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素质是宝宝的启蒙素质。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意义在于让宝宝懂得美、追求美、创造美,通过美的教育,培养宝宝热爱生活,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绘画不仅能激发宝宝的美感,陶冶性情,并刺激宝宝智能、知识、兴趣、态度、情感、意志及身体发育诸方面发展,而且能促进宝宝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尤其能培养宝宝的审美能力。绘画中优美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能增进宝宝愉快的、健康的情绪情感,调节和丰富宝宝的精神生活,对宝宝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色彩也被形象地被称之为开启宝宝审美大门的钥匙。
宝宝从呱呱坠地、降临人世的那一天起,就开始面对这个世界,并逐渐认知、适应。宝宝出生不久,就有对事物审美的体验,他们喜欢形象美观的物体、色彩鲜艳的玩具,并用色彩有力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宝宝在选择吃的或是玩的东西或是衣服,也不是以味道、形状、样式来选择,而是以色彩来选择的。
当宝宝还不善于运用语言和文字时,用来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就是绘画了。当宝宝拿起画笔涂抹的时候,他们对外界事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是表现的欲望,这时的他们真诚而直接,他们的画表现的不仅仅是画面的内容,还包含着宝宝意识的表现、情感的表达、与他人的交流和想象力的发挥等全部自我表现。宝宝画中的人就是宝宝自己,他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从而获得更大的创造力,创造一个属于宝宝自己的世界。因此,宝宝的画是也被称为宝宝“第二语言”审美感知,是宝宝色彩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今天宝宝们的必修课。爸爸妈妈应重视美术素质教育,正确把握方向,给予宝宝多方位、多元化的感知。
色彩是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
大千世界,每个地方,每个角落都存在着色彩。宝宝从很小便开始了绘画活动,早期的绘画经历了涂鸦期和形象期。对于两三岁的宝宝来讲,只能画出一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由于宝宝的手部小肌肉及功能尚未完善,动作不协调,观察力较差,最初他们的涂鸦是没什么表现意图的,也就是涂鸦期。一般3岁以后,当宝宝的脑、眼、手日益协调,脑和眼对手的控制日益加强之后,渐渐宝宝绘画也出现转机,可以画出近似某物的形象了,这时宝宝绘画具有形象期的特点,即已有初步的图画构思,能按物体使用色彩、区分色彩,同时经历了画出轮廓到涂满色彩的发展过程。
但在一些宝宝绘画作品中,常常存在着形象感强,而色彩基础弱的现象。宝宝的画面往往表现苍白,没有生气。从宝宝的角度来说,宝宝颜色能力匮乏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宝宝缺乏认识色彩的家庭氛围;二是宝宝对事物的固有色没有有意记忆;三是宝宝对色彩的感性认识缺乏,更缺乏对色彩的理解;四是爸爸妈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形的教学,而忽视培养宝宝的色彩感,在评价宝宝的绘画作品时,也多以“像”或“不像”为标准,几乎不能正确分析色彩,作出合理评价,使宝宝对色彩的协调美和对比美没有系统的感知、理解和表现的体验。
那么,如何诱发宝宝绘画的兴趣,使宝宝从信手涂鸦逐渐过渡到有意作画,从而喜欢绘画呢?
在绘画形和色的发展中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这时,爸爸妈妈应了解色彩审美感知的特点,并从小让宝宝用多种感官去感受色彩、认识色彩,来激发宝宝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感受,从而激起表现的欲望。
1.感知物体色彩具有敏锐性、丰富性
在感知色彩时,宝宝具有敏锐性、丰富性。宝宝只对具有较强视觉刺激的色彩感兴趣,较多地注意色彩对比强烈、色彩鲜艳丰富的物体。
如:在引导宝宝观察树和花时,宝宝明显对五颜六色、色彩鲜艳的花感兴趣一些,会停下来欣赏它,有兴趣感知它的外形、色彩。爸爸妈妈在出示玩具时,相对色彩黯淡的玩具,色彩对比强烈、色彩鲜艳的玩具更易引起宝宝的注意,激起宝宝感知的兴趣。
2.每个宝宝都具有自己的个性
在对色彩的审美感知上,宝宝有自己的偏好性。宝宝会特别关注自己喜欢的色彩,而忽视了感知其他色彩。在创造表现时,宝宝会较多地用自己喜欢的色彩来表现物体的色彩。
如:有的宝宝喜欢红色,在观察物体时,他就会较多地去感知红色的物体;有的宝宝喜欢黄色,在生活中,他就会有意识地去寻找并感知黄色的物体;有的宝宝喜欢蓝色,在绘画创造时,他就会大面积地用自己喜欢的蓝色来表现物体的色彩。
3.宝宝对绘画具有一定的情绪性
普辛说:“色彩是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有时宝宝对物体的感知和绘画兴趣也受情绪的影响。如:宝宝伤心、难过时,对色彩较暗、色彩协调的事物感兴趣,有用这些色彩表现自己情绪的愿望;反之,宝宝高兴、求知欲强时,对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事物感兴趣,有用它表现自己情绪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宝宝出生不久,就有对事物审美的体验,他们喜欢形象美观的物体、色彩鲜艳的玩具。八九个月时,爸爸妈妈给宝宝梳梳头发,洗干净脸,然后照照镜子,说:“多白呀!真漂亮!”宝宝会高兴地笑起来。
婴幼儿时期,宝宝对美的事物的喜爱并不比童年时期少几分,只要是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吸引宝宝的强烈注意。比如:天空中的一朵彩云,枝头绽放的一朵小花,其他的宝宝手里的一只色彩鲜艳的气球等,这些美好的事物足以把他们带进一个美妙的幻想世界;再比如大人在他们睡前讲的一个故事、一则童话,都可能引起他们感情上的波动,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宝宝的思维具体形象,想象丰富多彩,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对美的事物有强烈的敏感性。他们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凭着那颗幼稚纯洁的童心,发现自然界里许许多多的美。
在色彩运用中,爸爸妈妈要想方设法激发宝宝浓厚的兴趣,使宝宝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了解宝宝的发展特点,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色彩是属于自己的,这是激发宝宝表现创造热情的前提。有了兴趣,宝宝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的动力,就会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地把自己感受到的、想到的东西用画面表现出来。否则,宝宝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爸爸妈妈必须尊重宝宝的现状,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出发,去确定略高于宝宝基础的要求,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喜好,或机械地按照进度去勉强宝宝。在宝宝绘画的全过程,开始不应把重点放在造型上,过分强调“形似”,弄不好还会挫伤宝宝的自信心,让宝宝失去对绘画的兴趣。
3~4岁的宝宝还不习惯于有组织的活动,注意力不稳定,小手肌肉发育不完善,手的动作不够协调,还不清楚绘画是怎样一回事,宝宝把绘画视为一种游戏,喜欢乱涂乱画,但他们已开始产生想画点什么的意愿,有时还给自己的乱涂乱画起名字。在涂鸦期过渡到象征期的过程中,宝宝很容易失去自我表现的勇气,不敢画、画不好,在美术活动中,很多宝宝产生了“老师,我画不出来”、“老师帮我画”等现象。如何让宝宝从自身出发,由被动的“老师教”变成“我要学”“我要画”呢?
1.选择宝宝喜欢的绘画内容
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宝宝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制作和绘画的兴趣。因此,在选择绘画内容上,老师应选择宝宝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题材,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从点、线、圆练习到图形再过渡到实物练习。比如:练习画“点”时,可以跟宝宝说“给小鸡喂米”;画曲线时,可以说“小动物上山下山”;画短线时,可以说“下雨了”;画长线时,可以说“开火车了”等。练习方形时,选“电视”、“冰箱”;练习画圆时,选“吹泡泡”、“我帮妈妈团汤圆”;练习椭圆形时,选“母鸡下蛋”等。还可以用宝宝的语言去诠释美术用语,提高其绘画兴趣。或通过让宝宝听简单的小故事、说儿歌(边说儿歌边画出所学内容)、猜谜语等形式培养宝宝的绘画兴趣。如:在教宝宝画小人时,编儿歌:“一座小山丘,山上长棵树,树上长小芽,引来太阳瞧,睁开大眼睛,竖起俩耳朵,哈哈!它笑了。小朋友猜猜这是啥?”减轻宝宝怕难的心理压力,使宝宝在游戏中学会画小人的技能,并积极地参与创作活动,得到身心的满足。
2.选择不同的绘画工具及材料
单一运用油画棒或水彩进行物体描绘,宝宝的兴趣并不高,不敢画的行为较多,成功的体验较少。为宝宝提供了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时,宝宝会为材料所吸引,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轻松获得成功。例如:为宝宝提供纸团让宝宝压印,提供各种印章让宝宝进行印章画,提供弹子让宝宝滚画等。如在喷画活动“放烟花”中,为宝宝提供装有水彩的旧香水喷瓶,宝宝只需轻轻一喷,纸上便会散开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又如在印章画活动“小兔的新衣”中,为宝宝提供切成各种图形的蔬菜(菜花、胡萝卜、藕等),宝宝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衣服形纸上,一件件漂亮的新衣就这样完成了。
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宝宝觉得原来绘画就是“玩”游戏,绘画其实是件快乐的事情。借助撕、贴、染、印的不同手段与工具,完成拼贴添画、手指点画、棉签添画、印章画等创作内容,使宝宝有很高的兴趣主动参与活动,也使他们有能力去完成。
其实,宝宝的小手就是一种简便、有趣的绘画工具,有趣的手指画经过掌心、手指肚的变化,再用彩笔添上一些辅助的成分,进行简单的装饰,宝宝更是兴趣十足。比如,用手指点画小蝌蚪,一只只点画出的小蝌蚪活灵活现,十分可爱。又如:运用橡皮泥指导宝宝塑造简单的物体想象以丰富作品内容。通过这些形式,宝宝就能制作出一幅幅奇异的图画,从而激发他们对美工活动的浓厚兴趣。
3.多给宝宝一些爱心和耐心
宝宝的心灵脆弱,有很强的自尊心,成人的态度是培养宝宝绘画兴趣的有利保障,要善于保护这株幼小的嫩芽。首先,在指导宝宝绘画时,要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作画,宝宝才能放松心情,活跃思维,大胆地表现出个人感受。
其次,对宝宝经过自己发现、自己选择画出的有趣形象,无论是好是坏,都不能横加干涉或指责,只要能画出来就是好的,就要给予肯定。宝宝年龄小,激励显得更加需要和重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功都应为宝宝高兴和自豪,使宝宝不断地勇于表达,敢于创造。比如:多说一些激励宝宝信心的话语,如“看谁画得好”,“看谁的小手最能干”,“谁最能大胆画”等,又如,“你画得真好,很漂亮”,“你愿意再来试试吗”,“我来帮帮你”,“我知道你一定会成功的”等,帮助宝宝增强信心,肯定宝宝的创造成果,让宝宝感受到自己的作品是被接受的,促使宝宝大胆尝试,提高美术兴趣。
宝宝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在绘画活动中,往往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要运用宝宝能听懂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鼓励宝宝。如在画直线活动“把小鸡关起来”中,有的宝宝画了几笔便拿着画纸跑上来说:“我画完了!”对此,不要用强硬的口气让他继续作画,而是对他说:“你看你的栅栏有这么大的洞洞,狐狸来了会把小鸡抓走的,多危险啊!快把栅栏装多点,小鸡会感谢你的。”宝宝听了肯定会认真地继续作画。又如:在涂色“香蕉”活动中,有的宝宝随手拿起一支黑笔涂了起来,这时就可以走过去跟他说:“你的香蕉是不是坏了呀?坏香蕉吃了可会肚子痛的哦,再画一只大家都爱吃的大香蕉好吗?”宝宝这时会不好意思地笑笑,立即带劲地涂起来。
宝宝往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掌握各项美工的知识和技能。针对宝宝的个体差异,给以积极引导,多给宝宝一些爱心和耐心,多肯定宝宝的画画成果,再多为宝宝创造宽松的绘画环境,让宝宝产生成功感、自豪感,慢慢树立宝宝的自信心,使他们逐渐地想画,爱画,敢画,使宝宝在不知不觉中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发挥宝宝更多、更大的创造力。
全方位发展宝宝的审美能力
有位哲人说过,世界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一朵花、一棵树、一条河,甚至一座城市。宝宝眼中的世界是神奇的,像一首好听的歌,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像一个美妙的童话,是一杯纯净水——那是成人永远也不能进入的一个世界。如何才能使这杯水更有营养呢?如果把爸爸妈妈强加给宝宝的比作水中的杂质,那么,宝宝通过自己的感受产生的对美的理解,对美的追求就是水中有用的矿物质。这种对事物的美具有的敏感性,发现美、创造美就是审美意识的开始。
美术活动是宝宝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美术活动,具有很强的视觉传达效果,并以其直观性、可视性、形象生动的特点,深得宝宝喜爱。美术活动不仅能培养宝宝对周围现实和美术作品中美的感受力、欣赏力、表现力,还能发展宝宝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全方位开展对宝宝的审美教育,打造一个有审美情趣的宝宝吧。
一、激发宝宝的审美感知
宝宝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透彻的理解能力等。其中,对宝宝来说,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审美感知能力。
对宝宝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进行审美欣赏的必要条件。著名的美学家滕守尧先生认为:“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幼儿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使自己的感知活动逐渐适应对象世界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因此,爸爸妈妈要有意识地引导宝宝领会和体验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
1.注重宝宝对色彩组合能力的培养
在观察中引导宝宝认识色彩,观察有助于丰富宝宝的视觉印象。如:在观察活动中,用提问、谈话等方式来引导宝宝观察周围环境中色彩的千变万化。如宝宝的衣服大都色泽鲜艳,搭配和谐,要有意识地跟宝宝说,让宝宝发现:“呀,这衣服真好看,有红色和紫色,搭配在一起好看极了。”“在黄色里印上红色的花朵,真漂亮。”在“故作声张”中,宝宝会像模像样地观察起来。有的宝宝会说:“我的另一件衣服也很好看啊。你看,有这么漂亮的颜色,我最喜欢了。”这样,宝宝就会急于介绍自己的衣服如何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