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万事由来
13816800000035

第35章 政治军事篇(4)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知县的由来

知,本来的意义就是管理、主持的意思。知县就是管理一县的官员。

《左传》:“子产其将知政矣。”就是说子产将要主持政事了。宋朝魏子翁《读书杂钞》指出:后世官职上加“知”字,就是从这里开始。《宋史·苏轼传》说苏轼“知徐州”、“知湖州”、“知杭州”,就是说派苏轼去主持徐州、湖州、杭州的政事,也就是担任这些州的知州。唐宋以后的知府、知州、知县、知事,都是这种意思。

主席的由来

现在世界上,把主持会议的人,或某些国家、党派、团体的最高领导人称为主席。那么,“主席”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主席”一词源于我国。我国古代没有桌椅,室内先铺筵,然后再放上席。筵较宽大,故用来铺地。席比较细小是给人坐的(跟现代的椅垫和蒲团差不多)。古人入室,先脱鞋,然后通过筵坐在席上。现在日本人和朝鲜人的室内生活,基本上还是这个样子,这正是我国古代席地而坐的遗风。坐时让长辈坐在里头,以示尊重;人多时,长辈就独居一席,这就是主席。

省长的由来

清朝,各省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巡抚。辛亥革命后,各省成立军政府,最高长官称为都督,执掌一省之军政大权。当然,有的省份还在都督之下设立民政部,以民政长作为行政长官,处理一省行政事务。

民国二年(1913年)1月8日,袁世凯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简称《划一令》),对各省地方行政进行统一的规定:各省行政长官称民政长;行政机关称行政公署。各省设民政长1人,总理全省政务,由中央政府任命。1月10日,袁世凯公布命令:各省民政长由都督兼任。

以后,袁世凯考虑到民政长的重要,又陆续任命了一批文职人员担任民政长。民国三年5月23日,袁世凯为加快帝制,又公布了《省官制》。《省官制》把省行政长官名称由民政长改为巡按使,行政署改为巡按使公署,使各省的行政长官名称和明清两朝名称相仿。

袁世凯帝制失败以后,黎元洪于民国五年7月6日公布命令:各省巡按使改称省长,巡按使公署改称省长公署。从此,省长这一名称就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之中。以后,虽然各省行政长官名称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省长这个职位却一直保留到现在。

秘书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秘书是掌管典籍或起草文书的官。汉代,我国中央政府便设有秘书监、秘书郎;魏朝,设有秘书令、秘书丞。可见秘书一词,源远流长。

“秘书”一词出现早于“书记”。但秘书并非官名,要在秘书下缀上“令、监、丞、郎”等才是完整的官名。此外尚有“秘书省”,这是南朝梁始设的行政机构,名虽为“秘书”,却与现代的“秘书”风马牛不相及。

明清不设“秘书省”,也没有“秘书”的职称。清代各衙署设文案,一般称“师爷”不称“秘书”。民国时期,大多数的行政机关开始设置秘书。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知道,秘书在我国官制史上还很年轻。

秘书这个名称,原来是指皇家秘密的藏书。东汉恒帝时开始设秘书监这个职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年俸六百石。汉初有“长史”一职,负担实际的秘书工作。后来,“长史”易名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等。幕僚中的“记实”、地方官府的“主簿”,都相当于秘书。

现代的秘书职务,是领导的助手,其任务是收发起草文件,办理文书、档案和领导交办的事项。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一般都设有秘书工作部门或秘书工作人员。

手枪的由来

时至今日,手枪已成为警察们的主要武器。如果细心考查一下手枪的源流,我们会发现,它有一段漫长的历史。

14世纪,最早的手枪在欧洲出现了。那时的手枪不过是一种单手发射的手持火枪。15世纪,出现了更先进的火绳手枪,但随后就被燧石手枪所取代。19世纪出现击发手枪后,1835年,美国人将它进行大胆的改进,发明了左轮手枪,取得了英国专利。这种手枪被认为是第一种真正成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转轮手枪。

19世纪50年代,转轮手枪改用了双动击发发射机构,并逐渐改用定装式枪弹。19世纪末,自动手枪出现了,1892年奥地利首先制作出8毫米舍恩伯手枪,1892年德国又制造出7.65毫米的博查特手枪,1896年又在德国制造出7.63毫米的毛瑟手枪。从此以后,手枪的研制异常活跃,并涌现出很多型号。由于自动手枪比转轮手枪初速大、装弹快、容弹量多、射速高,因而自20世纪初以来,各国大多采用自动手枪。但由于左轮手枪能有效处理瞎火子弹,所以仍有很大市场,受到人们的欢迎。

根据用途,手枪可分为自卫手枪、战斗手枪和特种手枪。其中特种手枪有消声手枪、隐形手枪等。手枪因其携带方便,成为间谍特工们经常装备的武器之一,并越来越得到军事家的重视。

步枪的由来

火器出世以来,各种后膛枪的发明层出不穷。面对复杂的枪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防止爆炸时伤害开枪人。当时的方法就是使用一个独立的雷管,把炸药的弹头密封在一起。

1800年,科学家发现了镭汞(一种敏感的炸药,能用来起爆火药)。从此以后,各种各样的新想法不断地涌现了出来。苏格兰牧师福赛思和风景画家削分别发明了撞击引爆和铜雷管,瑞士工程师鲍利又发明了一种独立的弹药筒。后来,鲍利的属下、普鲁士军械工人冯·德雷泽发明了长撞针,并制成了“德雷泽枪”。

其实,德雷泽枪的缺点很多,比如口径大和枪机漏气。它的这些显著缺点使它比不上当时的另一种枪——罗兰兹前膛枪。但是在实战中,显示出德雷泽枪的一个绝大优点——能在后膛迅速装弹。这一优点使德雷泽枪成为一种极其优越的武器。直接从这种枪发展起来的机柄式步枪成了标准设计,成为至今还广泛使用的步兵武器。

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步枪被装上了夜视镜,具备了夜战的能力。再加上小口径步枪、无壳子弹的出现,步枪的性能越来越优良。

刺刀的由来

刺刀,学名枪刺,短小却极锋利,是一种装在步枪和冲锋枪前端的冷兵器。在士兵们短距离进行肉搏战时,这种兵器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第一次在步枪上安装刺刀的是法国军队,时间大约在1641年。在此之前,步兵短兵相接,没有什么更有效的武器。当步兵与敌骑兵作战时,一次只能发射一次的燧发式和火帽式步枪开枪后,士兵只好依靠长矛掩护再次装弹。所以,一名士兵就要携带步枪和长矛两种兵器,给行军作战造成了很大的不便。164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手下一位名叫马拉谢·德·塞居的下级军官,让士兵们在一种短矛上装上木柄,准备在战场上短兵相接时,将安有木柄的短矛插在枪口上与敌进行白刃格斗。这种装置第一次用于实战是在1647年。

塞居统率部队夺取比利时伊普雷城时,首先将这种原始的枪刺运用于战场,结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获胜的法国人把这种直接插入枪口的刺刀称为“贝云涅特”。

可是,由于“贝云涅特”枪刺刀柄直接插在枪口上,枪膛内就不能正常发射子弹,结果影响了步枪的战斗效率。到17世纪末,法国军事工程师发明了枪刺管,如此一来,即使安上了刺刀也不妨碍装弹和射击。

这种刺刀叫作拆装式枪刺,在18世纪被许多国家的军队采用。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枪刺成为步兵的必备武器。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枪刺一度被大刀所取代。不过现在我军的步兵仍配备刺刀。

机关枪的由来

机关枪简称机枪,是装有枪架、能自动连续发射的枪,分轻、重、高射等几种。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成为陆军极为重要的一种武器装备。

机关枪是由一个英国人海勒姆·马克沁发明的。马克沁出生在美国,后来移居伦敦。那时欧洲各国制造出来的步枪都很笨重。是否能够利用火药气体的力量,制造出一种自动射击的枪呢?马克沁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此,马克沁就开始研究自动武器。他首先改变了供弹方式,造出一条长长的弹带。但是,有了方便的弹带,怎样才能使枪自动地完成发射、抽壳、抛壳和供弹等一系列程序呢?对此,马克沁仔细琢磨,终于攻克难关。

1884年,机关枪试验成功,消息很快传遍欧洲。此后,马克沁不断将机关枪的性能予以改进,并且到别的国家进行实验和表演。在“一战”中,尤其是在西线战斗中,机关枪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成为防守中几乎不可逾越的屏障。

“一战”后机枪更得到了巨大发展,出现了装备到班的轻机枪。

自动枪的由来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火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是枪的射速。一开始,人们是通过简化填装过程来提高射速,但这一方法提速是有很大限度的。后来,人们又采取增加枪管的办法。在15、16世纪,有些国家将数枝枪管联装在一起,有的排列一行,有的平行排列数行,但这样的设计使枪支变得复杂而笨重,不利于机动歼敌,使士兵携带产生困难。

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个名叫加特林的人,从装填机械化方面寻求提高射速的出路。他在多枪管的霰弹枪的基础上,利用手柄和鼓轮使枪管转动,鼓轮转动时传动机构完成打开枪机、装填、闭锁、待发和出发动作。他经过仔细研究,终于制成加特林机枪。这种枪,紧张操作时每分钟可发射300~500发子弹。加特林机枪在自动武器的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的出现,使自动枪所必需的机械构造有了模式。

同样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种“斯潘塞连发枪”应运问世。它是在枪托里开一个洞,直通弹膛,子弹从枪托洞里一个接一个装进去,靠弹簧的力量向前送弹。这种连发方式虽然也是靠手动操作,但连续供弹的原理却给人以很好的启示。这两种枪都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枪的出现。

英国工程师马克沁利用火药发火时气体使枪管后座的能量,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于1883年设计出第一支自动机枪,使枪的理论射速达到每分钟600发。在此基础上,自动手枪、自动步枪、冲锋枪相继问世。20世纪以来,自动枪获得了极大发展。

雷管的由来

雷管是诺贝尔发明的。

瑞典发明家诺贝尔研制出炸药后,为了安全使用火药,他迫切需要解决安全点火的问题。1860年,诺贝尔开始研制雷管。在研制过程中,由于不断炸死人,政府下令,不许诺贝尔再进行火药的实验。诺贝尔只好把实验室搬到马拉湖上的一只平底船上。

在困难的条件下,他每天工作长达20个小时,终于找到了办法。他用雷酸汞代替黑色火药装进导管,用它来引爆硝化甘油,从而成功地解决了使用这种炸药的问题。

雷管的发明,使人类的爆炸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历史意义是巨大的。

火箭筒的由来

火箭筒是反坦克武器家族的主要种类。它主要发射火箭破甲弹,也可发射火箭榴弹或其他火箭弹,除了在近距离能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外,还可用于摧毁工事及杀伤有生目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火箭筒出现了。当时火箭筒有两种类型:一种是1942年美国装备的60毫米M1式火箭型火箭筒;另一种是1943年德国装备的“铁拳”无坐力炮型火箭筒。这两种火箭筒在“二战”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战结束以后,因为火箭筒重量轻、造价低、使用方便,易于大量生产和装备,所以得到了广泛使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破甲威力,火箭筒的口径逐渐加大。同时为了提高命中率,出现了测距、瞄准、计算提前量三合一的瞄准具,并在弹药爆炸力方面也取得较大发展。在现代战争中,火箭筒仍是步兵反坦克作战的重要装备之一。

坦克的由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随军记者斯文顿到前线采访,他亲眼目睹英法联军发动的一次次冲锋,都被防御严密的德军击退。

在猛烈的炮火中,许多士兵倒在血泊之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斯文顿开始琢磨,如果给笨重的拖拉机穿上一层厚厚的钢甲外衣,让士兵乘坐在里面,这样既不怕枪炮的袭击,又能进攻敌人的阵地,那该多么好啊。

他便提出建议:将“霍尔特”型拖拉机穿上铁甲,成为一种新型的战车投入战场。这个建议很快得到军界的采纳。当时任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委托海军总监集资筹备,把拖拉机造成提高战斗效率的武器。

1915年9月,英国的一家水柜工厂生产出一种攻防两用的武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代坦克。这批武器共制成36辆,真正投入战场的有十几辆。当时为了达到保密的要求,研究人员把它称做“水柜”。因“水柜”的英文为Tank(音译坦克),所以“坦克”的名字也就这样叫开了,并被各国沿用至今。

导弹的由来

导弹的发明,是军事史中的一件大事。它起源于“二战”时德国的V—2飞弹。

德国为了称霸世界,就希望研制出出人意料的秘密武器,以求克敌制胜。1932年,德国就秘密地研制战略性导弹,并于1942年10月3日下午4时成功地发射试验性的对地导弹。当时这种导弹只能做实验,而无法在战场上实际运用。

1944年,德国制造出V—1诱导飞弹。从外观上看,V—1飞弹像一架无人驾驶飞机,有很强的欺骗作用。该弹由弹内磁性罗盘和一种特制装置操纵,以冲压式喷气发动机作动力,用发射架发射,射程241公里,航速每小时达563公里。

1944年9月,穷凶极恶的德国纳粹集团又向英国发射V—2飞弹,给英国以巨大心理威慑。可不要小看这个V—2飞弹,它绝不是对V—1飞弹的简单仿制,而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颗战略导弹,是现在的远程导弹和宇宙火箭的先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惨败告终。美国和苏联获取了德国的材料和科学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宇宙火箭和战略导弹,并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子母弹的由来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军队使用了大量子母弹,给伊拉克军队及伊拉克平民造成了重大伤亡。时至今日,许多伊拉克老百姓提起子母弹的威力还心有余悸。

炮弹,最初主要由铁砂组成,一打一大片,但射距很短。后来,炮弹改为实心生铁炸弹,杀伤力不强。1784年,一个名叫施拉普内尔的英国人发明了子母弹,这种子弹里面装的炸药只是用来炸开弹壳,让弹壳内若干子弹以炮弹原来速度继续向前飞,因此又叫“开花炮弹”。这种炮弹的杀伤力非常大。

子母弹第一次在战场上得到应用,是在1804年的阿姆斯特丹堡。但是因为子母弹在离开炮筒时要推出引信和爆炸要点燃炸药,所以预点火便遇到了困难。从1852年起,博克塞上校改进了这种子母弹,用铁片隔膜把炸药和引信跟弹头隔开,逐渐形成为后来使用的炮弹,并于1864年开始投入使用被称为“隔膜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