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解放沈阳
14342600000002

第2章 经略东北(1)

一、统畴全局十万大军进沈阳

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城市,座落在松辽平原的南部,是辽宁省省会所在地,也是东北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城市面积约8500多平方公里,1948年人口约180多万。它是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

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远在72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当时是一个森林茂密、草莽没人、沼泽交错的地方,浑河自东向西南奔流而过。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生活着北方少数民族之一的东胡族。他们勇猛强悍,善于骑射。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00年,北方的燕国派出大将秦开,向辽东进兵,打败了东胡族,得到他们的领地千余里,并从造阳(今河北怀来县)到襄平(今辽宁辽阳市)筑起了长城,以防东胡族卷土重来。燕国在这些地方建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等五个郡,沈阳就在辽东郡境内。“辽,远也,以其远在九州之东,故名。”古诗中辽东、辽海、辽阳,都是泛指辽沈地区。

“十年征戍忆辽阳”、“辽阳春水生”等诗句,就是对这一地区历史风物的写照。

公元10世纪,契丹族兴起,建国称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设置沈州,筑有土城,在旧城内设有乐郊县。

辽末,女真族兴起。1116年,金太祖完颜曼领兵攻克沈州,废辽代所建兴州、广州和辽州,将其地域统统划归沈州,沈州归东京路所属。金代沈州下辖五个县。金末,土城毁于兵火。

元朝改沈州为沈阳路,重筑土城,归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管辖。

由于地处沈水(浑河)之北,以中国古代传统的方位观,“山北为阴、水北为阳”,以“沈水之阳”命名为沈阳。从此,“沈阳”这个名称便正式出现在历史上,沿用至今。

明朝先后在沈阳建立了五个卫:沈阳中卫,沈阳左卫,沈阳右卫,沈阳中护卫,沈阳中屯卫。后来只剩下了一个沈阳中卫,下辖抚顺、蒲河行户所。沈阳的砖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在元代土城的原址上修筑,新建的砖城周围为九里三十步,高两丈五尺,有两重城池,四洞城门,城内有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呈十字形交叉,通往四洞城门。

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大金”(后金)政权。努尔哈赤先后攻破了沈阳、辽阳,后迁都沈阳。皇太极继位,是为清太宗,着手改造明代的沈阳中卫城。城墙加高一丈,城上设门楼八座,角楼四座,城门也增至八洞,城内街道由十字形变成“井”字形。改沈阳名为“谋克敦”,满文意为兴盛,汉文写作“天眷盛京”。从此,沈阳改称盛京。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清”,正式即皇帝位,从此清王朝便在沈阳正式确立。明朝灭亡,清政权移都北京。盛京从此便成了陪都,亦称“留都”。清统一全国后,设奉天府于盛京城内。

清朝灭亡后,沈阳成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老巢,张学良东北易帜后,沈阳是东北的政治中心。

高粱叶子青又青,9月18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中国军队有好几百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夜悍然在沈阳柳条沟发动侵略战争。在******“不抵抗”的命令下,沈阳于19日晨6时30分沦陷。4个多月后,东北三省的主要城市和交通线均遭日军侵占。沈阳市被强行改为奉天市。

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东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9日下午1时15分,苏联外贝加尔方面军近卫坦克第二集团军先遣队225人,在沈阳机场空降,并将在机场准备逃往日本的清朝末代皇帝、伪满皇帝溥仪逮捕。8月20日,苏军进入沈阳,设立了以卡夫东和斯坦克维奇为首的卫戍司令部,接收日伪机关,占领机场、铁路、电台、报社、邮电等重要目标。

当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之时,在延安的******也注视着地图上的东北地区。

东北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

东北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有“林海”、“后仓”之称。它北靠苏联,西接蒙古,东邻朝鲜。****如能控制东北,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还可以与华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对于建立巩固根据地、扩大解放区,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说,从我们党的发展,从中国革命的最近与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只要我们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善于从全局、从长远观察和考虑问题,善于在历史转折关头把握有利的机遇。

在******赴重庆参加国共和谈前后,****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法,决定派十万大军抢占东北。

最早进入东北并到达沈阳的****部队是冀热辽军区曾克林部。

从8月中旬开始,晋察冀军区所属冀热辽军区,成立了以军区司令员李运昌为首的“东进委员会”和“前方指挥所”,并将准备进入东北的部队分编为东、中、西三路先遣部队,于8月17日,在李运昌指挥下开始向东北进发。东路部队第十六军分区之第十二、第十八团合计近2000人。

在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率领下,从冀东抚宁地区出发,走在最前面,先后配合苏联红军攻克山海关、兴城、绥中、锦州、北镇等城,于9月6日乘火车进抵沈阳。

他们本期待着与苏联红军“老大哥”胜利会师的热烈场面,然而,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驻沈阳的苏联红军“老大哥”对他们冷若冰霜。苏军开始不许他们下车,对这支穿着没有标志的土布军装、手持陈旧武器的队伍突然出现,感到意外也有所怀疑。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和张化东、刘云鹏三人带着参谋到苏军沈阳卫戍司令部交涉。

卫戍司令卡夫东少将傲慢地责问:“你们是什么军队?从哪里来?谁叫你们来的?”

曾克林心平气和地向他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朱德领导的八路军,是坚持冀热辽地区抗日的部队,奉延安总部的命令到东北,配合苏军共同作战,解放东北,接管东北。”

卡夫东却回答说:“根据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最高统帅部是不会同意你们进沈阳的。”

曾克林马上反驳说:“你们有最高统帅部,我们也有最高统帅部。我们的最高统帅部是******、朱德。我们是奉他们的命令来沈阳的。要我们离开沈阳,需要有延安总部的命令。”

卡夫东大吵一通,不同意八路军进驻沈阳。曾克林回到火车站和副政委唐凯等研究了情况,大家一致认为,一定要和苏军据理力争。于是曾克林等又第二次找卡夫东交涉,卡仍坚持不让下车。

当天下午3点,曾克林和唐凯第三次到苏军卫戍司令部。这次俩人态度很强硬。一见卡夫东,唐凯便伸出胳臂,指着参加革命后在手臂上刺着的镰刀、斧头和五角星的纹志连声说:“共产党、******!共产党、******!”这时出来一个叫格拉辛科的政治干部,此人态度和气,处理事务也比较老练。

曾、唐两人向他们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队伍,是执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到东北配合你们共同作战的。我们在山海关已经和你们共同作战了,在锦州又和你们部队会师。冀热辽是我们的抗日根据地,我们长期在这里坚持抗日,你们不让我们来,让谁来?你们如果不相信,可以打电报问莫斯科。”

他们听了这一席话,感到有道理,最后表示同意下车,但要驻到距沈阳市30里外的苏家屯去。尽管这样,与苏军三次交涉总算有了结果。

傍晚部队接到下车的命令,2000多人迅速集合得整整齐齐,战士们枪都上了刺刀,队伍显得威武雄壮。

八路军到达沈阳的消息很快传开,成群结队的工人、学生、市民,纷纷涌上街头欢迎。广场和街道两旁聚满了人群。当了14年亡国奴的沈阳人,总算看到了中国军队。当部队排成四路纵队沿大街唱着“八路军进行曲”行进时,群众前呼后拥,像举行一次庆祝胜利解放的大游行。苏军以两辆装甲车为前导。

苏军看到这么多老百姓自发欢迎中国军队时,他们对这支军队也不得不刮目相看了。沈阳苏军卫戍司令部改变原先态度,派了两名上校坐着吉普车,在途中拦住这支队伍说:“你们不要去苏家屯了,就住在市区故宫东面的小河沿”。于是,部队又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唱着歌曲,走向小河沿驻地。许多群众夹道欢迎,直到部队驻地不愿离去。

当天夜里,苏军沈阳卫戍司令部政治副司令格拉辛科派人来市府大楼找唐凯副政委到苏军司令部会谈。他们先询问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一些情况,及党员在部队中的比例等。唐凯对答如流。可能都是具有相同意识形态的自己人,双方谈话气氛很融洽。

过了一天,即9月7日下午,苏军驻沈阳最高指挥机关近卫军坦克第六集团军派来两名上校军官找曾克林、唐凯,见面就说:

“斯大林、莫洛托夫来了电报,你们确实是******、共产党的部队,请你们两位将军到司令部去。”

曾克林、唐凯到达苏军司令部,后贝加尔方面军下属的近卫坦克第六集团军司令克拉夫钦柯大将和军事委员杜曼宁中将已在那里等候,苏军驻沈阳的各军兵种负责人、军长、军事委员们均在坐。

克拉夫钦柯首先说:“你们来沈阳,我们没有去车站欢迎你们,很对不起,这主要是中苏条约的限制。”

曾克林马上说明情况:“八年抗战,我们一直坚持在最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冀热辽是我军战斗的地方。这次我们出关,与你们部队会师,配合作战,打开山海关,就是我们这支部队。”

行军中的东野唐凯补充说:“正因为我们坚持了这个地区的斗争,所以才来得这么快。******消极抗击,躲在大后方,他们是不能这么快到这里的。”

听了他们的介绍,苏军将领很高兴。

克拉夫钦柯说:“我们不叫你们将军了,称你们为同志,我们是同志式的谈话。”

同志,这个被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誉为最美好的字眼,使同是共产党领导的苏联红军和八路军握手言欢。

接着,双方就八路军如何与苏军配合、如何肃清各地敌伪武装势力都达成一致意见。经过苏军同意,八路军还成立了沈阳卫戍司令部,并发布安民告示,负责起市内的治安。

苏军对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态度的变化,对于尔后****领导的武装继续挺进东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惜的是,进入沈阳的八路军携带电台功率小,与延安联系不上,不能把这一重要消息传给延安。恰好这时,驻长春的远东苏军总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也要与****中央联系。苏军专门派出一架飞机,曾克林陪同苏军代表从北陵机场起飞,飞赴延安。

9月14日,苏军的这架飞机抵达延安机场。

下午,曾克林见到刘少奇等中央负责同志,详细汇报了他们进入东北的情况。据称,沈阳地区“扩兵极容易,每一号召就有数百人,并有大批伪军警武装均待改编”;“各小城市及乡村无人管理”;“曾克林部现已发展2万余人,全为新式装备,从山海关到沈阳各城均驻有曾部。曾率4个连到沈阳一星期,即发展成4000人,并改编保安部队万余人”;“原在东北作苦工之我八路军被俘人员约一二万人,已组织八路游击队若干股,并进入长春”;

“在沈阳各地堆积之各种轻重武器及资材甚多,无人看管,随便可以拿到,曾克林(部)已看守沈阳各重要工厂及仓库,据说有枪数十万枝、大炮数千门及弹药、布匹、粮食无数。”

苏军代表转达远东苏军总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对朱德总司令的问候,并申明苏军将遵守雅尔塔协议。

苏军代表说,进入沈阳的****部队公开打出八路军的旗号,会在国际上造成影响,给苏联带来外交上的麻烦。

****中央表示可不用共产党、八路军的名义进入东北。

9月15日,****中央又正式向党内发出发展东北根据地的决定,指出:“目前我党对东北的任务,就是要迅速的、坚决的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的力量。”

****中央还规定:进入满洲边境时,绝不可被红军及英、美、国民党人发现,决不要经过红军驻扎的地方;在东北决不能采用八路军的番号,也不能用共产党的公开名义和红军接洽并取得其帮助,而只能用东北地方正规部队非正规部队(如东北人民自治军,某某省防军,保安旅团,县、区、乡队,工人自卫队等)及非共产党的面目,才能与红军指挥机关作正式接治,并可取得红军的各种帮助。如部队进入满洲不可能,即放下武器,脱下军装,作为劳工或难民开到沈阳附近再装备。

国民党在东北与热察两省基础薄弱,现在陆路不通,海路和空中运输困难,所以东北的局势对****发展极为有利,是“千载一时之机”。据此,****中央当即决定派彭真、****、叶季壮、伍修权、段子俊、莫春和等同志携电台一部于9月15日晨搭乘来延安之苏军飞机去东北。为了与苏军交往方便,还授予彭真、****、叶季壮中将军衔,授予伍修权少将军衔,授予段子俊、莫春和(报务、译电)上校军衔,用中俄两种文字写了任命书。

由于驾驶员技术不佳,还没有飞到沈阳,在山海关着陆加油时,一头栽进稻田地,机尾朝了天。乘客们连同行李全部翻到前舱。彭真受了脑震荡。****比较幸运,被撞进了驾驶室,没有受伤。叶季壮受伤最重,被砸得卧地不起,最后被用担架抬出飞机。

伍修权、段子俊和莫春和受了轻伤。飞机严重损坏,不能继续飞行。一行人只好由当地负责人朱其文给予妥善照顾和安排,改乘火车赴沈阳。

1945年8月24日,一架美军运输机离开延安,搭乘这架飞机的有刘伯承、******、陈毅、****等20多人。他们是奉****中央之命奔赴各自战斗岗位的。飞机在太行山区的东阳机场着陆,这些人在八路军总部休息一天,刘邓又尽地主之谊招待其他人。然后其他人又动身步行赶路。陈毅返回新四军任代军长。****和肖劲光、江华、邓华、李天佑、聂鹤亭等一行,原定去山东根据地,由****接替罗荣桓任山东军区司令员。走到河南濮阳,接到****中央“万万火急”电报,要他们立即转道去东北。军令紧急,他们不顾秋雨连绵,道路泥泞,日夜兼程北上,于10月上旬到山海关,改乘火车于10月中旬到达沈阳。

有人说,****是自己要求去东北的。从历史来说这一点已无关紧要。****1925年入黄埔军校,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

25岁就任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1937年抗战爆发,他指挥八路军首战平型关重创日军,因而威名远扬。****是工于心计的。比起东北来,山东是太小了,东北可以为他一展军事才能提供广阔的天地。他又在苏联生活过一段时间,和苏联军方也可以建立良好关系,总之,无论中央决定还是个人提议,****去东北都是必要和正确的选择。

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按照中央电报,也要去东北。罗荣桓从1927年开始就从事党在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抗战时曾任一一五师政治委员。此时,罗荣桓已患多年肾癌,身体难以支撑。在抗战胜利前夕,中央曾准备让他回延安休养治病。现在,为了东北的解放,他也不考虑休养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