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13292300000008

第8章 婚丧嫁娶(4)

“封禅”之后李隆基大宴群臣,郑镒穿着绯红的五品官服来了,李隆基看了觉得很是奇怪,就问郑镒,郑镒一下子懵了,支支吾吾不好回答。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旛绰把话接过来说:“此泰山之力也!”唐玄宗听后,心照不宣,事情就这样混过去了。

但另有考证说泰山是“五岳之首”,据文献记载,自宋代开始就把妻父称做“岳”、“岳翁”、“岳父”、“岳丈”等。连带着称妻母为“岳母”或“泰水”。

017 ■ 披麻戴孝哀悼死者的传统是怎样形成的?

人死后披麻戴孝送葬的习俗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在我国实行火葬以前,许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安葬的时候,送葬的亲人就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也有的地方头戴白布做成的披至腰间的白帽子。据说,披麻戴孝的风俗来自于一个传说。

从前,有两个儿子自成家后都不孝敬老娘,老娘年岁已经很大了,在临终前的一段时间,为了让两个儿子知道什么叫做反哺之情,就对两个儿子说:“我死后,你们不用花钱买棺材,用破草席把我一卷,埋了就行。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每天早晚上工收工回来要看看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直到我闭了眼为止。”

从此,兄弟俩上工收工时便自觉不自觉地注意了起来。他们看到,乌鸦与猫头鹰喂养自己的孩子时都很细心。乌鸦老了之后,就由长大了的小乌鸦找食物喂养老乌鸦。一代一代的都是如此。而猫头鹰却不一样,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

兄弟俩看后大感惭愧,正要好好善待老母亲的时候,已经是“子欲养而亲不在”了, 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补上对母亲的孝心,他们就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和猫头鹰的毛色,做了孝衣。于是一个一身黑色,一个一身麻色,三步一跪,五步一拜地安葬了老母亲。后来这种披麻戴孝送葬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既然是披麻戴孝,那披的是什么?戴的又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了。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其实“五服”指的是五种丧服。为什么有五种?这是为了区分血缘关系的亲疏有别而特意设置的。“五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种。

按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斩衰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成,缝边像斧斩一样不经过处理;齐衰则是用生麻布做成,很讲究缝边;大功和小功都是用熟麻布做成的,只是做工精细程度不同;缌麻是用细的熟麻布做成,这种丧服主要是高祖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戴。故而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

趣味链接:参加葬礼时为什么要送花圈呢?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有亲友去世了,或是去参加某个葬礼时,几乎都要送花圈寄托哀思,为什么要送花圈呢?

据说这种习俗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但花圈最初并不是为葬礼专用的。花圈的“发源地”在希腊,古希腊把花圈称为“斯吉芳诺斯”,是装饰神像的圣物。

后来,在罗马及其他地区,花圈也被用做奖品,颁发给凯旋的战士和运动场上的优胜者。

在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中的《神圣法》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战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在印度和缅甸,至今还保留着用蔷薇花做成花圈给贵宾戴上以表敬意的习惯。

据说送花圈是有一定含义的。在早期说是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而现在送花圈其通行的含义是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

018 ■ 我国古人丧葬为何还要有人殉葬?

在古代,所谓“殉葬”也叫“人殉”,是以活人从葬,它是中国自原始社会末期至整个奴隶社会广泛流行的一种古代葬俗。在古人心中,鬼魂观念产生以前,人死后可以随意处置尸体。但在鬼魂观念出现以后,对尸体的处置便有了一整套的讲究。

从考古资料上看,人殉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2000年前。人殉最为盛行的时候是在我国商代。其实这些都是我国古代鬼魂崇拜的最为典型的例子。进入阶级社会后,崇拜鬼魂在葬礼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其仪式有招魂、报丧、哭灵、礼葬、水葬、天葬等等。

《墨子·节葬篇》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这说明野蛮的殉葬已成为一种制度,当时用于殉葬的人都是直接被活活杀死的。这些人中女子占大多数,可以是奴隶,可以是俘虏,也可能是妾奴。

不过在春秋时期,“人殉”的做法引起了人们的非议。《礼记·檀弓下》记载:齐大夫子车死后,其妻和总管商定用人殉葬。子车的弟弟子亢却对他们说:“如果哥哥在阴间需人侍候的话,没有比他的妻子和总管更合适的了。这件事要不就算了,如果一定要坚持,我就准备用你们二位生殉。”子车的妻子和总管不愿去死,只好同意取消人殉。

到了秦朝,秦始皇死时,《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二世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后宫妇女殉葬者达数千人。

由于“用人殉葬”制度一直遭到人民的反对,随着社会的进步,汉朝至元朝期间,人殉制已基本不复存在。到了明朝,“人殉”又一度死灰复燃。

据《甘二史札记》记载,人殉制废止于明天顺八年正月,即1464年。时值英宗病危,他下遗诏表示:“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也。”野蛮的“人殉”制度这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趣味链接:原始社会为什么会有“割体葬仪”?

考古专家发现,在人类社会初期,存在着极为原始的“割体葬仪”。所谓的“割体葬仪”,经考古发现,就是指在安葬死者时,死者的亲属自残,割下指骨、脚趾骨等搁在人头骨的顶部及随葬的小灰陶罐中一起安葬。像这种“割体葬仪”,最初是在西安半坡遗址的一些墓葬中发现的。

在这些墓葬中,发现了很多小灰陶罐,里面有肢骨、指骨、手指骨和足骨等。原始社会为什么会有这种“割体葬仪”呢?这和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分不开的。先人认为人死后是到阴曹地府去了,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没人陪伴,总免不了受人欺侮,割下自己身体的某些部分陪葬,可以增强死者去阴间的能量。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割体现象就是属于此类情况。

“割体葬仪”的习俗不光中国有,在国外也有。国外民族学调查资料表明,在葬礼中伤残自己的肢体以追悼已亡故人的习俗存在于不少民族或部落中,如日本北部的虾夷人在埋葬父母时要割破自己的前额;美国西部草原的喀罗人在参加葬礼时要割掉自己的手指、戳破大腿和头皮,使每个人都呈鲜血淋漓状,其用意或是表示真诚的哀悼,或是表示死者得到生者鲜血的扶助,从而增强去冥间的力量与智慧等。

019 ■ “出殡送盘缠,上坟烧纸钱”是什么讲究?

民间风俗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怎么去?自然需要路费,所以亲人要为死者准备“盘缠”,算是送他进入另一个世界。而且还认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会像现实中的人一样生活,他们要生存,也要结交朋友,所以安葬一段时间后,亲人还要定期到坟前焚烧纸钱和纸扎,以示给死去的亲人送去钱财和物品。

“送盘缠”又称“发盘缠”或“发纸马”。是在死者下葬前一天的晚上,在村头路口(过去多建有“土地庙”)举行一个送行仪式,将纸扎的轿车子、羊马、童男童女、小牛、元宝等焚烧掉,以示给死者准备了到另一个世界去的交通工具和路费。

死者下葬后每隔七天,儿女们都要到坟前去烧纸送钱,民间称之为“烧七”,一直持续七七四十九天。焚烧的物品除纸钱外,还有“聚宝盆”、“摇钱树”、“宝柜”、“元宝”、“长钱”等纸扎品。大多数地区重烧“三七”和“五七”。“烧七七”,民间也称“断七”,烧完七七后丧期便算结束了。

灵魂存在的观念,是“送盘缠”、“烧纸钱”习俗在民间长期存在并流传的根源。这种观念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相信人的死亡就是灵魂离开了身体变成了鬼魂。所以 “送盘缠”和“烧纸钱”也全都是为了能让“鬼魂”生活得更好。人们自然也就很看重这些事,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还想象着为鬼魂找到了安息之地“幽都”。

两汉之际随着佛教的传入,阎罗王(多简称阎王)是冥界幽都最高主宰的说法也为人们所接受了。后来道教又结合灵魂说法和佛教的地狱说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冥间鬼域系统。这个系统中不但有鬼域的主宰丰都大帝(阎王爷),还有判官鬼卒、牛头马面、无常勾魂。

晋代葛洪《枕中书》中曾说有五方鬼帝,其中北方鬼帝的治地是罗丰山,后代人们将罗丰山讹传成四川的丰都县。于是从宋代开始,人们在丰都县按想象修建了阴曹地府,使这里成了阎王爷的办公机构所在地。人死了都要到阎王爷这里报到,或上天堂,或下地狱,或转生投胎,阎王爷要根据死者生前的表现进行发落,于是丰都成了人们想象中亡魂所趋的鬼域。

虽然老百姓们并不一定都清楚道教所说的阴间冥府,但生死两界,阴阳有别,人死后鬼魂要到另一个世界是不少人共同认可的。对于活着的人来说,那个未知的陌生世界是遥远、幽冥、神秘莫测的。于是人们按照现实生活经验,为去那遥远阴间的亲人准备“盘缠”和“交通工具”,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这便是“出殡送盘缠”的由来。

趣味链接:中国人对死亡的讳称有哪些?

人从来就没有长生不老的,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中国人的最大忌讳,从古到今都很忌讳直称死亡,一般是出于情感上的需要和对死者的一种尊重。关于死亡的讳称有很多委婉的词汇。

在封建社会讳称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官方的,一种是民间的。皇帝死了叫“驾崩”,不论是文武百官还是平民百姓都要这样称呼。意思是皇帝的死就好像是高山崩塌了一样,是非常严重的事。普通官员死了称“卒”,就是终了的意思。书生死了则讳称“不禄”。

在民间也有直接称“某人死了”的,但这种情况大多是两家关系不善或是有仇的。至于民间对于“死”的讳称,更是五花八门,如:过去了、过世了、老了、走了、上西天了等等。

未成年人死亡一般叫做“夭折”、“夭逝”;高龄老人死去一般称“寿终正寝”。“逝世”和“去世”常用来指称敬爱的或亲近的人;对于发生意外而死的常称“遇难”;保家卫国、浴血沙场的人死了一般称牺牲、捐躯、殉国、殉职。

在宗教世界里把“死”看做是一种轮回,也有一些特殊的称呼,当然佛教和道教是各有不同的,如佛教的老方丈、和尚、尼姑死了都叫“圆寂”或“涅槃”;道教的道长、道士、道姑死了都叫“羽化”或“登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