷子有关的传说有哪些?

筷子想必是世界上所有餐具中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我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子进餐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都想知道筷子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虽然关于筷子是如何发明的已经无可考究,但在民间却流传着关于筷子的种种传说。

传说之一:姜子牙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在四川等地。相传,姜子牙没有跟随周文王之前,一事无成,穷困潦倒。他的老婆不想跟他熬苦日子,就想害死他,另嫁他人。有一天,姜子牙钓鱼后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他的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

这时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哎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觉得很奇怪,自问: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

为了探个究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根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

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翻然醒悟,忙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他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次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再不敢下毒了,街坊邻居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传说之二:妲己与筷子。

这一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相传,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滥施****,喜怒无常,经常对饭菜过分挑剔,为此有不少的厨师被他处死了。他的宠妃妲己知道他难以伺候,为了讨好纣王,每次摆宴席时,她都要事先尝一尝。

有一次,妲己尝到一碗佳肴太烫,但是纣王已经来到了餐桌前,要撤下这一碗佳肴已经太晚了,于是她急中生智,取下自己头上的玉簪将菜夹起来吹了吹放在纣王的嘴里。纣王觉得由妲己喂饭是件乐事,于是让妲己天天如此。

后来妲己就让工匠为她特意打造了两根玉簪来夹菜,这就是最初玉筷的雏形,后来这种夹菜的方式便流传到了民间。有钱人家也常常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不凡而使用玉筷或银筷。

传说之三:大禹与筷子。

这一传说流传在东北地区。相传,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临危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夜以继日地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要分秒必争。

有一天,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熟后,因为烫手而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为了争取时间,赶在洪峰到来之前治水,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送进口中,草草了事。

从此以后,他就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久而久之,他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筷子的雏形就这样渐渐地形成了。

趣味链接:与筷子相关的故事或习俗有哪些?

历史上有不少与筷子相关的故事。

比如,三国时代刘备就故意在曹操面前掉下筷子,佯装胆小怕事,让曹操相信自己不会和他争夺天下。靠着这种“扮猪吃老虎”的计谋,他避过了曹操的迫害。

又如,唐玄宗曾将一双玉筷赐给宰相宋璟,以嘉奖他对自己忠心耿耿,就像筷子般耿直。

此外,筷子在历史上还被当做新娘的嫁妆,取的是“筷子”的寓意。因为“筷子”与“快子”同音,寄寓着新娘“早生贵子”的美好愿望。

012 ■ 国人使用筷子有哪些忌讳?

国人使用筷子有以下十种忌讳。

一忌三长两短。“三长两短”是指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将会被视为大不吉利。因为人们通常管这种做法叫“三长两短”,而“三长两短”在我们中国人的语境中通常指“死亡”。

二忌仙人指路。“仙人指路”是指拿筷子时用大拇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受欢迎的。因为,在吃饭时伸出食指,总会不停地指着别人,而指着别人大都带有“指责别人”的意思。

三忌品箸留声。“品箸留声”是指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地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下贱的做法。

四忌击盏敲盅。“击盏敲盅”是指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这种做法通常被视为乞丐要饭。

五忌执箸巡城。“执箸巡城”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寻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令人反感。

六忌迷箸刨坟。“迷箸刨坟”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停地扒拉,以寻找食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执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表现,令人生厌。

七忌泪箸遗珠。“泪箸遗珠”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八忌颠倒乾坤。“颠倒乾坤”是指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意味着“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是被别人看不起的。

九忌定海神针。“定海神针”是指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通常被认为是对同桌其他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

十忌当众上香。“当众上香”是指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这种做法通常会被对方视为大不敬。因为按我国的传统,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于给死人上香。所以说,“当众上香”的做法应坚决杜绝。

趣味链接:如何正确使用筷子?

日常生活当中使用筷子是非常讲究的。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方法应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另外,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

013 ■ 山珍海味到底指什么?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山珍海味、满汉全席、八大菜系,光听到这些词汇就让人垂涎欲滴。那么,其中的山珍海味到底指什么呢?

具体来说,它是指产自山野和海洋的名贵珍稀食品。它是食物中的精华,包括熊掌、燕窝、鱼翅、海参等等。

熊掌。它是古食谱上的名菜。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煮好的熊掌,酥烂滑润,令人回味无穷。

驼峰。也就是骆驼的****,煮食方式有蒸食或烤食两种。唐杜甫《丽人行》诗云:“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以驼峰和银鳞这两道菜做例子来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饮食的讲究与精美,由此可见驼峰的美味无穷。

鹿尾。古人视鹿尾为珍食。明清两代北京宴饮,最重鹿尾。《红楼梦》写庄头乌进孝向贾府交年租年礼,所开单子的第一宗是大鹿(全鹿)三十只。鹿尾、鹿舌、鹿筋、鹿肉、鹿血、鹿鞭既是美食,又是大补之品。

燕窝。它其实就是金丝燕在闽粤海滨悬崖上筑起的巢,是金丝燕吞食鱼虾、海藻经胃液消化后吐出的黏液筑成的,营养丰富,有滋补之功效。

鱼翅、海参。鱼翅是加工干制后的鲨鱼鳍;海参则是海里的一种棘皮动物。古代隆重的喜庆筵席常常以它们作为主菜,称为鱼翅席和海参席。

鲥鱼。它生活在海洋中,春季到长江、钱塘江产卵,大的三尺,是鱼中的美味。春夏之交,一年一次的鲥鱼上市,此时正是吃鲥鱼的最佳时节。

我国古时著名的山珍海味还有鱼肚、鱼唇、干贝、对虾、野鸡崽子、凫脯、哈士蟆(黑龙江林蛙)、猴头蘑、银耳等等。

至于宫廷食谱中的“龙肝凤髓”并非实物,因为“龙肝”不过是白马的肝脏,凤髓也只是锦鸡的骨髓。

趣味链接:山珍海味又可以细分为什么?

山珍海味细分起来,有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三种。

上八珍是猩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胶;

中八珍是鱼肚、银耳、鲥鱼、广肚、果子狸、哈士蟆、鱼唇、裙边;

下八珍是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乌鱼蛋。

014 ■ 吃肉为什么又叫“打牙祭”呢?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打牙祭”一词已经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上世纪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人较少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其实,“打牙祭”就是吃肉,含义虽然简单,但是其来历和背景知识却意蕴丰富,所折射出来的历史颇耐人寻味。

从“祭”字的本义来看,它就是“祭奠、祭祀”的意思。古人尊重祖先亡灵,对于祭祀祖先非常重视。逢年过节都要告祭先人,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会惦记着先给祖先亡灵享用。

而古时候所谓最好吃的东西无非就是猪肉而已。由于祭祀只是个仪式,所以只切不大一绺的猪肉放在神龛面前,点上冥币、蜡烛以示祭祀。祭了祖先之后便将这一小绺肉切细“祭”自己的牙齿,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说。

因为古时候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因此只有上了岁数的人才能食肉。《孟子》里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的条件之一就是“七十者可以食矣”。祭祀这种仪式一年之中也就那么几回,也就意味着一年之中人们能吃上点儿肉的机会也就那么几回,所以凡有机会吃肉,统统被戏称为“打牙祭”。

人们把“打牙祭”当做难得的改善生活的机会,“打牙祭”这一俗语也便广泛流传,带给人们无穷的历史回味。

趣味链接:在古代,人可以用来当祭品吗?

人祭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的人格得不到足够的尊重。俘虏、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儿童可以被收养入族,而成年男子则被杀祭神灵。

据大量卜辞记述和相关的历史遗迹证明,商代的人祭之风炽盛,被杀为祭品者众多,手段极其残忍。人祭的形式有火烧、水溺、活埋、刺喉沥血和砍头,甚至把人剁成肉沫,蒸为肉羹。

春秋时期的人祭现象虽不像商代那样触目惊心、残忍异常,但也并不罕见。《左传·昭公十年》载:鲁国季平子“用人于亳社”。《昭公十一年》也记载:“宋公使邾文公用饔子于次雎之杜。”《史记·秦本纪》说秦穆公“将以晋君祠上帝”。《陈涉世家》也称:“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人作为祭品的另一表现是为男神提供美女。为了满足想象中的神灵贪恋女色的欲望,形成了以美女为祭品的习俗,其形式有杀死、活埋、淹死等等。名义上是让她们的灵魂去做神灵的妻妾,实际上是供神灵玩弄。

人祭中还有以童男童女祭神灵的现象。以儿童人体做祭品,一是由于童体肉嫩,二是基于神仙喜欢儿童。因为儿童天真无邪、纯洁无瑕,这正与仙家凌空御风、长生不老的追求相关联。

015 ■ “四菜一汤”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年,灾难频繁,百姓深受其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一些达官贵人却仍然花天酒地、歌舞升平。为了江山永固,朱元璋决定自上而下整治一番。

皇后寿筵那天,文武百官前来朝贺。宫廷里摆了十多桌酒席,朱元璋吩咐宫女们上菜。

宫女们首先端上的是一碗萝卜,朱元璋说道:“萝卜者,百味药也。民间有句俗语‘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愿众卿吃了这碗菜后,百姓都说‘官府进了城,坏事出了门’。来来来,大家快吃。”

宫女们端上的第二道菜是韭菜。朱元璋说:“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人心。”说完又带头夹韭菜吃。

接着,宫女们又端上两碗青菜,朱元璋说:“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吃朝廷的俸禄,就要为百姓办事。为官者就应该像这两碗青菜一样清清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