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14251900000048

第48章 不笑不足以为道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言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释】

[1]勤:劳。勤于应用。

[2]中士:一般的人。

[3]下士:没有潜质、不可教之人。

[4]笑:讥笑。嘲笑。

[5]不笑:不被嘲笑。

[6]夷:平坦。

[7]类:崎岖,高低不平。

[8]建德:立德。德行的树立。建;立。

[9]偷:悄悄地,不事张扬。

[10]无隅:没有角。

【译文】

聪明的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能尽力去奉行;普通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则是半信半疑;愚顽之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总是会嘲笑看不起的。如果这种愚拙人不笑的话,就不能称为是高深的“道”了。所以创立这门学说的人认为:光明之道恰似黑暗,进取之道恰似退守,直达之径反而似曲折。大德崇高又好像低谷,纯真的品质仿佛似污染,大方之形仿佛似无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做成,真正有本事的人反而很少说话,真正的大道反而是看不见的。自然法则指导下的运行之“道”虽隐藏于万物之中。循“道”而行的人,才能拥有良好的开端和完美的结局。

【解读】

“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和根本,它所讲述的道理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而且有时甚至是与普通常识看起来背道而驰的,因此,“道”传播出来的时候,在一般人看来很象是痴人说梦。听不明白的人不会认为是自己层次太低,只会认为讲的人只白痴,所以会“大笑之”。

这种“笑”,是讥笑、嘲笑,是道德层次很低的人所特有的笑。真正有道德的人听到非常不符合“道德”的事情,他也不会去讥笑、嘲笑的,他只会觉得怜悯,看不见宇宙真相的人才是真正可怜的。就象井底的青蛙,它只能看到井这么大的范围和头上小小的一个井口那么大的“天”,所以它就不能想象这个世界上还有大海和天空这么广泛而浩瀚的东西,谁如果给它讲大海、讲天空,它肯定会“大笑之”。

比它高一个层次的人,是“若存若亡”的“中士”,就是半信半疑的人。为什么他半信半疑?就因为他对“道”的感觉是“若存若亡”的。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人是可以引导的,因为他有“道心”、“慧根”,他不是那种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人。但是这样的人也是很不稳定的人。今天他可能听了“道”的教诲而向“道”走近一步,明天他可能又听了非道的东西而离“道”远了一步,他是那种游离徘徊于“道”和“非道”之间的人。

再高一个层次的人,就是“上士”,他一旦接触到“道”,他就会“勤而行之”。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道心”和“慧根”非常的厚实,在他以往的生命中,他和“道”就有着极深厚的缘分,他会和“道”一见钟情,就象找到了多年失散的伴侣。一旦找到,就终生奉行,矢志不渝。

这样的人不要说他真正接触到了“道”的教诲,就算一直没有,他自己一个人也有可能凭着累世的修行重新找到修道的法门。佛家讲的“独觉”就是讲这种人,释迦牟尼就是“独觉”的。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这几句话都是说知“道”的人都是不是平常人。你看他在后退,其实是在前进,是以退为进;你看他很糊涂,其实他很聪明,难得糊涂。有的人很低调,其实是他敛翼待时。这都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

纵观历史,也有借鉴的镜子。三国刘备再三低头让步:从三顾茅庐到孙刘联合,每一次低头,都会踱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终于做成“三足鼎立”中的辉煌。低头就应为着软弱吗?不见得。这是古人的典范。

老子又说“质真若渝,大方无隅”。据《史记》中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也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

老子还对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

“大器晚成”这个词,一般被用来安慰那些少年不得志的人。但这并不是老子本来的意思。“晚”不是指年龄。姜子牙八十岁当宰相,是大器晚成;甘罗十二岁当外交官,也未尝不是大器晚???。“晚”是指时间。准确地说,是刻苦努力的时间。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为成功付出了相当努力,就可望成功;反过来说,一定要将成功希望寄托在长期努力上,不可急于求成。

人就如一棵树,根深土厚,则茁壮茂盛,必成参天大树栋梁材;根浅细土贫薄,则生长无力,恹恹欲睡,到老也是又细又矮的小材料,只能够个扁担的料罢了。因此要想成为撑柱国家的栋梁,必须进行艰苦持久的“培土固根”,大器之所以成为大器,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晚成,因其晚而准备充足。

大音希声更是大智慧。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莲花池上,面对诸位得道弟子,突然作拈花微笑,众人不解其意,而只有迦叶尊者领悟了佛祖的意思,他会心一笑,于是就有了禅宗的起源。

释迦牟尼佛作拈花微笔,老子说“大音希声”,这两位东西方的哲人的行为,寓意深刻。它劝诫人们:为人宁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可以自作聪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陶觉说:“出于身当言者,缓颊而陈;不当言者,卷舌而退。”一个人懂得讲究说话艺术的人,一定是一个懂得如何做人的人。

所以说,人不可无缄口之铭。

最后,老子指出,“道”的实相、真相永远隐藏在世间万物之中,它不会明明白白地显现给人看的。要接触“道”,只有从内修开始,从自己的心灵开始去发觉,去照见。这个世界上,只有“道”才是自始至终都是“善”的。循“道”而行的人,才能拥有良好的开端和完美的结局。

【生活之道】

武训办学

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天,山东堂邑县的一个大户人家的门口来了一位衣衫褴褛、形貌丑陋的年轻乞丐。这个乞丐时而唱着乞讨的段子,时而装扮成猪狗的模样,时而又学驴叫。由于表演技艺不怎么娴熟,引得众人一阵阵哄笑。而他丝毫不以为意,用沙哑的嗓子唱道:‘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旁观众人中有识得此丐的,纷纷摇头,‘乞丐还想兴修义学,这不是痴人说梦么?’这乞丐就是武训。古代丐帮很有名,但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载入正史的,大概只有他了。

武训1838年生,是堂邑县武庄(今属冠县)人,在家族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他自幼家境贫苦,无法上学,后当佣工,因不识字而屡遭欺凌。也因此明白不念书穷人永远没有出路。于是萌发了兴办义学的念头。

咸丰九年(1859),21岁的武七开始着手实施他行乞集资的“伟大”计划。他蓬头垢面,鹑衣百结,但却“边乞边佣”,边走边唱。时而还象个江湖杂耍艺人一样表演锥刺身、刀破头、扛大鼎等节目,甚至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以取赏钱。为了筹钱,他甚至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则:“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几年下来,这个“苦并快乐着”的乞丐,足迹所至,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

光绪十四年(1888),武七花钱4000余吊,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用了整整三十年实现了他的理想。学校建成后,他又跪请先生执教,跪求贫寒人家送子上学。当年招生约50余名,学费全免,学有所成者很多。

光绪十六年(1890)和二十二年(1896),武七在馆陶县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第三所义学。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七义行,特下示召见,另捐银200两,并赐名武七为武训。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的匾额。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光绪二十二年(1896)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享年五十九岁。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开了世界。山东冠县至今还有一重点中学名“武训高中”。

其实,武训所从事的就是一个民间的“希望工程”。重要的是,他开始被嘲笑,几十年间求乞讨钱于笑声,最后在朗朗读书声中含笑九泉――笑他的人何其多也!然而最终恰恰是这位乞丐距离“大道”反倒比我们更近,比笑他的人们更近。

仔细想想,“低”、“贱”、“辱”、“痴”……与“高”、“贵”、“荣”、“慧”……相隔究竟有多远呢?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路出来的往往还不是本来面目,刚健的德行好像懈怠的样子、质朴而纯真好似混浊的样子、洁白的好像乌黑的样子、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实在是别有深意。为什么洁白的好像乌黑的样子呢?比如莲藕生长在污泥里,不剥开而且洗净污泥,是见不到那洁白的玉体的。济公的正直和善良包裹在不修边幅的、行好像懈怠的样子里,不进入他的心灵是看不清楚的。

【从政之道】

杨修之死

老子说:“明道若昧”,有一个人偏偏不这样,这个人确实是聪明,但绝不“若昧”,而是处处显摆。结果呢,惹来了杀身之祸。

这个人就是三国时候的杨修。

杨修是曹营的主簿,是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取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

还一次,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四十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从商之道】

“配方409”传奇

市场趋势,个人力量难以改变。因此,在有利时,要抓住难得的时机,以求快速发展;然而,更重要的是,当遇到难处时,要冷静分析,审时度势,宜退则退。

20世纪60年代初,威尔逊?哈勒创办了一家小公司,公司主要生产“配方409”清洁液。到1967年,“配方409”已占有美国清洁液市场的50%。正当哈勒的事业蒸蒸日上时,宝洁公司也生产出一种清洁液,名叫“新奇”,想与哈勒争夺清洁液市场。

宝洁公司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其“象牙”肥皂更是闻名全美。为了抢占清洁液市场,宝洁公司大造声势,到处做广告。宝洁公司认为,自己一定有能力打败哈勒的小公司。

哈勒冷静分析后认为,由于对方实力雄厚,决定停止促销活动,主动放弃部分市场。宝洁公司看到,哈勒主动让出市场份额,认为对方已被挤垮,便不再把哈勒的小公司放在眼里。然而,哈勒是“明修找道,暗渡陈仓”:他通过改进产品的包装和色调来迷惑对方,同时又密切注视对方的一举一动。

当“新奇”快要投放市场时,哈勒突然削价,以优惠价抛售“配方409”。那些爱便宜的消费者,一次就购买了足足可用一年的清洁液。后来,宝洁公司“新奇”清洁液上市了,但因为消费者已购足了哈勒的“配方409”,“新奇”清洁液便滞销了。

就这样,哈勒在困境中当退则退,该进则进,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市场,还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进道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