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闵庄烟火
13842900000002

第2章 盐池羊图腾

羊乃祥瑞之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古人既视羊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肉食来源之一,同时又赋予其很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因为羊温顺可亲,是一种善良有义的动物,所以“美”“善”“義”等字才会都从“羊”字。《易卦》有“三羊开泰”之语,用以表达岁初人们美好的祝愿。人类的远古祖先一直以羊美好、祥瑞之寓意而将之作为美化的对象,赞其善良知礼、内柔外刚之秉性。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以羊为造型,如各种羊尊。“鸦有反哺之义,羊思跪乳之恩。”慈爱与感恩在羊身上都有所体现。母羊生下小羊时,要舔吃掉小羊身上的胞衣,这样,大羊和小羊分开后,下次见到小羊它就能确认这是自己的孩子。日落西山羊进圈前,隔着羊圈门,大羊小羊在圈里圈外“咩咩”相叫,及待母子相见,大羊嗅着小羊,小羊欢快地绕着小尾巴,迫不及待地跪地吃奶。那是让人温暖的亲子之爱。

羊是带角的动物,羊角尤其以公羊角最美。那是雄性力与美的象征。角是许多民族原始崇拜之物,人类创造的神里许多都是带角的,如中国古代著名的战神蚩尤就是带角的神。非但如此,“公羊”还作为姓氏出现。如战国时齐国名儒公羊高,他是卜子夏的高徒,作《公羊传》,也叫《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专门阐释春秋。

本地人把公羊叫骚胡。我们常说的领头羊多指骚胡,其形态俊朗健硕,昂首阔步,意气风发,是一种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象征。一般羊群里种公羊量少,但因其种用价值高,它的存在很重要。俗话说:“骚胡好,好一坡;母羊好,好一窝。”对种公羊必须精心饲养,要求常年保持中上等膘份,健壮的体质,充沛的精力,以保证和提高种羊的利用率。然而,这还不够,在交配季节还须在它们同类中通过角斗竞争之后获得群羊交配权。两个骚胡相隔数丈,蓄了劲,如劲弓发出的箭,相向弹射,两角相撞,轰然作响。这是一个回合。然后,倏地分开,各退数丈,蓄了力,再相向弹射撞击。就这样,一回合一回合地斗下去,战斗的场面异常壮观。骚胡间的较量极有风度,光明正大,是实力的较量,决不会暗算对方。谁的力弱了,就一甩脑袋,甘拜下风,全身而退,决不纠缠。胜者趾高气扬,独占群芳,败者垂头丧气,踽踽独行。这似乎是一种侠客风度。一只公羊在一两周时间能完成百十来只母羊的交配任务,而且弹无虚发,母羊鲜有不孕者。羊的繁殖能力很强,乡谚曰“母羊下母羊,三年五个羊”。近些年来,盐池人打响品牌,以畜牧强县,随着新的养殖技术的运用,滩羊的种群在不断扩大,滩羊正在给盐池人民带来无尽的福祉。

盐池是中国的甘草之乡,也是中国滩羊之乡。美丽的盐池大草原和肉质鲜美的盐池羊肉是上苍的惠赐。

盐池羊肉是羊肉中的极品。随着现代物流和资讯的发达,盐池滩羊走出盐池,走出宁夏,走向全国,誉满海内。但是,我们还没有把它打造成属于本土的真正品牌,就像日本的神户牛,就像阳澄湖的大闸蟹。其实,若论营养,传说中日本“神户牛肉”也未必能与盐池羊肉媲美。凡是来到宁夏的人,吃了盐池羊肉,都赞不绝口。盐池人对本地的羊肉更是钟爱有加,他们这样说:“我们盐池滩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苦碱水,屙的是六味地黄丸,尿的是太太口服液。”后面还有男人吃了如何如何,女人吃了如何如何。虽然有点夸张,但这话幽默、风趣,也并非虚无。古诗云:“白池青草古盐州。”盐池县因境内有众多产盐的池和湖而得名。昔日风调雨顺之时,盐池一带也是树绿草茵,泉水淙淙,牛羊成群。相传苏武牧羊时曾在这里驻足。如今哈巴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地就有泉水从地下汩汩涌出。但由于生态的变化,现在有的地方的泉水已经干涸了。盐池滩羊喝的是有一定含量的碳酸盐和硫酸盐的水,吃的是甘草、麻黄、苦豆子草、盐蒿、落草、防风、薄荷等中草药和其他植物,所以这里的羊只个个膘肥体壮,抗病力强,品种又不易退化。盐池县得天独厚的气候、饲草、水质等自然环境,造就了盐池滩羊独特的品质。甘草甜,盐蒿咸,苦豆子苦,莎草和苜蓿香,盐池滩羊在未宰杀下锅之前,羊自身香甜苦咸诸味就已经配好了。正如绝代佳人的天生丽质与万种风情是与生俱来的一样,盐池羊肉的美味是天生调制的,是自然的造化。盐池羊肉以其味鲜不腻、滑爽细嫩而闻名遐迩。其膻味轻,滋味美,脂肪含量少且均匀,热量低。常食盐池羊肉,提气补虚,生血益肾,强健体魄。医圣张仲景曾将当归生姜羊肉汤归为食疗方剂,载入《金匮要略》。唐代陈藏器撰写的《本草拾遗》更是将羊肉与人参相提并论,认为它是温补、强身、壮体的肉类上品。而盐池羊肉,当属极品。现代营养学也证实,羊肉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微量雄性激素,的确有壮阳作用。

近年来,盐池滩羊不但在宁夏有名,而且还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以及阿拉伯各国风光过。盐池羊肉俏销京沪等地,还上国宴餐桌。人们一提起盐池羊肉便不由得啧啧称赞:盐池羊肉真香!盐池羊肉也成为宁夏清真美食的主打。

盐池羊肉好,自不用说,关于羊肉的吃法,盐池人最有发言权,心灵手巧的盐池人把羊肉做成各样的美食。传统的吃法如大块羊肉、清炖羊肉、风干羊肉、爆炒羊羔肉、烤全羊、烤羊排、炸羊排、蒸羊羔、焖羊肉、烩羊肉、羊肉小炒、羊肉臊子,还有手抓肉、手抓羊脖和涮羊肉。当然,以羊肉为主料的其他美食也很美气,参加盐池乡宴,你常常能吃到羊肉夹板、八宝菜这样可口的风味小吃,香味宜人,美不胜收。

生活在盐池这块土地上的人更能理解滩羊之于盐池人的深意。别人说起盐池滩羊也许只想到了肉味,而盐池人民知道,自己的衣食住行乃至生命,都与羊密不可分。

羊皮:在农业社会里,一切自给自足,羊皮成了盐池人必不可少的衣料。农村的男人大多都会熟羊皮,用一口大缸,用硝水把羊皮腌渍,待熟好后,皮毛洁白,请来皮匠铲掉皮上的油脂,把皮面刨光,然后缝制成各式各样的皮装。男人穿老羊皮袄,小孩穿小皮袄。皮袄的领子是用黑色或红色的卷卷毛的山羊胎皮做的。山羊皮袄没有绵羊皮袄暖和,但用途却比它广。有个谜语说:“白天披,晚上盖,天阴雨湿毛朝外。”说的就是山羊皮袄。下雨天,农民把它反穿了可当雨衣,雨水不渗,顺着毛流走。穿皮坎肩,戴皮手套,穿皮袜子,对那个时候的人来说是平常的事。有人用羊皮做皮囊,毛面朝外,用它装肉。近些年来,盐池的滩羊裘皮加工水平大有提高,这里生产的二毛大皮衣、背心、披肩、床罩、褥子、围巾等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成批销往国外市场。如此一来,那种作坊式生产的皮袄就太老土了,皮匠这一行当在民间基本上也可能就消失了。

羊毛。从前,盐池人对羊毛的直接使用就是洗涤后与棉花一起填被子、棉袄、棉裤。人们把羊毛纺成毛线,织毛衣毛裤,织毛袜子,还用羊毛合绳,做牲口的缰绳及捆绑之用。山羊毛粗,用它织毛口袋、褡裢,用来装粮食或其他东西。织毛口袋一般人家自己做不了,是要请匠人的,盐池人叫毛毛匠。至于做毛毯,让毛毛匠做是有些粗糙的,得有专门的厂家。盐池县有一家建厂七十年的地毯厂,生产的地毯远销全国并出口国外。羊毛毡农村基本家家都有,绵羊毛的好点,叫绵毡,山羊毛的糙点,叫沙毡。农村人多睡土炕,没毡不行。这得请毡匠做,一般人没这门技术。有史料记载,擀毡技艺是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宋元时期,蒙、回、汉等多民族在西北地区杂居,当时蒙古人居住毡包,用毡作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人学习了擀毡技艺。擀毡用料主要以羊毛为主,所需的豆面和麻油要求纯正,而且要纯手工作业,弹毛、铺毛、喷水、喷油、撒豆面、铺毛、卷毡、捆毡帘、擀帘子、解帘子压边、洗毡、整形、晒毡,十三道工序缺一不可,每个细节只用简单的工具,手工操作完成。擀毡过程中唱着擀毡调,边唱边做,节奏协调,亦劳亦乐。盐池农民诗人王有曾做过毡匠。毡匠还根据不同的毡子做成毡靴、毡帽、毡包等。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擀毡,所以这门手艺面临失传。这项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山里有一句俗话:“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因为木匠做活,同时会产生许多木屑刨花儿,大大方便了女人们生火做饭;而毛毛匠侍弄羊毛,弄得家里炕上地下到处是羊毛,又不好打扫,一粘一身,往往还会混于饭中,着实让人讨厌。

羊奶:山区的五月,一般家庭很少吃到鲜菜,除了头年秋天腌的咸菜,再就是山芋。于是,便以羊奶下饭。老区人真是巧,能把羊奶做成那么多的好吃的。羊奶子干饭是早年农村人常吃的,黄米饭做好后,捞出来在另一个锅里熥,在米汤里兑几碗鲜奶,烧开了撒把盐就成了。等干饭盛出来后,把羊奶一泡,如果再就点咸菜、酸菜,在那个饥馑的年代,那滋味自不待言。奶皮和酥油渣是奶制品中的极品,将其列为山珍亦不为过。吃羊奶的日子里家家都做酸奶,酸奶可以拌米饭、饽饽、馍馍,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做过奶皮子的羊奶并没浪费,仍可以加入酸奶罐中发酵。

羊骨:农村人吃完后,羊骨头或者喂狗了,或者卖了,但是,也有能人用羊棒骨做成烟斗抽水烟,还可以做成羊铃,棒骨穿上铁丝便是铃的芯子。孩子们直接取材,用羊拐玩游戏。

羊粪:羊的全身都是宝,连羊粪也不例外。冬天,羊粪蛋在羊圈里积一层,基本上是羊的褥子,有保暖的功效。给地施肥,羊粪是上好的肥料。当然,羊粪还是农家不可或缺的燃料。你到农家,红通通的灶膛里烧的是羊粪,热烘烘的土炕里煨的是羊粪。连小孩子玩游戏“跑羊羊”用的也是羊粪蛋。

盐池滩羊养殖源远流长,据说历史上的西戎民族事牧于盐池滩地。盐池草原上的人们不仅“事牧”,而且“尚牧”,形成了滩羊养殖的良好传统,积累了宝贵的饲养经验。尤其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政策之后,盐池人发挥地方优势,发展滩羊养殖。同时做足了滩羊的文章,写滩羊赋(《羝赋》),建滩羊馆,办滩羊节,把滩羊的事业做得红红火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盐池草原上生生不息的人们的生活主要靠的就是滩羊。感谢上苍,赐我滩羊,哺我百姓,利我家乡。时代的发展让盐池滩羊真正成为盐池人心中的图腾。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