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哲学全知道
13371700000027

第27章 为卓越建立良好的习惯(2)

(5)在公共场所里,大声说笑、大呼小叫是一种极不文雅的行为,应避免。在人多的地方尤其要求交谈者放低声音,声音的大小以不引起他人目光为宜。

(6)对陌生人不要直视或指手画脚。当他人进行私人谈话时,不要接触。他人需要帮助时,要尽力而为之。见别人有不幸的事,不可有嘲讽、起哄的行为。自己的行动阻碍了他人应致歉,得到别人的帮助应马上致谢。

(7)在公共场所最好不要吃东西,更不要由于友好而逼着在场的人马上尝一尝你吃的东西。喜吃零食者,在公共场合为了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一定要有所克制。

(8)感冒或其他传染病患者应减少参加各种公共活动,避免将病毒传染给他人,影响别人的身体健康。

(9)对一切公共活动场所的原则都应该遵守与服从,这是最起码的公共道德。不咳嗽,不乱扔烟头及其他废物。非吐非扔不可,那就应该在找到垃圾桶后再行动。

(10)在公共场合,不要趴在或坐在桌上,也不要在他人跟前躺在沙发里。走路要放轻脚步,不要走路声太大。情急之下,不要急不择路慌张奔跑。

上述不良的行为举止,除了令人厌恶,还从根本上与良好的个人礼仪相悖。所以,在生活中人们不应等闲视之,而应努力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端庄大方的举止,常常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与品质,而保持端庄的行为举止则需要养成一个良好习惯,只有在好的习惯的作用下,才能给予你交往过的人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

礼貌的行为举止既是个人教养的反映,也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一个人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假如有得体的行为举止,肯定会使人眼前一亮。

称呼要讲究分寸

因为国度不同,对待称呼的心态也不同,而这也养成了一种习惯,比如:美国人习惯性地称呼父母的姓名,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值得提倡的,中国是礼仪之邦,合适的称呼是尊敬的表现,因此,人们在称呼他人时应培养好习惯,依据恰当称呼,讲究分寸。

1.亲朋间的称呼

对于长辈,应该用亲属称谓去称呼他们,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姥爷、姥姥、叔叔、舅舅等。这时假如直呼其名就太不礼貌了,亲属间的关系也会由此受到影响。对平辈而言,可互称其名或用亲属称谓像哥哥、妹妹、姐姐、弟弟等;年龄大点的平辈可直接称年少者的名字,假如已成年且年龄小的,就用亲属称谓显得礼貌些。夫妻俩,可互道姓名,还能够用昵称,但应该注意场合,在父母、孩子面前、大庭广众之下最好不要使用。对晚辈可称呼其亲属称谓,自然直呼其名也是可以的,这样显得更加亲近。当晚辈有了家庭并有了自己的孩子时再直呼其名就显得有些失礼了。

2.对熟人的称呼

对于关系的亲密程度,大体可按照对方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来确定称呼,能够用“姓加亲属称谓”“名加亲属称谓”“姓名加亲属称谓”,像“王奶奶”“李叔叔”等。

在正式的场合,可叫熟人的职务、工作,或“姓加职务、工作称谓”“名加职务、工作称谓”“姓名加职务、工作称谓”等等。

辈分职务较高的人对年纪较轻职务较低的小辈可直呼姓名,这样的称呼感觉亲切、明朗。相反,辈分小职务低的对辈分高职务高的人称其姓名,则显得十分没有礼貌,没有教养。

3.陌生人之间的称呼

陌生人之间的称谓,正常情况下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依据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位称其为“同志”“朋友”“先生”或“女士”等。对男性可称为“先生”。对女性可称为“女士”,假如称未婚女子为夫人,那么对方一定会觉得你在侮辱她,这是一种极不尊重的称呼。因此,宁愿把“太太”“夫人”叫做“女士”,也不能反过来称呼。

第二,可以用亲戚称谓相呼。依据双方的关系、性别、年龄等情况相称。像“伯伯”“阿姨”“叔叔”“老爷爷”“嫂子”“大姐”“大哥”等。

与人交往时,本着称呼恰当,讲究分寸的原则,这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好的习惯,有利于沟通。一声亲切的称呼,一句良好的问候,一下就缩短了彼此的距离,消除了沟通的障碍。因此,千万不要小看生活交往中的称呼。在生活中,我们应时时注意称呼是否得体,讲究一些方式方法,让称呼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称呼,即对他人的称谓。如何称呼他人,既反映出礼貌问题,又体现了对待他人的态度,同时也体现出了与被称呼者的关系是近还是远。因此,在社交应酬中必须掌握好称呼的艺术。

谦辞敬语不可少

在我们心目中,应酬、寒暄、客套是虚假的表现,所以就大加排斥。殊不知,要想在当今社会有一定机会,不讲客套、寒暄是行不通的,若把以前的老规矩搬出来用,已显得有些过时。何况寒暄、客套不是虚伪,这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礼貌,也是人人都应该养成的习惯。

事实上,与人相处客套会使对方产生被敬重的满足感。以下为人们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习惯用语:

1.谦称自己

封建社会中时常用“鄙人”“小人”“奴婢”“臣”“在下”“妾身”等自称以示自谦,现在不用了,可依旧有称“小侄”“小弟”“学生”“手下”“门下”“弟子”的。说话时碰到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也有人习惯谦称。比如,称父亲为“家父”“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姐为“家兄”“家姐”,称弟、妹为“舍弟”“舍妹”,称侄儿为“舍侄”,称妻子为“内人”“内子”“内助”,称丈夫为“外子”“我先生”,称儿子为“犬子”,称女儿为“小女”,称朋友为“敝友”等。

2.尊称对方

除了称对方“您”之外,还能够称对方为“先生”“老先生”“伯父”“伯母”“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兄弟”等。对晚辈,也能够称“贤侄”“贤婿”等。在交谈中,碰到与对方关系密切的人,一样用习惯的尊称,比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称别人的母亲为“令堂”,称别人的女婿为“令婿”,称别人父子俩为“贤娇梓”,称别人兄弟俩为“贤昆仲”,称别人的学生为“高足”“贤门生”等。

3.使用敬词

除了时常使用的“请”“谢谢”以外,在交谈中,还有很多的谦敬语可供选用。比如:求人释疑说“请问”,请人指导说“赐教”,问人姓什么说“贵姓”,问人年龄说“贵庚”,求人办事说“拜托”,对别人的观点、见解表示认可说“高见”,欢迎别人做客说“恭候光临”“恭候大驾”,自己的举动牵涉到对方时就可说“奉陪”“奉送”“奉告”“奉劝”,请人给自己的作品提建议说“雅正”“斧正”等。

4.使用客气话

客气话有很多,不胜枚举,平常用的除“对不起”“请原谅”“请多关照”以外,在感谢对方帮忙做事时要说:“麻烦了”“难为您了”“让您费心了”“对不住,让您破费了”,在请人给予帮助时说“借光”,在请求别人原谅时说“包涵”,在因故不能陪伴别人时说“失陪”,在意识到自己的礼貌不周时说“失敬”,离别时劝说主人不要再送行说“留步”,表示对初会者敬仰已久说“久仰”,与朋友长久不见说“久违”等。希望人们时常与人相处能正确地对待交际中的客套,适当地使用客套,相信一定会使你收获颇丰。

与人相处,不但要形成说客套话的好习惯,还要乐于听对方的弦外之音,领会它传达的言外之意,这是最奥妙的人际关系术。善于世故之人大都擅长话里有话,一语双关,精明的人不必多言多语,就会让你心里明明白白,而很多人都习惯指桑骂槐。不管说话之人是不是佯装暗藏玄机,听话者一定得搞明白他的真实目的,方能应对恰当。

因为社会在不停地变化,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此时,以前那些与人交往的习惯已经落伍,取而代之的是新习惯,新方法。为了能赶上时代脚步,人们必须弃旧立新,养成说客套话的好习惯。

寒暄、客套不是虚伪,这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礼貌,也是人人都应该养成的习惯。

说话时要注意对方眼睛

在生活中,人们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在这些人当中,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道德修养等。其中,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应该是那些说话时正视你眼睛的人。

假如在与人谈话时直视对方的眼睛,常常可以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将自信、真诚通过眼睛传达给对方。反之,假如与对方说话时,眼睛四处游离,视线飘忽不定,对方会觉得你缺乏自信,或者误认为你不尊重他,这时,你在他心目中的印象也就可想而知了。

为了表达自己,要养成正视对方眼睛说话的习惯,尽管会产生一些紧张、压抑的感觉,但也应战胜。

尤其是想说服某人的时候,更要正视对方的眼睛说话,这不仅能为你增加自信,还可以帮助你了解对方的心理变化,为成功说服制造条件。有的人在劝说他人时,喜欢看着地板,这是信心不足的表现,这样不仅把软弱的一面表现了给对方,还减弱了说服效果。

注视对方眼睛说话是自信的表现,是对他人尊重的表现,也是礼仪规范中的一种。

当你培养正视对方眼睛说话的好习惯时,你会看到,自己是最优秀的,成功离你很近。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注重一个礼字,毕竟,人无礼则不立,要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必须养成正视对方眼睛说话的好习惯。

笑脸迎人,真情付出

人是感情动物,笑是人类的本能,真诚的微笑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影响他人的心情。当你走在大街上,对面一个陌生人向你微笑时你的心情是什么?是否体会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拉着你跟他接近?换一个立场讲,假如你看到的不是面带微笑的人,而是一张阴沉的脸,你的心情又会怎样呢?恐怕本来高涨的情绪也会随之低落下来。这时,你是选择与他接近还是远离呢?大概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

确实,微笑就是有这么大的魅力,它不仅能够影响自己也能感染他人,可以排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误会。

当你跟朋友吵闹过后,忽然有一天再碰面时,你给她送去真诚的一笑,之前的烦恼自然会烟消云散。对方再还你一个和善的笑容,双方肯定可以和好如初。假如双方见面时,你摆着一副“苦瓜脸”,矛盾不仅不能融化反而还有激化的可能。对方也可能会觉得你心胸狭窄,不懂礼貌。

古话说:微笑是两个人之间最短的距离。生活中离不开微笑,一个没有笑声的世界无异于人间地狱。

幸福来自笑容,健康来自笑容。由此可知,微笑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告诉人们一定要养成微笑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为生活增加色彩。

评价一个人是否懂礼貌、有修养,不但反映在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中,还应将微笑当做考察的条件之一。

与人接触时,试着加点微笑,那是联络双方感情最有力的工具,只要你笑得真诚,就能叩开他人的心扉,体会到真情与美丽。

1.微笑使你在交际中游刃有余

在与人交往中,微笑是最完美的礼仪。它不但能够使人变得美丽动人、可亲可敬,还相当于投资一个高利润、无风险的项目。因为没有人会回绝别人的微笑,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养成微笑的好习惯,真正做到时常以亲切的笑容对待他人的人并不多。

微笑可以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缓解气氛、增进感情、有利于交流。

无论在商务交流中,还是职场交往中,微笑已经变身为代表和平、友善、关心、问候的信号。有了微笑,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可能变成无话不谈的知己;有了微笑,相互憎恶的仇人可能变成至交;有了微笑,感叹世态炎凉的人可能会体会到爱的温暖。

微笑是最好的仪态礼仪,是人们需要培养的好习惯,也是送给别人最好的见面礼。它用真诚、仁慈、信任、礼貌、友善、亲切等为内涵,为人们的接触搭设桥梁。

2.微笑的礼仪要求

微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面部表情,是礼貌待人的具体体现。微笑能够使人心情舒畅,精神焕发。

我们已经知道微笑的作用这么巨大,这就要求人们在培养微笑好习惯时要把握一些方式方法,因为,只有礼节性的微笑才是生活中必需的微笑。

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才是最美、自信、善良等的体现,人们才愿意接受,才能相信你。而牵强、虚假的微笑不仅不能表现出微笑的美,反而让人厌恶,对你产生看法,失去信赖,进而影响个人整体形象,对好习惯的养成没有益处。

那么,制约养成微笑好习惯的反面因素有哪些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假笑

所谓假笑即皮笑肉不笑,这种笑不仅不能产生好的作用,相反会影响个人形象,让别人觉得你是个伪君子,因此,在微笑时千万不要让皮笑肉不笑的情况发生。

冷笑

所谓冷笑即面带愤怒、嘲讽的笑,这种笑表现出的是轻狂、自大,失去了微笑的作用。

怪笑

所谓怪笑顾名思义就是阴阳怪气的笑,这种笑充满恐吓、嘲讽的意味,令人心里不舒服,继而产生厌恶。

媚笑

所谓媚笑即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式、具有一定意图的笑,这种笑让人顿起鸡皮疙瘩,警惕心大增。

窃笑

所谓窃笑即背地里偷笑,这种笑包含着幸灾乐祸、洋洋自得的嫌疑。

微笑是善意的象征,是最好的仪态礼仪,是人们需要养成的一种习惯。它代表着友善、礼貌。

“见面三分笑”,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也能成为知己。微笑可缩短双方距离,传递彼此的盛情美意。古话说:“相视一笑泯恩仇”,可见微笑的重要作用。

一个人的品质修养,不但体现在衣着打扮、言行举止中,还体现在他的一颦一笑中。人们都将微笑看做摆脱无聊、尴尬、为难的方式。面带微笑的人永远受人喜欢、欢迎。

谦让出真情

相互谦让是一种美德,是讲礼仪的重要表现方式,是每个人都应该培养的好习惯。在生活中,有了谦让,人与人之间将更加和谐。感叹人情冷暖的人,也将感受到人间真情。

李刚的表哥首次从澳门来大陆,李刚去机场接他。在路上,李刚热情地和表哥聊家常,可表哥的态度冷淡,只是不时地应付两句,从不主动说话。李刚觉得这样很无趣,也不再说话了,继续前行。

车子进了市区后,路上的行人和车辆越来越多。李刚驾着车不停地按喇叭在车来车往的大街上穿梭着。表哥不停地看他,并不住地皱眉,可是没说什么,李刚也没在意,继续开车。

此时,前面有一个妇女正牵着一个小孩准备过马路,李刚不但没有减速,而是猛地一加油门,从她们面前冲了过去,并洋洋得意:“小样儿,和机动车较劲!”

表哥对李刚说:“让她先过嘛,一个女人牵个孩子,路这么窄,不小心碰上咋办呢!”李刚听完一想,表哥的话确实有道理,脸上觉得有些发热,虽然表哥没再说什么,可他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这时,表哥转过头对李刚说:“后面有个鸣笛的‘120’,咱们先靠到边上去,给它让个道吧。”原来,表哥早就看到后面这辆鸣笛的“120”了,李刚没说话,向外一打轮让救护车过去,透过“120”的车窗,李刚仿佛还看到一个医护人员手里举着个吊瓶。

表哥前后看了看说:“在这附近有没有停车场?咱哥俩儿下车抽根烟,聊会儿吧。”李刚不明白他到底想干什么,正好前面的小广场有个停车场,李刚把车开到了停车处。

表哥掏出一盒烟,递给李刚一支,自己也点上一支,他摇下车窗向外吐了口烟,拍了拍李刚的肩膀说:“老弟,驾龄几年了?”

“不是太久,6年。”

“还可以,车技不错。”

李刚哈哈一笑:“还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