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释】
[1]泛:漫涌,渗透。
[2]左右:无处不在。
[3]辞:言语,表白???辞谢。
[4]有:据为己有。
[5]衣养:爱护,养育。
[6]小:视之不见,抿之不得,感觉不到。
[7]大:名词。二十五章“强为之名曰大”;勉强为它取一个名字叫“大”。其形大,大到看不见边际――无形;其能力之大统御宇宙;作用之大无所不包。
[8]大:数词。元、首、第一。
【译文】
最为博大的自然规律,它广泛地渗透在天地万物之中,可以主宰(世界的运行)。万物正是倚仗着道的法则赖以生存发展,虽然它造就了万物,但人类从不说它是客观的实在。它给万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但它从不把这一点当作主要的因素,可以说,它是对自身地位的弱化;尽管万物都要归属于道这一法则,然而它又不把这一点当作主要的因素,可以说,它的胸怀非常博大。正是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能高居主宰地位。
【解读】
本章主要说明“道”的作用,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书中再次谈到“道”的问题。他认为,“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任自然。这些观点,老子在前面某些章节中已经做过论述。这一章是继续阐发三十二章的道理,讲“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圣人”、“侯王”,实际是在期望统治者们应该像“道”那样起“朴”的作用。
“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此外,老子在本章里发挥的“不辞”、“不有”、“不为主”的精神,可以消解占有欲、支配欲,从“衣养万物”中,使人们感受到爱与温暖的氛围。
这讲的是“道”的境界,就是“无为”的境界。“无为”的功德是实实在在的,是万物可以“恃之以生”的,只不过“道”不去“辞”――干预罢了;是有“功”的,只不过“道”不去“有”――居功罢了。
“无为”的境界是很高的境界。父母生育了子女,有多少父母能不以种种借口去干预子女的自由发展吗?哪怕是以“爱”和“保护”的名义,其实根子上还是“自见”两字;有多少父母能不把养育之恩挂在嘴上、甚至放在心里吗?其实根子上还是“自私”两字。即便是父母子女之亲,尚且不见得都能做到“无为”,更不用说其他种种待人接物的行为了。
所以老子说:“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无为”是“大为”,“大爱”;“有为”只是“小为”,“小爱”。
最后,老子认为,做人不能“自居为大”,正是由于其“不自居为大,所以它才是真正的大。”而要避免“自居为大”,就必须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多看自己的不足,多看他人长处,也就是要谦虚做人。
地球离开谁都转,单位离开谁都行。一个人本事再大,也是孤掌难鸣。成绩突出的人,除了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之外,离不开组织的支持和同事的配合,集体的成绩不完全是个人作用的结果。
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在店面是不陈列贵重的货物的,店主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而不自知。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的境界。
这也正符合了道家提出的“意怠”哲学。“意怠”是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别的方面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表面看来,这种生存方式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这是现代高度竞争社会里,看似平庸,但是却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种方式。
谦虚做人,还必须凡事都做到心中有数,自己有本事要在最恰当的时候拿出来,即使成功也不骄傲。因为你不被重视,你不显山露水,那么你做什么事情都会很顺利,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独立、坦然、自律,也就很容易走向成功之路。而成功后更要保持谦虚,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更大的成功。
【从政之道】
“大树将军”冯异
刘秀打天下开初,颖川的冯异就投奔到他的部下,被封为主簿。
冯异自投奔刘秀,就认定刘秀是位贤明的开国之君,因此,忠心耿耿,誓死效力。
刘秀初起,兵力并不强大,草粮供应也十分窘迫,经常连饭都吃不饱。
一次,刘秀率兵奇袭饶阳,遇上是三九严寒,又两天未吃饭,真是饥寒交迫!刘秀多想吃上一顿热汤饭啊!
可是,四周空空荡荡的。但冯异硬是想方设法,为刘秀准备了一碗热汤饭。类似琐事还很多,不能-一表述。这些事情,给刘秀以深深的感激和印象。
跟随刘秀二年后,刘秀见冯异有大将之才,就将部队分出一部分,让他带领。不久,因他征战有功,被封为应侯。
在刘秀麾下的将军之中,冯异治军有方,爱护士卒,深得部属拥戴,因此,士兵都愿意在他的部下作战。
每次大战之后,刘秀都要为将军们评功进赏。这时,各位将军都为争功得赏,大喝小叫,以致拔剑击树,吵得不可开交。冯异却从不争功争赏,每次都独自静坐在大树下,任凭汉光武帝评定。这样,大家就给他取了个雅号,叫“大树将军”。军中无人不知。
刘秀称帝后,各地仍战乱不已,但大局已定。刘秀定下策略,以平定天下、安抚百姓为主。左思右想,选定冯异率兵从洛阳西进,以平定关中三辅地区。
冯异率领大军,一路安抚百姓,宣扬刘秀的威德,所到之处,纷纷归顺,没有几个月,就完全占领平定了关中、三辅地区,替刘秀又一次立下了汗马功劳。冯异被拜为征西大将军。
接着,冯异又连续平定数地,威势益震。这时,有奸人在刘秀面前挑拨离间说:
“冯异现在在外面,名声大得很。他到处收买人心,排除异己。咸阳地区的老百姓,都称呼他为‘咸阳王’。皇上,你可得提防着点啊!”
刘秀听了,让人把话传给冯异。冯异知道后,十分紧张,马上向刘秀上书自白,请刘秀不要听信谗言。
汉光武帝真不愧一代贤君,收到冯异的信后,马上回信说:“将军你对国家和朕说来,从道义讲是君臣关系,从恩情讲如同父子关系,你根本不用介意奸人的语言。”
为了表示诚意,刘秀把冯异的妻、子都送到咸阳,还给他更多的封赏与权力。
而冯异一直到去世,都尽忠王事,而且从来不自居其功。
【用兵之道】
陈赓深情拥抱伤残军人
1952年6月,陈赓在代彭德怀主持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工作时,奉调回国,负责在哈尔滨筹建军事工程学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不少志愿军伤残人员来到哈尔滨休养。
有一天,在学院门口汽车站,乘客正排队上车,突然涌过来十几名伤残军人,他们争着往前挤。旁边几个老百姓看不惯,说了几句。这些年轻士兵火了,大嚷:“老子在前方流血牺牲,现在身残归来,还不该享受优待?”群众中有几个转业军人很不高兴,批评了他们。这些伤残军人更生气,他们叫喊着:“除了志愿军司令员,谁也别来管老子!”
陈赓刚好路过这里,看到了这一幕,大喝一声:“我就是志愿军司令员,今天,我就管管你们!”
士兵中有人冷笑起来:“居然冒出个志愿军司令员。”话音刚落,响起一声雷吼:“我是陈赓!”那十几个人一听,“刷”地一下立正,行起军礼,连手也不敢放下来。
陈赓命令警卫员把这些人带走,对群众道歉说:“战士无礼,干部有责,这是我陈赓教育不严。”然后,又向那几个转业军人说:“总算还有几个遵纪守法的,不然,我这个司令员可无脸见江东父老了。”
陈赓把那十几个年轻的伤残军人狠狠批评了一顿,要了一部车子,派人带他们游览斯大林公园和太阳岛,又把他们送回疗养院。
临走时,陈赓同伤残军人一个个拥抱,还刮他们的鼻子,他深情地说:“在战场上,你们都是英雄,是有功之人哪。人民敬重你们,你们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要保持志愿军的荣誉,万万不可把自己降成兵痞。要是人民嫌弃你们,你们就连亲爹亲娘也没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