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77

第77章 生活起居(7)

一般说来,睡在高枕头上,头比躯干略高一些是符合人体脊柱的生理曲线的。如果不垫枕头或者枕头过低,头部就会过分后仰。颈前部皮肤、肌肉牵拉痉挛,容易造成“落枕”。同时,颈部肌肉被动性紧张,使大脑皮层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影响睡眠效果。所以,睡眠时枕头不可过低。

但如果睡眠时枕头垫得过高,就会改变人体脊柱的生理曲线,尤其是颈椎的生理曲线。长此以往,还会导致颈椎损伤,骨质增生,压迫神经血管。清晨起床时,就会使人感到颈部僵硬、头痛、头晕、肩臂和手指麻木,还容易引发咽干、咽痛等症状。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如果患有动脉硬化的老人在睡眠时枕头垫得太高,颈部过于弯曲,就会影响脑血管循环,容易造成脑血栓。

另外,古人在《茶余客话》中也指出:“枕不可过高,高令肝缩,过下又令肺缩。”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时低枕并不可取,高枕也并非无忧,所以应特别讲究枕头的高度。选择一个高低适宜的枕头,不仅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还可延年益寿。

趣味链接:椅子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椅”,本作“倚”,起源较早,原为一种树木的名称,又名“山桐籽”、“水冬瓜”,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倚子”代表“椅子”的意思,最早出现在唐朝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的《济渎庙北海坛祭品碑》中,在该碑文中有“绳床十,内四倚子”的记载。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了起来,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形式。同时,根据尊卑等级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质料和功能也有所区别。

椅子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人们家居方面的变化。

首先,在椅子出现前,人们的坐姿很低,所以家具普遍矮小。但在椅子出现后,人们的坐姿显然升高了不少,并由此陆续开始出现一些高足家具。比如,桌子就应运而生了,并逐渐成为我国人民最主要的吃饭、办公家具。

其次,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因此,家具的数量增多了;同时房屋内部的风格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032 ■ 古人所说的“不倒翁”和今人所说的“不倒翁”的意思一样吗?

今人常把“不倒翁”一词以贬义词来解释,常用它来形容东来东倒、西来西倒、见风使舵的人。殊不知,“不倒翁”一词却是个褒义词。

“不倒翁”这一词源于春秋时期。

在春秋时期,有一次,楚国的卞和游荆州的荆山,采得一块璞玉,外表看来像石,却是美玉包藏其中。卞和两次将这块璞玉献给楚王,楚王却以为它是普通的顽石,且听信谗言,便先后剁去了卞和的两足,把他逐出宫门。

楚文王即位后,卞和便怀抱璞玉,痛哭于荆山之下。文王得知此事,便命玉工将石削开,发现里面真的包藏着一块好玉。于是,文王下令将其制成玉璧,赐名为“和氏璧”。

卞和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使楚文王大为感动。他是这样称赞卞和的:“此人真是个扳不倒之翁也!”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不倒翁”这一流传后世的名词。

由此可见,今人所谓的“不倒翁”,其实是“易倒翁”。这种人东来东倒,西来西倒,见风使舵。而古人所说的“不倒翁”是指那些敢于坚持真理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不倒翁”。

趣味链接:和氏璧的去向如何?

和氏璧是一件非常著名的无价之宝。在它流传的几百年间,国家和多少人的命运都因为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它竟神秘地失踪了,成为我国的千古悬案。

关于和氏璧的去向,目前有以下两种推测。

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种推测正确的话,有朝一日,如果秦始皇陵墓地宫被发掘,那么人们就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了。

第二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藏和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

但随后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人们只能由此推测,和氏璧或许是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是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灵璧)。

033 ■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是形容过日子艰难吗?

“柴米”在这里并不只是指其本义,还引申为必不可少,又因其琐碎而易被人忽略的开销。“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含义指一个人如果只做一个旁观者而不做当家人,就体会不到“过日子”的艰难。

常言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主事”就是主持或管理家事,也就是俗语中的“当家”之人。从古至今,无论是豪门巨贾,还是小家小户,总需要有一个人去安排与处理家庭内部的日常生活事务。

这项工作看起来似乎简单而无足轻重,但实际上却很繁杂琐碎:养老育小、男婚女嫁、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当家人都要想到,更要做到。这样才能使一个或大或小的家庭无是非纷争,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否则就会使家庭陷入困窘艰难,甚至破败衰落。

“柴米贵”不单指柴钱、米钱“贵”,还有它的丰富内涵与外延:主持家政和操劳家务者不仅要劳心劳力,还得把整个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当家人在此过程当中要体味酸甜苦辣,备尝艰辛困苦。他还要懂得如何精打细算,运用收入来应付支出。整个家庭的大事小情他都要认真设想与考虑,哪里会像少不更事的年轻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样轻松自如?

趣味链接:“开门七件事”指什么?

“开门七件事”是民间俗语,本来指我国古代平民百姓每天生活中的七件事物。从“开门”,即开始家庭一天正常运作之时,老百姓就离不开的维持日常生活的七件必需品分别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人们一般认为,“开门七件事”之说始于宋朝。对当时的人来讲,“开门七件事”乃是新事物。这是因为:米在宋朝是主食;油指由芝麻、紫苏属和大麻榨成的油,到南宋时才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普及;酱在宋朝时才明确地指酱油;在宋朝以前,醋不是生活必需品;茶在唐朝以至北宋,乃是奢侈品,不常见。

时至今日,“开门七件事”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已经不仅仅指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物品,还泛指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必备事情。

034 ■ 古代人是如何“签字”的?

在古典小说中,我们经常能看见其中的人物在信件或其他东西上“画押”的情节。那么,这种“画押”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所谓的“画押”是指在文书、字画、契约上署名或者标记,也可称做“签名”“签字”。而“画押”是怎么来的呢?

唐初,虽然唐太宗李世民曾下令不许群臣以草书在奏折上署名,但在其他文书上还可用草书署名。因为草书形体花哨,所以用草书署名又被称做“花押”。

到了宋代,人们在进呈公文时,文末大多不署名,仅写上本人的字,称做“押字”或“草字”。

“押字”一般都是正字体,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设计时一般遵循特定的比例。最初是在文人间开始流行画押,后来老百姓也开始模仿,出现了民间的“十”字押。在此之前一般用“指”押,就是将签押人的食指按在合约上,用笔记下食指指端和下面两个指节的位置(画三个道)。

而签署比较重要的合约时则用“掌押”(也称“箕斗押”)方式,即将整个手掌沾满墨迹画押。古代朝廷在犯人转移、关押、流放时,为了防止掉包,便强制犯人将大拇指沾上墨迹签押在交换文件上。后来,这种签押方式逐渐由官方流传到民间,只是有的老百姓由于忌讳(这种签押方式最初是用在犯人身上的)则采取了在画押的位置画个圈代表拇指押。

由于签名或押字不能适用于文盲,所以文盲也可以画圆圈代之。这就是“画押”,或称“画花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