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怎样跟孩子谈钱
14303400000067

第67章 不要让孩子追逐名牌

今天的孩子几乎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群体,他们追逐名牌,吃“肯德基”“麦当劳”、喝“星巴克”“上岛”,穿“阿迪”“耐克”,玩“史努比”“米奇”。名牌代表时尚,年轻人追求时尚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过分地追逐名牌、追逐高消费就不能提倡了,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

情景案例

据报载,某市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的盗窃案,作案者是两个学生。他们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与别的同学攀比,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盗窃了自己家中的5万元钱,然后乘船去上海,在短短的3天之内,挥霍掉了所有的钱。他们购买最贵的衣服,到最高级的饭店吃饭,住最豪华的旅店,并且专门租了一辆车带他们四处享乐,真是奢侈至极。

晓彬是浙江人,他生活在一个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家庭,爸爸下岗后做点小生意,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晓彬几乎从小就没有得到过母爱。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爸爸从来不让晓彬在吃穿上受委屈,凡是别的孩子有的,晓彬都会有。他觉得孩子已经缺少了母爱,如果在物质上再比别人差,那就太可怜了。所以爸爸平时总是省吃俭用,而对晓彬提出的要求也从不拒绝。晓彬在小伙伴中间算是很气派的一个,他感到很满足。在学校,晓彬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爸爸和老师的眼里。晓彬始终是一个好孩子。

但是自从上了市里的初中,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的同学和他以前的同学家庭条件不一样。现在同学的父母都是高收入者,花钱如流水,穿的都是名牌,用的都是精品。相比之下,晓彬显得非常寒酸,以前的优越感再也没有了。由此,晓彬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心理。他不甘心落于人后,于是他每次回家都向爸爸要很多钱,和同学们比吃比穿来满足他的虚荣心。起初爸爸总是大方地给他,但后来爸爸实在承受不了,好几次都拒绝了他。晓彬见爸爸这个经济来源断了之后,就动了邪念:“别人有的我为什么不能有,这不公平。”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晓彬开始偷同学的钱,几次偷盗都没被发现。这更增加了他的侥幸心理。在金钱的诱惑之下,他越陷越深,最后伙同另一同学作案,被公安机关抓获,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名牌,应该说它是时代的产物,标榜着质量、科技、时尚,而对这一切,青少年是最敏感的群体,他们以时尚为荣并非坏事。但是,如果不顾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过分地追逐名牌,追逐高消费,就不能提倡了,而这也恰恰是让父母们头痛不已的。

然而,客观地讲,爱慕虚荣的高消费情形反映在孩子身上只是表象,根子却来自社会风气、家庭生活和同伴群体等环境的影响。

舆论误导,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现在拜金主义的潮流席卷全社会,媒体、广告中不断标榜的富豪生活,自然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使人崇尚金钱和地位,认为有钱就是英雄,并把名牌当做一种财富、地位的符号,争相追捧、炫耀。

由于现代的家庭孩子少,父母怕孩子受委屈,于是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不管是孩子穿的,还是戴的,都不能比别人差,别人的孩子有什么咱家的孩子也得有,绝不能比别人家的低。于是在家长这种无意识的纵容之下,孩子的物质欲望无限地膨胀。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频繁,孩子在体验中长大,他体验多了节俭就学会了节俭,体验多了奢侈就学会了奢侈。很多父母尽力去满足孩子不断膨胀的消费需求,即使下岗了也要给孩子买各种名牌。这种超出家庭经济能力去迎合孩子物质要求的做法,结果是很负面的。它不仅不会让孩子感恩,而且不会让孩子体会到钱的来之不易,不理解父母赚钱的艰辛,相反还会让孩子的欲望像无底洞一样,永远难以填平。他们会变本加厉,贪婪地向父母伸手,变得冷漠而自私。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地受到同伴的影响。当他们看到同学们花钱大手大脚、穿着名牌时,往往不自觉地就会攀比,加入到过度消费的群体中。

父母该如何做呢?

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爱慕虚荣,总要买名牌货时,千万不要急躁、空口说教或以命令的形式禁止。这些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家长应该采取必要的方法加以纠正。

(1)教会孩子明智消费

父母在引导孩子明智消费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实践,实践出真知!一位父亲曾带着6岁的孩子逛了3家商店,目的是买一辆物美价廉的自行车。最后,父亲用省下来的10元钱给孩子买了一副向往已久的乒乓球拍。这位父亲的做法很聪明,他用行动明示给孩子:买东西是有价格差别的,省下的钱是可以买更多东西的。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节俭,学会了明智消费。

(2)父母要在消费上给孩子做出榜样

学会合理与适度消费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也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做好这件事并不需要什么深奥的理论,关键在于父母事事处处要在消费上给孩子做出榜样。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盲目地同别人攀比,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为,都要以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为标准。

(3)平时多给孩子讲不爱慕虚荣的道理

平时,家长要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多给孩子讲不爱慕虚荣的道理。告诉孩子,拥有名牌并不等于拥有了较高的地位,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的成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教育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购买东西,而不要为了同他人攀比,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4)对孩子的过度消费敢说“不”

现在有一些父母在超越自己经济能力的情况下过度满足孩子的消费要求,这种做法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父母要学会对孩子的某些消费要求说“不”。如对孩子过于频繁的要求,采用延缓兑现的方法,让孩子心理上感觉到,每一件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符合家庭财力的可以买,相反就不能买。孩子如果提出过分的物质要求,一定要坚决拒绝,并耐心说明拒绝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