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互相信任,切忌搬弄是非。邻居之间要相互信任,不能为一些小事勾心斗角,相互猜疑。当产生矛盾时,应真诚坦率地交换意见。对于邻居的私事不要横加干涉,也不要把它当做酒后茶余谈笑的资料。邻里之间隔壁隔户,低头不见抬头见,别人家的喜怒哀乐,迎来送往,总会有所闻有所见。有些人喜爱风言风语,看到别人打扮得漂亮些就要说些闲话。邻居家的男主人来了一位女客人,也要胡乱猜疑,说三道四。像这种搬弄是非,是最容易破坏邻里团结的。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去干预别人的私事,也不要对别人家里的事说三道四。一般来说,邻里关系就是再好,也要遵循“互不干涉内政”这一原则,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持久和良好的邻里关系。
(三)要落落大方,不要斤斤计较。邻里间相互都要大方一些,特别是在区区小事上面。例如:在仅涉及几分钱的水费或电费,以及某些公用地方的使用等问题上,都不要过于精明。世上的事,很难做到绝对公平合理,十个指头也有长短,邻里间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切不要让它发展成大的矛盾,到处斤斤计较,是不可能处理好邻里关系的。如果自己偶尔受到不公平或不友好的对待,首先要冷静考虑自己是否有对对方失礼的地方。要多体谅对方的难处,严于责已,宽以待人,主动谦让,避免为一些小事发生纠缠和伤了和气。做家长的还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使孩子们和别人和睦相处。孩子之间有时有些争吵是难免的,作为家长,决不能偏袒自己的子女,更不能把孩子之间的争吵扩展到家长之间。
(四)要把困难留给自己,决不可“以邻为壑”。古人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举例说,如果自己在阳台上浇花,就要注意别把水淋到楼下别人的衣物上。纸屑、果壳不要向窗外乱扔,决不能把住房底层的小院子当成垃圾筒看待。如果自己住在楼上的话,就要注意别在楼板上发出大的声音,以免影响楼下人家的休息。冬天扫雪,切不可只顾扫清自家门前的路,却堆塞了人家的路。总之,要事事处处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把邻居的困难看成是自己的困难。能这样做的话,邻里之间就一定会和和睦睦,亲如一家。
与领导相处应注意些什么
首先,要尊重领导,不能目空一切,瞧不起领导。平时,要维护领导的威信,不要对领导妄加评论。对于年老体弱的领导,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给予照顾。要把对领导的尊重与出于私心的讨好上级区别开来。对于领导同志应一视同仁,采取尊重的态度,而不能因其地位和级别而异。对领导的正确意见或指示,要坚决照办和执行。当领导交代工作时,要认真听,尽可能作好记录。如果没有听清或者有不理解的地方,可提请领导重复或者解释。已经接受的工作任务就要尽力去办,力求达到最好水平,事情办完以后,还要及时向领导汇报。
其次,和领导相处要注意礼貌。平时遇到领导,要主动打招呼致意。称呼上级领导可根据其年龄大小,或称为“老某”,或称为“某某同志”,但不可直呼其名,也不要把姓名和职务连起来称呼。有事找领导时,应先敲门,在得到允许后再进入。如正逢开会,要耐心等待或过后再来,除非是急切的事务,不要轻易打断领导的会议和谈话,进领导的办公室不要乱翻东西,如果领导正在看文件,不能探头探脑窥视。在与领导交谈时,要尽可能简明扼要地说清自己的问题和要求,不要喋喋不休,耽误领导的时间。在交谈中,如果领导有更紧要的事情需处理,自己又不便在场的,应主动退出,待领导处理完毕再进入。当领导找上门时,如果自己坐着,应站起来,待领导同志就座以后自己再坐下;当领导离去时,要主动开门相送,并说“再见”。如果是本系统的领导,平时接触较多并较熟悉的,只以目送即可。这些都是下级对上级的基本礼貌。
再次,不要一味地讨好领导,也不要常在领导面前过分显示自己的才能。一个总是在领导面前点头哈腰,说领导好话的人,会使头脑冷静的领导觉得你这个人俗气,尽管有些领导当时很高兴,但过后仔细一想,也会讨厌你的这些作法。对于领导,你要用实际行动来显示出自己的精明能干,而切莫用嘴经常数说自己的才能,这样会使领导感到你想“出风头”,或者是在有意抬高自己。
最后,与领导开玩笑或提意见都要看场合、讲方式、有分寸。对于愿意倾听群众意见、平时又好相处的领导,讲话可以稍随便些,但也不能太过分。当领导的意见或指示有错误时,应该当面指出,但说话时要注意态度和语气。当自己与领导发生意见分歧时,不要当面顶撞领导,可以婉转地向领导表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果一时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对领导的决定应当服从,不能采取对抗的态度。
与名人、要人相处应注意些什么
任何社会都有一大批名人和要人,如教授学者、影视明星、技术专家、体育健将、文坛巨匠……他们都可能拥有自己的一大批崇拜者。这种崇拜名人的现象,尤其在开放型的社会里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与名人、要人相处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当自己需要和某位名人交往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主动与其联系。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给名人写信,这种做法比较简便,但是,名人一般社会联系广泛,收到的信件较多,又有繁忙的本职工作,有时对来信不能一一作复。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对名人应抱体谅的态度,而不能一味指责。如果有熟人介绍,也可登门拜访,但一定要事先约定,征得名人的同意。如果贸然登门,打乱名人的生活规律和工作安排,那是很不礼貌的。当然,也可在名人参加的社交活动中尽量去接近他们,和他们攀谈,请他们签名,以此加深他们对你的印象,创造建立联系的机会。
(二)在和名人交往时,要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在名人面前,不要表示出特殊的好奇心,问一些不该问的问题,这样常常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想要表达自己的推崇之情时,要委婉而文雅,不要太直太露,以免给人以谄媚、讨好的感觉。交谈前,对这位名人所从事的职业应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到时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与之探讨某一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也许你的真知灼见会使这位名人对你刮目相看,乃至引为知己和至交。如果与名人只是短暂的相遇,不可能长时间交谈,可以用一句简短的赞美话来表达你的敬意,如:“你的文章写得真好!”你的歌喉真动听!”如果这时絮絮叨叨说个不停,那很可能会惹人生厌的。总之,在与名人交往时,既不能过于自卑,也不要不知分寸,而应当自始至终都抱诚恳、热情的态度,这样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三)要尊重人格,礼貌待人。对名人的劳动成果和人格一定要尊重。例如,当艺术家、运动员为我们进行各种表演、比赛时,要认真观看,态度热情友好,不能随意起哄、吹口哨、跺脚或大声喊叫。有的青年因为座位欠佳,看不到名演员正面的演出,大叫“把脸转过来”,这样不仅使场内引起混乱,影响演出效果,而且对演员来说也是侮辱人格的行为。决不能抱“我花钱买票,你就该为我表演”的不正确想法。这既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表现了自己修养的低下。如果不意而在某个场合遇上自己所喜爱的名人时,不要向旁人指指点点,但可以走近去热情地表示你的敬意。
(四)既要尊重名人,也要爱护名人。有些人喜欢对名人作肉麻的吹捧,也有些人喜欢对名人的私生活津津乐道,这都不是对名人的爱护。有些人将名人当做摆设,当做工具,无论什么活动都要名人到场“压阵”,藉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和提高活动的规格,增加自身的知名度,结果却使各人不胜负担,叫苦不迭。他们没有想到,名人的时间是十分宝贵的,不应随意去浪费他们的时间。还有一点也要注意,就是不要对名人横加指责,求全责备,即使你不喜欢的名人,也不要对他们进行嘲弄和讥讽。无聊的捏造和传播流言,情况严重时将会被人控以诽谤罪,并绳之以法。
七、社交禁忌
开玩笑不宜过分
熟人之间相处,免不了开开玩笑,这样可以融洽关系,活跃气氛,增强团结。但是,凡事都要有个分寸,开玩笑也要合时适“度”,不能违背礼仪,如果过了度,做出了有失礼仪的事,则其效果肯定也将适得其反。
那末,这个“度”应如何掌握呢?简单些说,要因人、因时、因地和因内容而定。
首先,开玩笑要看对象。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人活泼开朗,有的人沉郁寡言,有的人豁达大度,有的人则小心多疑,对不同个性的人,要做到因人而异。同样的玩笑,对有的人可以开,对有的人就不能开,对男性可以开,对女性就不能开,对青年人可以开,对老年人就不一一定能开。如果不注意各人的特点和承受能力,就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本来是一次比较愉快的聚会,结果也可能弄得不欢而散。
其次,开玩笑要看时间。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当别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幸和烦恼时,情绪比较低沉,常常需要的是安慰和帮助,如果这时去打趣逗笑,便不合时宜了,弄不好,人家还以为你是幸灾乐祸。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也会有不同的情绪。例如:工作不顺利,遭到领导批评,家庭发生矛盾,等等,情绪都可能会出现低落。这时,就决不适宜去开玩笑。
再次,开玩笑要看场合。当别人在专心致志地学习和工作时,一般都不应去开玩笑,以免分散其注意力,影响别人的学习和工作。在一些比较严肃、紧张甚至是悲哀的场合和气氛之中,例如参加庄重的集会或重大的活动,包括平时参加各种会议时,也都不能嬉笑打闹,以免冲淡现场的气氛。在公共场合和大庭广众之前,也应尽量不要打趣逗笑,因为人多嘴杂,容易引起某些不必要的误会。
最后,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开玩笑一定要讲究内容健康。例如: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这是在故意揭别人的“疮疤”,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之上。津津乐道男女之间的私情,绘声绘色地传播庸俗、无聊甚至下流的情节,这是在寻求感官的刺激。捕风捉影,以假乱真,把小道消息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这是种不负责任的低级趣味。凡此种种,都是属于开格调不高、内容不太健康的玩笑,是不应提倡的。开玩笑的内容一定要清新健康、风趣幽默、情调高尚,使所开的玩笑带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大家在开玩笑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得到陶冶,从而收到良好积极的效益。
不要随便发怒
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人的愤怒情绪按其程度可以分为九个梯级:(一)不满;(二)气恼;(三)愠;(四)怒;(五)忿懑;(六)激愤;(七)大怒;(八)暴怒;(九)狂怒。当人处在第(一)(二)梯级时,还不一定发脾气,但已有发脾气的情绪基础,在(三)(四)梯级时,脾气有点发出来了,但还能听规劝,或进行情绪转移;到(五)(六)梯级时,自我克制能力已经很差,而且已具有某种“主动进攻”的色彩;到(七)级以上时,脾气就发得很大了,理智几乎完全丧失,往往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人一旦发怒,往往会把礼仪完全置之脑后,所以是应当尽力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