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14251900000091

第91章 小邦??民

【原文】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1]小国寡民:小,寡,都是动词,使……小、使……少的意思。小国寡民,即国家要小小的,人口要少少的。

[2]使:即使。

[3]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

[4]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5]徙:迁移、远走。

[6]舆:车子。

[7]甲兵:武器装备。

[8]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9]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此处指上古时代天真纯朴的社会风尚。

【译文】

国土狭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十倍百倍于他国的兵器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敢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摆列使用。使人民回复到远古年代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这样百姓就会有有甜美的饮食、美丽的衣服、安全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解读】

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

为什么是“小国寡民”呢?只有“小国寡民”才是能够保证民主和民权的根本。国家大了,民众多了,意见就不容易统一,就难免要产生集中意志,而所谓“集中意志”就很难符合所有人的意志。

虽然有数量多而先进的武器,但能不去用它,不侵伐他国,这就给老百姓安居乐业创造了条件。

“重死”就是重视死亡,怕死。老百姓为什么怕死,就是因为生活得很舒适。要让老百姓都怕死,就是要让老百姓都过上丰裕富足的生活。“不远徙”就是不必奔波劳碌,如果在家乡可以实现丰裕富足的生活,那么又有谁会愿意去背井离乡呢?

不发生战争,老百姓不迁徙,车船和兵器自然也派不上用场了。并且“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人们的心都很淳朴,奸诈的人少了,为非作歹的人没有了。如此,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用现代的俗话说就是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很近的两个“国”(更多是指相对独立的区域)在一起,非常近。但是互不往来,为什么?因为都能自给自足,没有往来的必要。

这描述的是多么淳和自然的画卷啊!

有人说,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真的不可能实现吗?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此种境界就在我们身边,伸手可得啊。

最幸福和最快乐的事情原本就不必去向外追寻的,它早就在你的内心深处,只是很多时候你并不知道。当向外“众里寻他千百度”而不获以后,“蓦然回首”,往往会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于老百姓来说,一定要区分出馄饨和包子哪个更好吃吗?一定要说哪一族的服装、建筑、风俗才是天下第一吗?老百姓自己满意就行了,并不在乎绝对数量的多少。心安就是家。一百斤粗粮可以让一个壮汉饱食一个月,但也许换不来发达地区消闲时的一杯洋酒。钱的多少是次要,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生活的物质质量也是次要的,关键是自己心理是否满足。

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国家”模式,是对当时广土众民政策的不满,对原始农村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所激发而生产的一幅乌托邦式蓝图。在这样一种理想社会里,社会秩序、人伦关系、道德风尚等,都无需依靠政治或法律的形式来维持,只靠人们自然淳朴的本性就可相安无事,在这个社会里,现实中的一切扮扰、焦虑、痛苦、不安都被一种恬静、淡泊、安详、自然所取代。

【生活之道】

《桃花源记》

晋人陶渊明有一篇充满美好梦想的散文传世,文名曰:《桃花源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极其美妙的故事。

故事说:晋朝太元年间,武陵有一个渔夫。有一次,他沿着一条溪水划船行驶,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之内,逃花盛开如云,落英缤纷,翠绿的草地散发着花草的清香。顺流而下,到了桃树林的尽头,横着一座高山,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有点光亮。渔夫弃舟登岸,从洞口摸了进去。开始极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只见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那里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和桑树、竹林。田间小路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服装,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全都愉快地自在逍遥。

他们看到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请他吃喝。

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上代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居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件一件全都给他们说了,他们都惊奇感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渔人在洞里停留几天,才告辞回去。洞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能对外面的人讲这里的情形。”

陶渊明的桃花源是梦想中的,并不打算把它变为现实,可老子的“桃花源”却是老子终身想通过理论而实践去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