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寡妇断根〉:一部纯粹的原生态的乡俗现实主义批判力作》一文中对《寡妇断根》进行了文本解读,许多幕后真相我也不了解。七十年过去了,关于这段往事的真相一般人们无从了解,然而,口口相传的《寡妇断根》俨然成了“正史”。最近,我通过查阅1945年盐池县政府卷宗《关于张兰打死徐天宝之命案研究材料》和盐池县检察院1962~1964年长达491页的案宗调查,追溯这段尘封的往事,竭力还原真相,以正视听。
1.徐天宝命案真相及前后处理情况
徐天宝祖上富有田宅牛羊等资产,开设油坊商号,民间说“山南有个坐山王,山北有个徐皇上(其祖父)”。徐天宝娘怀他时吸毒,据说天宝出生后几天啼哭不止,他吸毒的七婶子往他脸上喷口大烟,孩子就不哭了。长大后,天宝吸毒耍赌,家境败落。邻村牛氏十四岁给其做童养媳,徐为抽大烟典卖其妻衣物,甚至引回民烟贩子马常夔等到家令其妻卖身换烟,牛氏持菜刀将其赶走。后来以给邻里乡亲缝衣服做鞋糊口,生活极其悲凉。盐池解放后宣传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牛氏与徐天宝离婚,作为当时第一起离婚案,李坤润(时任县常委、组织部部长)、肖佐汉(后为盐池县第五任县委书记)、唐杰(时任三区区长)三同志在区政府决定批准之,足见当时对此案的重视程度。牛氏离婚后嫁给张芝①。然而,正如民歌里所说的“有钱不置水漫地,活人怎娶活人妻”,时人无法接受女人离婚再嫁的事实。徐天宝对张芝也怀恨在心,蓄意报复,前后抢了张芝一马一骡及为其与牛氏作媒的牛升的一头驴。徐天宝最后一次抢张芝骡子跑往白区时,被张芝家人(张义和伙计老李)及区上干部李生华、李成章追上捆绑带回,返回时区干部顺路回家,由张义和伙计老李押徐,途中徐被打死。徐家族人亲戚与张家和解,政府就要求呈了一份和解书备案。
《寡妇断根》流传之后,民间以讹传讹,认为是地主家夺妻杀人,买通官员,边区政府枉法裁判,草菅人命,穷人苦不堪言,直至流传到延安,受到高层关注。此案先后又被几次调查。1945年盐池边区政府又被迫重办此案,时任县长的孙璞还作了检讨。为了平息民愤,逮捕张资之弟张兰,处以五年有期徒刑,实际张芝坐了牢,因为当时群众包括张芝本人都认为是他娶徐天宝离婚之妻惹的祸,应该惩治他才对,政府也就同意张芝代张兰坐牢。1947年盐池县陷入马鸿逵之手,张芝作为犯人又随中共盐池县委转移陕北,因徐天宝的干爹王四是马鸿逵部队驻石沟驿民团团长,张芝家人给王四赔偿了六十只羊。1962年,有人以《寡妇断根》为证词起诉,张芝、张兰、李生华等人又被逮捕讯问,盐池检察院历时两年,通过对在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和宁夏五省区相关人员调查九十多人次,但只能认定案发现场只有徐天宝、张义和伙计老李,无法认定张兰作案。县委作出决定:“徐天宝多次抢劫边区的骡马到国民党统治区出卖,是通敌资敌,替徐天宝翻案就是替反革命翻案。”张芝等人才被释放。当然,从审查案卷看,此次审查,有明显的阶级烙印,将此案定性为“剥削阶级内部狗咬狗的互相残害和侵吞”。一桩命案历时二十多年终于尘埃落定。
关于徐天宝命案的处理之所以出现偏差,也有其主客观原因。一是当时法制不健全,干部的认知水平、行政能力和依法办事的意识不够,听任了民间法则。二是涉案的张义1945年被土匪打死,死无对证。另一案嫌伙计老李潜逃到老家甘肃西峰(国统区),当时边区政府无力缉拿追查,而《寡妇断根》里说的张兰,在后来的审查中被认定证据不足。三是徐天宝本来是社会的寄生虫,且有吸毒、赌博及盗抢犯罪前科。况且,当时虽然国共合作,国民党对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共产党也予以回应,徐天宝多次盗抢解放区骡马到国统区出卖,有通敌资敌之嫌,罪不可赦。
2.《寡妇断根》的批判立场及其强大的舆论作用
《寡妇断根》这样记述,给地主张芝当长工的徐天宝家穷且不务正业。老婆懒顿,被张芝勾引。妻哥牛万金为了巴结张芝抽大烟,串通张芝,成全他们好事,撺掇妹妹离婚再嫁。徐天宝的母亲气极丧命。徐天宝带着敲竹杠的报复心理明抢暗偷,先后盗抢张芝骡马,最后一次抢马被李生华、张兰追到长流墩活活打死。人命案发,徐家七寡妇的娘家人找张芝闹事,告到区上。然而,区上扯皮,告到县上,县长回避,县长老婆办案,让两家协商处理,将徐天宝厚葬了事。
王有是旧时的一介草民,甚至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他没文化,觉悟低,他的创作基本上以个人好恶,或者民间评判为标准。那种口口相传的消息也往往难以确实,他对人物的评价难免局限或偏颇。《寡妇断根》的根本问题在于立场偏差。首先,作者混淆、颠倒了人物关系。张芝不是地主,是勤劳致富的新生富农。徐天宝是没落地主家族里的败家子,他也不是张家长工,二人没有雇佣关系。《寡妇断根》对边区革命政府的批评也值得商榷,这是社会变革时期新旧道德和价值标准冲突下的评判。《寡妇断根》中讽刺的那位让老婆当家、收受好处、枉法断案的阎县长实际是盐池抗战时期担任县领导职务时间最长的一位廉洁有为的县长。但是,对王有来说,徐天宝一案处理得不好,于是想当然地就会把账算到你县长头上。王有还写过的《红军打屈县长》,这个县长屈伸后来是国民党的一个中将,他不但为官清廉,而且有革命气节,在国共合作方面曾作过积极贡献。解放前夕,国民党军政要员纷纷逃往台湾,南京卫戍区司令张耀明约他去台湾,屈伸称病谢绝。然而,在王有笔下,他的形象是这样的“花马城,四四方,坐的个坏尸从屈县长,屈县长来心太硬,他把百姓赶进城,太不讲良心”。当然,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首先,王有所获的信息未必准确,其次,他的立场也做不到客观。由此可见,他对《寡妇断根》部分事实的歪曲也在情理之中。当然,我们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王有没有处理好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没有将源于生活的艺术升华,甚至连人物的姓名都不改。这样,伤及无辜是难免的,尤其是即时创作。如果搁到今天,肯定涉及损害他人名誉问题。更有戏剧性的是,王有的外甥女后来嫁给张芝做了续弦,这本身就很耐人寻味。如果张芝真如他的《寡妇断根》里所说的那样恶,这桩婚姻能成么?
《寡妇断根》在周边流传,甚至在国民党统治区西峰还编成戏剧演唱,严重损毁了红色边区政府形象。边区政府1945年秋将王有羁押进行教育。就在处理王有问题时,时任县委秘书的李季认识了王有,并受《寡妇断根》民歌演唱形式和张芝牛氏冲破世俗追求爱情的启发,创作了著名的《王贵与李香香》,《寡妇断根》也因此名噪一时。王有也从此受李季引导教诲,作品思想逐渐进步,后被誉为民间诗人。《寡妇断根》的走红在于它以百姓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艺术形式,加之当时封建遗老遗少将牛氏离婚再嫁视为桃色新闻,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于是传言主导了舆论。人们同情徐天宝,因为他是徐门两个寡妇守的一个独子,徐天宝死后徐门断了香火。于是,民怨沸腾,舆论哗然并呈一边倒的态势。“三边”公安处处长赵文献闻听后责令盐池司法处重审此案。
边区政府对王有只是教育改造,不是打击报复,而且成功地将他引上了正道。由此看来,当时的政府是开明的、宽容的,是能够接受群众批评的。尤其对此案的负责的反省和重审,体现了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坦荡胸襟和光明磊落的作风。
3.《寡妇断根》人物形象还原
张芝和牛氏是《寡妇断根》里的男女主角,两个负面人物。张芝系盐池三区三乡张家沟人,出身贫寒,他靠母亲朱氏月下做鞋挣下的两只羊开始发家致富,在边区政府鼓励开荒种地、发展农副业等富民政策下,家业日渐兴旺。盐池土地改革时,张家已发展为盐池首富。1937年张芝当选为陕甘宁边区议会议员,1938年任三区三乡消费合作社主任。卷宗如是评价:“张芝为人较滑,家庭门户招待殷勤,此人好接近县区之负责干部。徐天宝当时卖房时,张芝买过一些木料。”这几句话没有说明张芝有什么品质问题,只是这个人精明,活泛,会来事,处世大方,为人豪爽。马鸿逵占盐池后,国民党又让他代替他三弟当代保长。当时盐池遭灾缺粮,他不催租要粮,还开仓济民,将自家储存粮食借给乡亲。故盐池第三次解放后,张芝成为极少数没有被处置的国民党保长之一。在卷宗调查中,张芝说,徐家人一直把他当恩人看。命案之前徐天宝丧母无力安葬,张芝给过五十块大洋。就整个事件来说,事发时张芝不在家,他没有主观过错。无论真凶是谁,都不是张芝指使的。事后的屡次处理张都积极配合,甚至在那种环境下,张芝也认为自己娶牛氏错了,他无辜地承担了徐天宝命案的一切后果。
《寡妇断根》称牛氏弃贫攀富,懒惰薄情,张芝霸妻杀夫,批评边区政府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大多是主观臆断。其实,从前文卷宗对牛氏的详述看,牛氏是一位刚烈善良,勤劳吃苦的劳动女性。如卷宗所说,徐天保抽洋烟抽垮身体,在夫妻生活上无能为力,甚至有说牛氏与徐天保结婚九年,未同房一次。牛氏与张芝经人媒妁结婚,在传统观念极强的那个年代,牛氏离婚再嫁为她的不幸人生埋下了祸根,她和张芝一家从此背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
有人说张芝先奸后娶,然而,牛氏与张芝结婚之前并未生育,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如果牛氏与任何人有奸情,九年间未生育都不符合常理。而牛氏与张芝结婚一年后就生了长子,二人共育四子一女。1962年张芝又因徐天宝案被禁闭两年调查。牛氏认为是自己连累了张家弟兄,忧愤于心,抑郁而终,时年四十八岁。2010年,张芝老先生无疾而终,享年九十三岁。了解了张芝先生家史后,我对这个老人心怀崇敬。他的爱情被传为奸情,他的明媒正娶被诬为霸占人妻,他的勤劳致富被视为剥削掠夺。这位经历了人生巨大苦难的老人一生忍辱负重,直到生命尽头也没有迎来世人的理解,每每想来,令人唏嘘不已。
天若有情天亦老。当我们通过一首民歌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后发现,《寡妇断根》引起的不但是一个被污蔑被贬损的女人(牛氏)的悲剧,更是张氏家族的一部伤心史。一曲《寡妇断根》让饱受羞辱的牛氏含恨,让张芝几度坐牢赔偿,蒙冤至今。张芝本应该是《王贵与李香香》中追求自由爱情的王贵的原型,但在《寡妇断根》中,他几乎成了地主“崔二爷”的形象。历史的不公在于,把一个刚烈忠贞的大胆追求自由的女子和无辜男人的形象歪曲后推上了审判台,被后世诟病、唾骂,这就是一曲让人断魂的《寡妇断根》背后的真实故事。我们追溯往事,探究并还原事件真相,澄清一些长期流传在民间的对当事人的误读和曲解以飨世人,同时也给蒙冤九泉之下的灵魂正名,以告慰他们的子孙后代。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