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蓝色蜃楼
13757000000189

第189章

考察活动结束后,方教授、赵楠和张学武便向国际环境保护组织递交了近年来的治沙研究成果报告。这是一个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重实际操作的报告,这个报告的呈报,立刻引起了国际环境组织的高度关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这是当今世界工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引发的严重恶果,如果不加重视,遏制这种恶果的蔓延,人类的生存,就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防止土地沙化,改造和治理沙漠,这虽然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科研课题,但是因为人类在沙漠治理方面存在着种种困难(社会认知程度不高、从事沙漠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投入资本成本过大、技术方法落后等等),因此,尽管环境恶化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但人类在治理沙漠化方面却鲜有作为。而方教授、张学武的研究,却正好在这个领域内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所以,这个报告所以能够引起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的高度重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国际环境保护组织,不仅对方教授、张学武、赵楠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还就金沙湾治沙站的治沙研究工作从资金投入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个组织,首先确立了金沙湾治沙研究站的地位,将其确定为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在中国西部的治沙示范基地,同时要求,在国家林业部之下,专设中国西部国际治沙研究办公室。张学武和赵楠,因为在这一领域内率先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直接抽调到这个办公室里去主持工作,专门负责中国北方沙漠的土地沙化研究工作。

由于国际组织和国家林业部的支持,项目的实施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初秋时候,项目勘察设计工作已告结束。根据勘察设计结果,决定在导流总干二十五号泵站处和三十号泵站处设立两座分水闸,建成以海子滩、直滩、冰草湾为东线,以马路滩、黄花滩、白板滩、红水河为西线的东西两个治沙林区。

这是富有远见的两条沙漠输水干渠,东西两条输水干渠,纵贯两个治沙林区,犹如两条有力的脉管,纵越千里腾格里沙漠,形成了南北纵深、东西呼应、纵横穿插、相互关联的输水渠网,必将给沙漠中的植被送去生命的活水,牢牢地锁住恣肆狂暴的腾格里沙漠,最终实现彻底消灭沙漠,为北方地区带来福祉的宏伟目标!县委县政府要求,依托这两条输水渠网,在东西两渠相间的腾格里沙漠之中先期建成千亩林场三十个,林带面积六十公里一千余平方公里,改造沙漠五万亩,安置二千名林业工人就业,力争在十五年内促成林业经济增收;在东西沙漠边缘,各建千亩园林场二十个,移民点十个,安置移民十万人,力争向沙漠夺回有效土地二十万亩;同时促成林区进一步向沙漠腹地纵深渗透,做好向沙漠二次进军的准备工作……

这是一份承载着沙区干群满腔希望和豪情的沙漠改造规划方案,申雪莹手捧这份方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份规划方案,饱含着项目勘察设计组的聪明智慧和殷殷心血,寄托着青山县数十万干群的满腔豪情和殷切期望!想到这一宏伟的蓝图即将要由自己这一代人变成现实,申雪莹的浑身充满了力量。

申雪莹心潮蓬勃,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奔赴项目实施的前线,为彻底征服腾格里黄魔再做贡献!

宏伟的蓝图已经确定,翌年春,项目实施工程全线开工。杨子华书记亲临工地,坐镇指挥这场向沙漠进军的战斗!勤劳的青山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向着凶暴的沙漠吹响了进军的号角!

先修导流明渠和交通道路,这是林区开发的重头戏。“道路通,百业兴”,只要修通了道路,解决了缺水的问题,治理沙漠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县上的工作方向具体而明确,但是实施起来却有很大的难度。摆在第一位上的,首先是如何解决劳动力的问题。土地承包后,农民拥有了自己的承包地,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他们更多地把生产的热情投入到耕种自家的土地上去了,对于公益事业,已经完全失去了热情,因此,很难再能够调集到大量劳力,进行林区移民工程建设。第二是占用土地的问题。要引水进入林区,输水干渠和交通道路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原住民的“领地”。对此,原住民提出了征用土地的条件。他们明确表示,要想占用他们的土地,必须对他们的损失进行补偿。因此,征用土地的工作很难开展。

为了解决缺少劳动力的困难,县上想了很多办法。“硬性摊派,划片包干”,这是一开始的方法。但是,因为得不到“眼睛看得见”的好处,农民的抵触情绪很大,工作热情不高,工程进展的速度非常缓慢。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杨子华书记加大了责任追究力度,专门委派了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动真碰硬的何副县长(就是当年东风公社的何部长)前去“督战”。

何副县长的工作收效甚微,虽然将辖区内具体负责工程实施的两个乡镇长撤职查办,但效果还是不大。

“引水进沙,压沙还田,开发沙漠,造福民众,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群众为什么热情不高?难道他们还有什么顾虑?”带着这些疑问,杨子华书记走访了沙漠周边的农民和即将迁往林区的移民。有人告诉他说,表面上看来,压沙还田,开发沙漠,这是很好的事情,但回到实际中来,却不见得就是好事情。想想吧,那样一个大沙漠,要想消灭它,谈何容易。黄河水当然引进来了,但那只是改造沙漠的一个条件,要真正在改造沙漠方面有所作为,还要考虑如何让沙漠养活人,如何让人能够在沙漠中发展生存的问题。想得有多好,说得有多好,那都是虚的,人能活下去,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首先是要生存的。可是,眼前这样一个环境,人怎么能生存下去?在沙漠中安家落户,让沙漠养活人,可不是说的这么简单。还有一个户籍性质的问题,我们是安置在林区中的,我们究竟算林区职工,还是算农民?将来,我们的出路是什么?还有一个林区内的土地管理使用问题。这些问题,都必须是事先要弄清楚的,事先不弄清楚,谁也不敢冒这个险。

“原来是这么回事情。”了解了群众的这些顾虑,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开发和保护腾格里沙漠林区的决策研讨会议。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开发和保护沙漠林区的政策法规。县上明确规定:沙漠林区移民,由于身兼开发沙漠和治沙护林的双重使命,他们的身份应该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农民,他们的确切身份应该叫沙漠林农。从治沙护林的一面看,他们是林业工人,从沙漠土地的开发方面看,他们却又是农民。因为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他们的生产管理也应与一般意义上的农民有区别——让他们更多地享有治沙护林的扶助优惠政策,“基本工资”应由“集体补助工资”和“劳动绩效工资”两部分构成“集体补助工资”,由林业局统一发放,“劳动绩效工资”则由林农通过开展生产劳动自行解决,也就是实行“自负盈亏”的工资制度。关于林区内的土地,以及林木药材资源的管理使用,一律实行“承包制”,由林农严格按照林区的统一规划,“自由开发使用”。根据这个“大纲”,依据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和中央制定的“开发沙漠,造福人类”的方针,县上出台了“移民压沙,农林并重;林地承包,谁包谁用;渠路分担,利益共享”的政策,根据沙漠地理特征不同的情况和沙漠林草资源不同的情况,农林局对沙漠开发区进行了统一规划,在林区内确定了五十个移民点,决定给每个移民点划拨二至三千亩沙漠土地进行移民安置。并且做了详细的规定,在沙丘较小,滩涂平坦的地带,重点发展草畜养殖产业;在沙丘较大,滩涂较少的沙漠腹地,重点发展林木药材产业;奖励科学治沙,扶持林木药材种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每开发一亩沙漠土地,种植成活一亩林草,政府拨给土地管理费用五十元;每个移民点安置二至三百口人,每人拨发安置费用二百元……这些扶助政策的出台,有力地调动了林区移民的积极性,大批移民,积极响应号召,奔赴林区,投入了沙漠治理的开发建设。开发沙漠的人力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最难的是征用土地的工作。沙漠边缘的旧林区,是原住民开发建成的,一部分建在沙漠边缘的滩川地上,一部分建在沙漠腹地。林区边缘的林区,突出地表现为林木和农田并存的格局,地形起伏较大,沙丘大,沙层深厚的地段,主要栽种沙生树木,地形平坦,沙丘小,沙层浅薄的地方,却被开垦为旱作耕地,用来发展农业。这些地段,是建立移民点,开发农用土地的优良地段,但是由于原住民开发在先,要征用这些土地,原住民意见很大。沙漠腹地,沙丘高大,滩涂很少,主要发展林木林草,这些地段看似荒凉,但却是种植树木林草的理想土地,只要管护到位,其产业价值也很宝贵。不管是沙漠边缘的浅沙地段的农用土地,还是沙漠腹地的林用土地,这些地原来都是“国荒地”。未建引黄工程前,这些土地多数时间无人问津。后来,县上在这里建了治沙护林站,宋刘庄、杨新庄这些林区附近的生产队,才在林区里开出一些耕地来,不时地试种一些抗旱作物。引黄工程建成后,黄河水被引进了青山平原,这些地一下子吃香起来了。于是,原先无人过问的荒滩野地,一下子似乎都有了主人,甚至连黄沙连绵的大沙漠,似乎也有了主人。尤其是听到县上要将这里确定为移民安置区,并且要给移民发放安置费的消息之后,原住民们更加不能答应了。他们提出,如果移民要占用他们的土地,就必须拿出相应的补偿来,否则,他们的土地绝不出让。

林区内,占地面积最大的乡镇有八个,东线有海子、冰草湾、直滩和鸡爪滩四个乡镇,西线是青山、东风、永丰、黄花四个乡镇。西线四个乡镇与移民区相邻的有东风、霞光、红旗、马路滩、黑刺滩、白板滩、三岔台、红水河、西沙湾等九个自然村。这些村原来就是分布在腾格里沙漠边缘上的,他们的耕地大多数与沙漠直接相连。早些年,为了保护耕地,他们响应国家三北工程建设,在沙漠边缘自发修建了林带,形成了今天规模庞大的林区,有力地保护了农用土地,防止了土地的不断沙化。黄河水的引进,为他们带来了发展农业、改变生活的机遇,他们决心要在这块土地上发展生产,描绘更加壮美的篇章。

但是,他们的计划被县上的规划打乱了。县上说要开发沙漠,还要移民,不仅要占用林区中的沙滩河川地,而且因为要修建导流明渠和护渠道路,引水进沙,还要占用他们的正常耕地,这让原住民更加不痛快。一些村不同意导流明渠和护渠道路经过他们的农用耕地,故意跟县上过不去,提出了“要想在林区内征用土地,安置移民,首先必须向原住民缴纳土地征用费”的要求,给移民安置工作造成了种种困难,开发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