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植物:草木是有情感的
14308500000010

第10章 为何植物能御寒过冬

植物耐寒之谜

当严寒到来,许多动物都加厚了它们的“皮袍子”,深居简出,或者干脆钻到温暖的地下深处去睡觉。不少植物却依旧精神抖擞地屹然不动,若无其事地伸出它们那绿油油的叶子,好像并没有感觉到严寒的来临。

难道植物当真麻木不仁,对寒冷完全无动于衷吗?不!过度的寒冷一样可以将植物冻死。比如,当植物细胞中的水分一旦结成冰晶后,植物的许多生理活动就会无法进行。更要命的是,冰晶会将细胞壁胀破,从而杀死植物。经过霜冻的青菜、萝卜吃起来不是又甜又软吗?甜是因为它们将一部分淀粉转化成了糖,而甜就是细胞组织已被破坏的缘故。

不过,要使植物体内的水分结冻,并不太容易。比如娇嫩的白菜,要在零下15摄氏度才会结冰,萝卜等可以经受零下20摄氏度而不结冰,许多常绿树木,甚至在零下四五十摄氏度还依然不会结冰,秘密何在呢?

如果说粗大的树木可以用寒气不易侵入来解释,那么细小的树枝和树叶、娇嫩的蔬菜何以也不易结冰呢?白菜、萝卜、番薯等遇上寒冷时,会将贮存的部分淀粉转化为糖分,植物体内的水中溶有糖后,水就不易结冰,这也确是事实。

但如果我们仔细一算,就知道这并不是植物耐寒的主要理由。要知道,1000克水中溶解180克葡萄糖后,水的结冰温度才会下降1.86摄氏度,即使这些糖溶液浓到像糖浆一样,也只能使结冰温度下降7至8摄氏度。可见这其中一定另有缘故。

原来植物体内的水分有两种,一种为普通水,还有一种叫结合水。所谓结合水,按它的化学组成而言和普通水并无两样,只是普通水的分子排列比较凌乱,可以到处流动,而结合水的分子以十分整齐的队形排列在植物组织周围,和植物组织亲密地结合在一起,不肯轻易分开,因此被叫做结合水。冬天,植物体内的普通水减少了,结合水所占的比例就相对增加。由于结合水要在比零度低得多的温度才结冰,植物当然也就比较耐寒了。

植物的抗冻能力

各式各样的植物抗冻力不同,就是同一棵植物,冬天和夏天的抗冻力也不一样。北方的梨树,在零下20摄氏度至零下30摄氏度的温度下能平安越冬,可是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零下8摄氏度就会被冻死。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冬天的树木变得特别抗冻呢?最早国外一些学者说,这可能与温血动物一样,树木本身也会产生热量,它由导热系数低的树皮组织加以保护的缘故。以后,另一些科学家说,主要是冬天树木组织含水量少,所以在冰点以下也不易引起细胞结冰而死亡。

但是,这些解释都难以令人满意。因为现在人们已清楚地知道,树木本身是不会产生热量的,而在冰点以下的树木组织也并非不能冻结。在北方柳树的枝条、松树的针叶,冬天不是冻得像玻璃那样发脆吗?然而,它们都依然活着。

能抗冻的秘密

树木抗冻的本领很早就已经锻炼出来了。它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每年都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季的严寒。

我们知道,树木生长要消耗养分,春夏树木生长快,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此抗冻力也弱。

但是,到了秋天情形就不同了,这时候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嫩枝变成了木质……树木逐渐地也就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

别看冬天的树木表面上呈现静止的状态,其实它的内部变化却很大。秋天积贮下来的淀粉,这时候转变为糖,有的甚至转变为脂肪,这些都是防寒物质能保护细胞不易被冻死。平时一个个彼此相连的细胞,这时细胞的连接丝都断了,而且细胞壁和原生质也离开了,好像各管各的一样。

这个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变化,对植物的抗冻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当组织结冰时,它就能避免细胞中最重要的部分,原生质不受细胞间结冰而招致损伤的危险。

可见,树木的沉睡和越冬是密切相关的。冬天,树木睡得越深,就越忍得住低温,反之,像终年生长而不休眠的柠檬树,抗冻力就弱,即使像上海那样的气候,它也不能露天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