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解放南京
14341400000020

第20章 渡江战役(2)

《纲要》强调指出:“只要我军渡江成功,无论敌人采取何种处置,战局的发展均将发生于我有利之变化,并可能演成敌人全部混乱的局面。”据此,《纲要》规定,如汤恩伯集团实行第1方案,则应集结第三野战军4个兵团的主力,甚至全力于宁沪线上的决战方面,而以第二野战军之1个兵团进至衢州及其以北以西地区,截断浙赣线。第二野战军主力应沿江东下担任攻占芜湖及准备攻取南京之任务。如汤恩伯集团实行第2方案,则可改以第二野战军主力出浙赣线,其余同第1方案。如汤恩伯集团实行第3方案,则以第二野战军一部接替南京警备,主力解决浙赣线之国民党军,第三野战军全力负责解决上海、杭州、无锡地带之国民党军。如汤恩伯集团实行第4方案,则以第二野战军解决南京,第三野战军解决上海、杭州。在整个作战步骤上,宜将上海放在最后解决较为有利;如国民党军完全混乱,则依实际情况临机处置。

《纲要》着重指出,战役的准备,应以能够应付上述第1、第2两种情况为出发点,要充分估计到东线集团渡江成功后,可能遇到严重的战斗,因此,西线集团应给以及时有力的支援。“无论敌人采取何种处置,情况发生何种变化,西线之三野第七、第九两个兵团,除留必需兵力协同二野歼灭当面之敌外,主力应与东线三野之第八、第十两兵团实行东西对进,力求迅速会合。此着成功,既可使东线兵团不致孤立,使东线主力作战有必胜之把握,又可做到打乱敌人作战体系,达成割裂包围敌人之目的。故此着实为全战役之关键。”

《纲要》预定将战役分为3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达成渡江任务,实行战役展开;第2阶段,达成割裂和包围国民党军之任务,并确实控制浙赣线一段,切断国民党军的退路;第3阶段,分别歼灭包围的国民党军,完成全战役。

《纲要》确定第1阶段的作战部署是:以第三野战军第8、第10兵团共8个军、3个独立旅35万人,由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副政治委员粟裕、参谋长张震指挥,组成东突击集团。其中以第8兵团指挥之第34、第35军以积极佯攻的手段,吸引和牵制浦口、浦镇地区的国民党军,并伺机渡江。主力6个军由三江营、口岸、京口段及张黄港至龙稍港段渡江。成功后,以一部兵力歼灭当面守军,主力迅速向宁沪铁路挺进,控制该路一段,力求先立稳脚跟,调整态势,巩固阵地,巩固后方联络线。然后扩张战果、对国民党军作有后方的,有秩序的进攻。如条件许可,应派部队向西发展,截断宁杭公路,如国民党军进攻,则求得在野战中逐予以歼灭。如力量不足,则继续巩固阵地,以待中突击集团赶到后歼灭之。

以第三野战军第7、第9兵团7个军共30万人,组成中突破集团,由野战军第1副政治委员谭震林指挥,由裕溪口至姚沟至由姚沟至枞阳镇(不含)段渡江。成功后,以足够兵力歼灭当面守军,并监视芜湖守军,主力迅速东进,与东集团会合,截断宁杭公路,完成对宁、沪、杭地区国民党军的割裂包围,尔后会同东集团歼灭宁、镇地区之国民党军。

为求得中、东集团行动上的协调,迅速合围宁、镇地区守军,中、东集团归粟裕、张震统一指挥。

以第二野战军第3、第4、第5兵团9个军及地方部队共35万人,组成西突击集团,由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由枞阳镇(含)至望江段渡江。成功后,以一部歼灭当面守军外,以1个兵团以最快速度迅速挺进至浙赣线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区,确实控制浙赣铁路一段及屯溪南北公路,切断国民党军退路。主力则应迅速东进接替第三野战军留置部队的任务,歼灭芜湖地区守军,并准备参加攻取南京的作战。

《纲要》最后要求:各部队于渡江成功后,应派队接引左右友邻兵团渡江,各部队应与友邻部队切取联络,互通情报,密切配合,并积极主动地支援友邻作战。为将国民党军的注意力吸引到芜湖地区,有利于东、西集团渡江,以及估计到东集团在渡江后可能遇到严重的战斗,总前委随后又决定中集团较东、西集团提前一天渡江,以便能尽快有力地支援东集团作战。

4月1日,总前委书记******和陈毅率新组成的精干指挥部去合肥东南的瑶岗村,统筹全局,指挥整个渡江作战。4月3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4月17日,总前委根据皖南地区的道路和粮食情况,为便于部队展开就粮和避免过分拥挤,对第二野战军渡江后的部署作了一些调整,以2个兵团并肩直出浙赣线,1个兵团沿江东进,首先接替第三野战军一部监视包围芜湖地区的任务,尔后准备参加攻取南京的作战。18日,中央军委同意上述调整。根据总前委总的部署,第二、第三野战军结合自己和当面守军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制定了具体的作战计划。

第二野战军的作战计划第二野战军首长认为,该野战军渡江地段为汤恩伯集团和白崇禧集团的结合部,当面守军第8兵团刘汝明部仅3个军7个师4万余人,战斗力较弱,因此决定以3个兵团并列在贵池至马当间宽约100公里的正面,同时实施渡江,将重点置于安庆东西地区,并于4月8日和4月17日相继向中央军委和总前委报告了实施渡江作战的具体安排:

以第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治委员谢富治指挥第10、第11、第12军。除以第10军以佯攻手段包围安庆守军,并封锁安庆及其东西江面,掩护主力渡江外,主力第11、第12军由安庆以东至枞阳镇段渡江。登陆后以一部兵力巩固滩头阵地,第11军向殷家汇、灌口、吴田铺地区攻击前进,攻占该地区,并以一部经唐田镇出张溪接应第5兵团渡江;第12军向贵池以南前进,接替第7兵团监视并歼灭贵池地区守军的任务。尔后第11军经钓鱼台、黟县、休宁向屯溪攻击前进,割裂、包围并伺机歼灭歙县、屯溪守军。第12军经青阳、石埭、太平向歙县攻击前进,并以一部进击绩溪县城,截断徽杭公路。

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指挥第13、第14、第15军,由望江至马当段渡江。其中第13军附第14军第41师和第15军为第一梯队,第14军主力为第二梯队。登陆后沿江东进,接替第9兵团监视芜湖守军任务,并准备参加夺取南京的作战。

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指挥第16、第17、第18军,由安庆以西至望江段渡江。其中第16军为第一梯队,第17、第18军为第二梯队。突击登陆后,以一部兵力控制滩头阵地,主力包围并相机歼灭东流、至德两地守军,接应第4兵团渡江。尔后沿浮梁、婺源、景德镇向浙赣线攻击前进,控制衢县、江山段铁路和衢县、歙县段公路,切断守军退路。

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第40、第43军和江汉、桐柏、鄂豫军区部队,共20万人,由萧劲光统一指挥,第一步先遣兵团进至广水、河口、黄安、中馆驿一线及其以北地区集结待机;江汉、桐柏、鄂豫军区部队进至应城地区集结待机。第二步在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时,分别进至武汉以东、以北地区积极活动,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野战军渡江。

三、渡江作战的准备

渡江作战前,总的形势对人民解放军已十分有利,但要突破有几十万国民党军防守的长江天险,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不仅没有现代化的航渡工具,就连木船也极端缺乏,更缺乏熟悉长江风浪、善于掌帆把舵的船工和水手;北方籍战士不懂水性,缺少水上作战的经历;领导干部缺乏组织指挥大兵团大规模强渡江河的经验;没有海空军的掩护;部队中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顾虑,对渡江作战缺乏足够的决心和信心;长江北岸地区大多是新解放区,群众尚未充分发动,后方补给线长,船只、船工的征集均有很大困难。这些困难和思想问题不解决,将无法完成渡江作战的任务。因此,中央军委和总前委一再要求参战各部队,要认真做好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解决和克服存在的各种困难,消除干部战士的思想顾虑,夺取渡江作战的胜利。参战各部队在总前委和第二、第三野战军前委的统一部署下,认真进行了渡江作战的各项准备。

1948年初,为了执行中央军委关于由粟裕率3个纵队渡江南进的任务,华东野战军派出1个加强营和200余名干部前往皖南,中原局也派出一批干部到安徽的含山、和县、巢湖地区开展工作。

5月,华东野战军又派出由10个营组成的先遣纵队和部分地方干部南下,在长江边发动群众,进行调查研究,详细调查长江的渡口、水文以及相连的湖河港汊情况,绘制了地图。与此同时,还请东北军区代购了一些引擎,将木船改装成机帆船。上述工作,为做好大规模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提供了经验。

淮海战役结束后,参战各部队正式开始进行渡江作战的全面准备。

1949年2月底3月初,第二、第三野战军休整结束,先后由河南的漯河、沈丘,安徽的阜阳和江苏的徐州、海州地区南下。第二野战军领导机关进至安徽舒城,尔后又进至桐城;第3兵团进至安庆、望江地区;第4兵团进至太湖、宿松地区;第5兵团进至桐城地区。第三野战军领导机关进至江苏泰州以南的白马庙;第7兵团进至安徽的庐江地区;第9兵团进至无为、含山地区;第8兵团进至江苏扬州、仪征地区;第10兵团进至泰兴、靖江地区。

各部队进至长江边后,除以少数兵力监视当面守军外,集中力量从各方面全面地进行渡江作战的直接准备。

进行政治思想动员,树立必胜信念经过休整期间的政治整训,广大指战员初步树立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但是,由于时间短,工作繁多,教育还不够深入,渡江作战任务下达后,在干部战士中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思想和顾虑。一方面,一部分人只看到渡江作战的有利条件,认为“长江很长,敌人兵力分散”,“各路一齐过,敌人防不胜防”,“我们一占领南京,******就完蛋了”。有的人存在着侥幸心理,说:“人家能过我也能过”,等等。国共两党开始和平谈判后,部队中又产生了“和平渡江”,“和平接收江南”的思想,因而产生了盲目乐观、麻痹松懈的情绪,缺乏克服困难、继续进行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一部分人过分强调和估计渡江作战的困难,担心过不了江,对渡江作战缺乏足够的信心。他们认为:“江南好打,长江难过”,“敌人有飞机、兵舰、水雷封锁”,“江宽不能搭浮桥,乘木船又上有飞机,下有敌人的军舰大炮”。广大北方籍战土对长江和渡江作战存有恐惧心理,怕渡江“途中晕船”,怕“迷失方向”,怕“船到江心被打中漏水沉掉”,“怕水上队伍混乱,掌握困难”,怕“船未靠岸敌人发觉突然开火”,怕“对岸沙滩陷脚”登不上岸,等等。有的甚至传说什么“****会吃人,能把船撞翻”,“兵舰能把长江划成一条深沟”。部队由休整地到达长江边后,在一部分干部战士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思想问题,有些家在北方的指战员感到渡江后,越走离家越远,担心回不了家,通信不方面,顾虑到江南后,“饭也吃不惯,话也听不懂”,“江南山多水多打仗不习惯”。有的甚至以讹传讹地渲染江南生活上的困难,如说南方“天气热得喘不过气”,“吃南方大米要拉肚子”,“江南蚊子大得能咬死人”,“三个蚊子可以炒一盘菜”,等等。有些人则认为,江南地方好,生活好,大城市多,到江南后可以逛大城市,住洋房。

有些家在江南的战士则认为,渡长江后离家近了,可以回家了,存在着急于渡江,准备还乡的情绪。上述思想问题,虽是一些干部战士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的反映,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他们不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不了解长江水情和渡江作战存在的困难而引起的。针对上述思想问题,总前委和第二、第三野战军前委在具体解决渡江作战的困难的同时,从提高广大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入手,围绕着增强和坚定夺取渡江作战胜利的决心和信心这个中心,开展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

首先,教育干部战士树立战斗渡江的思想,坚定夺取渡江作战胜利的决心。针对一部分干部战士中存在的“和平渡江”、“和平接收”的思想和盲目乐观、麻痹松懈,缺乏继续进行艰苦作战思想准备的情绪,中央军委和总前委一方面向部队指战员指明,在国共两党举行和平谈判的情况下,如果和谈成功,解放军即可实行和平渡江,用“北平方式”接管江南广大地区和南京、上海等城市。要求部队要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如果和谈破裂,解放军将实行战斗渡江,用“天津方式”解决江南国民党军。全军指战员的立足点应放在这一点上,要有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各项准备工作应立足于战斗渡江上。特别是在国共两党和谈开始后,解放军数度推迟发起渡江作战的时间,中央军委于4月11、16日先后指示总前委:“我方立脚点,必须放在对方反悔上面,必须假定对方签字后不公布,或公布后不执行。”

“你们的立脚点应放在谈判破裂用战斗方法渡江上面”。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总前委于4月12日指示第二、第三野战军前委和各兵团党委:我军推迟渡江,完全是政治上和军事上所必须采取的部署,在此期间内,为了防止松懈战斗意志和迷失方向,必须在部队中进行充分教育,说明下列诸点:和平谈判颇有进展,有可能在最近签订协定,此种协定实际上就是国民党的投降,故于全局和人民有利;我们渡江,应站在政治上最有利地位的基础上进行渡江,就是说如果谈判破裂,责任在对方,如果协定签字后对方不实行或拖延执行时间,其责任亦在对方;我们在谈判结束之后渡江,则是理直气壮,而且当我们在政治上做到这一步时,敌人内部将更加瓦解混乱,好战分子将更加孤立,不仅争取了主和派,还可能分化一部分主战派;全国人民必更拥护我们,届时无论和平渡江或者战斗渡江都更有利;要估计到现在国民党军队大部分掌握在******死党手里,即使签字了协定,他们都还有继续抵抗的可能;所以我们一切应从战斗渡江出发,而且因为国民党必然利用此时间加强其沿江军事准备,故我们亦应利用此时间更充分地进行军事准备;如果放松了自己的战斗准备,那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在延长渡江的时间内,中心工作仍应放在加强战斗准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