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哲学全知道
13371700000106

第106章 方圆无定尺,做事也要打破常规(1)

做事要学会打破常规思维

法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座十分美丽的园林,山清水秀,树木青葱,流水潺潺,花香鸟语,好一派迷人的景象。

因此,引来不少人来这里欢度周末、采摘鲜花、采蘑菇、逮蟋蟀、观月亮、数星星,有的甚至燃起篝火,边野餐、边唱歌跳舞,余兴未尽者,索性搭起帐篷,彻夜狂欢。所以,往往把园林搞得一片狼藉,十分肮脏。

老管家很是无奈,只得按迪梅普莱的命令,在园林的四周搭起篱笆,竖起“私家园林,禁止入内”的警示牌,并派人在园林的大门处严加防守,结果依旧无济于事,许多人仍然通过各种途径用十分隐蔽的方式潜进去,让人防不胜防。后来管家只得再行请示,请主人另赐高招。

迪梅普莱再三思考,猛地想起,园林中不是时常有毒蛇出没吗?直接禁止游人入内没有效果,不如利用毒蛇大做文章。她叫管家雇人做了一些大大的木牌立在园林的显眼处,上面醒目颜色写明:“请注意!你假如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与这里相隔数公里,驾车需半小时。”从那以后,再闯入园林的人便门可罗雀了。

从以上实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在通常情况下,常规性的措施已不见效果,只有利用其他因素,打破常规,用巧妙的方法,才能处理好问题。

在通常情况下,常规性的措施已不见效果,只有利用其他因素,打破常规,用巧妙的方法,才能处理好问题。

思想跟着环境变

在大家的心目中,香港华达投资集团董事长李晓华就是一个从“北大荒走出来的亿万富翁”。

这既是对他人生经历的一个综述,也是对他以前生活所培养出的一种敬业精神的承认。每当说到李晓华,行内的人士都会对他叹服不已。

那么,李晓华为何被赞赏呢?最主要的原因他能在市场中随时变化经营方针,总保持着旺盛的竞争力,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在市场中游刃有余。

李晓华首次南下广东时,完成了他人生第一笔交易的投资,那时,他花几千元买了一台喷泉果汁制冷机,就快速地回北京了。

他选择了北戴河,因为那是我国有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在那时,他提供设备,一位当地的朋友提供场地和人员,于是一间冷饮商店红红火火地开业了。

夏天气温高,前来避暑的旅客,渴了、累了或是在太阳下走乏了,看到这个清爽冰冷的大玻璃罐都被其吸引,冒着汗排起了长队,一杯接一杯,那种清凉、甘甜的滋味直沁心底,这台冷饮机当时十分风光。

那是一个难忘的夏天,李晓华尝到了真真实实成功的滋味,他的喜悦从心底油然而生。更为关键的是,他对自己的商场敏感和果断决策能力充满了自信。

李晓华是一个不断上进的人。他在想,现在在北戴河出尽风头的冷饮机,明年必定就不那么新鲜了。一些脑筋转得快的人会很快跟上,那时,北戴河同样的冷饮机必然会大批地出现,竞争激烈可想而知,利润也会越来越低,因此,他决心另辟蹊径。

朋友得知他要将冷饮机就地让出,替他担心了:“那无疑是印钞票的机器呀?你如何可以这么傻?”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手。

事实又一次证明了李晓华的正确判断。第二年夏天,这种冷饮机在北戴河海滨挤作一团,竞争十分的激烈。

李晓华知道随机应变,急流勇退的经商哲理,这也是他总能只赚不赔的重要原因。当市场空缺时果断决策,拼命赚取最大的利润后马上改变生意方向,做出必要的回应。

几年以后,李晓华用手上的那批最开始的原始积累涉足新的买卖。李晓华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随着国家经济的不停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可因为国家文化政策的相对滞后,并没有及时意识到人们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从而更没有给予指导。

李晓华觉得,政策尽管滞后,可自己不能落后,假如能创造出一种精神文化生活,来弥补人们空洞的业余生活,不但能够使自己获取丰厚的收入,并且也为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作出了一种贡献,必定会得到政府的支持。

李晓华看到当时的电影和电视尽管有了,可根本不能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欣赏需要,因此,他买了一台录像机和一个大屏幕投影机,在秦皇岛与人合伙开放了录像,效果十分好,场场爆满,门口的票贩子把票炒到10元一张,依旧有人解囊而入。可知,当时的火暴程度可见一斑。

因为生意做得非常顺手,他的过人才智也在不经意间充分展开、延伸……

在随后几年中,几笔漂亮的交易使李晓华成为北京个体户中的突出者,这时他已经是北京城地地道道的大款了,被人们羡慕。

当多数中国人的商品观念还未觉醒,过着温饱生活的时候,他座下的最新款式奔驰已在同行中占尽了风光。在人们的心中,这样继续走下去,日子足够过得舒舒服服。

可是,李晓华一点没有功成名就的感觉。野心十足的他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觉得,更伟大的事业需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展开。

随后,李晓华在香港创建了华达投资公司,依靠他对市场敏锐的观察力,在房地产市场上大展身手,做得游刃有余,获得了亚洲地产界的赞扬。

仔细观察李晓华成功的每一步,人们不难看出他之所以能在变幻莫测的商场中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及时地进行每一笔买卖,原因就在于他对市场全面的分析构成的洞察力,对市场的敏感性,他的思维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随机应变,积极而为,务必以实力为先导。变的结果是为了逐渐完善,而不是更加恶化。所以,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先对市场做出正确的剖析和预测,自然这要取决于个人对市场现象的判断力和观察力。

常言道:“没有永不干涸的河流”,一门生意不会永远都那样红火的。因此,要及时改变方向,让思维跟着变化走,多方面去发展生意。

在商场里,最忌讳眼光短浅,死抱一棵摇钱树不放,在目前市场满足了就不去开发其他的市场。

另辟蹊径才有新出路

艾伦·莱恩出生于英国,他17岁时就到伯父的出版社工作。伯父离世后,他上任该出版社董事,继承了伯父的家业。

这时,出版社的经营已是步入困境,难以维持正常的周转。为了使伯父创建的这个事业不毁在自己的手中,莱恩努力地寻找着解决方案,寻找新的解决途径。

一天,莱恩在一个书市上毫无目的地闲逛,他忽然意识到,书市上全部是高价新版书、再版小说和庸俗杂志,根本没有其他可看的书。

这一偶尔的发现激发了莱恩的灵感,他如获至宝,一个大胆的念头忽然浮现在脑海:“出版价格低价的平装书,必然能赚大钱!改变出版社的困境。”

莱恩的这一念头并不是一时冲动的,当时英国的新版书都是精装本,价格很贵,所以,普通民众很少可以买得起。因此,莱恩坚信,价格低廉的平装书必然会受到广大普通民众的欢迎。因此,他马上制订了出版廉价系列丛书的计划,并开始实施。

莱恩的这一决策在英国出版界好比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同行们议论纷纷,都觉得他这不但是自我毁灭,并且也是对整个书业界游戏规则的严重破坏,不但这样,就连莱恩的家人也对他的决策表示怀疑。可莱恩认为这项计划是他的出版事业走出逆境的唯一出路。最后,在他的坚持下,成功的劝说了家人,让这项担风险的决策得以执行。

莱恩出版的第一套系列丛书总共10本,全部根据他的方案,使用平装,并缩小规格。使用这三种装订方式不仅节省了封面制作的成本,并且因为缩小规格而节省了纸张。另外,因为莱恩是以购买再版图书重印权的方式出版这10本书的(很多出版商都情愿以较低的价钱将自己的图书再版权出售给莱恩,因为他们觉得莱恩这种举止根本无法获利),因此,成本费就大大地降低了。因为成本下降了许多,莱恩把每本书的价格压到6便士。如此一来,人们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够购买一本很有价值的图书。

除了价格上的长处之外,为了进一步吸引读者的眼球,莱恩为这套书的封面上设计了一只翘首而立的小企鹅作为标志物,并把这套书命名为《企鹅丛书》。莱恩为了便于读者购书,他还用颜色区分图书的类别:紫色的为剧本,橘红色的为小说,浅蓝色的为传记,绿色的为侦探类,灰色的为时事政治读物,黄色的为其他类别。在莱恩的用心策划下,这套书不但装订简单、字迹工整,并且色彩鲜艳明快,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这样廉价的书一定薄利多销。莱恩觉得,这套丛书只有每本书的销售量高达到17500册以上,才能不亏本,所以,必须采取薄利多销的手段。因此,他派人到各地去宣传、推销,开启了广告攻势。

1936年7月,对莱恩来说是个值得庆祝的月份,第一批10卷本《企鹅丛书》初次问世。不到半年时间,这套书就畅销了100万册,莱恩成功了。

1936年元旦,企鹅图书公司宣告成立。以后,该公司一直恪守薄利多销、为平民服务的原则。企鹅图书公司垄断英国平装书市场20多年,在出版界引起了一场革命。

现在,企鹅图书公司已经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平装书出版社,艾伦·莱恩也被尊称为英国“平装书革命之父”。

成功的路千万条,主要就看你怎样走了,尤其是当你处在困境的时候,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对未来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突破“忙”的束缚

在乡村,常言道:“三春不如一秋忙。”这个时候,农民都忙着秋收,开始收获一年的粮食,但商店老板们总是本着少进货或不进货的原则,揣着资金,等待农民大忙过后的销售旺季到来。

可恰恰就有这么一家个体开店者不仅进货,并且从县城调进大量日用百货堆积在店里。要知道,这些货物堆放一个多月,又恰逢雨季,不坏也得发霉变质。所以,人们议论纷纷,说这个店的老板不会做生意,并且神经出了问题。

这家店主叫孙财。以前是镇上综合店职工,干过副食店,也卖过百货。后来综合店由于亏本解散,孙财只得另谋出路,最初做点小本生意,直到一年前才有了两个门面,开了这家百货小店。两口子守着店,儿子学杀猪卖肉。现在孙财进了这么多货物,听到别人的议论,他毫不介意一笑了之。

秋收大忙日子一晃过去了十天,柳林镇上每天都十分冷清。镇上好几家店铺都关了门,门开着的店铺生意也很萧条。孙财的店门尽管每天开着,命运也一样如此。孙财的妻子和儿子十分着急,直向孙财发脾气抱怨。孙财依旧笑哈哈地说:“急什么急?我是神经病?是傻瓜?进这么多货不为赚钱莫非为了堆着好玩?不过,到时候,你们母子俩可别叫苦喊累!”

第二天一早,孙财吃过早饭,带了个本子、拿了一支笔,还带上印章,慌忙出门走了。他这一走,一连四天没回来,直到第五天的傍晚才风尘仆仆地回来。进门一句话没说,倒在床上就呼呼大睡。

第二天,孙财借了辆小板车,装了整整一车烟、酒、酱、醋、盐和日用百货,还叫儿子带上杀猪卖肉的家伙,一家三口拉着一板车货出了柳林镇。镇上那些店主见了既觉得十分奇怪,又认为好笑。有一个店主冲着孙财一板车货,开玩笑地说:“好你个孙财,莫非又当起了乡坝田头院角的货郎了?但庄稼人忙着抢收抢种,收的油菜子小麦还没换成钱,看你卖谁去?莫非卖赊账不成?”孙财嘿嘿一笑道:“那就赊账。”

这话是真的,孙财在大忙之际见城里货主及批发部门降价销售,就大批进货,看准的就是这大忙的黄金季节,要做的就是这“双抢”庄稼人的赊账交易。前几天,他拿着本子跑遍了全乡离镇相对远的几个村坝院落,知道有不少人家想要购货,而又没现钱,因此就决定采取赊账的办法。

孙财的赊账生意是这么做的。他不耽搁庄稼“双抢”的黄金季节,亲自登门送货,凡一次购货在50元以上的,所有的都赊账,可事先双方说好:每一元钱的货比平时多卖两分,作为脚力钱;规定一个月内付款,每50元多付一元当做为积压周转资金的利息,逾期者每超一天,每十天按一角利息计算,拿货时现场双方签字画押各拿一张凭据。所有购货在50元以下者一律现场现金交易,并且每一元钱的货比正常情况多卖五至六分作为跑路费。他这么做,买卖双方都很情愿。

孙财一家三口,只花了十多天时间,不仅将店里所有积压的货全部售完,并且还将县城老主顾处赊购的一批货也处理完了。在“双抢”将近尾声时,孙财就关了店铺休息了。

“双抢”时节过后,孙财收清、付清欠账一统计,忙了近20天的利润,超过了去年一年的赚头。妻子、儿子喜笑颜开对他十分佩服。在家高兴地饮着庆功酒时,孙财对老婆儿子道:“知道了不?做生意不能太死板,要灵活,要多为顾客考虑,自己吃点儿苦,方便大家,这样做,不但赚了他人的钱,他人还要感激你,夸你好,这才是生意经!”

做生意要灵活,要知道变通,不能只等待生意上门,而要主动出去找生意,要冲破习惯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棋高一筹,技高一人。有的生意人想赚钱却又苦于无门路,事实上,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机会,就看你自己用不用了。

智慧的大脑比资金更重要

刘永行,1948年生于四川新津的农民家庭。其父母早年参加革命,他在1977年考入成都师专数学系,1980年毕业后,回新津县电教执教。从那以后,他和自己的三个兄弟一样捧起了那个年代令人羡慕的“铁饭碗”。

1982年8月,刘永行和三个兄弟们一起在自家那个泥砖墙茅草房的小院里,开了一个小型家庭会议。三天三夜后,他们做出了一致的决定:辞职回乡当专业户!因此,他们揣着1000元钱,开始了四兄弟的艰苦创业历程。

1987年,刘永行兄弟创办了西南最具规模的“希望饲料研究所”,并且研发出了“希望1号乳猪饲料”。从那以后,他和兄弟们从专业户变成了私营企业家。

1992年,在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上,刘永行兄弟研发的“希望”牌1号乳猪饲料荣获金奖,刘永行也在同一年上任四川希望集团的董事长。从那一刻,这位当家人正式走进了“希望”的田野中。

1993年,在刘永行的率领下,“希望”杀进上海滩,在嘉定创办了希望集团的分公司。那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吴邦国为“希望”在上海滩落户亲笔书写了“希望城”三个大字。

1997年,刘家四兄弟分家后,刘永行从“东方希望”起航,致力开拓,创建了“永行企业”。1999年4月,“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在上海浦东新区又开办了集动物饲料、食品、生物制品等研究和生产于一体的全国范围内大型民营企业——“永行”企业,下辖62家公司,工厂分布华北、华东、东北、中原、西南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