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14251900000083

第83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注释】

[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前一个“威”,指威压、威力;大成,指威胁、祸乱。

[2]无狎其所居:狎,王弼解释为“狭”的假借字,狭迫、逼迫的意思;无狎其所居,即(统治者)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居。

[3]无厌其所生:厌,压迫。

[4]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前一个“厌”是压迫的意思,前一句针对统治者而言;后一个“厌”是厌恶的意思,后一句针对人民而言。

[5]见:同“现”,表现。

【译文】

一旦民众不畏惧威权,就会给统治者带来更大的威胁。所以,不要让百姓感到不能安居,也不要使民众对所生存的环境感到厌恶。只有不采取高压政策给百姓,百姓也不会给朝廷施加压力。因此,圣人有自知之明,不会把自己抬高,懂得自爱却不会把自己看的很高贵。所以舍弃后者而选择前者。

【解读】

上一章讲自知之明,是就一般情况而论的。本章着重讲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对采取高压政治,反对肆无忌惮地压榨百姓。他希望统治者不要自居高贵,而要自知、自爱,抛弃自见和自贵,这样,他就不会遭到人民的反抗。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是说,老百姓如果被其上压榨到“不畏死”,“不畏威”的地步时,那么,为政者的死期也就到了。“则大威至”的“大威”,是不可抗拒,不可挽回的天怒人怨之威,而不是个别“为奇者”所为、或部分地域发生的小威。这种“大威”不仅民会官逼民反,揭竿而起,天也会惩其“所恶”,“司杀者杀”。“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是“不知,知”这种大病的必然结果,是老子为无道的为政者所签发的病危通知。

为什么会有“民不畏威”的情况发生呢?因为民众流离失所,住房破旧,使得田地荒芜,民众的生活越下,对未来失去希望,生不如死,所以厌恶生活在这个邦国。为什么会使民众的居住狭窄并且讨厌生活呢?因为不道。“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第五十三章),朝廷任命的官很多,田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官员们穿着华丽的服装,带着锋利的宝剑,吃厌了饮食,财货有馀,夸张地说,他们是强盗,这是不符合“道”的啊。

但是,老子认为民众也并不难治,从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倡导“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的风气,唯求其能饱腹强身,就会没有意见,没有欲望。民以食为天,能“为腹不为目”,虽有智者也不敢从中造事,造事也掀起不了大风浪。

接下两句是要求掌权者“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可谓是如何实践“我无为,我好静,我无事,我无欲”的注解。

老子说:“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也就明明白白地摆明了自己的观点: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自见”是小聪明,“自知不自见”是大智慧。

何为小聪明?小聪明者是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自己知道很多东西,他们表现的聪明伶俐,会说话会办事,伶牙俐齿,机灵敏捷,善于伪装,有种随风而动的轻巧,有种趋炎附势的灵动,有种你能千变万化,我能随机应变的聪慧。小聪明是近观,小聪明是装饰,这种聪明是表面上的,是很容易被别人觉查到的。

何为大智慧?大智慧者以环境为中心看问题,他们表现的山水不露,稳重大方,拙中藏巧、大智若愚,运筹帷幄,高屋建瓴,有种水滴石穿的坚韧,有种任你有千变万化,我早已将你看穿的沉稳。大智慧就像一部哲学著作,初读时不一定得到人们的喜欢,可是你要是能读下去的话,你会变得深厚,也会终生受益。

除了自知不自见,还要自爱不自贵。所谓自爱,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价值,爱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自轻自贱,不自暴自弃,不放纵自己,不草率行事。一个人只有自爱,才能令人可爱。试想,如果连自己都不爱护珍惜,怎么能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又怎么能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进而赢得人们的敬重呢?如果说人生是一棵需要不断培育、不断成长的树,那么自爱就是这棵树扎根的土壤里最基本最重要的养分之一。

做人要自爱,却不可自贵。对自己的一切,不论好坏、美丑、善恶,都一律视为珍宝,呵护备至,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贵,比别人可爱,容不得别人有丝毫的“冒犯”,这是非常要不得的,往往是断送自己的根由。如果说自爱是养分,那么,自贵则恰恰是毁人毁己的毒药。

【从政之道】

短命的强大帝国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后,觉得自己好伟大,简直比三皇五帝还了不起!他喜滋滋地想,自己叫始皇帝,以后儿子孙子就接替自己的皇位,依次叫二世皇帝,三世皇帝,四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残酷地镇压人民;同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以前的“分封制”,改在全国各个地方设立郡县。当时有个叫淳于越的人不满了,他认为‘分封制’是古代沿袭下来的,不能改变!秦始皇听得刺耳,觉得这家伙食古不化,还站在那里指手画脚、大呼小叫的,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于是秦始皇一怒之下,竟把诸子百家的书籍一把火烧光,只留下一些诸如医药、种树等技术性书籍,而且还规定,谁要是再敢谈论这类书,再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就满门抄斩!

天生爱看书,爱议论国事的儒生们当然就不爽了,于是纷纷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秦始皇知道后怒火冲天,把其中的几个儒生抓了起来,往死里打!这几个儒生细皮嫩肉的,打不了几下就‘咿呀呀’地叫疼,结果把其他儒生也招了出来。

秦始皇一做二不休,马上把这四五百个儒生都抓了起来,然后像埋过年红薯一样,统统活埋掉了!大儿子扶苏实在看不过眼来,就嘀咕了几句,秦始皇正在火头上,二话不说就把扶苏赶出皇宫,把他发配到边疆去了。

这就是秦朝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老百姓看到秦始皇竟然如此地残暴,于是就一窝蜂似地起来造反,结果秦王朝建立不到二十年就被人民推翻了。

秦始皇为了稳固江山,制定严酷律法,焚书坑儒,残酷地逼迫、镇压人民,结果人民纷纷起来造反,并早早地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这就是“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的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