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哲学全知道
13371700000017

第17章 成也性格,败也性格(3)

庄妃是个善于揣测人心的女子,她的能言善辩树立在对多尔衮性格的了解之上。尽管多尔衮权力欲望很强,但他和先祖一样都有很强的民族事业心,面对这么多年满族辛苦打下的清朝帝国,他不会抛弃“大一统”的奋斗理想,而去一味地为个人权利争得你死我活。有了这份自信,庄妃和多尔衮的谈话便能一语击中要害。庄妃说:“大清自立朝以来,先帝一直以攻克中原、统一全国为己任。现在大清国羽翼渐丰,霸业有成,正是需要上下一心、齐心合力灭明朝的关键时期。睿亲王您是资深老臣,本来就受到先帝的重视,扩大祖业的重任现在正落在您的肩上。假如您为其他的事情分散了精力,怕是有负先帝的重托呀!而且这样一来,满族内部刀兵相见,明朝皇帝从中渔利,我们的损失就更大了。您哪怕有千万条争夺皇位的想法,代善和豪格两人也不一定肯拱手相让,那时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如今,他们两个先后都表明要退出竞争,恭迎福临做皇帝,您何不顺应时势呢?我已决定,假如我儿立为皇帝,我定参与朝政,拥立您为摄政王,让您主持国家军政要务,那您岂不是一石二鸟吗?既有谦让之名,又有显赫权势之实,王爷觉得如何?”

多尔衮也不是糊涂之人,听了庄妃的分析及利诱,觉得其言很有道理,何况自己摄政临国的可行性,远大于登基继位的可能性。沉默许久,多尔衮接收了庄妃的建议。

就这样,在庄妃紧锣密鼓的公关行动中,九皇子福临由一个平凡的普通皇子,一下子成为代善、豪格和多尔衮心中最认可的皇位继承人。尽管他们三人不可能马上放弃争夺皇位的念头,但都隐约中感觉到,只有如庄妃所言,拥立福临继位,才是目前解决王位争端、保护各自利益的最好的方法。

儿子继承了皇位,可毕竟才6岁,怎样保住皇位,又是庄妃要面对的一大难题。福临继位是庄妃不懈努力的结果。按庄妃的性格,如果帮儿子争取到皇位,她还要帮助儿子守住皇位,更要做个有道明君,而这其中的成与败决定于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朝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用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军事家的策略彻底扫平了南明王朝,以铁腕政策掌控了大清时局。

随着多尔衮地位的渐渐提高,权力的扩大,他所受封的尊号也不断升级,由开始的“摄政王”至“叔父摄政王”,再至“皇叔父摄政王”,又至“皇父摄政王”,享受的礼仪典制与皇帝基本相似。

为了福临的长治久安,孝庄文皇后忍辱负重想到了一个下嫁的方法,即孝庄文皇后嫁给多尔衮为妻,这样做至少有两点优势:一是使多尔衮死心不再觊觎皇位,二是也好让多尔衮努力为大清社稷出力。这种做法在中国奴隶社会时的少数民族有过,即父死子承,兄死弟承。可历史毕竟过了好多年了,这时候已是大清朝了,并且,随着大清朝的入关满族已逐渐汉化了,已经几乎没有这种婚配方式了,更何况庄妃这时的身份是皇太后。可为了儿子的江山,庄妃硬是嫁给了多尔衮。一个女人要能做到这一点,多么果敢。

在今天看来,孝庄文皇后确实是一位忍辱负重,性格坚强和有卓越才干的女人。

不幸的是,没几年多尔衮就病死了,治国重担又落到了皇帝顺治身上,顺治年幼,更无治国策略,性格坚韧的孝庄文皇后在这一关键时刻又挺身而出,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顺治的政治监护人和带路人。她要和儿子一起,建设大清王朝的中原乐土。

人生沉浮,正当全国形势一片大好时,年仅24岁的顺治帝患天花病撒手而归。一个女人,年纪轻轻的就死了丈夫,为了守住自己儿子的王位,忍辱负重,把儿子带大,正值英年的儿子又去世,这对一个女人的打击该有多大,有几个女人能扛得住?孝庄文皇后挺住了,13岁初嫁,经历丧夫、丧子之痛,时局的风云变幻,使她的个性变得越发坚韧了。她很快从丧子悲痛中清醒过来,意识到另扶新君,扶正大清巨轮才是第一要事,她通过认真考察,觉得三皇孙玄烨颇具帝王资质,于是,立8岁的玄烨为皇帝,即康熙皇帝。

饱经人世沧桑的孝庄皇太后没有看错人。

康熙皇帝8岁登基,69岁去世,在位共6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政绩突出,是清朝优秀的帝王,由他而始的“康乾盛世”,全面带动了清王朝的全面振兴,也提高了中华民族在全球的知名度。孝庄太后对康熙皇帝的教导与教育,比对顺治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回忆起祖母的教导,康熙皇帝满怀深情地说:“回想起我自幼父皇早逝,缺少至亲疼爱,在祖母膝下受教三十余年,每每受到她的谆谆指导,才有幸取得今天一点成绩。假如没有祖母对我的精心培养,我就没有今天的一切。祖母对我的各种恩情,我真是一生一世都难以回报!”言语中的感激钦佩之情溢于言表。正如康熙皇帝所言,在他亲政的前20年中,时时都可以感到孝庄太皇太后的影响。也就是说,离开孝庄太后的辅佐,就不会有康熙皇帝的成就,更不会有大清朝的繁荣富强。

康熙即位不久,四大臣协同辅政的局面由于鳌拜专权独断渐渐解体。在政治上,形成了鳌拜大权独揽的局面。

鳌拜利用镶黄旗与正白旗调换土地一事,拉拢镶黄旗大臣索尼向苏克萨哈找碴,想要将其排挤出最高统治集团。索尼担心,不愿卷入这场是非,便奏请太后,请求皇帝亲政。孝庄太后觉得康熙还小,不妨缓一两年再说。在两旗换地过程中,鳌拜滥施淫威,旗民强烈反抗。对此,康熙皇帝亲自出面调和,让他暂停圈地。可鳌拜毫不理会,反而找借口处死了主持正义的三名满汉官员苏纳海、朱昌柞和王登联。鳌拜霸道的行为引起了孝庄太后的警醒,她知道,鳌拜权力的无限膨胀,已经对小皇帝产生了威胁,在权臣的淫威面前,她丝毫没有让步,立即决定早日让康熙亲政。康熙六年(1667)七月,14岁的玄烨在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亲政大典。少帝亲政,是孝庄太后保卫皇孙权利的开端。

康熙亲政后,鳌拜的劣迹没有收敛。鳌拜这样欺凌幼主,引起了后宫孝庄太后的极大反对。她暗中留心寻找鳌拜的罪证。

康熙八年(1669)正月后,宫中出现了一群整日里游玩打闹的少年子弟。他们都是各旗王公之子,是皇帝挑选来陪同训练“布库”(摔跤)的。鳌拜进出宫廷,时常能够看到他们和小皇帝摔在一起,从来没放在心上。就在五月的一天,鳌拜遵旨入宫,刚入宫门,就听见康熙皇帝用稚嫩却十分威严的声音命令道:“给我拿下!”埋伏在四周的少年跤手们蜂拥而上,和鳌拜扭打在一起。开始鳌拜还以为是孩子们和他开玩笑,直到他被五花大绑推到康熙面前,才意识到是中计被捉。康熙智擒鳌拜后,马上将他打入狱中终身囚禁,并处死了他的死党二十多人。同时给苏克萨哈和苏纳海等人平反昭雪,鼓励百官上书言事。孝庄太后帮助康熙除掉鳌拜后,引导着这个16岁的少年天子走上了全面治乱振兴之路。

这时的孝庄太后已头发花白,再让她像年轻时那样凡事亲为,已是勉为其难。再加上康熙少年老成,已具有政治家的大气和圣君的威严。于是,孝庄太后大胆放权于贤孙。

康熙自然没有辜负祖母的期望。他运筹帷幄,先平定三藩,后收复台湾,再大战雅克萨,而后亲征漠西噶尔丹,加强了清朝对东南、东北及西北边疆的统治。对内,康熙整顿吏治,反贪倡廉,招募贤士,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开河漕运,便民利国,理顺了清廷统治秩序。对于孙儿的各种行动,孝庄太后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康熙政治清明、国家昌盛是对太后最大的精神慰藉。

坚韧的个性,忍辱负重的品质,把孝庄皇后和大清帝国紧紧地系在了一起。从个人利益去分析,她在那个时期把自己的事业开创到了鼎盛;从国家利益去看,她历尽万难支撑着大清江山50余年,并帮助康熙把清朝推到了当时世界的顶峰。不管于公于私,这位非凡的女性都足以流芳百世。

清朝建国最初,政治环境真是相当的险恶,而孝庄太后置身其中却游刃有余,应该全部归功于她坚韧不屈的个性。正是这样一种个性,使她具有一种天生不认输的精神,从而做事专一,不折不挠,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样的人格魅力也使她能将自己身边的人才牢牢吸引住,一起努力达成自己的毕生愿望。

由此可见,养成既坚且韧的性格特点是多么重要!

拥有坚韧性格的人,一般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他们做事专一,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就算遇到挫折和打击,也总会凭着自己的长处迅速战胜并崛起。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只要获得这种性格,再加上一定的策略,成大事就会志在必得。

适当精明谨慎才能成就一生

谨慎个性的人是天生的辅佐之才,守成之才,他们考虑、处事谨慎,事无巨细全在眼底。假如以事相托,断不会出大问题。可是对于谨慎性格的人来说,他们往往会因自己性格的过分谨慎而与一次次机会擦肩而过,所以,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有时候难以抓住机会为自己成就大的事业。

但是,性格谨慎的人常常有不错的人缘,因为他们思虑周详,使得人们一般可以把事情放心地托付给他们,但是他们也总会通过不错的结果来得到更多的信任。可是对于领导者来说,这样的部下一般缺少闯荡与冒险的勇气,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性格谨慎的人很难取得开拓型领导的器重。

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就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长孙皇后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知书达理,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逐渐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努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尽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会。“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朝中将士无不为之感动。在李世民升储登基后,被册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活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奢侈。唐太宗也由此对她非常器重,回到后宫,时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可长孙皇后却很严肃地说:“牝鸡司晨,始终是下道,我是妇道人家,怎么能随便讨论国家大事呢?”太宗不在意,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可她一直一言不发。唐太宗坚持要听她的想法,推不脱,她才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他妾就不清楚了。”其谨慎小心可略见一斑。

长孙皇后的兄长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贫贱之交,又在唐朝成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所以,太宗把他视为知己,就想任他为宰相,执管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已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的确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作为前车之鉴。因此,我恳求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多次阻拦下,唐太宗只好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从小就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照顾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施行节约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非常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叨叨,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国君,理应受天下之供养,可是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此多次要求增加开销。可长孙皇后并不由于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作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开明,赢得宫中各类人物的尊敬,谁都愿意服从她的指挥。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随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患疾病,且越来越重,服用了很多药物,可病情却没有得到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乾就向母亲请求用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可却遇到皇后的坚决反对。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假如能够轻易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何况这也是你父皇所不乐意的。我怎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请奏,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告诉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临去之前,与唐太宗最后告别。她用尽力气对太宗说:“我的家族没有什么大的功德,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一直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乞求陛下日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在朝廷担当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什么功绩,因此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只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需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假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恩惠。”说后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长孙皇后生前将古代妇女的优秀事迹整理成十卷书,取名为《女则》,自己亲自为之作序。又写论训斥汉明德马皇后,觉得她不能抑退外戚,令其当朝贵盛,乃戒其龙马车水,觉得这是灾祸的根源。她还训诫宫中的人员说:“这书是我自己的规范准则,我的妇人所著不值得声张,不想让皇帝看见,请保密。”她死后,宫人最终把这事禀报给了唐太宗,唐太宗看了全书后更加悲恸,把书给近臣看后说:“皇后此书,足可垂于后代。我就不能不依据天命而无法舍弃爱情吗!她一直很善于规谏我,使我很少有过失,现在再也听不到她的劝告了,我从此以后失去了一个良佐,令人哀痛啊!”

古话说伴君如伴虎,就算身为皇帝的妻子也是这样,长孙皇后一生谨慎小心,因此赢得了唐太宗莫大的尊重与敬意,也保全了自己家族的名誉与安全。

小心的性格是一种很适合人际交往的性格,因为拥有这种性格的人一般思虑周全,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从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因此一般不会得罪激怒别人,同时还懂得从小的细节来关照别人,赢得别人的喜欢,因此,谨慎性格的人一般会有不错的人缘。

然而,性格谨慎者虽可以保全自己不误入歧途,但自己却很难有大的建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于诸葛亮六出祁山不能成功,人们一直是同情多于思考,可是,从性格和命运的角度来看,诸葛亮谨慎小心性格的确使他错失了唯一一次成功的机会。因此,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悲剧事实上是性格的悲剧。

所以说,谨慎也得合理、适度应用,这样才能抓住机遇,成就一生。

谨慎个性的人是天生的辅佐之才,守成之才,他们考虑、处事谨慎,事无巨细全在眼底。假如以事相托,断不会出大问题。

固执狭隘的性格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