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13892600000063

第63章 基督下葬/(意)卡拉瓦乔

《基督下葬》油画。300厘米×207厘米。创作于1602年—1604年。现藏梵蒂冈绘画馆。

卡拉瓦乔(1573—1610),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原名米开朗琪罗·梅里西,卡拉瓦乔是他的艺名。出生在伦第省的小镇卡拉瓦乔一个建筑师家庭。在他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不得不随全家移居米兰,并在西蒙·彼得扎诺的画室学习。大约在1590年左右,卡拉瓦乔到了罗马,此间他画了一些风俗画和静物画,偶尔也画一些宗教画,但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597年,由于得到红衣主教德尔·蒙泰的赏识,卡拉瓦乔顺利地得到了教会的订件:让他在罗马圣马利亚·德拉·瓦里契拉教堂内的孔塔雷利礼拜堂作几幅“使徒马太行传”的故事画。这批订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也为他赢得了声誉。

卡拉瓦乔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自信心强,从不模仿大师的作品。但他为人粗野,性情暴躁,后来由于一次决斗杀死了对方而逃离罗马,四处漂泊,三十七岁便客死他乡。

卡拉瓦乔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和风格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旨趣是描写亲眼所见的真实。他不回避丑,也不遵循古典模式,不承认任何既定的法则,而是虔诚地描写生活中平凡的或下层的普通形象。虽然他的作品大多冠以宗教的标题,但那其实是17世纪初意大利普通人生活的写照。

卡拉瓦乔是第一位把神圣的宗教题材用当代下层人民的生活加以表现的艺术家,这在当时的欧洲艺术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革新,对17世纪欧洲绘画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人称他是“推开17世纪大门的人”。

《基督下葬》最初是圣马利亚·德拉·瓦里契拉教堂的订件,描绘的是基督被钉十字架死后,由约翰、尼哥底母、圣母马利亚与基督的两个女信徒给他下葬的悲剧场景:微弱的光线只照亮岩洞的一块大石板,在一片昏黑的背景前,约翰与尼哥底母慢慢地把耶稣赤裸的尸体放入墓中,背后站着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与两个女信徒,耶稣的尸体被光线照得透亮。整个场面俨然一个阵亡英雄或战士的下葬情景。耶稣的躯体画得强壮结实,脸上也显出刚毅的意志力,一张留短胡须的脸十分安详。气氛肃穆、悲怆而庄严。

画家运用准确的解剖技巧表现了肌肉发达的尸体。惟有耶稣垂落的一只手提示他已没有生命。但这只下垂的手与被抬起的双腿,在画面上构成平衡的光感。尼哥底母在这里是卡拉瓦乔重点刻画的形象,传说他是法利赛人,曾于夜间见过耶稣,和耶稣谈论过人可否重生的问题。耶稣被钉死后,他前来帮助埋葬。画家把他描绘成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民,并把他画在前景主要位置,尤其展示了他的一双赤裸的大脚。这两只脚在前景上起着平衡作用,加强了整个形象的稳定性。

在这里,除前景上耶稣尸体与尼哥底母的生动形象外,后面三个妇女形象也处理得很有节奏,尤其是双手高举、脸上表现了悲痛欲绝的心情的抹大拉,她给画面增强了悲剧性。她哭肿了双眼,嘴唇半张,似在呼天抢地。圣母包着头巾,面容消瘦,她从约翰的肩后伸出一只右手。这只手被光照射着,因而使分布在右边的受光部分取得均衡。同时这只掌心向下的手又起着对这幕下葬悲剧的指挥作用。中间一个女性形象画得很美,她显得楚楚动人,娇弱可爱。她是拉撒路的姐妹,一个质朴的农家姑娘。她正低着头,沉浸在悲痛之中,右手用手帕擦着眼泪。梳着中间分缝的并在脑后盘上小辫的发式,更使人感到这个形象的写实性质。所有人物,除了约翰的脸部沉入半阴影中外,都有清晰的受光部位。

在色彩上,衣服的红、蓝与皮肤的苍白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色调对比,这使英雄下葬的悲怆气氛与四周的黑暗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当这幅画公展时,不仅使卡拉瓦乔的崇拜者心悦诚服,连他的宿敌也不得不承认画家的高度艺术修养。

见仁见智

他坚持认为所有作品都算不了什么,都是很容易的事情,无论画什么主题、由谁来画。惟有模仿直接实在事物才足称道,没有比模仿自然更出色的了。他在模仿和绘制时,未经仔细研究真实对象就不轻易落笔,这确实是达到良好目的的万无一失的方法。因为照着素描画油画,即便那是写生的素描,也不如面对真实对象,照着自然本身各异的色彩来模仿那么准确可靠。

(哈勒姆《画家传记》)

作为第一位代表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画家,卡拉瓦乔把色彩和光,特别是光视为造型的手段。巴洛克风格的光就是由他而来的。他的光不是自然的光,而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酷似现代舞台特写时所用的聚光,即把要表现的地方用最明亮的光照射,其他部分逐步暗入黑色的背景中。这种“亮”与“黑”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被称为“黑影强光”。西班牙的里贝拉和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卡拉乔洛对这种明暗对比的光和暴力的主题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卡拉瓦乔的革新为17世纪伟大的巨匠们奠定了基础,并且出现了许多继承者,这些继承者不仅出现在意大利,同时也出现在西班牙、佛兰德斯、荷兰和法兰西。如果说乔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从梦中醒来的序曲,那么卡拉瓦乔便可以说是诸如鲁本斯、伦勃朗和委拉斯开支这些巴洛克艺术大师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