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
性味归经 甘,平;入脾、胃经。
功用主治 补中益气,补脾和胃,生津止渴,益精强志,壮筋骨,止泻痢。适用于肠胃不和、暑月吐泻、小便不畅、烦渴等。
《饮膳正要》载:“粳米,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泻,和胃气,长肌肉。”李时珍说:“粳乃谷稻之总名也,有早、中、晚三收。诸本草独以晚稻为粳者,非矣。黏者为糯,不黏者为粳。糯者懦也,粳者硬也,但人解热药以晚粳为良尔。”
粳米入药记载较多,张仲景在经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桃花汤中均使用粳米,意在补正气、益脾胃,恐寒凉伤之。
食疗保健作用
①主益气,除烦,止泄。
②平胃气,长肌肉。
③温中,益气,补下元。
④壮筋骨,补肠胃。
⑤治诸虚百损,滋阴壮骨,生津,明目,益智。
⑥粳米粥:利小便,除烦渴,养肠胃。炒米汤:益胃除湿。
食疗应用
①用于脾胃虚弱,胃气不和,呕逆少食。粳米、山药、人参、莲子蒸成米饭、糕点或煮粥。
②用于婴儿吐乳。粳米15克,炒焦黄,水煎服,连服数日。
③用于冠心病。粳米100克,薤白10克,葱白4茎,椒、姜适量,煮粥,空腹温食。
④用于肾精不固、遗精滑泄、耳目失聪。粳米30克,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先煎后2味,取汁,下米煮粥服食。
⑤用于肠风下血。柿蒂10克煮水取汁,倒入粳米(50克)锅中,加适量水同煮粥。
糯米
性味归经 甘,温;入脾、胃、肺经。
功用主治 补中益气,和胃止泄,益肺气。适用于脾胃虚弱不下食、消渴溲多、自汗、便溏。与骆驼脂作煎饼服之,亦可治痔疾。
孙思邈云其“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本草纲目》谓其“补中益气”,“主消渴,暖脾胃,止虚寒泻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食疗保健作用
①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
②脾病宜食,益气止泄。
③治霍乱后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饮之。
④主消渴。
⑤主痔疾,(糯米)以骆驼脂作煎饼服之。
⑥能行营卫中血积,解芫菁毒。
⑦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食疗应用
①用于脾胃虚弱,便溏腹泻。糯米、山药共研末,加白糖、胡椒末调食。
②用于气虚自汗,体倦乏力。本品与小麦麸同炒,研末,用米汤送服。
③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寒痛者。糯米、红枣适量,煮粥食之。
④用于神经衰弱、贫血等虚弱症。糯米、薏苡仁、红枣各适量,煮粥。
⑤用于产后痢疾。糯米120克,炒黄为末,拌入红糖60克食之。
⑥用于体虚,食少或吐血、便血、尿血。糯米粉、藕粉、白糖各250克,加水和匀,做成馒头,入笼蒸熟,随量食用。
粟米
性味归经 甘、咸,微寒;入脾、胃、肾经。
功用主治 养肾气,健脾胃,清虚热,利小便。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等。现多用于产后虚弱及脾胃虚弱而致的纳呆、乏力等症。水煮服可疗鼻衄,制粉和水滤汁,可解诸毒。
《本草纲目》谓其“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食疗保健作用
①本品炊饭煮粥,能止渴除烦,和五脏而健身。适用于胸膈有热而发生的虚热烦闷,胀满,口渴,呃逆,吐泻等症。
②本品具有和中益脏功效,常人宜食用。而胃虚呃逆、呕吐、烦渴不止者,加姜汁少许服之有效。
食疗应用
(1)治糖尿病。用陈小米蒸饭,常食。
(2)治老年浮肿。山药丝30克,去心莲子15克,去核大枣10枚,小米80克,共煮成粥,粥熟后加白糖即成。空腹食用,每日2次。
(3)用于脾虚血弱、元气不足。瘦猪肉片50克,山药50克,大枣10克,小米50克,共煮粥,另用人参5~10克水煎后取汁,对人粥内,稍煮拌匀。空腹服食。
(4)治慢性肝炎。小米50克煮成稀粥,取粥液,与香菇50克同煮即成。每日服2~3次,持续服用。
(5)治小儿消化不良。小米、怀山药共研细末,煮成糊,加白糖适量食之。
(6)作为麻疹恢复期营养。瘦猪肉末、小米各50克,同煮成粥。每日分3次温热服食。
(7)治失眠健忘。桂圆肉30克,小米50~100克,共煮成粥,加红糖少许,空腹服食。
(8)用于妇女产后口渴。小米煮粥,加红糖。常食。
(9)用于预防习惯性流产。老母鸡宰后,去毛及内脏,洗净切成小块,炖熟后将小米适量加入继续煮,煮至鸡酥米稠即成。常服食。
(10)治妇女血崩。小米煮粥后,加糖,用粥送服海马粉3克,每日1~2次。
(11)用于妇女调经、催产。燕麦全草90克,水煎后取汁。小米适量煮成粥,加入燕麦草汁,稍煮,加红糖即成。
(12)治阳痿遗精。冬虫夏草10克,瘦猪肉丝50克,小米100克,同煮成粥。每日1次,空腹食,喝粥吃肉。
(13)治早泄。雄鸡肝洗净切丝,与菟丝子(用纱布袋包好)、小米100克同煮成粥,粥熟时去药包,加入葱白、精盐、胡椒粉调和,再煮1~2分钟即成。空腹温热食用。
(14)治小儿丹毒。黄小米粉、鸡蛋清各适量,调和后涂患处。
小麦
性味归经 甘,凉;入心、脾、肾经。
功用主治 养心安神,厚肠健脾,益肾,除热止渴。适用于治疗脏燥证、悲伤欲哭、怔忡不安、失眠、烦热、消渴、泄痢等症。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治诸疮及烫伤;磨面外敷治痈肿损伤,有散血止痛之功;水调服可止鼻衄、吐血。
《千金食治》谓其“养心气,心病者宜食”。《名医别录》称小麦可“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本草再新》云其“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食疗保健作用
①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
②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
③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灼伤。小麦面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
④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
⑤养心,益肾,和血,健脾。
食疗应用
①用于妇女脏燥,喜悲伤欲哭。小麦与甘草、大枣配伍。
②用于烦热不安,消渴口干。小麦煮粥食。
③用于小便不利而有热者。小麦以本品同通草煎汤服。
④用于盗汗、手足心热、神疲乏力。小麦100克,猪肉100克,炖至肉熟,加盐调味,每天2次分食,连食1~2周。
⑤用于妇女乳痈不消。白面粉250克,炒黄,醋煮为糊。
⑥用于肠胃不固、泄泻。面粉500克,炒焦黄,每天空腹温水调服1汤匙。
⑦用于小儿体虚自汗。小麦30克,红枣10枚,龙眼肉10克,加水煮熟食之。
燕麦
性味归经 甘,平;入脾、肾、大肠经。
功用主治 补脾益气,催产滑肠。治疗脾胃气虚、难产;其全草水煎服,可治汗出不止。现代研究证明,它对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β-脂蛋白效果显著,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可作为防治高脂血症的保健品长期食用,且无副作用。
《唐本草》载:“主女人产不出,煮汁饮之。”
食疗保健作用
中医认为,燕麦味甘,性平,有补益脾胃、下气宽中、壮筋益力、除湿发汗、强气力、增食欲之功效。燕麦的蛋白质含量高出一般谷类的50%以上,且含有人体所需全部氨基酸,其赖氨酸的含量是一般谷类的1~2倍。燕麦中脂肪含量也是所有谷类中最多的,是粳米的6~7倍。燕麦含有大量的亚油酸,可以防治高胆固醇和动脉硬化症。燕麦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皂甙,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等功能。燕麦麸中含有大量纤维素,对维持血糖正常平衡和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有明显效果。所以,常食燕麦可预防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
燕麦质软、脂肪多,不能生食。燕麦不宜直接人磨,否则会挤压成饼,影响出粉率和产品质量。和燕麦面时要用开水泼熟。
食疗应用
①治盗汗。燕麦100克,用水煎服。
②治肺结核。燕麦100克加水煮粥,粥中加白糖,常服有效。
③治妇女难产。燕麦全草90克,加水煎后取汁。小米加水煮成粥,加入燕麦草汁稍煮,加红糖调和,顿服或分次服。
④治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燕麦100克,加水5升,煮至水剩2升,取汁温服。
荞麦
性味归经 甘,凉;入脾、胃、大肠经。
功用主治 益气利肠,下气消积,清热解毒。治疗肠胃积滞,可健胃助消化,尚可治疗慢性泄痢。据现代药理研究,荞麦可防止毛细血管脆性出血,预防高血压引起的脑及眼底出血性疾病;外用可治疗各种痈疽疮毒及灼烫伤。
《本草纲目》载:“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
食疗保健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荞麦味酸,性微寒,无毒,具有清热解毒、健胃利肠、降压减肥等功效,对治疗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多汗、自汗、偏头痛、痢疾、烫伤、烧伤、白浊、痈疽丹毒等症具有一定疗效。
荞麦的蛋白质中不仅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且其含量均较高。荞麦的脂肪中富含亚油酸、烟酸和芦丁等物质,这些物质对降低人体血脂、胆固醇及保护血管、保护视力均有重要作用。荞麦中的钙、磷、铁、镁等矿物质,对维持人体心血管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均有一定作用。
据现代医学研究,荞麦中含铬、硒等微量元素,铬可防治糖尿病,增加人体胰岛素;硒有抗衰老作用。中老年人吃荞麦还可增强视力,防治白内障。
脾胃虚寒、身体虚弱者忌食荞麦,肿瘤患者也不宜食,以免加重病情。
食疗应用
(1)治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荞麦100克,红枣15枚,共煮成粥,常服有效。
(2)治糖尿病。荞麦100克,芹菜150克,共煮成粥,加精盐、味精、麻油调味,常服有效。
(3)治慢性腹泻。荞麦粉100克,用开水搅成糊。大白菜100克切丝,水发香菇50克切丝,共用油煸炒后,加精盐、少量水煮沸,倒入荞麦面糊炒匀煮沸,加味精、麻油调味即可。每日服2次。
(4)治下痢长期不愈。荞麦苗500克,煮熟后加盐、醋、蒜泥拌之,佐餐用。
(5)治腹痛、泄泻。荞麦面80克,用开水冲成稀糊,随量食之。
(6)治黄汗。荞麦粉500克,烙饼食之。
(7)治多汗、自汗。用荞麦粉加红糖煮成面糊,常喝即可愈。
(8)治妇女崩漏。荞麦根、荞麦叶共30克,切碎后用水煮服。
(9)治小儿牙痛。荞麦根1把,水煎后加红糖,适量服食。
(10)治初生儿天门受风,鼻孔不通。荞麦粉、姜汁各若干,和成面片,贴在天门上。
(11)治小儿丹毒热疖。荞麦粉用醋调后敷患处,早晚更换。
(12)治关节筋络拘急。野荞麦45克,每日用水煎服。
(13)治痘疮溃烂。荞麦粉用水调和后频频敷患处。
(14)治偏、正头痛。荞麦子、蔓菁子等份研末,以烧酒调匀敷患处。
(15)治烫伤、烧伤。荞麦面炒黄,加凉开水调敷伤处。
(16)治脚鸡眼。荸荠汁同炒熟的荞麦粉调匀,敷脚部鸡眼处,数日后鸡眼疖即能拔出。
玉米
性味归经 甘,平;入胃、大肠经。
功用主治 调中开胃,除湿利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米油中含有多量不饱和脂肪酸及卵磷脂,因此有较好的降胆固醇作用。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可作为保健油长期食用;玉米须具有利尿、降压、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可用于泌尿系感染及肝炎、黄疸、胆囊炎等。
《本草纲目》载“调中开胃”,“小便淋漓砂石,痛不可忍,煎汤频饮”。《本草推新》曰:“为健胃剂,煎服亦有利尿之功。”
食疗保健作用
玉米所含脂肪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其中50%以上为亚油酸,还含有谷甾醇、卵磷脂等,可较好地降低人体血清中胆固醇含量,能预防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的发生。维生素E具有延缓细胞衰老、脑功能衰退的作用。玉米富含纤维素,比精米、精面高出6~8倍。纤维素可同胆汁酸结合,并使之排出体外,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纤维素具有吸水膨胀的作用,因而可刺激胃肠蠕动,增加粪便体积,松软粪便,防治便秘。因其缩短了粪便在肠道内的存留时间,从而减少了肠内有毒物质及微生物生成致癌物质的机会。此外,玉米还富含镁,镁也是一种保护人体免受癌肿瘤侵袭的重要元素。据说埃及人患癌率很低,仅为欧洲人的1/10,这与埃及人常食玉米有关,埃及人的平均镁摄入量为欧洲人的6~8倍。玉米能预防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延缓衰老,抗癌,对人类的健康极为重要,所以说它是名副其实的保健食品。不过玉米的营养结构也有不足之处,所含的色氨酸较少,因此如与米、面、大豆食物混合吃,则更有利于蛋白质的互补,营养价值更高。但是如果玉米的烹调、食法不当,营养价值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正确的食法是:蒸玉米面馍,煮玉米面糊或熬玉米糁糊粥时放点儿碱,这样可使玉米中丰富的烟酸由结合型转变为游离型,人体也就容易吸收并可充分利用了,这样也可防止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食疗应用
①治慢性肾炎水肿。玉米粒1份,水3份,煎汤代茶,早晚饮服,久服有效。
②治高血脂。常以玉米油烹菜食之。
③治营养不良性水肿。玉米粒50克,白扁豆25克,大枣50克,共煮成粥,每日食1次。
④治胃炎。玉米粒、白扁豆各60克,木瓜15克,共用水煎,饮汁。
⑤治消化不良腹泻。玉米粒500克,新石榴皮125克,共炒黄,研末过筛,装瓶备用。每日3次,每次服9~13克。
⑥治头晕。玉米粒30克,鹅蛋1个,同炖食,每日早晨空腹食之。
⑦治小儿积食腹痛。玉米糁100克入锅加水煮1小时成粥,将适量胡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粥内再煮,至胡萝卜熟后即可。每日2次,空腹服。
⑧治眼目于涩。羊肝50克、菠菜50克均切碎,与玉米粉50克共煮成粥,粥内打入鸡蛋调匀。每日分2~3次服食。
高粱
性味归经 甘、涩,温;入脾、胃、大肠、肺经。
功用主治 温中健脾,涩肠益胃。适用于脾虚湿困、食少泄泻及小儿消化不良,尚可治顽痹。
《本草纲目》谓:“温中,涩肠胃,止霍乱。”
食疗保健作用
中医认为,高粱味甘、涩,性温,具有润肺清热、健脾和胃、消积止泄、止汗利尿、和胃安眠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胃热、消渴、痢疾、小便淋涩、肺阴不足、肺结核骨蒸盗汗、阳盛阴虚、失眠等症。
高粱米中含有单宁,有收敛固脱的作用,患慢性腹泻的病人常食高粱米粥,有明显的疗效。
大便燥结者应少食或不食高粱米。
食疗应用
①治小儿消化不良。红高粱米50克,大枣10枚。大枣去核炒焦,高粱米炒黄,共研细末。每日2次,2岁小儿每次服10克,3~5岁小儿每次服15克。
②治食积。高粱米30~60克,用水煎服。
③治腹泻。红高粱(带壳)30~60克,炒焦,加灶心土1块(如核桃大),用水煎服,每日1剂。
④治痢疾。高粱根1个,糖120克,用水煎后服汁。
⑤治大便下血。高粱花9克,烘干研末,用黄酒调服。
⑥治浆液性肋膜炎。高粱米糠120~180克,上笼蒸30分钟,用烧酒调敷患处。
⑦治妇女倒经。红高粱花适量,用水煎后,取汁加红糖服。
⑧治妇女崩漏。高粱霉包15克,百草霜3~6克,用水煎后取汁,加红糖服食。
⑨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高粱吐穗时,剪取其霉包(俗称灰包、火烟包、乌霉),晒干,轻轻将霉粉弹落,过细筛,贮存备用。用时先用3%双氧水洗净拭干耳腔,吹进干霉粉,不宜过多,每日1次。
⑩治脚气。陈高粱若干(以五六年者为佳),焙黄为细末,于涂患处。
大豆
性味归经 甘,平;入脾、胃、大肠经,
功用主治 健脾益气,润燥利水,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疳疾赢弱、消化不良、腹胀泻痢,每日饮大豆浆可治疗急性妊娠中毒症,可催乳,外用可治诸疮肿毒及外伤出血。现代研究证明,大豆对预防冠心病、防癌、营养神经系统有重要作用,是既营养丰富又可防病治病的保健食品。
《日用本草》云:“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治肿毒。”《神农本草经》载:“治痈肿”、“止痛”等。
食疗保健作用
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500克的大豆含蛋白质相当于1000克瘦肉或1500克鸡蛋或6000毫升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同时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对人体组织细胞起到重要的营养作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