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解放海口
14340500000005

第5章 英明决策(4)

我军停止第六次战役准备后,美军时断时续地向我军发动进攻。我军以坚守防御为主,成功地顶住了美、李军的夏季攻势。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在阵地防御战****歼敌近80万,是运动战时期的3倍,而自己的损失则大大减少了。

当时停止进行第六次战役是痛苦的,后来作战的成功又是喜悦的,彭德怀为此感叹地说:“邓华是个好帮手!”

今天的许多青年人,甚至中年人都不大了解邓华了。甚至在邓华的故乡湖南,邓华这个名字也相当陌生。

军人的辉煌在战场,军人的不幸多在政治漩涡中。

邓华曾经极其辉煌过,邓华也曾极其不幸过。

在他辉煌的岁月里,37岁就担任东北野战军的纵队司令员,42岁就担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和代政委。******及最高统帅部之所以没有把“代”字去掉,主要是考虑他太年轻了。

当时,一大批资历高于邓华的将军们,或在志愿军里任副司令,或在兵团里任司令。

他的敌手对他暗暗钦佩。台湾国民党研究机构将他列为“四野三大战将之一”。说他“在内战及韩战中著有战功……是彭德怀正规化建军路线的主要执行人”。

西方对邓华的研究更是不遗余力。朝鲜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国际性战争,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是领教过邓华的厉害的,为此对邓华进行专题研究,并且密切注视他的行踪。1977年,邓华在“******”被粉碎后重返部队,第一次在北京公开露面时,敏感的西方记者立即向全世界发布了消息,说邓华的复出意味着中国军方的新动向。

50年代前期,人们不仅在新闻报道中经常看到邓华,而且在中国现代史著作和党史军史著作里,都有邓华的记载。一些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他的照片。可是,1959年一场“政治地震”后,几乎是一夜之间,邓华的名字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消失了,身影从军队里消失了。近20年光阴,他无声无息,仿佛世界没有过这个人。

B.意见不被采纳的后果

在战争年代里,在当年东北黑土地上,谁都知道邓华和他指挥的部队,人们把“辽吉纵队”——“七纵”——“44军”习惯地称之为“邓华纵队”。这支部队是四野的十大主力之一,常常担任独当一面的重任。

四野的老人谈论起邓华,都说他有勇有谋。说****要是听取邓华的建议,三战四平就不会那么残酷。

三战四平发生在1947年6月。在此之前,“东野”与国民党军已经两度在四平地区交战。首战在1946年3月,邓华率部队夺取了四平;二战在1946年4月,“东野”血战一月后放弃了四平。

这三战四平,“东野”是攻,国民党军是守。

四平位于东北腹地,既是进入北满的门户,又是连接内蒙和中朝边境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6年5月国民党军夺取四平后,苦心经营城防,企图据守四平这个战略要地,达到分割东西南北满,进而各个击破解放军的目的。

四平被国民党军占据,****心中不安,他一直想夺回这个战略要地。1947年5月,“东野”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各路大军攻势凌厉,迅速逼近了四平。6月2日,****发布命令,由李天佑纵队和邓华纵队围歼四平之敌。****当时估计四平的蒋军有2万人,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4个团。

防御四平的是国民党军第71军,军长是陈明仁,他是黄埔军校出身,也是赴缅甸远征军的一员抗日战将。他对****的战术作过研究,知道****进攻作战初期用于围城的兵力少,用于打援的兵力多;在围城时先扫清外围据点,待包围圈缩小后,再集中兵力攻击一两个突破口。如果****沿用老办法,陈明仁就可以抓紧时间整补兵力,加强城防工事。

果然,****在三打四平时沿用了旧战术,首先分兵攻打四平周围的城镇,这给了陈明仁20天的时间,使他得以调整兵力,使遭到打击的71军恢复了元气。陈明仁从点线上向四平回缩了兵力,加上地方保安队,使四平的蒋军增加至4万人,大大超出****原有的估计。

邓华奉命率军在四平的西北方实施突破。他通过多种手段,对蒋军的兵力、火力和工事构筑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侦察,掌握了第一手情报。面对所获悉的情报,他陷入沉思:再战四平影响很大,如果我军打不好这一仗,将会再度挫伤部队士气,还会影响夏季攻势战果的扩大。从掌握的敌人兵力情况看,我军以两个纵队攻打四平,优势不大。如果用3个纵队,拿下四平才有把握。

邓华当时是战役方向的指挥员,增加兵力是全局性的问题,邓华可以提,也可以不提。况且,总体作战方案是****拟定的。

有人劝邓华:“林总打仗向来谨慎,如果能抽调兵力,还不调来吗?”

邓华还想到了自己在二战四平时,曾向****提出兵力弱装备差不宜硬打的意见,遭到****的批评。这次三战四平,自己又提出兵力不够,****会怎么看呢?

肯定会责难他“****”!

然而一个军人不但要有勇,还要有谋;一个指挥员不但要执行上级命令,还要完成好上级交给的任务。完不成任务,执行命令再坚决,只能算是个莽夫。

邓华将可能遭到的批评置之度外,向“东总”发去电报,建议增兵。

这一次,****没有批评邓华,并且调来一个师。

如果****增调了一个军,或者更多的部队,四平就拿下了。

6月14日,****也从双城赶到四平城下。

攻城时间定于下午2时,不料天降大雨,炮兵阵地因雨水浸泡,土质松软塌陷,不得不加固阵地。攻城时间只得延迟了。

黄昏时分,雨停了。民主联军参谋长刘亚楼走进****居住的小屋,兴冲冲地报告:

“林总,雨停了,攻城准备已经就绪。”

****看了看手表,道:“20点准时发起总攻!”

几乎是与此同一时间,陈明仁也在他的指挥所里用望远镜观察民主联军阵地。

他身旁站立着87师师长熊新民。这位师长担忧地说:“军长,看架势,****今晚要攻城!”

陈明仁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说了声:

“立即传令下去:迅速隐蔽,****马上要开炮了!”

晚8时,在双方都作了充分攻防准备的状态下,四平攻防战打响了。

大地在颤抖,炮声在呼啸,夜空完全被炫目的爆炸火光映红。陈明仁立在城墙上,观望着遍地生花的炸点。熊新民从掩体内蹿出,将陈明仁强行拖下。

陈明仁似乎仍没看够,感叹道:

“我打了20多年的仗,这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猛烈的炮火。

唉!****的身子骨硬了!”

远在南京的******接到陈明仁的急电后,异常震惊。民主联军十几万人围攻四平,国民党守军只有两万人,四平的战略地位又十分重要,倘若四平失守,长春、吉林也将孤悬于共产党地盘内,其后果不堪设想。

******当即电令杜聿明,限他在6月30日之前必须解四平之围。

此时,杜聿明的病情已经加重,他只好将郑洞国召去,硬撑着身体对郑洞国说:

“桂庭,我们不久前玩的游戏真的变成现实了!”

郑洞国道:“是啊,如果我军在沈阳的部队倾巢出动,南满的****必将乘虚而入,威胁沈阳。”

杜聿明道:“看来,只有先扫荡本溪的****,确保沈阳安全,才能北上解四平的围。我身体不行,想让你挑这副担子。先南后北,击溃本溪****后再去夹击四平的****!”

郑洞国点了下头,说:

“现在关键是要看陈明仁能不能撑住劲!他要是撑不住了,全局危矣!”

杜聿明道:“也只能是背水一战了。赌注就押在陈明仁身上,成败在此一举。”

邓华手下的辽吉纵队独立1师于17日2时,突破敌人外围防线。

1师的1团率先攻入城内,国民党军用航空兵、炮兵火力支援其步兵多次向我军发起反扑,企图封锁突破口。我1团死打硬拼,顽强坚守,歼敌几千人,巩固了突破口,保障师主力进入市区。

当解放军突破城垣后,陈明仁采取法西斯督战队的办法,逼迫蒋军士兵节节抵抗。防御工事被炸垮了,蒋军就把美国援助的一包包面粉、黄豆垒成工事,甚至用装满粮食的汽车堵住缺口,以阻止解放军的进攻。

就在战斗达到白热化的时候,邓华来到市中心的气象台指挥巷战。

1师师长马仁兴一见邓华亲临第一线了,有些着急:“司令员呀,这里太危险!”

“危险你不是也在这里吗?快讲讲当面情况!”邓华的声音已经嘶哑,他已经连续数日没有合眼。

马仁兴对邓华说,前方就是国民党第71军军部大楼。

邓华观察片刻,对马仁兴说道:“不惜一切代价攻下军部大楼!”

这时候,陈明仁本人已经撤离71军军部大楼,转到铁路东市区继续顽抗,军部大楼由陈明仁的弟弟陈明信率特务团死守着。

邓华指挥着纵队的第1师和第2师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向71军军部大楼发起了最后冲击。

担任尖刀连任务的是1团1连。他们采取连续爆破的方法开辟通路。8班副班长李广正带领全班同志,一夜之间在枪林弹雨中奔跑24次,完成了12次爆破任务,最后一次爆破,装炸药达800斤。随着一声巨响,火光冲天,全城震动,大红楼被炸塌了,守敌非死即伤。突击队冲进了这座坚固的堡垒内,终于把红旗插上屋顶。

在地下室内,陈明信束手就擒。

20日,四平西市区的蒋军全部被歼灭。东野转入对四平东市区的进攻。1纵、7纵和6纵的第17师,拼尽全力将蒋军逐至东北角,除了几座工厂的制高点外,东野已控制了四平市区五分之四的地盘。然而,经过十多天连续作战,1纵和7纵伤亡很大,无力进一步取得战果。

****这时候才把第6纵队的另外两个师紧急调来,这又犯了兵家所忌的“添油战术”。

国民党军此时也是伤亡惨重。陈明仁困守在市东北角的化工厂地下室内,他的特务团全部被歼了,他的直属队全部打光了,他的卫队也全部顶上去了。绝望中他给杜聿明发去电报,说再不派兵前来解围,他就自杀,请杜聿明照看好他的子女。当时的陈明仁,躺在一张睡椅上,紧闭双眼,一动也不动,睡椅旁边放着一支手枪,只待解放军冲进来时,立即举枪自杀。

战争变化常常就在一瞬间,就在最后一刻。陈明仁恰恰熬过了最后一刻。

国民党军为解四平之围,紧急抽调了整10个正规师,由长春和沈阳两个方向前来增援。长春南下的蒋军虽然被东野部队所阻,但沈阳北上的蒋军却逼近了四平。在此情况下,****不得不将邓华纵队抽出来打援,四平城内的攻击力量更显薄弱了。

6月26日,东野不得不停止攻击四平,全线撤退。

战后,“林、罗、刘”给中央军委发去电报,说:“四平战斗自14日总攻击开始,到26日经13天激战,我军俘毙伤敌3万余人,我伤亡1万余人。”

很多人认为这个伤亡比例是值得商榷的。

在这场血战中,国共双方十几万部队集聚在小小的四平城内外,几百门火炮在对射,十多万支枪械在扫射,民主联军每扩大一块阵地,国民党军的飞机就扩大一片轰炸地域,有些炸弹就落到了国民党军自己的阵地上。

地面上则是人对人的巷战,刺刀拼得滴血,手榴弹当石头砸,炸药包一层层撂,小炮从这个院朝另一个院里打。炮管几乎与地面垂直,稍不留神,出膛的炮弹就会掉落到自己的头上。

燃烧弹、照明弹、飞机投掷的曳光弹,还有那被炮弹打着了的建筑物,熊熊燃烧的火光将全城映亮,满眼是火红和血红。

墙上溅着血,路上和沟里淌着血,尸体在烈日的暴晒下,变绿变黑,吹气似地膨胀起来。

一位参战老人这样回忆说:他带着两个战士摸黑去探路,找了十多家也没见到人。深一脚,浅一脚,不时地绊倒在死人身上。有的尸体烂了,一脚就踩进胸腔里,只听到“扑哧”地一声,脚脖子已经进入尸体内了。

还有一位参战老人这样说:

“那仗打得哟,用语言是难以形容。那是一条街一条街往里打呀!开头是沿街攻,人都撂那儿了。于是就挖墙打洞往里攻。

头几天还能听到厮杀喊叫声,特别是国民党军的督战队喊得凶:

****的,给我打!冲!不冲老子毙了你!后来嗓子哑了,就那么咬牙瞪眼地打。国民党督战队的嚎声也没劲了。到后来国民党军顶不住了,就放火烧房子。

“那烟那火那股味呀,头几天别说吃饭,闻着就想吐,脑浆子都熏得疼!后来闻不出来了,也只能喝点汤。死了那么多人,眼睛都红了,不觉得饿,不觉得困,也不觉得累,就想打。快打到铁路边上时,前面一队有十多个人,每个人身上绑了十几颗手榴弹,第2队全是绑着炸药包……光着膀子,在机关枪的掩护下朝前冲,什么命不命的?不要命了,往上冲就是了。没打死的,就算爹妈再生了一次。

“那敌人也真够顽强的,一个个跟你死打,眼睛喷火出血了,好像一口气能打上七天七夜。一被我们抓过来,往小破屋里一关,一会儿全瘫在那儿了,推也推不醒。”……

许多年后,军事专家们在分析这场攻坚战时,还是这样说:

三战四平失利,是东野总部的失误,也可说是****的失误。

曾任邓华纵队参谋长的高体乾,解放后出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他著文说:三战四平失利的原因是没有贯彻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当时应当也能够集中3个纵队的兵力而没有集中。一是轻敌,认为四平之敌是残兵败将,不堪一击;二是认为各处都需要部队,没有把第6纵队集中过来。如果按邓华的意见办,把第6纵队调来,用3个纵队从南面、西北面、东北面三个方向同时攻击,迅速歼灭四平之敌是有把握的。

通过三战四平一仗,****进一步了解了邓华的才略,在后来的作战中,他充分信任邓华,赋予重任。当后来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决定出兵朝鲜,他向******和中央军委推荐了邓华。

当时中央军委决定以四野的第13兵团为主组建东北边防军,随时准备入朝参战。在由谁出任边防军主要领导问题上,******和中央军委颇费一番思量。******原想让能征善战的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让肖劲光任副司令员。遗憾的是粟裕重病缠身,一时不能康复;肖劲光主持海军工作难以抽出。13兵团的司令员是黄永胜,但******等人包括****都没看上黄永胜。****认为黄永胜不全面,向******建议由邓华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

而邓华当时任四野第15兵团司令员,为让邓华率领13兵团部队,中央军委就把15兵团的领导班子与13兵团的领导班子对调了一下。

为此黄永胜一直耿耿于怀。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对邓华的信赖。数年后,****又踢走了邓华,重用起黄永胜,那又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了。

彭德怀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后,以13兵团指挥机关为基础组建了志愿军司令部,邓华也就成为了志愿军的第一副司令员。

C.文武兼有四野的一些老人说,邓华在东北带的部队“两头冒尖”:真能打,也真能抢。辽沈战役围歼廖耀湘兵团时,几支部队都在抢渡大凌河,邓华纵队赶到河边后,机枪朝桥头一架,不让其他部队过了,有点蛮不讲理。都是为了尽快消灭敌人,其他纵队也就暂时忍了。

“抢”有负面,更多的是积极的一面。邓华纵队常抢作战任务,从东北黑土地一直“抢”到了香港边上的万山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