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一刻等于浏览两遍。换句话说,在你重复一遍电话号码或其他什么要记的东西之后,停顿一下,然后再重复第二遍;在重复第三遍之前再停顿一下,然后再重复第二遍;在重复第三遍之前再停顿一下,这是因为:凡在脑子中停留时间超过20秒钟的东西才能从瞬间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从而得到巩固并保持较长的时间。当然,这时的信息仍需要通过复习来加强。
间隔时间应为多久呢?
一般来讲,间隔时间应在不使信息遗忘的范围内尽可能长些。例如,在你学习某一材料后一周内的复习应为5次。而这5次不要平均地排在5天中。信息遗忘率最大的时候是早期信息在记忆中保持的时间越长,被遗忘的危险就越小。所以在复习时的初期间隔要小一点,然后逐渐延长。你可以这样做: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复习次数 √√ √ √ √
如果要记的东西很多,例如一篇讲话的要点,你又应怎样记呢?
下面的文字是讲演的中心词,他们彼此相连,这样好记一些。你把它读几遍直至能不看着背下来。这种方法叫“集合法”
请在下面空格处写上你用了多少时间。
1.工程的性质
2.资金节源
3.资金的使用与分配
4.资金的偿还
5.工程的远期目标
你全部背下来所用时间为:_______
在完成了用“集合法”记忆之后,我们看看用“间隔法”的情况。下面也是一个讲话的提纲。这回这么做:看一遍之后目光从题上移开约10秒钟,再看第二遍,并试着回想它。如果你不能准确地回忆起来就再将目光移开几秒钟,然后再读第三遍。这样继续着直至可以无误地回忆起这几个词,然后写出所用时间。
1.原子能的利用
2.在国防中的作用
3.潜在的破坏作用
4.反应堆的危险
5.核世界的未来
你所用的时间:_______
哪种方法好呢?
第一种的记忆方式虽然比第二种方法快些,但其记忆效果可能并不如第二种方法。许多实验也都显示出间隔记忆要比集合记忆有更多的优点。
间隔学习中的停顿时间应能让科学的东西刚好记下。这样,在回忆现象的帮助下你可以在成功记忆的台阶上再向前迈进一步。
采用集合方法记忆电话号码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这种心理学家称之为“初级印象”的记忆在脑子中根本留存不住。
在我们所有的感官中存在着一种叫做“记忆回音”的现象。也就是说,在刺激终止之后感官仍然作出反应。这种现象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灯泡的亮与灭。当我们所看到的灯泡熄灭时,我们眼睛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似乎仍能看见那亮着的灯泡。另一个你也许经历过的例子就是当别人打了你耳光之后,尽管手的打击是一瞬间的事,但你似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以听到它的声音。有时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感觉:当一个不太吸引人的人在讲话时,即使他的讲话停止了,你也只是在那一两秒钟之后才感觉到。
这一点对学生倒是有利的,因为在你不专心听讲时,老师突然向你发问,很可能你这时只有完全依靠记忆回音来辨别老师问了你什么问题。
就打电话而言,你刚得到的这个回音若有了音隔,被别的信号冲断了,你就无法将它回忆起来了。
当你需要通过浏览的方式进行记忆时,如要记一些姓名、数字、名单等,采用间隔记忆的效果就不错。假设你参加了一次几十人的酒会,你意识到其中18个人对你有用,你想记住他们,你就应在人家作介绍时重复一下这些名字。在之后的几分钟里自己也要每隔半分钟左右就默念一次这些名字。这样,你会发现记这些名字并不太困难。回到家后将他们的名字写下来。第二天再看一遍,这时你对这些名字可以说就完全记住了。
在开始进行间隔记忆时千万不要让其他重要的事来干扰你的记忆。这也是刚才所说的“记忆初期遗忘率最大”的规律,所以要把间隔放小一点。到了你看第二遍第三遍时,一般就不太容易被干扰了。正如在“第六天,奖励”中所学到的,你的回忆力在第二天要比前一天强。
比方说,你为了去墨西哥而在学西班牙语,你为自己订的计划是每天学25个单词,头一天你发现20个词你只记住了两个,可在第二天的回忆中你却能想起23个。就这样,你利用间隔记忆法逐步地超越着自己,并在几天之内轻松地达到自己预计的目标。在取得胜利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了间隔的作用,要尽量把每天的间隔利用好,否则你将前功尽弃。
有人认为干工作前要有所准备,就像运动员在比赛前放松一样。我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我觉得在工作前,特别是在记忆前,过多的休息、放松都是徒劳的。
我认识一名律师,他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说在工作开始前的一切准备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巧第二天我有事去他的办公室他削铅笔,找卷宗,送还图书,打电话……足足准备了10分钟我们才开始谈起来。这使他不得不承认这准备工作有点浪费的含义。
把该用的放在手边,这样可以使你的准备工作做得快一些,也少受一些干扰。最好的办法是在办公桌上放上自己的准备工作清单比如说,你将准备一次销售旅行,你的准备清单就应这样写:
我的准备清单
记事本,新目录,旧目录,客户名单,铅笔(红、兰、黑),火车时刻表,旅店名单。
间隔学习的优点除了以上所谈到的之外还有重要的一条不容忽视,即它可以弥补用集合法所学的东西不牢的缺陷。
让我们再回到电话号码的问题上来。假设你将那号码反复地重复了三四次之后就走开了,你当时肯定以为自己已记下了那个号码,因为你已在口头上不停地出现了三四次了,但你却被这一假象所蒙蔽。
半小时以后,回音听不到了,数字没有了,你的记忆努力也完全白费了,其实由此带来的损失远不止记不起这组号码。
正如我们前边所谈的,间隔学习法在学习复杂事物时也是非常奏效的。所以,对你试图长久记忆的事物最好也采用间隔记忆法。
关于浏览帮助记忆有两种理论:
1.浏览是最佳的记忆方式;
2.浏览是最坏的记忆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关键要看你记什么及记忆目的。
浏览的优点是什么呢?
浏览最适合短时记忆,因为在浏览时,所了解到的东西被压缩在有限的时间内,即学即用,而随着效益的失去,它也就被忘记了。浏览的缺点不少,它把那些“塞进”大脑的东西在短时期内又从记忆中抹掉,这样对你的记忆力提高是没好处的。
总的来讲,你若真想达到提高记忆力的目的,浏览这一方法是不妥的。而对于像准备考试等情况的短时记忆,你可以利用睡眠记忆法来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心理学家的许多实验都证明,当你从睡梦中醒来时,你的大脑记忆状态所受到的干扰是最少的,你所能回忆起来的事情也比你平时清醒状态下多得多。
心理学家E·B·温·奥莫尔在一系列实验中发现,人的记忆平均在7小时睡眠后仍能保持不变;但是在清醒状态下的同样时间后却要下降几乎一半。
人们也用蟑螂做过同样的实验(这也是这类昆虫被用来为人服务的有限的几次之一)。实验结果几乎与上述实验一样。
结论是:遗忘在睡眠时速度慢,白天活动时速度快。这一结论基本上是可为人们所接受的。如果你必须采用浏览的方法,那么就请你在睡觉前重温一下,如有可能的话,最好是浏览完就马上进行温习。这样就可以产生理想的效果了。
通过适当地采用间隔记忆法,并有效地把它与睡眠记忆法相结合,那么你的记忆力层次就会再升华一次。
间隔记忆训练
训练1
把下面所有的项目迅速扫视一遍,然后做其他的事,大约10分钟后检验一下自己记住多少。
拿破仑 1827 水母 BACK
口水 救生员 蓝天 9B2A
雅典娜 歌剧 美人鱼 小船
铜剑 女神 丘比特 上帝
训练2
下面是一次演讲的主题,看完第一遍后,回想一下;再看第二遍,再回想一下;最后看第三遍,看看记住多少。
【1】经济出现危机
【2】出口大减
【3】国外相似产品的竞争
【4】海外市场消退
【5】市场规律的作用
【6】生产厂商恶性竞争
【7】国家出口补贴取消
【8】新产品的出现
训练3
下面是一串长达36个字符的字母与数字组合。第一天看一遍,第二天看二遍,第三天看三遍……以此类推,看你第几天记住。
A 8 C 4 F 2 G 7 B
F 6 A 5 O l X 1 Z
N 7 P 9 Q 3 V O W
D 4 E 2 M 5 I 7 L
七、数字记忆法
无论你看过多少书,问一下自己:“我记住了吗?”只有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东西。
在本节里,我们将把过去谈到的一切方法运用于数字和数量的记忆。人们一旦把形象联想完全纳入自己的思想方式之中,形象联想便成为一种很容易普及的技术。不要忘记,在记忆方面不存在奇迹,只有适当的精神活动。
人们忘记朋友的门牌号码、汽车牌照号码、电话号码的事屡见不鲜,这往往使人失望和恼火。人们不大喜欢数字,这当然是不注意数字的主要原因,但可以找到一种令人喜欢的办法来记住数字。要把这种办法当作游戏,在试着采纳之前,不要把它看得太复杂、太离奇或因费时过多而弃之不用。
我们曾听说过也有很少数的人能立刻记住数字,我也曾听到过有一个人将多位数在他眼前晃过一次他就能长久地记住它们。这些人也不知道他们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数字的,只是能记住就行了。不幸的是,这种例子太少了,很难使我们信服。
怎样开始记住数字522641637527?一位19世纪的记忆大师采用了一种方法。他叫他的学生将这些数字分成4部分,每部分有3位数:522 641 637 527。现在我们把这种方法一引述一遍:把第一组和第四组联系起来,你会马上看见第四组比第一组大5位数;把第二组与第三组相连,我们发现它们只相差4;再则,第三组比第四组大110,即是说527变成637,只有7保持不变;从第四组开始到第三组,第四组加上110;第二组比第三组多4,第一组比第四组只少5。
有一些当代的记忆大师仍在毫不修改地讲授这一方法,当我第一次听到记忆这组数字的方法时,我感到仅仅是要记住那些指示语,人们首先不得不具有训练有素的记忆力,至于要想长期记住这些数字,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即使你已经记住了这个数,这种记忆法没有任何荒谬的图画或是联想来提醒你在记忆中保持这个数字。如果你确定想照他们的方法去做,你必须死死盯住这个数字才行。当然,做到了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任何迫使学生感兴趣,去观察数字,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字上的方法,必定会获得某些成功。这种方法太像用一把大锤来打苍蝇,采用这种方法记住数字未免太累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