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解放运城
14344500000043

第43章 运城今日(5)

自隋唐开始,已经有着意颂扬关羽的诗文。像唐人郎君胄夸关羽“将军秉天资,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只不过,这一阶段的关羽仍然处在佛道两教的神化当中,而官方对民间的崇拜并未给予多大的关注,更无明显的影响,而作为“神”的关羽的一些典型的特征与情节尚未形成。

到了宋、元以后,王朝的兴替以及外族的觊觎,催生了频仍的战火,国力积贫积弱,社会动荡不安,社会上的流民日多,无论朝野还是民众,在心理上都需要有一个强烈的信仰支撑。这时候,被神化了的关羽就成为一剂充满着幻想的强心针。

像内忧外患的北宋宣和年间,笃信道教的徽宗皇帝深信道士能够帮助他摆脱危机,而道士又乞灵于关羽。于是,此前就已经加封关羽为“忠惠公”的徽宗,再次把“忠而勇”的关羽加封为“崇宁真君”(自此,天下关帝庙的主殿始称“崇宁殿”)。他寄望于关羽能够发扬“义”与“勇”,救宋朝于危亡。到了相隔不几年的南宋之初,甚至有人把《劝勇文》张贴关羽庙中,鼓励人们不要惧怕金人,而要勇于杀敌。

除了将关羽纳入道教外,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还给了关羽另两个称号,分别是“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到了南宋高宗、孝宗,更是在王字前面添加上了近十个字的定语,像孝宗,就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在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些君主心中对臣子的要求,以及对巩固政权的热切愿望。

对于在战乱中被迫浪迹江湖的底层游民来说,刚刚从宗法网络中流离出来的他们深感个体的孱弱,在谋求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社会秩序造就的萎缩、怯懦以及缺少个性和进取精神的缺陷让他们处处碰壁。于是,他们一边努力克服自己的欠缺,一边开始寻求意识上的补偿,并且试图将自己仰慕的品格比附到自己所崇拜的英雄身上,然后再经由通俗文艺演绎出来。在这种前提下,高大勇武、无所畏惧、重朋友、讲义气,同时与游民又有着大体相似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最终依靠自己个人力量“发迹变泰”的人物,就极易被推捧为“神”。

在宋朝,时人已经流行三国故事,有“说三分”以及“三国志平话”在民间流传。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其集三国故事大成的《三国演义》的120回书目中,涉及关羽的就有二十余回,其中14个回目更是不惜浓墨重彩,极力美化关公。《三国演义》塑造出来的关羽“神勇无双、忠义绝伦”,不仅完全符合上层统治阶层的道德审美标准,其早年出身寒微而且身负命案,后来靠自己的勇力一步步赢取声名,除晚年镇守荆州时稍微安定之外,一生基本上都在路上奔走,加上早年就流传的关帝会在危难时节显灵保佑底层民众,更容易让到处漂泊的人们产生由衷的认同感,关羽成了最为契合游民理想中的神人形象。

《三国演义》让官方看到了关羽可以彰扬的圣人品行,也成了民间有口皆碑的道德楷模,关羽也开始成为上层统治者与底层民众信仰沟通的渠道。从此,关羽除了在官方拥有庙堂之高的地位之外,还赢得了来自民间底层的江湖之远的声名。

庙食遍天下

自元以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同样供奉关帝,像元朝的皇帝就曾经两次封谥关羽。到了明清两代,皇帝给关羽神的地位不断加码,关羽头上的高帽也越戴越大,像明朝8岁登基、在位48年的万历皇帝,就将关羽加封为“协天大帝”甚至是“三界伏魔大帝”。清朝的顺治皇帝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在清朝入关以后的10个皇帝中,先后有8个皇帝共13次封谥关羽,最长的封号甚至长达26字,关羽的神格就此达到了巅峰。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经下令在京城为关公建庙,为京师十四庙之一,官府年年都祭祀。清朝雍正皇帝甚至敕命天下直、省、郡、邑都必须设立武庙。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城内外有关帝庙200多座,占庙宇总数的十分之一,在众多庙宇中数量位居第一。于是,宋元以来一直潜藏于民间的关公崇拜开始化作大张旗鼓的国家行为,在上位者的提倡,使得更多的人们深信关羽的镇邪驱魔、安邦定国作用,关羽的神性也似乎越来越灵。最后,在明末清初,关羽终于取代了姜太公,成了封建社会的“武圣”,也变成了为全民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镇农村,而且随着华侨的足迹遍布于全世界各地。今天,包括纽约也建有关帝庙。

明清两代统治者之所以如此重视关羽,原因很简单,就是上层统治者看到了榜样的力量,他们不断围绕着被千百年来人们贴在关羽身上的忠、义、勇等道德符号做文章。像清朝入主中原后,除了大兴文字狱外,还大力提倡尊孔崇儒,崇尚程朱理学,大力倡导尊君、忠君的思想。为此,他们甚至为陪同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明朝太监王承恩立碑,褒扬史可法、黄道周等明末清初忠臣,并称他们是“足称一代完人”。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彻底一忠”的关公,清朝当然会大加使用。最特别的是,清政府将自南宋以来各地供奉岳飞的“岳王庙”改为“关岳庙”,目的很明显,就是想用关羽的义来淡化岳飞的忠,以此消弭掉汉民族心中对异族统治的厌恶。

为王朝所推崇的关羽成为了国家的保护神,他在民间的地位也同时达到了顶峰。底层游民开始将关羽视为行业的保护神,同时还把他当作是财神以及聚落保护神,而且也为秘密宗教、结社所尊崇,成了中国江湖社会中最普遍崇拜的偶像,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比如清朝顺治年间在福建成立的民间帮会组织天地会,其结盟入会仪式,除一般的歃血焚表盟誓之外,还要钻过刀剑架做的叉,然后在关公像前起誓:“有忠有义刀不过,不忠不义剑下亡”。三合会等组织,则要求下属组织奉祀关公,每逢关公诞辰、忌日,都要庆祝和纪念。在四川一带的一些帮会,有的还会以刘备牌、关羽牌和张飞牌来界分组织。至于其他的诸如小刀会、三点会、八卦会、祖师教等等民间帮会组织,也无不是在浓厚的关公文化氛围中发展起来的。

相传关羽一辈子喜看《春秋》,但是却没有留下什么宏言阔论。倒是传说中曾经书写过几句诸如“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等劝世格言,然而他却被视作是儒家学说的最好实践者。创立儒家学派的孔子被儒教徒奉为圣人,对儒家学说贡献巨大的孟子则被尊为亚圣,倒是关羽这名没有用刀笔立言的武将,经过了千百年来的演绎、神化,已经在历史演进中被抽离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并且成了最有说服力的努力实践儒家学说的身教者,于是被世人尊为“关圣”。

从一名在历史典籍中只占很短篇幅的武将,到无人不晓、庙食遍天下的大帝圣人,关羽在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里长成了一棵儒、释、道三教都共同推崇的大树,枝叶甚至蔓卷到了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它的根就深深地扎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于是,如果把镜头重新拉回到明清时期的关庙里,就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幅有趣的场面:庙里同时住着道士与和尚,儒生则奉朝廷之命前来拜祭,自宋明理学调和之后的三教此时在关帝庙里出现了最为和谐统一的图景。

解州关帝庙:打造华人寻根家园

从地图上看,由内蒙古河套完成了南流的黄河,在这里却忽然朝东北方向斜地里甩将出去,完成了“几”字形的最后一个转折,关羽的家乡山西运城就窝在了这个晋陕豫交界的最后一拐里。这块繁衍了几千年文明的土地上,今天还留有重建的“欲穷千里目”的鹳雀楼,以及见证过崔莺莺、张生“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的普救寺等等古迹。

如果你是坐火车到运城,那么一出站台就可以看到矗立在火车站广场上的那一尊关羽塑像,左手叉腰,右手提刀,骑在赤兔马上目送远方。假如你是由公路乘车前来,那么你可以从通往西安的高速公路入口处看到一处关羽的站像,右手提刀,左手二指并拢斜指西方。

在黄河北岸的中条山南麓,盐池北岸和西侧,今天留存有两座相距10公里的关帝庙:常平关帝家庙以及解州关帝庙。常平家庙在金代之前就已经存在,而始建于隋文帝时期的解州关帝庙却是宇内最大的关帝庙,在历史上,解州曾经是运城的府治所在,管辖过常平。所以,在《三国志》里,我们可以看到陈寿说关羽是“河东解人也”。

7月23日这天是关羽诞辰1843年,当地把有关活动首次安排到了常平家庙里举办。由运城到常平,需要越过盐池,这天早上大路两旁每隔一段就会站着一两名维持秩序的交警。只是在车子越过盐池后,在中条山脚下的路却不是那么好走。

家庙专门从陕西的华山上请来了10名道士做祈福道场,几百名关羽后人也由当地的企业组织,由临猗、平陆、运城过来参加祭拜先人的活动。住在附近的82岁的张大爷由女儿搀了过来,他手里捧着一尊关羽的塑像,正要放到崇宁殿前的供桌上,那上面已经摆满了大大小小、不同材质的关羽塑像以及敬献给关帝的供品。张大爷说,等祈福活动完结后再把关老爷请回家,这样能保得安康。

在民间信仰里,关帝是一个除了不能送子之外的全能的神,不过在家庙里,这个任务除了由供奉在后的关夫人承担之外,在崇宁殿外还有两棵高大的柏树,下边的树干上缠满了红绳,据说一棵叫男树,一棵叫女树,生了儿女的人们只要拿着红绳分别缠绕,可以为孩子祈福。

“官像官,民像民,关老爷像的是解州人”,这是当地人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不管怎么样,解州人都有关老爷照应着。运城百姓一般都会在家里供奉一座关公像,当地人还将关公当成是护车神,一般都会在车上摆上一尊关公像。记者就碰到过一位出租车司机,在驾驶座的右前边摆着一尊朝着车内的赵公元帅,左手边则摆放着一尊朝向前方的关羽塑像。运城当地有许多以关公、关帝或者关老爷来命名的商店、学校以及企业,一家公司还专门靠生产关公铜像起家。

这个上午,在家庙边上的小操场里搭起的简陋会场里,当地政府还搞了一个小规模的庆典,庙内还有从邻县请来的绛县道教乐团和临猗一所小学的孩子进行杂耍以及歌舞表演。

“我们要让关公故里成为华人的寻根家园。”7月24日下午,运城市文物局副局长兼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所长侯学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现在海内外的关公信徒大约有2.4亿,而且很大一部分都生活在海外。对于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来说,只要一提起中国,就会有家的感觉,再一个就是提到关公,也会产生同样的归属感。因此,作为关公故里的解州关帝庙,应当成为海外华人寻根的家园。”

解州关帝庙文管所同时管理着常平家庙,现在还开发了家庙对面的关帝祖茔,同时还在祖茔边上搞了一个关帝汉城影视基地,并且已经在那里拍摄了七集电视连续剧《武圣关公出解梁》,正准备发行拷贝。他们打算与当地的关铝集团合作,准备在影视城所在的石磐沟里,树立起一个高59米、底座19米的世界最大的关公铜像,其中59是关羽的寿命,19代表他在家乡呆的年头。

这些日子,解州关帝庙与结义园景区之间的街道两旁正在搞大拆迁,到时会连在一起搞一个占地几十亩的关帝文化广场。这两天虽然是关帝诞辰,但是来的客人也不见多,据说这些年游客大约每年都在十四五万左右。有意思的是,结义园门口挂着几块大大广告牌,上面喷有一些文章,其中一块赫然印着的是2001年全国高考满分作文,南京考生蒋昕捷用古白话文写成的《赤兔之死》。

坐北朝南的解州关帝庙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1.8万多平方米。庙内除了关羽本人,还有部将祠以及供奉其坐骑赤兔马的追风伯祠。庙内的大门、殿阁之上还有许多年代远近不一的题匾,包括历代皇帝的墨迹,比如乾隆在正殿崇宁殿上题写的“神勇”匾。此外,也有一些是关公的信徒送过来的,包括港台地区的在内。庙内新近悬挂上去的一块是在去年初当地胖子涮锅集团的老总送来的,据说早年他靠卖小麦起家,现在已经在全国各地有100多个子公司。

从1990年开始的每年10月份,解州关帝庙都会搞一个模仿明朝朝廷祭祀关羽的金秋大祭,同时还会搞一些诸如农产品交易之类的经济活动。早年在解州关帝庙内,会进行连续6天每天两场的表演,现在被压缩成了一天。

1998年,解州关帝庙以武庙之祖的名义,在运城召开了“中华关帝庙联谊会”,当时除了澳洲之外的其他四大洲的关帝庙,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内也有20多个省80多家关帝庙派来了代表。侯学金说当时大家达成了共识,就是明确了天下关帝庙的根与枝的关系,除了解州关帝庙,埋葬关羽身躯的当阳关帝庙,以及埋葬关羽首级的洛阳关帝庙,还把福建东山关帝庙也定为国内四大关帝庙之一,因为台湾的关帝庙大多由其分灵过去。

另外,在那次联谊会上,大家还把关羽的诞辰定为每年的农历六月24日。以前各地关帝庙的金秋大祭的时间都很随意,当时也确定下来,以解州关帝庙的10月18日为准,当阳的是10月14日,洛阳的是10月16日,至于荆州的,定在10月12日,许昌的定在10月10日。侯学金说,这样关帝的信徒就可以在一个集中的时间里,把最靠近的几个关帝庙一并游下来。像洛阳,离运城只有200多公里,全程走下来,还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

侯学金说,现在解州关帝庙主要把游客市场瞄准在相邻的河南和陕西两省,以及关公信徒众多的福建、广州以及深圳等地。2000年9月,他们在西安开了一家有50多个床位的关帝大酒店,立足点不在于赢利,而是专门作为联络信徒的地方。侯学金说西安的试点效果还不错,像2000年市场比例,陕西的游客占全年比例的8%,第二年上升到10%,2002年又上升到了18%。等条件成熟,他们还会在信徒比较集中的广州、深圳或者福建建立办事处。

在乡人缭绕的香火供奉中,关羽已经成为被神化的人物,他由一名普通的武将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中完成蜕变,并且不断被倾注新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