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级记忆力训练2
1397000000031

第31章 开发你的记忆潜力 (3)

一个名叫Henry Fowler的男学生,是校篮球队员,他在比赛时常常犯规被罚出场。她就把这个名字与发音接近的foul—er(意指“犯规被罚的人”)联系起来,就好记多了。另一个名叫SylviaBoeing的小姑娘,爱拉小提琴,她就把这个名字与发音相近的bowing(意指“拉提琴的弓法”)联系起来,这样,boe—ing的名字便记住了。

为什么谐音法能帮助记忆呢?

谐音,可以使识记的材料具有双重意义,这样,在开始识记这份材料时,就能使之分别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的不同层次相结合,等到需要对识记物回收时,便多了一条回收的渠道,这时,只要双关语的此一侧面能够再现,那么,彼一侧面也就往往随之而出。

对比记忆方法实际是把你想要记住的东西与已经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加以横向比较,加深印记。

目前,很多大学开设的诸如历史、文学、地理、社会学等课程,都采用了这种横向比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基本训练,扩大知识领域。

这种方法在历史教学和研究中应用得最为广泛。比如同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把它们并在一起记忆,就建立起了回忆的联系网络,从而可以举一反三。历史学界盛行的年表、年鉴、大事记等工具书,就是运用的这种方法。

举例说,假如你要识记皮尔斯于1852年当选美国总统这一历史事实,你最好能连带记住这一年所发生的其他历史事件。比如,“圣母玛利亚”的神圣观念为人们所接受;12月法国改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任皇帝,称为拿破仑三世;韦伯斯特没有得到提名竞选总统,不久病逝,罗杰特的名作《英语单词及词组辞典》正式问世;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正式刊行。

总之,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运用这种对比记忆的方法记忆地址、电话号码、分类表,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远比识记枯燥抽象的材料容易得多。

往往初来乍到的新事件更容易留在脑海中,而每天都能碰到的事反而记不住,比如,某天你在回家的路上,与迎面走来的人擦肩而过,你大约是不会太留意他的,除非这个人长像特别。第二天清晨,你在上班的路上突然被一个横躺在街上的躯体绊倒,刹那间,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你肯定会首先想到:“我被人绊倒了。”至于绊你这人是谁,在短期内,你是不会把他和你昨天匆匆见过的那个人联系起来的。你昨天见的人太多了,他不过是其中一人而已,已不具备明显特征,你怎么可能记住他呢?

许多实验证明,凡是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事物,就容易在脑海中留下清晰印记,就容易从记忆库存中提取出来,即使遗忘,只需稍加温习,就可以很快地重新掌握,而且不再轻易忘记。

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是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而感知又首先是从直观形象开始的,因而,在认识获得的最初阶段,直观形象的东西就容易被大脑接受和保存。

有一个实验,请被试者记忆两组单词:第一组单词都用墨笔写在白纸上,测试结果发现,中间部分的单词最不易记,而开头和结尾的单词记得最牢;第二组单词中,有一部分是第一组记不住的,这次仍把这些难记的放在中间位置,但是,用鲜红颜色写在浅绿色的纸上,色彩极为鲜艳。测试结果就与第一组不同,即使这些难记的单词又位于中间部分,由于色彩艳丽夺目,就容易引人注意,从而被牢牢记在心里。

这个实验说明,记忆任何东西,应尽可能赋予其醒目的特征,惟其如此,它才能在你的记忆系统中以突出的形象站立起来,迫使你不得不注意它,不得不记住它。

我有一个朋友,常常抱怨她丈夫从不注意她的穿戴,为此,她想出一个吸引丈夫注意的计策。

一天晚上,他们要去参加宴会,刚跨进家门,她丈夫突然叫住了她。

“伊莉科斯,你脖子上戴的是什么东西呀?领带不是领带,项链不是项链,多难看啊!”当丈夫的感到不满了。“呵,你现在终于注意我的穿戴了?真是谢天谢地!”她得意洋洋地说,“好吧,这回听你的,我马上去换件礼服来。”

你看,这位妇女用一件不同寻常的穿戴唤起了丈夫的注意,从而达到了她的目的。

还有一个故事很滑稽。

某日,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科锐斯特和一个朋友在大街上漫步。路过一家鱼店时,他闲适地仁立在窗前,欣赏着各式各样的标本。其中有一条鳕鱼,张着大嘴,瞪着眼珠,特别引人注目,他仿佛记忆到什么,蓦地,科锐斯特转身对朋友大叫道:

“天哪!多亏那条张牙舞爪的鳄鱼提醒了我,晚上,我还有个演奏会呢!”

你看,栩栩如生的形象刺激了这位提琴家的注意,更唤起了他几乎遗忘的事情。

由此你可以注意到,越是形象的事物,就越能触发人的联想,也就越容易记忆。因此,不管记什么事物,不管它多么抽象,你都应尽可能给它赋予形象。

上面所谈到的种种记忆的方法,诸如实证记忆、音乐记忆、谐音记忆、对比记忆、形象记忆,等等,都是以联想为前提;而联想的展开,又离不开有意义的事物。只有了解了这一点,学会运用了这一点,你才能在改进记忆效能方面再迈进一步。

三、让情绪服务于记忆

情绪是人生的大敌,记忆会在情绪的破坏下而停滞不前。

做了情绪的奴隶,最大的浪费是时间白白地流逝过去了。

时间是无价之宝,容不得丝毫的浪费。

然而,由于你屈从于情绪的奴役,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出种种理由推迟该做的事情,尽量逃避记忆这个苦差,你可能这样想过:

“我就是缺乏信心。”

“我太爱分心。”

“我有点心不在焉。”

“试着记住?算了吧,我有点累了。”

“我很难长时间集中于某事。”

“我的心思总是徘徊不定。”

“我就是没有情绪去做。”

……

我敢打赌,你的理由远不止这些,长此以往,你就很快会养成一种懒散的陋习,在已确定的工作面前畏缩不前,并且不断地寻找着新的借口。

表面看来,你倒是轻松了,什么事情都可以挡住了,整天可沉醉于幻想而不必务实了。然而,你想过没有?这样下去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恶果?时间匆匆逝去,你却一事无成。

等到你蓦然回首,后悔就晚了。

因此,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改进记忆效能的征途上,你已经从起点迈出,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战胜情绪,朝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为此,我建议你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努力,时刻敦促自己,强迫自己,使自己的记忆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等到既定目标达到再松弛一下,那样效果就会更好。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一组人,坐在舒适的椅子上,甚至半仰着身子,在那里读书;另一组人,坐在硬板凳上,从事紧张的演算工作。过了若干时刻,前一组人很快就疲倦了,产生了一种入睡的感觉;而另一组人,身心集中,精神亢奋。结果,后一组人记忆效果要比前一组人高出10%。

心理学家库特·莱米恩把这种情形概括为“紧张状态”,是指某种行为向完成状态过渡的趋势,这个时候,人的兴致最高。比如,端来一盘食物,吃到大半的时候,你可能就饱了,但还是想把盘子里东西吃完,否则,就感到别扭;再比如,小孩玩游戏,玩到兴头上,谁叫他也不理,既不觉得饿,也不觉得累,非要玩完游戏才罢休。

同样的道理,这个时候,人的记忆功能也最有效。

心理学家们又根据莱米恩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实验。实验要求被试者在限定的时间内背诵一组单词,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打断他们,再给一些新的单词,要求他们限时记忆。结果,不管是先记的,还是后记的,记忆效果都不好,相反,如果让他们连续记忆一组单词,中间没有干扰,结果记得就很牢。

这个实验说明,连续记忆一组单词,被试者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记忆目标中,因而记忆效果最佳;假如中间又加进新的单词,就打断了“紧张状态”,必然影响记忆效果。

因此,从理论上说,寻找借口,放松自己,实际上就随意破坏了记忆系统的“紧张状态”,使之不能连续正常工作,结果,浪费了时间,什么事都干不成。这难道还不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吗?

你是不是经常会这样说:

“不行,我学得太苦了,得休息一下,脑子都乱了。”

言下之意是说,大脑已经疲倦了,该休息了。

这是最后的借口了。

如果说,其他借口多多少少还有那么一点点根据的话,那么,这个借口可以说毫无事实根据。

它完全是推脱者杜撰出来的延宕之辞。

人类的大脑与肌肉不同,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必然要产生酸痛感,而长时期的脑力劳动却不会使大脑疲倦。如果你在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后感到有些疲惫,那不是大脑的疲倦,而是身体的某些部位疲倦了。

略微回想一下最近一次长时间脑力劳动后的疲倦感受,是哪个部位最先感到疲劳呢?

眼睛,最有可能先疲劳,因为长时间盯着某物,眼部肌肉过度紧张;其次,颈部和背部肌肉也很快会发紧。

而大脑怎样呢?你注意到没有,当你停下手头的工作,大脑仍旧和开始工作时一样,始终处于清醒状态。

我们不妨看个实验。

有位女学生,连续12个小时从事脑力劳动,结果发现,她仍然能始终如一地演示各种心理功能,只是效率上略低,但是,其原因不是大脑累了,恰恰相反,是身体的其他部位支撑不住了。

这个实验要求她以最快速度做两个四位数相乘的练习,一个跟着一个,不间断地心算,连续做了12个小时,竟没有休息。实验者在一旁时刻测试着她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发现效率始终没有明显地降低。最后,由于身体疲倦,加上饥渴的缘故,她才不得不停下来。

除了身体疲倦外,一般情况下,如果你从事的工作很难做,或者,你对它根本就不感兴趣,可又不得不做,结果,你刚开始做的时候就犯嘀咕:是继续做呢,还是停下来?开始就分心,粗枝大叶,那样,也会造成心理疲倦的。

但是,大脑不会疲倦。

堵住各种借口,抗击情绪的奴役,除了理论上的认识之外,这里还想具体向你介绍一种方法,即制定一个学习、工作时间的安排表,科学地安排记忆时间。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上午8时

9时

10时

11时

中午12时

下午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晚上7时

8时

9时

10时

11时

首先,填写你每天在单位或家中的固定工作时间,然后,再排列出每天的闲暇时间。

上班前的清晨与下班后的晚上,是大可利用的余裕时间。清晨,头脑清醒,往往是识记的最佳时间,这已为实验所证明,也为大多数人所首肯。“一日之计在于晨”,你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去识记新的内容。识记是记忆的基础,要想成功地提高记忆能力,首先必须从识记入手。所谓“记忆”,由“记”与“忆”两大部分组成:“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识记”,不可能有“回忆”。所以,识记,是成功记忆的最重要一环,把它放在清晨,再适当不过了。当然,这里也可能存在着细微的差异:有的人,在刚刚醒来时识记效果最好;有的人,则在醒来一段时间后,识记功能才会逐渐达到颠峰状态。但总的说来,清晨识记东西特别快,却是一个基本事实。

晚间,思维活跃,往往是理解的最佳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晚上八点到十点,人们的大脑皮层处于最兴奋状态,记忆系统最为活跃,对信息的回收能力也最强。借此良机,最好去重温早上识记的内容,反复把玩,浸润融合,这样,就能记得更牢。

除此之外,余下的就是每天固定的工作学习时间了。

每天坚持该计划行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种种借口托辞也就无从介入了。

很多人,还没有做过任何努力,就自暴自弃地认为自己很难持之以恒地按步骤加强记忆,这是一种成见。

你想过没有,在改进记忆效能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几乎叫人意识不到的情绪在严重地影响着你的记忆力的提高。

这种情绪,即成见,或叫先入之见。

先入之见怎么会妨碍记忆呢?

请先看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回忆照片内容。在英法战争期间,实验者请一些将赴战场的预备军官看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两个荷枪实弹的士兵肉搏厮杀的场面,英国兵正背对着镜头,手持刺刀,向对面冲来的手拿来福枪的士兵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