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解放沈阳
14342600000031

第31章 四面楚歌(4)

新编第3军向彰武、新编第6军向彰武以东叶茂台攻击前进。9日,新编第6军占领秀水河子、叶茂台。10日,第71军所属骑兵第3旅进占新民西南白旗堡,续向绕阳河搜索。11日晚,新编第1军始到新民地区集中,并于12日推进至新民与彰武间彰武台门附近。

在彰武地区担任防御任务的第5纵队在第6纵队配合下,于叶茂台、彰武台门、秀水河子、彰武城东等地节节阻击。11日,新编第3军占领彰武,13日,炸毁彰武铁桥。东北野战军的后方主要补给线被切断,攻锦部队急需的弹药、油料、粮食、被服等供应发生困难。

对于此种情况。东北野战军事先已有准备,并进行了必要的物资储备。当后方主要补给线被切断后,后勤部门又进行大力补救,多方调集物资。辽西和热河的党政机关紧急动员人民群众全力支援前线,辽北省党政主要领导亲临第一线,设法开通了自通辽经开鲁、赤峰到北票的第二条运输线,基本保证了攻锦部队的物资需要,从而粉碎了廖耀湘兵团的图谋。时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陈沂后来回忆说:当时的通辽是联结哈尔滨到锦州前线的枢纽,哈尔滨运到前线的物资都要经过通辽站下卸、转运;彰武铁桥被炸后,到前线的运输线中断,物资特别是弹药、汽油供不上,就直接影响攻锦战役。而当时通辽城里又鼠疫流行,形势十分紧张,****、罗荣桓电告我们“要好好为党负责”。东北局又派辽北********陶铸连夜赶通辽,协助野战军后勤部搞好运输工作。临时由通辽经余粮堡、八仙筒、下洼到北票开辟一条600余里的汽车路,以及由甘旗卡经库伦旗旧庙到阜新开辟一条300余里的马车与骆驼路,以汽车、马车、骆驼组成的运输大队向前线赶运汽油、弹药。有效地解决了攻锦前线的物资供应。

10月12日,廖耀湘得知东进兵团进攻塔山受阻时,即认为:

在解放军主力攻击下,锦州守军能支持多久大成问题。而东西两兵团对进以夹击锦州地区解放军,其关键就是要锦州守军能够支持下去。现在东进兵团没能按预期打通两锦交通,如西进兵闭孤军突出定遭解放军围歼。遂置南京国防部“加强攻击兵力,放胆西进”的命令于不顾,决心只以一部分兵力前出新立屯、黑山地区,为兵团主力开辟前进通路;将兵团主力暂时控制于彰武、新民之间新开河以东地区,待各方情况有利时再行西进。卫立煌亦认为:“锦州恐怕靠不住。万一锦州失守,则渡新开河西进的辽西兵团,就会陷于进退维谷的危险境地。”当即同意了廖耀湘的决心和处置。******得知上述处置后,即于13日晚电督廖耀湘亲率西进兵团主力星夜渡新开河进占新立屯,再向锦州前进,“如再延误将以军法从事”。

在******严令之下,廖耀湘于14日晨除留第49军1个师守备彰武,第71军1个师置新民地区外。兵团主力立即渡新开河西进,“决心以最快速度经新立屯、阜新跃进至锦州地区”。

15日,新编第1、第3军进占新立屯,第71军进至黑山以东地区。正当廖耀湘即将下达兵团主力继续向阜新推进命令时,16日拂晓得知范汉杰已全军覆没,锦州已被解放军攻占的消息,当即命令各部停止待命,当晚急返沈阳与卫立煌磋商对策。

由于第5、第6、第10纵队等部的英勇阻击和西进兵团惧歼而行动迟缓,至锦州解放时,西进兵团仍猬集于彰武、新立屯地区。距离锦州尚有150余公里,不但在救援锦州时置于无用之地。

而且为解放军下一步围歼该兵团造成了有利态势。

三、对长春实行久困长围

(一)国民党军防守长春的方针及部署处在东北腹地的长春,位于吉中松辽平原东南部,南依石碑岭,东滨伊通河,当时市区面积约700平方公里。居民约30万。

中长路纵贯市区南北,长图路、长白路横穿市区东西,是东北境内重要的交通枢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长春改称“新京”,为伪满洲国的“都城”,即成为全东北的政治文化中心。解放战争时期,长春是国民党军进攻东北解放区的重要前进基地。

1948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冬季攻势结束后,国民党东北“剿总”为避免被各个歼灭。将吉林守军第60军全部撤至长春。郑洞国以“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官和吉林省主席的身份,负长春军政之责。在他提出撤退长春的建议遭******拒绝后,郑洞国认为,有2个军6个师的正规军,再加上地方部队共10万人防守,只要认真做好防御工事,利用时间整训部队,长春是可以守一个时期的。因此,决定采取“加强工事,控制机场,巩固内部,搜购粮食”,实行持久防御的方针,并将长春守军作了如下部署:

以纵贯长春南北的中山路(今斯大林大街)为分界线。划分为2个守备区。西半部守备区归新编第7军负责、其中新编第38师防守西区北段;暂编第61师防守西区南段;暂编第56师以1个团守备西郊机场,主力为预备队。

东半部守备区归第60军负责,其中第182师防守东区北段;

暂编第21师防守东区南段;新编第52师以一部防守兴安桥外二道河子地区,主力为预备队。

此外,还将从各地逃到长春的游杂部队编成2个骑兵旅,参加市区防务。

为了确保对长春的控制。郑洞国采取了一系列整军备战措施:

一是加修工事。日本“关东军”占领时期,就在长春市街及近郊构筑了永久性、半永久性防御工事。雄踞市中心路口四角的“关东军司令部”、“在乡军人会”、“空军司令部”及“大兴公司”四大建筑,均构筑有钢筋水泥的地下室及相互连接的地下坑道,伪满中央银行外墙是用花岗石砌成,厚达1米多。国民党军占领长春后,又在市内各主要街道、路口增修了150多个钢筋水泥碉堡。

据当时国民党中央社消息称:“长春城防曾经聘请专家数十名精心设计,搜集世界各国防御工事的资料,动员技工数十万人。使用水泥六万袋,铁板一千五百余吨,历时一年零一个月才构成有‘坚冠全国’的永久工事。”

二是控制机场。在长春的陆上交通已被完全切断的情况下,其补给全靠空运。为确保对机场的控制,维持有限的空中运输和对外联系,郑洞国除以1个团守备西郊大房身机场外。还不时出动小股部队向机场四周出击。5月中旬又抽出2个半师组成突击部队,企图把西北方面解放军驱逐到其火炮射程之外。结果在解放军围城部队的反击下,大房身机场失守。与此同时,解放军围城部队还由长春东郊向城区逼近。使连接市区的宽城子机场也在解放军炮火控制之下。至此,“长春、沈阳间的空中交通就断绝了,控制机场的计划完全失败。”

三是抢掠粮食。为确保持久防御对粮食的需要,在长春被围之初,守军不时出动小股部队四处抢粮,但在解放军围城部队的打击下,收效甚微。到长春被解放军完全包围后,长春粮源断绝,粮食问题便成为郑洞国最“头痛”的问题。

四是巩固内部。在长春面临日益险恶的形势下,为提高士气,增强官兵固守信心,郑洞国想尽各种办法来巩固内部。稳定军心。

如举办军官训练班,轮流抽调各级军官受训;在政府机关、学校进行各种反共宣传;利用《中央日报》、《长春日报》等舆论工具进行打气。然而,挨冻受饿的残酷现实,被困就歼的黯淡前景,使广大中下层官兵厌战绝望,即使高级将领也对固守长春失去信心。

连郑洞国本人也悲叹:“现在长春好像断了线的风筝”。

(二)人民解放军围困长春的方针与部署

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于冬季攻势后开始向长春外围逼近,准备进行长春战役。至5月下旬。第1线围城部队已将长春团团围住,切断了长春的空中通道。6月上旬,经中央军委批准,决定对长春实行“久困长围”的方针。

6月5日,****、罗荣桓、谭政联名下达,《围困长春的办法》,指出:我军决以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两项办法,围困长春。

断绝对长春的交通与一切商业关系,使城外各地物资,首先是粮食、柴草、蔬菜等项生活资料,不流入长春。使守军得不到长市外围的供应。同时,应用炮火及高射武器控制空域,使国民党军飞机不敢低飞投掷和着陆,以此限制其空运。从陆空两方面完成封锁。并指出:包围封锁,是大的攻城战中一种有效的战斗手段各部必须重视这一任务,认真负责地执行。并协同地方党政团体,发动长市周围群众,也认真负责地执行。强调:“只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配合军队,才能收包围封锁经久密慎之效”。封锁办法如下:

划长市周围25公里以内为封锁区。在封锁区内,除军事所必须者外,应禁止人员车马自由通行,断绝与长市商业关系,严禁粮食、柴草及其他生活资料流入,凡将上项资料偷运过境,企图接济守军者,即一律扣留,由指定机关(地方归县,军队归团)予以没收处理。

为反对长春守军的人口疏散政策,对长市内出来之市民必须予以相拦,凡能堵回去者,务必堵其回去,使守军对城市人口不能大量与迅速的疏散,而达成减少其粮食之困难。但应告诫部队。

对出城人民只宜采取劝阻的方法,不得施行殴打及开枪。

为实行上述封锁政策。应在各大小道口设立检查站,以便施行盘查和戒严。除军队担任者外,必须组织人民放哨戒严。使敌探、奸商和反革命分子无隙可乘。

劝告封锁区内前沿地带的居民。将多余粮草及暂不需用资料。

密藏起来,不要被守军抢去。

6月中旬。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在吉林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对长春实行“久困长围、政治攻势、经济斗争”的总方针。会议决定,以“东总”第一前线指挥所和吉林、松江军区各1个前方指挥所合并组成第1前线围城指挥所,由萧劲光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陈光、陈伯钧任副司令员,唐天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解方任参谋长,统一指挥以第12纵队第34、第35师,第6纵队第18师,独立第6、第7、第8、第9、第10师和11个炮兵团组成的围城部队。

20日,第1前线围城指挥所下达了围困长春的具体部署:

以长春东北伊通河及长春西南中长路孟家屯火车站为分界线。将围城部队分为东西两个地区队。

以独立第6、第8、第9师和第18师编成东地区队。独立第8师位于安龙泉以西、以南之线高地;独立第9师位于军官学校靠山屯以东之线高地;独立笫6师附独立第10师1个团及炮兵3个连,位于黑咀子、广播电台、孟家屯等重点及其附近一线高地;第18师为机动部队,配置在小南庄以北东西五里桥、新立城一带。东地区队由围城指挥所直接指挥。

以独立第7、第10师,第12纵队2个师编成西地区队。独立第10师附第12纵队1个团位于大房身机场、绿园、上下石虎沟及其附近之线高地;独立第7师位于车家窝棚、班家营子、谭家营子、小车站以南之线要点;第12纵队附炮兵4个连为机动部队。

位于烧窝店以东地区。西地区队由第12纵队司令员钟伟、政治委员袁升平指挥。

从6月25日起。对长春正式实行长围久困。在长春城外方圆25公里的地面上,形成一个封锁区。人民解放军10万大军兵临长春城下,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外之城”。

(三)实行军事包围、政治攻势与经济封锁三结合

1.军事包围。对10万重兵守备坚固设防的长春市实行“久困长围”,在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尚属首次,没有这方面斗争的经验,需要在斗争中边摸索,边总结。围城部队进入指定位置后,即行构筑工事,架设通信网,勘察地形地物,侦察守军外围据点,制定反突围方案。为防止守军突围和出扰,围城部队实行纵深梯次配置,构筑了两三道防御工事,在封锁机场的阵地上和西南铁路口守军可能突围的主要方向上,部署了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为隐蔽接近守军防御前沿,各部开展了大量的土工作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壕、堑壕。

围城之初,守军常以小股部队出扰和抢粮,后又组织一些试探性的突围。围城指挥所对于出扰的国民党军采取的方针是:“一个师以下就原阵地迎击粉碎之,如一个师以上,则诱敌深入,抓住敌人,使用机动部队歼灭之,7月6日佛晓,守军乘雾天气,出动5个团兵力分3路向西南、正南和东南出击,均被击退。

7月下旬,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决定南下北宁线作战。“东总”要求对长春进一步严密封锁,并将第1前线线围城指挥所改称第1兵团部(领导与职责不变)。将独立第11师调到围城第一线加强围困兵力,同时将独立第1、第3、第4、第12、第13、第14师和北满之第二线各独立团编成二线兵团,布置在双阳、伊通、公主岭一线以及梅河口至开原一线。此时,围困长春兵力增至16万人。

9月12日北方宁线作战开始后,为集中最大力量以确保主要作战方向上的胜利,第6、第12纵队奉调通江口、天原之线,围城一线部队只有6个独立师和二线兵团6个独立师,任务更加艰巨。

此时,长春守军已濒临绝境,******一再令郑洞国率部突围。10月2日,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在四家子召集师以上干部会议,研究对付长春守军突围方案。10月7、8两日,新编第7军新编第38师向独立第7师阵地全力进攻,企图占领大房身机场,以求在增援部队或飞机接应下突围,被解放军击退。郑洞国发现解放军的阻击力量很强,感到突围没有成功的可能,于是又决定继续固守下去。

据不完全统计,在东北野战军围城的3个多月中,围城部队共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毙伤俘长春守军近3000人。正是人民解放军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围困长春的方针才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圆满的结果。

2.政治攻势。围城部队在加紧军事包围的同时,大力开展战场政治攻势,瓦解长春守军。

****中央东北局、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估计,对长春实行久困长围,将出现3种结果:经严密围困使守军至最大程度的削弱后,再强攻克城;守军在弹尽粮绝后弃城突围而被歼于运动之中;

经围困瓦解使守军纷纷投诚起义,不战而得长春。出现前两种结果的可能性较大。但应力争第3种可能的结果。

6月28日,围城指挥所召开政治工作会议,对长春守军的特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守军部队复杂(有中央嫡系、云南滇系和土匪杂牌部队),内部矛盾很多;陆上交通断绝,空投补给不济,孤点孤军,士气愈益低落;经过****长春地下党的工作和双方在对垒接触中,长春守军对共产党解放军的政策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东北籍新兵多,归乡心切,盼望东北解放。等等。根据守军以上特点,会议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要求充分利用守军的矛盾,加强战场政治攻势。削弱其斗志,瓦解其战斗力,最后解放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