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3613700000012

第12章 百 家 姓(3)

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一次,他随驾去东都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壁上;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洛阳士庶,一时大饱眼福,人们都高兴地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后来,裴旻将军居母丧,请吴道子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像数壁,“以资冥助”。吴道子回答说:“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励,获通幽灵。”裴旻听了,遂脱去丧服,如平时装束,走马如飞,剑在手中“左旋右抽”,忽地将剑抛向高空,距地面有数十丈,落地如电光下射。裴旻举起剑鞘,不左不右,正好插入鞘内。观者数千人,齐声喝彩。吴道子看了裴旻的舞剑英姿,一时灵感大兴,遂挥毫作画,“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这是吴道子一生的杰作,“得意无出于此”。

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事后还至潞州(今山西长治),车驾过金桥,御路“曲折萦转”。玄宗见数千里间“旗鲜洁,羽卫整肃”,心中非常兴奋,对左右侍从说:“张说言‘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万岁。于是召来吴道子、韦无忝、陈闳等,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金桥图》绘成后,“时谓三绝”。

天宝年间(742—755),一天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横生,遂命吴道子乘驿传赴嘉陵江去写生。到了嘉陵江,吴道子漫游江上,纵目远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过,当时的体会与感受,便深深铭记在心上,并没有绘制一张草图。当吴道子游览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后回到长安,玄宗问他绘画的情况时,他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绘画。吴道子不是将嘉陵江山水表面罗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胜的境界,即把这一带的山川壮丽优美与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啧啧称赞。在此之前,大画家李将军(思训)擅长山水画,也曾在大同殿壁上画嘉陵江山水,虽然画得也十分奇妙,但却“数月方毕”,不如吴道子画得又快又好。因此,玄宗颇为感慨地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可见吴道子画技之高超,笔法之娴熟。

11.吴承恩与《西游记》

吴承恩的父亲吴锐是一个小商人,闲时喜欢读书,具有正义感。这对吴承恩影响很深。可是由于官府和社会的欺凌,他的父亲只能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吴承恩因此在少年时代便被人称作“痴人家儿”,回家来便常常哭泣,茶饭不思。但是吴承恩幼年就非常聪慧,天赋异禀,他用墙壁上的土粉灰画画,生动逼真,惟妙惟肖。一次,邻居有一个老人让吴承恩画一只鹅,吴承恩大笔一挥,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鹅,但奇怪的是,这只鹅是在天空中飞。老人哈哈大笑说:“你这孩子,鹅怎么能在天上飞呢?”吴承恩不慌不忙地回答:“这不是一只家里饲养的鹅,这是一只天鹅呀,天鹅当然能飞了!”邻居老人咂咂舌头,说道:“这孩子真是聪明呀,等他长大,考取科举第一名,就如同拾草那么容易!”

然而世事往往事与愿违,尽管吴承恩的才学得到了当时很多名人的肯定,乡里也公认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在少年时代中了秀才以后,却迟迟考不上举人。最后终于在四十多岁时候,依次排队成了一名贡生。这期间吴承恩在北京留居了大约三年,当时奸相严嵩当国,操纵权柄,明世宗沉迷仙道,根本不理朝政,只在西苑修道祷天,并任用道士做大官,把国家政治弄得乌烟瘴气。吴承恩亲眼见证了这些事情,《西游记》里那些迷信道术的帝王,那些哄骗帝王的道士,那些因帝王的昏庸而倾覆邦国的事件,正是吴承恩亲见亲闻的黑暗政治的一种折射。

吏部候选的结果,吴承恩获得了浙江长兴县丞的卑微官职,是一个正八品官。吴承恩新官上任后,看透了官场上尔虞我诈、欺压百姓的黑暗,仅仅一年就辞去了官职。尽管他老年无子,晚景凄凉,但吴承恩非常喜欢志怪的小说,他把各处的奇闻奇事、稗官野史,统统搜集整理起来,把他心酸的人间艰辛体验通过写书发泄了出来,写成了《西游记》。他说:“我的这本书虽然名字是志怪小说,但是书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写神仙鬼怪的故事,还是记录人世间种种感情的、精神的变异,更为着使看了这本书的人引以为戒。”这样的创作宗旨让《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充满了现实的意义,加上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使这部书成为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12.郑成功

明天启四年(1624),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三月,郑成功亲率二万五千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其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六十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八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康熙元年初(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台湾。

13.郑和下西洋

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阇婆”,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夏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二万七千名多人。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再次出使西洋诸国。满剌加当时是暹罗的属国,郑和奉了明朝皇帝的命令,赐给满剌加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并为满剌加建了边界封域碑,满剌加正式摆脱了暹罗宗主国,成为了名为独立自主,实为依附明朝的国家,暹罗再也不敢惊扰满剌加。

满剌加国中的九洲山盛产沉香、黄熟香,太监郑和差官兵入山采香,得到直径八九尺、长八九丈的珍贵标本六株,满剌加不敢不献。永乐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带着诏书和金银供器到锡兰山寺布施,并建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正当郑和访问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对明朝特使郑和不恭敬,并想偷偷地谋害郑和船队和出使队伍,郑和觉察了国王的阴谋,立即离开锡兰山前往其他国家。当郑和出使团准备返回明朝时,再次访问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砍伐树木阻断郑和归路。郑和趁贼兵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随从的两千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和他的家属。回国后,郑和把叛乱的亚烈苦奈儿献给永乐皇帝,明朝大臣们都上奏要求诛杀亚烈苦奈儿,永乐帝怜悯亚烈苦奈儿无知,释放了亚烈苦奈儿和妻子,另外推选锡兰山国人中贤明的人为国王,并遣返亚烈苦奈儿回国。郑和在出使西洋过程中,不辱使命,随机应变,散播了明朝的文化,彰显了大明王朝的国威,保住了明王朝的尊严。

14.王莽篡位改制

西汉自宣帝以后,元、成、哀、平四个皇帝都极端荒淫腐朽,朝廷大权落到外戚手里。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他父亲王曼去世得早,不久哥哥也死了,王莽对母亲非常孝顺,他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贤名远播。

王莽的伯父是王凤,王凤身居大司马之位,他的几个兄弟和侄儿都十分骄奢淫逸,唯独王莽做事谨慎小心,生活也比较节俭。人们都说王家子弟数王莽最好。公元前22年,汉成帝任命王莽担任黄门侍郎,后来又升为射声校尉。他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民众爱戴。连他的叔父王商都上书皇帝,说愿意把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

这样到了绥和元年(前8年),王莽在他的四位伯父和叔父之后,继任了大司马职位,那时他才三十八岁。第二年,昏庸的汉成帝死了。汉哀帝继位,哀帝年幼,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的外戚得势,王莽被迫退位,隐居在新野。这期间王莽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谢罪,得到世人好评。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没有太子,传国玉玺落入了王政君手中,王莽任大司马,立汉平帝为皇帝。平帝只是一个九岁的小孩,完全受大司马王莽的摆布。王莽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拉拢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结交官僚贵族。当一切布置妥当后,王莽毒死了平帝,立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帝,他便成了辅政大臣,称为“摄皇帝”。但这远远不能满足王莽日益膨胀的野心。公元8年,孺子婴禅位,王莽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新”,次年改元为“始建国”。王莽登基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朝的统治,便打出《周礼》的旗号,宣布实行改制。他屡次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这些措施引发了豪强的不满。王莽蔑视边陲的蕃民,把边疆的藩王削王为侯,不断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少数民族的战争。除此之外,王莽还多次改动官名和县名。在全国几大城市里设“五均司市”负责管理市场,实行盐、酒、铁器官卖,规定钱由政府统一铸造。这些措施表面好似有益于民,实际是对人民的又一次变相搜刮。王莽还实行了多次币制改革,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混乱,货币贬值,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到他们的腰包。

王莽的改制并没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以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短暂的新朝遂告灭亡。

15.王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嫱,是西汉元帝时期的人,她从小长得艳若桃花,聪明伶俐。王昭君十七岁那年,正逢汉元帝诏示天下,海选美女,充塞后宫。美貌的昭君被选入后宫待诏。汉元帝是一个非常好色的皇帝,他的后宫佳丽数以千计,就算皇帝每天见一个不同的宫女,还有好多排队到死也见不到皇帝的面。汉元帝想了一个办法,他让画家把每个宫女的样貌画下来,他根据画像的美丑决定召幸次序。这下皇宫的画师可就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了,凡是稍微有点姿色的宫女,纷纷贿赂画师,都希望画师把自己画得更加美貌,让皇帝召幸。画师贪得无厌,按照宫女们所纳贿赂的多少来画宫女的样貌。当时宫中有一个出名的画家叫毛延寿,很多宫女都给他送钱财金银,他就会把宫女们画得美若天仙。王昭君自恃天姿国色,心高气傲,不肯行贿。毛延寿非常生气,便在昭君画像的脸上点上了一颗黑痣。可想而知,汉元帝看到这幅画自然是不会召见昭君的了,王昭君就在后宫中默默无闻地生活着。

西汉时,汉朝和匈奴常有战事,竟宁元年(前3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前往长安朝汉称臣,主动提出愿与汉朝和亲,共保边塞安宁。汉成帝非常高兴,但是当挑选和亲女子的时候,又开始苦恼了。他拿着手中一卷一卷的画像,左看看,右挑挑,都舍不得把画像中倾国倾城的美女送给单于和亲,因此他就想挑一个长得不怎么好看的宫女,拿去凑数了事。

皇帝挑选单于和亲女子的消息传遍了皇宫上下,宫女们整天提心吊胆,生怕选中了自己。昭君听到消息后心想:“与其在这里虚度年华,还不如用自己的苦难换来汉朝的和平安定。”于是王昭君毅然“自愿请行”,出塞和亲。元帝听说有一个宫女自愿嫁去,连忙看了她的画像,是一个长得非常平凡的宫女,他非常高兴,当即拍板,就是她了!

皇帝挑选了王昭君,消息传到单于耳中,单于也做好了迎亲准备。在为王昭君饯行的宴会上,汉元帝第一次见到了王昭君。满朝文武顿时为之倾倒,只见她亭亭玉立,光采照人。这时元帝大惊,深感后悔,想把昭君留下,但已经通知了匈奴单于,碍于大国情面,又不好更改,为了取信于匈奴,只好忍痛割爱,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得到了这样一个绝世美女,自然欢喜若狂,对汉朝千恩万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