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女神——茜丹》布面油画。239.5厘米×147.8厘米。创作于1784年。现藏美国加州杭丁顿图书馆。
雷诺兹(1723—1792),英国肖像画家。皇家美术学院创建人和第一任院长。生于德文郡的普林普顿。雷诺兹很小的时候就对绘画感兴趣,在他十二岁的时候,画了第一幅肖像画《托马斯·斯马特牧师像》。1740年到1743年在伦敦著名的肖像画家赫德森的门下学习。1744年底进入荷加斯创立和领导的圣马丁的莱恩学院学习。1750年雷诺兹访问意大利,并在那里住了两年,紧张地学习和研究拉斐尔、科雷乔、提香和米开朗琪罗等人的作品。一年以后他定居伦敦。在很短时间内,他不仅成为伦敦知名的、收入最多的肖像画家,而且成为当时艺术界和知识界的权威。
雷诺兹是典型的古典学院派画家,他推崇典雅、理性的古典艺术,把古典艺术视为真正的不可动摇的艺术典范,坚信历史题材的作品具有崇高的地位。在他担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期间,在讲课中一再阐明摹仿古代大师的必要性,并竭尽全力劝人们努力表现高尚、严肃的主题。
他的主要作品还有《罗宾涅塔》《塔尔列顿上校》《内利·奥布赖安》《扮作狄安娜的安娜·弗尔莫夫人》《海雷肖像》《马尔伯勒公爵一家》等。
雷诺兹是英国18世纪著名的学院派肖像画家。说他是学院派,不仅因为他是皇家美术学院首任院长,还在于他的理论一贯主张向过去学习,要求严格的学院训练,提倡肖像的“崇高风格”。他对于肖像艺术有一个坚定的原则:肖像画绝不是描绘人的本来模样,而是应有的模样。他说:“这是我的目标与天职,在我所描绘的人们中惟一的目的是寻找出他们的完美性。”这些话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肖像画所追求的理想。
茜丹是一位演员的女儿,她继承家传而成为了18世纪最杰出的女演员。本来在封建社会里,供人娱乐的演员是没有什么地位的,但是到了18世纪,社会环境已经比较开放,茜丹遂能以她精湛的表演艺术赢得人们的尊重。
在雷诺兹的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茜丹身着庄重的深赭色的长袍、白色的衬衣,胸前佩戴着象征纯洁的珍珠项链,像一位女王一样坐在宝座上,她双眉微颦,仰面遐思。她的左手肘支在宝座的左侧扶手上,掌心向上,手指自然地向着掌心微屈。右手放在宝座右侧的扶手上,慵懒地下垂。在她后面有两个人物:一个手里拿着一把带血的匕首,微微低着头,一幅若有所思的样子;另一个手捧圣杯,双眉紧锁,双目圆睁,好像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事情正在发生,他愕然张开的嘴说明了这一点。
雷诺兹对画面下部的处理颇具匠心,在深赭色的长袍和深蓝色的天空相交的地方有一抹细致的云彩。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画面上的三个人物竟然是高居于云端之上。背景的处理十分简单,天空和云彩以及画面右下角的山峦浑然一体。色彩方面也是比较传统的手法,服饰、宝座、隐在阴影里的次要人物都是一律的深色调,通过白色衬衣的过渡,反衬出茜丹白嫩的肌肤。
和雷诺兹同时代的庚斯博罗也为茜丹画过一幅肖像画,如果说庚斯博罗是以华丽轻快的色彩见长,那么雷诺兹就是经过更多的情节安排,让作品富于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描绘特殊的东西不是描绘自然,它仅仅在描绘环境。
我认为米开朗琪罗凌驾于整个世界之上。
倘若一个肖像画家想抬高并美化他的对象,惟一的办法是让他接近于一般理想。
不要过分逼真地摹写自然,在绘画艺术里有较之所谓模仿自然更为高贵的东西……一个仅限于模仿自然的人,永不能创造出任何伟大的事物……因为自然的创造物充满了不匀称而缺乏真正典范的美……菲狄亚斯创造宙斯像时,从不仿制任何眼前的客观对象,而只是依据荷马的描述在他心中所形成的形象。
见仁见智
富于动势的构图、豪放自由的笔触、温暖而滋润的色彩是雷诺兹绘画的特点。
(王毅等译自《苏联大百科全书》)
雷诺兹担任了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后,从1769年至1790年,共发表了十五篇《讲演录》,全面阐述了他的绘画训练的准则和要求。此外,他还常常和同行通信,许多精辟的艺术见解见诸于这些通信之中。晚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艺术讲演录》。可是,他的理论常常与他的实践有矛盾。不过,雷诺兹对于绘画规律的探索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尤其在绘画教学上。就英国肖像画在欧洲绘画史上的地位来看,他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最得意的肖像创造特点,是人物的酷似性与特定环境的典型性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