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潜规则大全集
13353900000017

第17章 领导的心思你别猜(4)

在企业里,无论多么基层的职位,都需要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乱七八糟一大堆能力。这些能力完全不受你的技术水平的影响,也丝毫不与你的销售业绩挂钩。你能独立开发一套操作系统,不等于你能吃透你上级的意图,不等于你能管理好你的下属;你有本事将一个省的市场打开,同样不等于你能管理好你的下属,能整合好你的资源。其实这个道理谁都懂。

一旦你的能力够强,并且提供给你的薪水也很可观,唯一能鼓励你的方法就是把你提拔到一个高一点的岗位上,去做管理人员。这个时候,你面临的新领域可能和过去完全不搭边,在这个领域,你完全是个新手,不知所措,而且也没有人可以教你该怎么做。如果运气好,你天生有点管理能力,那当然是最好的,你能混好久而不被发现无能。但是,最担心的就是你天生管理能力不足。

作为下属,上司水平比自己低,甚至低很多,这种情况非常常见,作为职场中人,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以下四种处理方法是最常见的:一是背后议论上司的不是;二是瞧不起上司,言谈举止中带着冷嘲热讽;三是直接忤逆上司,不给上司留任何颜面,直接或间接地不听上司命令,甚至行为更加激烈或带有侮辱性;四是到上司的上司哪里告上司如何无能。这些行为突出表现在那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身上。这样处理恰当吗?显然不恰当。但职场中这种事情是频繁发生的,而且发生后总有千万条理由为自己辩解,或者发生后还会对自己的出色表现赞不绝口。此类处理方法除了自己过了嘴瘾、一时痛快外,别无任何积极意义,只会破坏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

那么该如何对待上司不如自己的问题呢?

第一,告诉自己:上司不如自己是正常的事情。认识到上司水平比自己低是正常的事情,而且也是普遍的事情,并不是自己特有的遭遇;只有如此看问题,才能平衡自己的感受,并对问题进行理性处理。

第二,冷静去评估:上司真的不如你吗?上司的示弱有时是故意的。示弱的目的有许多,常规的、健康的目的有三:一是对下属的真才实学和性格等进行一个试探;二是走民主方式收集各种意见方案,以便于更正决策;三是想满足下属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以此来激励下属。如果你尚没有摸清上司的真实用意,你就认为上司不如你,并到处夸耀自己的能力,或者上司露了那么一两回怯,你就认为上司无能、水平低下,并鄙夷上司的缺点,那你就很麻烦了。事实上,上司之所以成为上司,自然有其过人之处,尽管你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都比上司强许多。也许上司有千款万条不如自己,但他肯定有些地方一定是超过你的,比如年龄、经验、某些方面的资源、阅历、性格、某些特殊的技能、知识,与整个企业组织的感情资本,人际以及人脉广泛,或使组织刚好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或与某人刚好互补关系等。而这些也许正是组织需要的,而你恰恰不具备,所以对这一问题你要客观看待。成为上司,并不只是单纯看重业务能力的高低,如果简单到如此程度,世界就退回到简单的毫无生机的机械运动状态,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三,如果你认定上司很“熊”,请尝试尊重上司。不管上司的水平多低,你都应尊重上司,这是最起码的职业意识,没有这一职业意识,无论在哪儿你都很难适应。上司处在上司的岗位,就具有这个岗位所具有的权威,你最起码应该尊重上司这个岗位,既然组织设立了上司这个岗位,那么上司就理应受到下属的尊重,不然组织不就会有问题吗?时间久了,组织将形同虚设。设身处地想一想,一旦当你成为他人的上司时,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你又该做何感想呢?

第四,支持帮助上司。既然上司不如自己,那么你就要做好辅助工作,出主意,想办法,这种职业准则是下属首先要遵循的,而不要袖手旁观,不管不问,或等着看上司出丑。为什么应该支持帮助上司?因为,上司不如你,如果他什么都比你强,你的帮助就是多余的了,你在上司那里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也许哪一天裁减人员,你也许就是被裁者。支持上司,帮助上司并不是讨好、拍马屁,而是组织工作的需要,企业组织的发展要靠全体成员来推动,需要大家共同的智慧和力量,只不过上司要把大家的智慧凝聚起来,你有智慧和力量不贡献给上司,那又该贡献给谁呢?贡献给上司,就是贡献给自己所在的组织单元,你自己也是受益对象,不然,上司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你所在组织会出现不良结果,也许还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你自然也在被淘汰之列。如果你的上司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你,那么你就危险了,或者整个组织就危险了,而组织的危险最后还会波及你自身。

上司不一定非比下属强。

要严守“三级传球”的潜规则

“坦率”的职场菜鸟会禁不住将自己的忠心献给上司的上司,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都是领导,但是上面的明显更大,所以会很自然地贴上去,说很多“忠心话”。这明显犯了一个致命错误:越级汇报。越级汇报是非常不明智的,操作不当,不但直接得罪了上级,还很有可能给上级的上级留下负面印象。

刚毕业不久的马涛,满腹工作热情,想法也很多,但是他的创意总得不到上司的认可。经过几次挫折之后,他觉得是上司是在故意针对自己。于是,有一次他把一个自鸣得意的方案私自送到老总的桌上,然后期盼自己的才华得到施展。结果老总将他的报告按下不动,像没事人一样,另行起用他所在的部门呈上的另一份方案。

这一次,马涛觉得可能是自己的方案太过普通,于是又有一次,他花了两个通宵,制作了一份上市方案,再次直接呈给了老总。这一次,他亲眼看到老总连翻都没有翻,径自送回部门经理那里,令其按常规程序办。本来非常看好他的部门经理从此真的对他“另眼相看”了。

任何公司和组织都有一定的等级制度,因为我们每个员工都有直属上司和顶头上司。在工作中,越级报告意味着越过直属上司,把自己的看法或主张直接汇报给顶头上司。

高层主管一般都不会允许越级报告,对于越级报告一般会“退回原级处理”。对于高层主管来说,他会给你综合考虑整个管理阶层的威信情绪等,况且,越级报告明显是对主管不尊重的表现,这将直接影响到直属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样做会使中层主管的局面非常尴尬。高层主管也好,中层主管也好,直接主管也罢,都将难委你以重任。而如果身边的同事们知道了,也会使你的处境更加尴尬。

即便你报告的内容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单位的正常运作程序确实被你破坏了,这会让顶头上司感到“头疼”。即使你成功地做了越级报告,各级主管也会心存芥蒂,认为你对任何主管都可能采取同样的行为。所以,越级报告不要轻易使用。

事实上,有些“狡猾”的老板们,喜欢下属打小报告,以此来对下属进行了解。对于这种偏好公司政治的老板,如果你对自己的越级成功沾沾自喜,那就错了,你充其量是被利用了罢了。

马力是一家公司的部门中层,副总是他的顶头上司。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两人关系维护得还不错,因为利益一致,所以目标与手段是完全统一的。马力是新晋中层,锋芒毕露,一心想要在职场中崭露头角。所以,他处事非常严格,从上下班时间到业务考核,全都不马虎。当然,他这么做并没错,是在表现中层干部的责任感。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别的部门的管理是非常松散的,所以下属们开始转了风向,要把对他的不满意转诉到更高一层的领导那里去。并且,不止是不满意,下属们将工作上任何事都直接向上级领导汇报了,架空了他。

恰好这分管副总也是个职场空降兵,刚从下面的子公司里调任上来,对人际关系非常敏感,不管和谁都打得火热。先对马力进行怀柔政策,告诉马力无论怎样严厉对待下属都是理所应当的,自己会力挺马力的做法。可是等到那些下属抱怨马力管理得严苛时,他又全盘接收,说马力这种管理方式属于“用力过猛”,以人为本才是正确的。接下来,他以下属的投诉意见再来控制马力,温和但又严肃地告诉马力,再这样下去,人心会散掉,队伍也会垮掉的——“我一直都在看着你,你有非常好的工作能力,但管理方法一定要改善,你做了些什么我全都知道,你一定要加强与同事之间的沟通……”

马力听了感到大事不妙。一是部门里的同事大半都是他招聘进入公司的,自己于他们有恩,这些人现在居然在背后这样告自己黑状;二是副总这样的高管太特殊了,成天和一帮公司的基层人员打成一片,偏听偏信,时不时还把那些意见拎出来吓唬一下自己。这种崇尚办公室政治的公司,谁也待不长的。所以,他只好闪人。

一个正常的组织中,偶尔的越级报告、越级指挥是很正常的,但要遵守“三级传球”的原则,让被跨越的层级也接收到同样的信息。必须向主管报告那些紧急重要的事情之时,但直属主管正好不在,如果等到主管回来才报告的话,可能会耽误决策。此时,部属应该要往更上一层的主管报告,以尽速回应、避免误事。但是当主管回来之后,还是要将这件事情尽快给他“补报告”,使其掌握状况,这便是“三级传球”的含义。另一种常见的情况则是,部属提出意见,经过与主管充分沟通、讨论之后,但仍被拒绝了。如果部属认为自己提出来的意见有其重要性,而主管未采纳的原因可能是其思考上的盲点所致。此时,越级报告是可行的。在这种情形中,部属该注意的是必须先与主管沟通,越级报告要在沟通不成的前提下进行,并非凡事都直接找更高层主管而未让直属主管知道,否则,这是对“三级传球”的直接违背。

越级报告是非常危险的,会产生诸多不良后果。

中国式会议的本质和特点

领导是经过千锤百炼而炼成的,会议这一关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才造成这样的现象:无论你是高层领导还是一般下属,各种各样的会议是每天所必需的。

中华英才网曾组织过一次主题为“开会这点事儿”的专项职场调查。调查显示,频繁的会议包围着八成以上的职场人,并且有半数的人认为会议效率过低。59%的职场人士表示其几乎隔一天就要开一次会,14%的人每天都会开会,另有5%的职场人士每天要开很多场会。而对于这些会议的态度,10%的受访者认为开会完全是没有必要的,42%的人表示“只有一小部分会议是值得开的”,剩余的36%和10%的受访人士比较赞同开会,分别选择了“大部分都有必要”和“全都很必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汀泽做了小团体的生态观研究,以美国社会为背景,提出了分析参会人员心理活动的方法——“斯汀泽现象”,他发现在开会时,以下三种心理倾向普遍存在于参与者之中:第一,当过去的争论对手就座时,双方常常相对而坐;第二,当你结束一段发言后,紧跟着发言的人通常持相反的观点;第三,会议主持人影响力小的时候,参会者经常爱和对面的人闲聊,反之,参与者在闲聊时会选择相邻的人。

要说开会谁不会?其实许多人对会议的秘密、会议的背后故事以及会议的潜规则并不熟悉。职场会议一点也不亚于官场会议,作为职场人,你必须了解一些常识,以免酿成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