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千古探秘:消失的神秘古国
13543000000001

第1章 中山古国之谜

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一个几经起落、放射异彩的国家突然抽身于历史舞台之上,全无踪影。这个不同于中原诸侯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国度,后人也只能在典籍里见到关于它的只言片语。值得庆幸的是,两千多年后,考古专家们可以用丰富的遗存,开始补写那个神秘王国的文明历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河北省平山县农民平整农田时刨出战国时期的大瓦,从而引出村民刘西梅老人关于古石神秘文字的故事。于是,2200多年前消失的一个神秘王国与今人不期而遇了。

1974年冬,平山县三汲乡农民开始大规模平整农田,不断到附近一些被怀疑是古墓的大土丘上取土,被农民刨开的封土下,到处埋着战国时期宫殿建筑用的大瓦。面对这一情况,河北省文化局很快批准了古墓发掘计划。

当地农民向考古队长陈应祺讲起一件往事:30多年前,村里有个叫刘西梅的老人曾挖出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考古人员随后在刘西梅家看到这块石头,虽然当时不能解读这些战国时代的文字,但他们意识到,2200多年前消失的一个神秘王国与今人不期而遇了。

公元前5世纪,周王朝统治日渐衰落,中国进入战国时代。一个在北方大山深处逐步壮大起来的古老民族———鲜虞,建立起中山国。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子民向东越过太行山,定都在诸侯国势力薄弱地带。这个弱小的国家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强敌的不断侵扰,终于在公元前407年被魏国所灭。逃避于大山之中的中山国桓公励精图治,经过20多年抗争,再度出山复兴了自己的国家。此后,中山国逐渐国富兵强,开疆拓土。然而公元前296年,国力日衰的中山国抵挡不住强敌进攻而陷落,一代强国至此灭亡。

对于这个几经起落的国度,人们只能从史书零星的记载里,粗略判断出它的发展脉络和地理方位,但从未有任何考古发现能够证实这些记载。

陈应祺把石头上古老神秘的文字描摹下来,寄给了古文字专家李学勤。经过研究,李学勤肯定了这块石头属于战国时代的遗物,并对文字进行了翻译。“监罟有臣公乘得守丘其旧将曼敢谒后俶贤者”,这些古文字是战国时代叫公乘得和叫旧将曼的人留给后人的,意思是:告诉后来的君子们,我们两个给国王看守园囿、给他捕鱼,现在又给他看守陵墓。

2000多年前两个守墓人留下的这段话,证明了这里是战国时代一个王家园陵的所在地。

史书载:公元前380年,中山国迁都灵寿。灵寿县是否就是都城灵寿呢?一次大调查开始了……

人们在距古墓群不远处发现了手工业作坊的遗址,大多是制陶器、铜器和玉器的地方。制作钱币的模具就是在那里发现的。

与此同时,考古发掘行动从编号为1号的古墓开始了。

1号古墓是古墓群中体形最大的一个,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地上封土仍高达15米,东西底边长92米,南北底边长110米。封土由下到上构成****台阶,第二级台阶以上还残存着建筑的遗迹。

封土上的建筑被称作“飨堂”,在古代丧葬制度中属于国王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该飨堂早已坍塌,但经考察发现,这个墓顶建筑共由一层飨堂、两层回廊组成,气派恢弘,显示出墓中主人地位的显赫。经钻探发现,这个墓是“中”字型墓道,有南北墓道,中间有一个墓室,按礼制应属于国王级陵墓。

人们还在1号墓外围发现了6座陪葬墓、2个车马坑和1个杂殉坑。尽管被严重盗掘,但仍残留了丰富的文物。尤其二号陪葬墓,陪葬人头部都朝向主墓,可能是主墓中人的妻妾。陪葬中出土了大量玉器,都是玉器中的珍品。而距离主墓稍远的六号陪葬墓中出土的多是粗糙的灰陶和小玉石,表明其女主人或许是个奴婢,为何她能葬在主人身边是个难解之谜。

最引人注目的是葬船坑的设置,这在北方古墓葬中十分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