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立公司为了壮大企业规模,发展生产,在购买新建厂房、建筑材料、新添置设备上投入大量资金。这时,正赶上了20世纪60年代初整个日本经济危机时期,现有产品滞销,卖不出去,扩大企业规模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一严峻情形,日立公司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继续投资;另一条路是停止投资施工。日立公司经过大家仔细研究、分析、调查,最终,果断决定走后一条路,停止投资执行战略目标转移,把资金投放到其他方面,积聚财力,伺机发展。经过实践表明,日立公司的决策是对的。从1962年开始,日本三大电器公司中的东芝和三菱的销售额都有明显下降,可是日立却一直到1964年依旧继续上涨。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一个新的经济复苏时期来临了,蓄势已久的日立抓住机遇积极投资,1967年投入了102亿日元,1968年上半年营业额就冲破了千亿大关,达1220亿日元。从总的效益上看,1966至1970年,5年内销售额上升了17倍,利润上升了18倍。
北京服装厂原来只是一个拥有百余人的集体企业,产品曾一度滞销堆压,资金无法周转,生产差不多处于瘫痪状态,该如何是好?厂领导从市场调查中发现,服装行业高手如林,竞争激烈,本厂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力量薄弱,难以与其抗衡,如继续生产服装,势必走向绝境,无异于“在一棵树上吊死”。所以,他们依据市场情形和本厂条件,转产以手工操作为主,生产大企业不情愿生产的酒心巧克力。产品拿到市场试销,前来订购者蜂拥而至。当月投资生产,当月盈利,企业转死为生。
古人云“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为俊杰”,有时候还要明白顺流而下的哲理,避免与敌手正面相撞,使自己得不偿失。事实上,换句话来说是一种“走”的艺术。“走”或“不走”有时确实要费一番思量。该走的时候不走,不该走的时候又走了,都会产生遗憾。因此,“走”也是一门技巧,既要掌握时机,也要靠点运气,才能走得恰到好处,走得理直气壮。
为朱元璋夺取天下,治理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伯温在大功告成之后,屡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其原因也是主动与被动两种原因相冲突促成的结果。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授予刘伯温弘文馆学士,任命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刘伯温为了避开朝廷官场斗争的不测之灾,随即上书明太祖,请求辞仕归隐居山林。原因有二:其一是青少年立下的报国志得以实现,位至开国功臣之列。其二是他生来率直刚正、疾恶如仇的思想性格,在为朱元璋出谋献计时曾得罪过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就是对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往往直谏不讳。所以,他想早点从官场的旋涡中抽出身来,罢官还乡。洪武四年二月,刘伯温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现在的浙江省文成县)故乡,在乡间每日诵书作诗,饮酒下棋,谢绝同一切官府接触,静心修养,乐哉快哉。说刘伯温上书请求辞职含有被迫因素,还可以从他后来被朱元璋剥夺俸薪一事加以证明。公元1373年,胡惟庸当上了丞相,他对刘伯温以前在明太祖面前不认同自己担任丞相一事,嫉恨在心,故诬陷刘伯温在故里占有王气之地为自己墓地,另有图谋。朱元璋由于疑心极重,遂于第二年下旨除去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被迫低三下四地进京说明真情,不想在京积忧成疾。公元1375年3月,他重病不起,被遣送乡里,一个月后病逝。假如刘伯温在朱元璋登基称帝的前夕,不等封官列侯即隐归故里或山中寺院,怕是也不至于后来遭到剥夺俸禄的侮辱。由此可知,政治斗争中的急流勇退宜早不宜迟,要不,虽辞职也难以保全终身。
在我们身处人生顶峰时,就要学会顺流而下,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机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人生好比一条射线,永远向前并且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激流勇进。可是在走上人生的巅峰时,更要明白顺流而下,能做到这一境界的人,才不失为一位智者。
敢于说“我错了”
人们能够承认外表、钱财、地位上的差距,却很少会认同自己智力上的差距。当西奥多·罗斯福入主白宫的时候,他坦承:假如他的决策能有75%的正确率,那么,就能够达到他预期的最高标准了。如罗斯福这样的伟大人物,最高的希望也只是这样,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与他人交往中,假如你直接地告诉对方:“你错了。”你觉得他会同意你的想法吗?绝对不会!因为这样直接打击了他的智商、判断力和自尊心,这是他最不能忍受的。他要做的只会是对你反驳,而绝不会改变看法。聪明的人绝对不会这么说:“好!我马上证明给你看!”这话大错特错!这无异于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道理,使你改变观点。”这么说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这种说话方式只会导致争端,让对方远在你开始之前,就做好作战的准备。
19世纪,英国有名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对他的儿子说:“要比别人更聪明——假如可能的话,不要对人家说你比他聪明。”假如有人说了一句你觉得错误的话,你想指出这种错误,这样说会更有效果:“噢,这样的!我倒有另一种观点,但可能不对。我往往会弄错。假如我弄错了,我很愿意被改正过来。我们来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用“我往会弄错”“我可能不对”“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这一类句子,确实可以收到神奇的效果。你承认自己可能会弄错,这样就不会给自己招致麻烦了。因为这么做,不仅会避免争执,并且还会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容大度,使对方也会承认可能是自己的错。好比拳头出击一般,伸着的拳头要想再打出去,必须先缩回来。
所以,不管碰到什么情形,都不要与人争辩,不要总是批评他人的错,而是要运用一些技巧方法,采取必要的退让,才能改变别人的观点。在耶稣出生的2000年前,埃及阿克图国王曾给授予他儿子一个精明的告诫:“谦虚一点,它能够使你有求必得。”我们莫非不能从这句忠告中获益吗?
卡耐基说过:“纵使傻瓜也会为自己的错误分辩,可是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就会获得他人的尊重,而有一种高贵超然的感觉。”
哈尔德·伦克是道奇汽车在蒙大拿州比林斯的代理商。他说,销售汽车这个行业有十分大的压力,所以,他在面对顾客的埋怨时,一直冷酷无情,因此发生了冲突,使生意减少,还发生了很多的不和谐。
“知道这种态度并不会带来益处后,我就试着换一种办法。我会这么说:‘我们的确犯了不少错误,真是不好意思。有关你的车子,我们或许也有错,请你告诉我。’这个方法很有效果,可以使顾客解除戒备,而等到对方气消之后,一般就会更讲道理,从而事情就可以很容易地处理掉。很多顾客还由于我这种理解的态度而向我表示感谢。”
“甚至还有两位客户介绍新朋友来购买我们的商品。在这种竞争如此激烈的商场上,我们需要更多这一类的好顾客。我相信对,顾客所有的建议表示理解,并且以灵活和有礼貌的方式加以处理,就会成就胜利。”
因此,假如我们知道免不了会遭受指责,何不抢先一步,自己先承认错误呢?听自己指责自己远比让别人指责会更好。
你要是清楚有某人想要或打算责备你,就自己先把对方要指责你的话说出来,那对方就拿你没办法了。在这种情形下,十之八九他会以宽大、理解的态度对待你,原谅你的过失。
在某件事情上,可能你没有错,承认自己有错或许令你有些难过,可这样做事情一般会成功,以此证明你认错是有意义的。何况在绝大多数情形下,你最后还是要把对方的错误改正过来,只是不是在你们的一开始,而是要在气氛缓和下来时;你的方式不是那么生硬而是委婉地表达出来。
新墨西哥州阿库克市有一个布鲁先生,在给一位请假的员工计算薪水时出现了差错。在他意识到错误后,就告诉那位员工,而且解释说一定得纠正这个过失,他要在下次工资支票中减去多付的薪水金额。这位员工说这样做会给他带来严重的财务问题,所以请求分期扣回自己多领的工资。可这样一来,布鲁先生肯定先得到他老板的允许。“我知道这样做肯定会使老板十分不满。在我考虑怎样以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件事情时,我明白这一切的混乱都是由于我的过失,我必须在老板面前承认错误。”布鲁先生说。
“我走进老板的办公室,告诉他说我犯了一个大错误,接着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他大发雷霆地说这应该是人事部门的错误,可我反复地说这是我的错误。他又大声地批评是会计部门的疏忽,我又解释说是我的过失造成的。他又批评办公室另外两个同事,可是我反复地说这是我的错误。最后,他对我说,‘好吧,这是你的过失。现在把这个问题处理掉吧。’”
最后,这个错误被处理掉了,而没有给任何人带来麻烦。在这样一种紧张的情形下,有勇气不去寻找理由,而是承认自己错了,是多么明智的选择。
承认自己有错,也无异于承认对方是对的。你后退了一步,让对方大大前进了一步,你并没有损失什么,却带来了很大的好处,这种做事的“心机”还不值得一学吗?
敢于说“我错了”,让人赏识和认可你“方”的品格,假如你身在职场,得到重用的几率就大大增加;可也应视具体情况来显“方”,把握好时机,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别将成绩归功于自己
在《老子·洪德》章说道:“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即最聪明的人,真正有能耐的人,尽管有博学多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尽管能言善辩,但仿佛不会讲话一样。不管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普通的人际关系,切记锋芒不可毕露。有才华自然是好事,但是在恰当的时机作用才华而不被或少被人忌,以免功高盖主,才算是更大的才能,这种才华对国、对家、对人、对己才能表现出其真正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那么一些当领导的总是要表现出在一切重大的事情上都比别人高明。君王也一样喜欢有人相辅,却不喜欢被人超越。假如你某些事做得好,你应该表现得你只是做了他原本就知道只是偶尔忽略的事。虽然是星星都有光明,但却不能比太阳更加明亮。
在方圆处世中,真正聪明的人都善于用世故的方法制造自己和上级的关系。取得了成就,在上级面前更要表现出圆,将功绩归功于上级,这样对你以后取得利益、寻求发展会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