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意志力和自控力差,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因此早期的智力开发就是激发儿童的兴趣,不管对孩子抱有怎样的希望,如果能够使孩子对所希望的事产生强烈的兴趣,就成功了一半。
兴趣爱好
爱好的价值
时间是世上最奇怪的东西,既是最长的,也是最短的,既是最快的,也是最慢的,而这些只不过看利用它的人如何面对它。
当你全神贯注于工作的时候,想过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吗?根本没有。许多人在干自己喜爱的事时,都经历过这种“特别时期”。
安娜?弗洛伊德第一个看到爱好对培养孩子工作习惯有着重要意义。和其他发育理论学家一样,她也认为,孩子在某个年龄应该干成某些事情,以促进性格的发育。她说,业余爱好实际上是半工作半玩耍,具有双重特点,因而对学生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发育内容。和玩耍一样,爱好也是让人非常愉快的,相比较而言没有外界压力,而且脱离了孩子的基本冲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工作的特点,需要重要的认知和社会技能,包括工作计划、延迟满足、与他人交换信息等等。
看着孩子饶有兴趣地搜寻有关恐龙的资料,细心组装赛车或者学习使用陶轮等,体会发现当孩子远离学校环境的压力时,会表现出许多通向成功的潜能。业余爱好使孩子有自豪和满足感,相同爱好的孩子之间通过交流,还能扩大知识面。尤为重要的是,业余爱好提供了一个中间地带,孩子们在其间可以尽情地学习和玩耍,而无需担心会受到何种评价。
许多类型的业余爱好都可以教会孩子掌握与自我激励和成功相关的情商技能。最重要的有4种:收集爱好、手工艺爱好、与科学相关的爱好(包括电脑)和表演爱好。有的孩子继承了父母的爱好,而有的则是受到朋友的影响,也有的只是在某一天早晨醒来便迷上了某件事。不管爱好的原因如何,其重要性都是一致的。
培养内容
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能促使孩子探索周围未知的世界,在这过程中也许会受到伤害,但这是难免的,做父母的应保持宝宝这颗好奇心,但如何做呢?
下面介绍一个黑猩猩学习语言的实验。黑猩猩的学习时间是从上午十一点起,持续一个钟头左右,每当快到这个时段时,黑猩猩们就会显得兴奋而且迫不及待。它们非常想做,简直一刻也无法安静。有趣的是它们的学习热度最多也就持续一个钟头,超过这个限度它们就开始不耐烦,变得无精打采。
儿童亦是如此,他们依年龄及发育程度也有一定的限度。
超过这个限度,如果仍要他们吸收的话,就变成强制性行为了。因此,让他们自发高兴地去学习才会有好的效果。
有关好奇心的作用,井深大先生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曾委托一家幼儿园试用新发明的语言卡,这种卡上面画有美丽的图案,内藏英语拼音,放进特制的机器里能发出单字拼法。
他们将100名2岁半的儿童分成两边:一边的儿童不使用语言卡,只跟着老师看一些画有苹果、钢琴等的图片学发音;另外的人则分成三组,每20人使用一台语言卡机来学习,完全不由老师教导。而在这20人一组的小朋友中,很自然地又分成5人的小团体,并且会产生一个领导来,这个领导因为比较强硬,常抱着这台机器不让其他孩子使用,其他的孩子只好以很羡慕的眼光注视他,直到他厌倦后才抢着使用,甚至放学了还很卖力地在学习。
三个星期内他们共学习了18个英文单字。然后老师将图画和英文拼音分开,让孩子做连连看的测验。这对两岁半的孩子可能难了些。结果,老师所教的的孩子平均得分3l分,而以语言卡学习的孩子则平均得了72分,相差一倍以上。换句话说,在游戏中学习的孩子成果较佳。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结果是,在语言卡学习的儿童中,那个强占着机器的孩子的分数反而没有那些在一旁观看的儿童分数高。
后来当孩子们能够一人使用一台机器时,发现他们的成绩却不尽理想。这个试验说明,教育必须要有使学习对像处于饥渴的学习心情才能成功。
可见,如果教育把追求机会均等并做为追求的目标,反而会事半功倍,抹杀孩子的学习欲望。所以不管是竞争、是忍耐,或是自我表现的欲望,都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有效吸收。
现在的教育似乎不屑以“饥渴”吸引学生,只会摆一大堆难吃的食物在桌上,命令学生非吃不可。为了让孩子成为好学生,家长特地为他们准备了自己的房间,让他们进补习班。
提供应考的参考书……几乎全部都为他准备齐全了,这反而让他很难产生自发的需求。
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只对某些事感兴趣的孩子,由于无法适应,只好加以抗拒,将自己封闭于自我的世界里。
培养方法
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激发音乐兴趣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半个多月就有了明显的听觉,而音乐是听觉艺术,可以成为最早进入孩子生活领域的一种艺术活动。从婴儿期开始,经常给他听优美的音乐,能使孩子在音乐艺术美的熏陶中愉悦情绪、增添乐趣、陶冶情操、促进听觉发展。
创造一个让孩子接受音乐艺术熏陶的环境,是发展才能的重要条件。在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婴幼儿时期,给他们创造良好的音乐艺术环境,对发展孩子的音乐才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符合孩子活泼好动的运动,如唱歌表演、舞蹈活动,是受孩子欢迎的一种艺术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父母要尽可能地同孩子一起歌唱、跳舞、欣赏音乐,鼓励和带动孩子在音乐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可以配合孩子一天的生活活动来进行音乐熏陶。例如,婴儿吃奶、幼儿吃饭、早晨起床、晚上睡觉,在这些时候听音乐,可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玩得愉快,睡得舒服,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忆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发展音乐才能打好基础。
播放音乐,应选择活泼、欢快、轻松的音乐作品,音量要稍弱、适中,摇篮曲的音量要更弱些。千万不要在孩子枕边播放大音量刺耳的音乐。实践证明,长期听“狂歌劲曲”的孩子,智力比正常儿童低下。充满尖声怪叫、声嘶力竭,寻死觅活般的音乐,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恐惧,诱导儿童产生变态心理。
到7、8岁时,就可以培养他安静、专心地倾听音乐了。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教给他与音乐作品有关的生活常识和一定的音乐知识,如给孩子讲讲有关音乐家的传说和趣事,讲讲作品中音区、音色、音的强弱、快慢变化、音乐的节拍、节奏特点等音乐知识和它们在作品中的表现。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让孩子生动具体地体会音乐,增加他对音乐的兴趣。
如何学习乐器乐器的演奏需要有较好的乐感和灵活、熟练的弹奏技巧,早期的乐器学习能为此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乐器学习最好从孩童时期开始,它不仅对培养熟练的技巧和良好的音乐文化素养有重要意义,另外,对培养持之以恒的、刻苦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有重要作用。孩子学艺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要让孩子做好思想准备。
父母首先应了解自己的孩子对音乐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唱歌时音调的准确性、舞蹈时动作能否合拍等等,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些音乐基本素质,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硬逼着他学,那就非但无益,还可能有害,要视情况而定。
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成材,愿意克服这些人力物力的困难,为孩子进行早期的音乐艺术教育,但不知学什么乐器为好,从几岁开始合适。据资料介绍,学习钢琴的最小年龄为2岁,小提琴为3岁,大提琴为5岁。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为孩子选择学习的乐器。至于几岁开始学为好,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来决定。例如弦乐和键盘乐器可以早些开始学习,而管乐等吹奏乐器由于需要较大的肺活量,可稍大一点再学。
学习乐器时,还要有教师以及适合孩子的教材、教法。
在孩子练习乐器时,家长要配合老师给予督促和耐心的辅导,科学安排学习的时间,不要为这些学习剥夺孩子游戏和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
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
发展孩子的动作能力是儿童舞蹈艺术培养的宗旨。
匈牙利人鲁道尔夫?拉班被誉为舞蹈界的爱因斯但。因为爱因斯但作为科学巨匠,发现了宇宙的秘密,而作为著名运动科学家、艺术家的鲁道尔夫却发现了动作的秘密。
鲁道尔夫彻底研究了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动作活动现象,他发现,婴幼儿早期许多原始本能的动作活动,虽然多半缺乏功利性目的,但动作本身便是目的,孩子正是借此发展其动作元素,是生命内在能力的表现。所以,鲁道尔夫主张各级教育机构在从事系统的舞蹈训练之前,应先了解各种年龄儿童自我发展的本能动作活动。
对孩子舞蹈艺术的基础培养要从儿童本能动作入手,放开动作,发展动作,引导动作是其指导原则。因此了解儿童一些基本动作,如拍手、走、跑、跳、自由摇摆等,知道这些动作的基本特征、引导要领以及在舞蹈中的意义是家长必须掌握的问题。
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是儿童舞蹈艺术培养的前提,只有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才会有协调的舞蹈动作。尊重孩子动作的愿望和能力的同时,让孩子自由愉快地动作,提高动作协调性,以引导孩子用动作舞蹈去发现,让人类天性具有的动作表现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动作舞蹈艺术教育中提高孩子的美感与创造美感的能力。
培养孩子对美术的兴趣
儿童的绘画兴趣与年龄有关,但因人而异。不管多少差别,一个清晰的规律明摆在这里:儿童绘画是一个从运用像征符号的表现,逐步发展到写实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幼小的孩子拿着纸和笔,涂抹出许多不成形的道道、圈圈。这就是孩子的最初绘画语言——无意涂鸦期。可别小看了孩子这最初的原始作品,从表面看上去虽然没有任何意义,可这最初的探索不仅为今后的绘画打下了基础,而且他们对绘画行为感到愉悦,充满自信,更重要的是通过与画笔的接触,使他们认识了绘画这一特殊语言的表达形式,在涂涂抹抹中,很好地发展了他们的手、眼、腕、臂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
看到自己的孩子随意涂画,家长要给孩子以鼓励,不要过多干涉他怎样用笔,也不要急于教他画成形的东西,而应放手让他随意涂抹,并对他的涂抹表示赞许。他在涂抹中慢慢探索自己手的动作与纸上画出线条的关系,对笔的控制能力逐渐增强。幼儿稍大一些,他们的画面便会出现一些有形的东西了,如人、太阳、小花、房子等。他们试着用各种方法来表现自己所喜欢和熟悉的东西,这个时期被称为有意涂鸦期。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在兴奋之时拿笔到处涂抹,担心会把房间弄脏,就粗暴地加以干涉制止,这样做无疑会扼杀孩子的绘画兴趣和绘画天赋。
为了保护孩子的绘画兴趣并激励孩子的创作欲望,下面几种作法是值得参考的。
珍惜孩子的作品对孩子的作品家长要珍惜。如果对孩子的绘画毫无兴趣,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父母不要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不要太注重结果,也许孩子画的不很像,但只要他敢想、敢画、有创造性就要给予肯定,使孩子的绘画技能在画的过程中有所提高,这是最关键的。
给孩子展览作品的机会有些孩子的画在幼儿园或学校没有被老师展览,而家长可以弥补孩子的缺憾。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室内空间,悬挂或张贴孩子的作品,包括小制作等等。让家人或亲友参观、评价、欣赏。这样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培养孩子的美术兴趣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让孩子开阔视野仔细观察、欣赏周围事物和大自然的风光,感受事物的美进而表现美,也是幼儿绘画的重要一环。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利用周围的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有利条件,带孩子去观察、欣赏,使孩子体验到生活中美的存在,并激发表现美的欲望。
培养孩子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兴趣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这对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把握世界将有巨大的帮助。
文学作品具有形象可感性、直观性的特点,儿童们在文学的熏陶下能受到感染,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培养孩子的文学欣赏审美素质时,也能增强他们表达思想、表现世界的能力以及概括、抽象、美化的能力。
在幼儿时期,父母可以给孩子讲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民间神话,给孩子朗读优美的诗歌,诵唱动听的童谣,让孩子从生动有趣的故事歌谣中吸收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滋养他们幼小的童心。
儿童在2~3岁阶段,随着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也明显增加。在此之前,多是大人要求孩子听故事,学儿歌,但此时则多是孩子主动要求。父母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故事、短小儿歌讲给孩子听,让他们背,并对内容进行一些必要的讲解,让孩子理解。
在4~6岁时,让孩子能正确说普通话,正确发音,让孩子讲故事,背诵优美的诗句,朗诵儿歌、唐诗等,鼓励孩子讲述自己的见闻。看电视电影后和孩子谈节目内容,要求孩子正确表达,让孩子领略文学作品(故事、诗歌等)的语言美与感受其意境美。
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是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活泼的特点最易被儿童接受和传唱。两岁以前背儿歌的孩子,上学后综合能力较强。会背儿歌的孩子很快也能背诵唐诗。唐诗中很多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的短诗对于培养孩子的文学美感能力十分有用。
琼英与玉蕊,片片落前池。
问君花来处,东君也不知。
这是虞仲文4岁时写雪花的诗。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儿童充满童真的情趣,形容像花瓣一样透明的雪花,片片飘落到池前,它从哪里来的呢?恐怕连主管百花季节的春神东君也不知道吧!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梨花寻不见。
这是一首很多人都熟知的诗歌,看上去平淡无奇,实则意境隽永,诗意独特。儿童们数着迟到的春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如果就这么数下去,这样写雪花也不见意境,但一句飞入梨花寻不见,画龙点睛之处,道出了春来的季节,梨花已开,柔美白嫩,稀稀落落不合时宜而又顿添诗意的白雪突然飘至,可惜一入梨花丛中,茫茫一片白花竟寻它不见,童趣十足。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