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规矩和爱
1357700000045

第45章 如何做规矩:规矩的一致性之一:同一教育者之内的一致性

有效的规矩一定是一致的规矩。但是在家庭内要做到规矩的一致却非常难。首先,作为教育者个体的父母,在不同的情形下,对孩子的教育和规矩往往也有不一致。例如,有的父母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什么都可以,但是自己心情不好了,孩子一句话就会勃然大怒。这样做规矩的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即使有的父母自己在规矩的一致性上做得很好,但是因为和别的教育者的规矩常常冲突,孩子不是无所适从就是从中渔利,逃避该接受的规矩。所以,规矩的一致性是一个有效规矩的重要保障。下面我们就从教育者之内和教育者之间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做到规矩的一致性。

由于父母的认知往往受环境和情绪的影响,给孩子做规矩时往往会不一致。严格地说,任何一个父母在规矩上或多或少都有不一致的地方。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软弱,为人父母需要首先敬畏不变的规矩和原则。为了做到尽可能的一致,除了父母自己常常需要反思,在实际操作中不妨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把重要的规矩写下来。就像法律必须写下来,规矩也要如此。这样既可以时时提醒自己,也能帮助家庭其他教育者统一对孩子的行为要求。在美国和英国有一个很有名的电视节目叫《超级保姆》。栏目的女主持人弗洛斯特,人称“超级保姆”,曾经接受过严格的家庭保育员的专门训练,有长达21年照料孩子的经验。她常常跑去一些管理混乱不堪的家庭,手把手地帮助父母给孩子建立规矩。然后用纪录片的方式展示给观众看整个过程。这档节目我看了整整一年,并对一些录像作了分析。虽然对一些戏剧性的结果有保留意见,但是对节目中很多好的做规矩的方法大为赞叹。

其中有一个做规矩的步骤给我很深的启发,这个步骤就是把规矩写下来的过程。进入这些家庭后,在观察了情形之后,超级保姆做的第一个干预就是把急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规矩写在一张很大的纸上,然后召开全家大会,告诉每个孩子需要遵守的规矩和违反规矩会导致的惩罚。当孩子第一次触犯规矩的时候,提出警告。第二次就直接实施惩罚。第一步把规矩写下来,这样做不仅让孩子感到规矩的严肃性,也帮助父母做到规矩的一致。这张写有规矩的大纸还有另外一个用途,当孩子入睡后,超级保姆就和父母一面回顾白天孩子的行为录像,一面按照纸上的规矩来检验父母做规矩时是不是也和所写的一致。刚开始的时候规矩不必面面俱到,但是每一条规矩都要具体,惩罚也要明确。当然,如果孩子这方面做得好,也不要忘记表扬。

第二,控制自己的情绪,仔细分析孩子的行为,按孩子的行为动机来决定惩罚。前面讲过,很多父母都随着自己的情绪来做规矩,这是做规矩的一个大忌。着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用一个道德两难的故事来测试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汤姆去偷糖果吃,不小心打碎一只盘子;约翰去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碎十只盘子,你说谁更坏?年幼的孩子大都说打碎十只盘子的约翰更坏,因为他打碎十只盘子闯了大祸。十岁左右的孩子会说打碎一只盘子的汤姆更坏,因为他是去偷东西吃。所以皮亚杰认为孩子差不多到十岁后就会从别人的动机来判断行为的性质。

然而,我却发现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做规矩时就像不到十岁的孩子,眼睛只看见外在的行为结果而看不见孩子的动机。例如孩子一不小心打碎一只盘子,爸爸会说:“不要紧,宝贝小心手啊。”但是如果有一天孩子不小心把爸爸珍藏的一个昂贵的古董打碎了,这时候,有的爸爸就不由分说地一个巴掌上去了。在这两种情况中,孩子行为的动机可能没有两样,但是爸爸因为自己对行为的感受不一样,处理起来截然不同。按照皮亚杰的理论,这样的爸爸是不是道德认知水平很低啊?所以,做规矩的关键还在于家长能不能先控制自己,情绪能大大降低我们对事物性质的判断能力。所以若是规矩随着情绪来,就不稳定、不一致。

关于控制情绪做规矩,我要特别举一个正面的例子。我在美国的大学同学聚会时,一位女同学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很多年以前,她为儿子买了一架崭新的钢琴。那天琴行的工人把钢琴运到她家门口,然后把闪闪发亮的钢琴放到指定的位置。我同学就给了送这些搬运人员一些小费并把他们送至门口道别。当她回来走回屋内被眼前的情形惊呆了,年幼的儿子爬在琴凳上兴高采烈地在钢琴表面用带齿轮的玩具汽车来回地划着。她不由自主地“啊”了一声,孩子被吓了一跳,回过头来问:“妈妈怎么了?”孩子的问题让她马上恢复了理性,走过去,慢慢地一边把孩子抱下来,一边说:“宝贝,汽车在下面玩,不能在钢琴上玩。你看钢琴受伤了,它很疼很疼的。”我同学事后告诉我,其实那个时候是她自己的心很疼很疼啊。很多年过去了,现在她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那些伤痕还留在钢琴上。我同学很自豪地说:“这是我控制情绪最好的一次,我让伤痕只留在钢琴上,没有去把它刻在孩子心上。”不仅如此,我想当儿子长大懂事以后,看到钢琴上的伤痕很有可能会想起妈妈有多伟大。控制情绪竟然可以让钢琴上的伤痕成为母爱的见证。

第三,对不同的孩子要有公平的规矩。注意,这里我用的是“公平”而不是“一致”。什么是公平?公平不是一致对待,而是按照“所应该的”分别对待。近几年,随着国内计划生育的政策松动,有第二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由于传统文化中有着长幼之分,所以规矩的一致性在多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就体现在给长幼不同的孩子各自应该的规矩。

很多父母天真地认为有了两个孩子彼此就不寂寞了。殊不知这也会对教育有新的挑战。这里我想提醒我们的爸爸妈妈两件事。第一,帮助老大顺利完成由独生子女到非独生子女的过渡。第二,当孩子大一点后,要公平处理两个孩子间的冲突。公平的原则就是:护大不护小。

先谈谈老大的过渡。现代的研究发现,当弟弟或妹妹出生时,年长的孩子总会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会充满了新奇和激动,另一方面也会因为失去父母的一部分爱而对小弟弟小妹妹产生敌意。当弟弟妹妹到来之前,孩子往往对此会充满新奇,但在弟弟妹妹到来后往往因为新奇的满足和爱的缺失对弟弟妹妹产生敌意。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家庭。妈妈一直想要第二胎,但是女儿一直说不要弟弟妹妹。有一天,四岁的女儿突然松口说:“有一个弟弟妹妹也很好,可以和我一起玩。”一年以后,这位妈妈果然给她生了个小弟弟,全家都很高兴。可是没过几天,小姐姐就不干了,因为在她看来,这个只会哭闹的小弟弟,不但不好玩,而且把爸爸妈妈原先给自己的注意和爱全都拿走了。所以就开始反悔了,整天又哭又闹。妈妈很委屈地问:“不是你说要弟弟我才生的吗?”女儿也很委屈地回答:“我现在不要了呀……”

这个案例给我们两个提示,第一不要以年幼孩子的一句话来做这么重要的决定。因为年幼的孩子还不能对弟弟妹妹的到来所产生的变化有一个客观的预判。像这位小姐姐她就不能明白弟弟的到来会给她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有的爸爸妈妈会对老大说得很清楚,弟弟妹妹到来后,爸爸妈妈要更多去照顾小宝宝了。老大一开始答应得好好的,但是一旦失去注意时还是会承受不了。要失去什么不要停留在简单地问你想不想有一个弟弟妹妹。所以,第二要切实帮助老大转变角色。要让孩子加入到欢迎新生命的行列中来。让老大做些切实能做的。例如可以让老大一起去选购弟弟妹妹的小床,布置房间等。妈妈分娩前后,有的父母会把老大送到别处暂时住几天,这样做很容易伤害老大的感受。这时不但要把老大留在身边,还要事先安排他(她)能做的事情。总之要让老大成为一个提供帮助的欢迎者,而不是父母宠爱的争夺者。

当小宝宝一天天长大成为哥哥姐姐的玩伴时,新的问题也会随之到了:如何处理两个孩子的冲突。在这里我再说一个家庭。我有一个朋友有两个孩子,哥哥5岁,妹妹3岁。每当两个孩子发生争吵时,妹妹总是用可怜的尖叫声求救于父母,而大人一出来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哥哥。没等哥哥申辩,大人就大声斥责:“你是哥哥,她是妹妹。”哥哥实在无奈,妹妹越发可怜。久而久之,兄妹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有一天,哥哥趁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因一件小事对小妹妹痛下毒手,把小妹妹打得鼻青脸肿。

现在很多的中国父母会像我的那位朋友那样,通常的解决方法是护小。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委屈了大的,宠坏了小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先要护大。

其实护大不护小的原因很简单:只有大的得到尊重后,才能发自内心地去爱护、谦让小的。所以要培养小的对大的尊重。要知道大的也还是孩子,如果你没有注意树立大的威信,他并不能理解你所说的哥哥的意义。每当冲突发生就批大护小,其实对两个孩子都不好。大的因为委屈越发恨小的。而小的则学会了有一点小事就尖叫,日后甚至会利用大人去欺负大的。久而久之两个人的关系只会更加对立仇视。

不仅在两个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护大的,平时生活中还要注意在小的面前树立大的威信。培养大的学会使用权力的同时,要培养小的如何和大的交流。例如,当大的会算钱了,去超市的时候,可以给大的一点钱带着小的在超市里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这时候小的就不得不服从大的。如果大的能为小的买一些东西,你就要表扬大的。这个过程中也让小的学习怎样向大的要求和商量。

三字经上说得很好:“首孝悌”。在学习知识之前,孩子首先要学的是对待父母和兄长的顺服态度。悌,就是对兄长的尊敬。如果你每次当着小的面骂大的,小的能尊重大的吗?

当然,当大的威信树立以后,你要不失时机地去引导他去爱护小的。虽然我强调护大,并不是不讲道理地去护大的,当发现大的确实有问题时,也要批评,但是尽量不要当着小的面。总之要在讲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尊重大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兄则友,弟则恭”的理想关系。

由于独生子女的现象已经持续了将近三十年,人们开始把很多的教育问题都归咎于此,并天真地认为只要有兄弟姐妹,教育就会很容易。数量不能保证质量。儿童心理学专家也已经发现多子女教育的优势并不是绝对的。两个孩子的教育同样要求父母有独特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