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养殖:畜牧渔业并举
14300500000008

第8章 秦汉至宋元时期兽医的发展

秦汉至宋元,时间跨度漫长,科技进步巨大,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兽医行业在此期间有了极大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我国兽医兽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兽医学知识不断总结和学术体系形成及发展的时期。秦汉时“牛医”的出现和《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兽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使畜牧业有进一步发展。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兽医技术和学术以补充、阐释为主的发展阶段,同时开兽医院之先河。

秦汉时期,民间不仅有专治马病的马医,当时还出现了因耕牛的发展而出现专职的“牛医”。秦代已制定畜牧兽医法规《厩苑律》,在汉代改名《厩律》。

东汉末期出现了《神农本草经》,该书收藏药物365种,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依循《黄帝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例,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

《神农本草经》对药物性味也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

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伍。并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选药组方,配伍用药。

《神农本草经》中有些药指明专用于家畜。在《居延汉简》、《流沙坠简》以及《武威汉简》中,均有医治马牛病的处方。

汉中山墓中出土了治病用的金针、银针和铁制的九针。《盐铁论》中已提到用皮革保护马蹄。

从长沙汉墓中还发现《相马经》。根据史书记载,汉代还出现铜制的良马标准模型,立于京城东门外,有马援制的铜马模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使畜牧业有进一步的发展,为畜牧业服务的兽医学随之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东晋名医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有治六畜诸病方,对马驴役畜的十几种病提出了疗法。从用灸熨术治马羯、臌胀等,可知当时针灸治疗的广泛应用,当时已提出试图用狂犬的脑组织敷咬处治狂犬病。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一书,其中有畜牧专卷,并附一些供牧人等采用的应急疗法、疗方48种,应用于26种疾病。

如用掏结术治粪结,用削蹄和热烧法治漏蹄,用无血的去势法为羊去势,犍牛法阉割公牛,给猪去势以防感染破伤风症的方法,以及关于家畜大群饲养时怎样防治疫病的发生和进行隔离措施,反映了当时的兽医技术水平已相当高。

隋代兽医学的分科已经更加完善,而且在病症的诊治、药方和针灸等方面都有专著。隋代开始设立兽医博士,唐代因循隋制,在太仆寺中设兽医博士4人,教育生徒百人。

另外,在太仆寺系统中设兽医600人。

由于唐代有一个完整的兽医教育体制和兽医升迁制度,使唐代的兽医学术得到迅速发展。

唐代的司马李石采集当时的重要兽医著作,编纂成《司牧安骥集》4卷。前3卷为医论,后1卷为药方,又名《安骥集药方》。

《安骥集药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兽医学专著,也是自唐到明约1000年间兽医必读的教科书。书内共录药方144个,按功效分为15类,分类方法尚未达到五经分类的水平。

该书对于我国兽医学的理论及诊疗技术有着比较全面的系统论述,并以阴阳五行作为说理基础,以类症鉴别作为诊断疾病的基础,八邪致病论是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学说是家畜生理病理学的基础。

为了保障畜牧业的发展,唐代制定有保护牲畜的法规。少数民族集中的边疆地区,兽医学有新的发展。在西藏且出现了藏兽医,著作有《论马宝珠》、《医马论》等。在新疆吐鲁番的唐墓中曾发掘出《医牛方》。

唐高宗时颁布我国人畜通用药典《新修本草》,内载药物844种,并有标本图谱。它是世界是最早的药典。日本兽医平仲国等于唐贞元年间来我国长安留学,回国后对日本兽医界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仲国流”的兽医学派。

宋金元时期我国兽医学是以补充、阐释为主的发展阶段。北宋采用唐代的监牧制度,并在1007年设置专门医治病马的机构,这是我国兽医院的开端。

1103年,宋朝规定病死马尸体送“皮剥所”,类似尸检的剖检机构。这是我国官办最早的兽医专用药房。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宋代有《伯乐针经》、《安骥集》、《安骥集药方》、《贾躯医牛经》、《贾朴牛马》、《马经》等有关兽医的著作。元朝是以牧起家,对牲畜疫疾的防治相当注意。元代的《痊骥通玄论》中,有阐释治疗马粪结症的起卧入手歌,对结症的诊断治疗有明显的发展和提高。其中,《点痛论》总结出诊断马肢蹄病的跛行诊断法,是创新的总结。

《痊骥通玄论》还进一步阐释发展了五脏论等中兽医基础理论,为传统中兽医学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