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14115400000025

第25章 对症下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2)

三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过多地考虑考试的结果。应及时暗示自己这只是一次普通作业而已,答错了也没关系,这样必能沉着应战。

四是增进友谊,让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A老师要求班上的同学和她主动交朋友,学习她的长处,让友谊给她带来欢示,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她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减轻了学习的压力,使她逐步走出了考试焦虑的阴影。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彭××变了,无论是考前,还是测试完后,她都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考试。性格逐渐开朗,考试后总是与同学有说有笑。在四年二期学区期末大会考中,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语数均名列同年级组第一名。她说:“我现在已经懂得了学习的真正意义,也不再害怕考试。我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可以看出,A老师面对“患”有考试焦虑症的学生其应对方法无疑是非常高明的,孩子对考试的恐惧,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做老师的一定要能深入的调查学生的种种情况,一一加以解决,让孩子坦然的面对考试。

3.让“哑巴”说话,言语自闭症心理的教育

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很怕与别人在言语上进行交流,这不仅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孩子的学习也很不利。

开学的第一天,为了给刚接手的这个六年级班的同学们留下一个好印象,D老师面带微笑,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说:“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我们先来互相认识一下。”然后,他向大家作了生动有趣的自我介绍。D老师的开朗与亲切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都跃跃试试,轮流的介绍着自己。但是当一个个子稍高,人比较清瘦的男孩站起来时,他却满脸通红,低着头不吱声,D老师以为这孩子只是因为害羞的缘故,便给他投去鼓励的眼神。但这个学生却只是微微张了张嘴,仍没有发出声音。D老师说:“别害羞,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就算是朋友了,你跟大家一起学习已经几年了,早就是朋友了,大胆说吧!”谁知这一说那学生反而连头都不抬了。此时,一位学生说话了:“老师,他是个‘哑巴’。”D老师一听愣了,怎么会是哑巴呢?上任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没告诉他班上有个哑巴呀!又有一位学生说:“老师,他在学校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以前教我们的老师怎么问他,他都不说。”面对这种情况,D老师无计可施,只好让他先坐下。

下课后,D老师向他的原任班主任了解情况,原班主任说:他是二年级时转来的,刚来时,还说过一两句话。到后来一句话也不说了,无论怎么教育他,他都不开口,这样我就没有办法了。我觉得他老实,不调皮,只是不说话,对班集没多大影响,所以没告诉你。如果你能让他开口讲话,真的就是奇迹。”

放学后,D老师把那个学生叫到办公室,请他坐下,亲切地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却仍只是微微张了一下嘴,没有说话,D老师一再启发他、鼓励他,但这孩子却总是说不出话来。D老师问他会不会说话,他点点头。D老师说回答老师的问题不要只是点头摇头的,用嘴说好吗?他的嘴微微张大了一点,这时老师似乎听到他说了一个“好”字,D老师感到高兴,于是又说:“老师说一个字,你就跟着老师说。”D老师说了一个“好”字,边说边用亲切的目光期待着这个学生的回答,果然D老师终于听到了一个“好”字从那个孩子嘴里发出来了,虽然这个“好”字的声音是那么小,吐字也不是那么清楚。但毕竟是开口了,说了第一个字。D老师如释重负,高兴地说:“你说得多好,今后说话就要像刚才这样行吗?”可这孩子又只是点了一下头,不吱声了。D老师不仅有些泄气,心里感到不是滋味,怎么就碰上了这么一个“不开尊口”的学生呢?

这个学生不说话,到底是什么原因呢?D老师于是到其家家访,了解到他家的经济条件比较好,这孩子也不是独生子,还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弟弟。他妈妈是个“快嘴”,见到D老师就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老师,我知道您今天是为小锋不说话的原因来。不瞒您说,他在家里一天也说不到两句话。这也怪我们,还是二三岁时,为了做生意,我们就把他留在农村里跟他的爷爷、奶奶一起过,他爷爷、奶奶没文化,不会教他,只会惯他。读学前班时,要他爷爷或奶奶陪着他,不然他就不肯进学校,一年级稍微好一点,但上课从不答问。那个时候,我们生意忙,很少回去看他,时间长了,他一点都不亲我们了,连爸爸、妈妈都不叫了。我和他爸爸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读二年级时,就把他转到你们学校来了。原想换个环境会好些,没想到二三年过去了,他还是老样子。他爸爸对他也失去了信心,偏爱他弟弟(他弟弟胆大、聪明、活泼,学习成绩好,是个班长),连开家长会都不肯跟他去开。为了他说话的事,骂都不知骂了多少,可他就是不改。我们也没办法了,只有靠你们老师了。”看来他的父母早把孩子全部都推给了老师。

后来D老师通过慢慢观察,发现这个学生总不与别的同学玩。下课后,就一个人坐在位子上。有时到外面去,总是看着别人玩,自己从不参与。上课也从不举手答问。D老师意识到他可能产生了言语自闭心理障碍,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对他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如不及时给予帮助,会误他一辈子。

这个个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并不多见,但绝不是没有,D老师为此花了很大的精力,但效果却微乎其微。最后他想起了教师进修学校教儿童心理学的某主任,就专程跑到他家,把这些情况详细地讲给他听,最后根据这位主任的建议和和他自己所学的心理辅导原理,他决定按以下方法实施辅导:

1.个别辅导鼓励他

长期以来,这个孩子的心理一直处于孤独、抑郁、恐怖状态,得不到及时的合理的疏导。他不说话的原因:一是自己普通话讲不好,加上说话吐字不太清楚,不敢说,说了怕同字笑话,久而久之,养成了不说的习惯;二是胆子小,老师叫他答问,他没回答,老师批评过他,以致后来怕老师提问;三是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哑巴”的外号,都叫他哑巴。如果任其自然发展下去,他会变成真哑巴的,他急需得到帮助,他最需要的应该是老师的关心和鼓励。

D老师于是找他进行了四次个别心理辅导,详细询问、了解了他的学习、生活情况,并跟他分析了不说话会给他今后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几次心理辅导,该生已经非常信任D老师,在跟D老师说话时,也能说出几句了。刚开始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讲,慢慢地说得流利些了。可只要是多一个人,他又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D老师告诉他:“你主要的原因是胆小,胆量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锻炼出来的,有一次鼓足勇气在众人面前说出话来,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你现在已经说得很好了,得抓住各种机会锻炼自己,跟同学玩时多说话,上课多举手答问。我觉得你一定能行。”

2.家庭配合帮助他

与家长联系,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水平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大的。这个孩子在家里说话也很少,其实他内心是非常孤独的,他觉得他的父母对他弟弟好,不喜欢他,于是与家人也不愿多讲话,再加上弟弟仗着有父母的厚爱,有时也欺负他。父母在家里动不动就骂他,而在外面,又生怕他吃亏而一味地宠他、袒护他。

D老师和他家长诚心诚意地谈了这些问题,指出了家庭教育不当对孩子带来的影响,他们承认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对,很感谢老师对他孩子的关心。他父亲一再表示今后对兄弟俩会一碗水端平,决不歧视。尔后D老师还建议他们带孩子到医院去检查一下,看说话不清是否还有生理上的原因。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父母重新建立了和谐的亲子关系。有一次,他妈妈高兴地跑到学校,告诉我孩子叫她妈妈了,还跟她讲了学校里的一些事。

3.集体教育感化他

这个孩子不与人交往和沟通,别人说他“哑巴”,他只是默认,缺乏自信。于是,D老师决定利用集体的力量感化他,帮助他树立信心,为此,他专门召开了一次“大家都来帮帮他”的主题班会,还跟同学们说了他不说话的原因与大家有关系。原来,他刚转来时,有一次跟同学们玩,说了几句衡阳乡下的土话(小锋的老家在衡阳市的一个偏僻的农村里),有的同学就说他讲外国话;有的同学就说他蠢,连话都不会讲;有的同学就说他怪,说话怎么叽里呱啦的,后来,他就不讲话了。同学们听了,都感到自己有一份帮助他的责任。于是,纷纷谈了自己以前是怎样对他的,今后怎样帮助他。最后D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制定了一个方案:①今后班上的同学谁都不准再叫这个孩子哑巴了;②把班上最热情的小红换成他的同臬,以此来感染他、带动他;③多让他参加集体活动,他喜欢画画,就让他参加美术小组;④下课了,同学们要邀他一起玩,使他感到跟大家一起玩很快乐,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不自觉地就会说出话来;⑤安排一位与他家住得比较近的同学邀他一起上学、放学,多跟他交往、谈话。这样他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自然而然就会与同学交谈。

4.课堂教学训练他

这个学生上课不答问题,主要是由于心理压力大,太紧张,怕答错。根据他的这一心理,首先要帮助他树立信心,为此D老师几次找他谈话,告诉他要充分相信自己,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一定也能做到。其次,D老师注意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他成功。要知道成功比什么都重要,它能让人鼓足勇气,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刚开始,每堂课,他都有意设计一二两个比较容易,不需要用很多语言就能回答的问题让他答,他答了,D老师就给予表扬。慢慢地他也爱答问了。再者D老师还与其他任课老师约定好,上课时,要多给他机会,让他发言,实在讲不出也没关系。

经过这样的辅导,这个孩子变了,变得活泼了,变得跟大家玩在一起了,变得会说话了。又一次在课堂上,D老师刚提了一个问题,发现他已把手举起来了,D老师马上叫了他,他一字一字慢慢地说着。当他答完时,教室里不约而同地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六十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他,同学们笑了,他也笑了,笑得是那样甜。这个“哑巴”终于说话了。

对性格内向,羞于说话,甚至完全不敢说话的学生,老师不能不管不问,否则,这学生的成长必然会是不健康的,但如何去管去问,也是一门学问,要有一定的技巧,否则很可能是无功而返,上面的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4.打开孩子心灵的封印

学生心理封闭比言语封闭造成的恶劣影响更为巨大,也更为常见,很多学生都不愿将自己的内心敞开,有痛苦也甘于一个人忍受,这往往会让他陷入“绝境”。

“六一”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尤其是刚戴上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他们的笑脸像一朵朵灿烂的鲜花,大家都沉浸在欢乐之中。这时,一个小朋友急匆匆地跑过来,说:“肖老师,轩轩哭了!”肖老师连忙跟着他进了教室,只见轩轩双手伏在桌上,小肩膀不停地抖动着。肖老师悄悄地叫开了同学,向他递去一张纸巾。好一会,他渐渐止住了哭泣。“怎么啦?我能帮帮你吗?”肖老师用手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轩轩没有理老师,肖老师心想,也许他现在并不想和我说话,那只好另找时间跟他聊了。“看来你很不开心,为什么不把它写在日记里,这样会好过一些的。有空我们再谈一谈,好吗?”轩轩望了望老师,点点头。

轩轩平时并不爱做声,很少与同学交往,显得很孤独。每天下课他总是耷拉着脑袋,双眼毫无目的地望着窗外,没有同学来找他玩,他也不理睬别人。在课堂上,他也很难举起小手发言。这几天肖老师明显地发现轩轩的情绪有了低落的表现:他上课开始开小差了,作业也写得马虎了。几次想要问他,都被他无言拒绝了。

几天后,肖老师终于在轩轩上交的日记中找到了问题所在,轩轩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看见别人都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我呢,我还没入队,我心里很难过,我想我是不是班上最差的学生?”肖老师这才感到问题的严重,会不会是自己忽略了对这颗幼小心灵的呵护呢?

于是他找到了他的家长询问情况,据家长反映,轩轩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被小伙伴欺负,他告诉老师,老师说有些小事不应该告诉老师。从此,就算发生了什么事他也从不轻易告诉老师,甚至连父母都不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非常重视幼儿期的体验,他认为个体的性格、人格等强烈地受其幼儿期的体验的影响。根据轩轩的情况,肖老师认为他在学校之所以表现出内向,与同学接触少主要原因可能与他幼儿期的那次体验有关。因此,一旦有什么事情发生,他往往会把事情闷在心里,把原因归咎于自己,久而久之便造成了他内向封闭、自卑的性格。

肖老师这个时候已经初步知道了如何去解决轩轩的问题。

首先进行心理辅导(即学校心理咨询)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当第一次走进心语交流室时,轩轩显得很拘谨,双手不停地搓着衣角,这足以说明他的紧张与不安,肖老师微笑着牵着他的手,说:“今天你上这来,只有我们俩知道,我保证我们的谈话不会告诉任何人。”

轩轩看了看老师,老师则用十分肯定的眼光回答他,轩轩似乎放心了,便坐了下来。他们从入队谈到了学生的表现,又从学生谈到了老师是怎样选拔入队的学生的。

老师问轩轩:“这次入队没有你,你认为是为什么?”

轩轩小声说:“不知道。”

肖老师睁大眼睛,说:“我想你一定还是想过吧!”

轩轩犹豫了一下,点点头:“我还有不足的地方。”

“哟,这话说的,真像一个大小人!”

轩轩不好意思地笑笑:“爸爸讲的。他讲我作业还写得不太好,又不太爱与大家交谈……”他的声音越来越小,忽地,他又抬起头,“不过,我会努力,争取下一次入队。”

“是吗?真不错,我等着你的好消息!”肖老师沉默了一会儿,“其实,每个老师都是喜欢自己学生的,只是有时工作一忙就可能会忽略一些小事,比如说你有什么事需要帮助而老师却没有领会到的时候。”

“那我受了委屈老师让我不做声,这也是对的吗?”他好像是记起了以前的那件事,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

肖老师摸摸他的头,说道:“是呀,老师也有做错的时候。可是老师是决不会厌弃学生的,如果他知道自己错了,一定会改正的。”

“是吗?”

“当然,不过最好有人提醒。你说呢?”

“对,应当说出来,告诉老师。”

“想告诉我什么?”

轩轩笑了笑,说:“没什么。”

尽管他仍然没有把他以前在幼儿园发生的事告诉老师,但肖老师的心里已经得到了答案。这次谈话已经让轩轩了解了老师的工作,使他对老师重新有了认识。以后,轩轩经常来心语交流室找肖老师,他的性格也逐渐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