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1435000000058

第58章 稀里糊涂的战争就开始了(15)

三元里抗英的神话故事

《广州和约》签订的第二天,也就是1841年的5月28日,皇帝侄儿奕山发出了安民告示:“现在兵息民安,恐尔官兵、乡勇、水勇人等未能周知,合再明白晓谕:……尔等各在营卡安静住守,勿得妄生事端,捉拿汉奸。如遇各国夷商上岸,……亦不得妄行拘拿。倘敢故违军令,妄拿邀功……查出即按军法治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39页)

一句话,广州百姓捉汉奸与英夷,不但没有奖金了,反而成有罪了。这里觉得,广州百姓很可怜,政府政策来回忽悠,大家想发个国难财吧,还得看时机和运气,比摸彩票还不稳定。

最奇怪的是,奕山这布告发得,似乎起了反作用,广州百姓不但没有安生,还搞了个三元里的故事。直到今天,三元里抗英还是个神话,首先是版本内容不一,其次是每个版本都语焉不详,让人摸不着内在的逻辑线条和故事细节。

先说战争的起因。据中国方面流传,5月29日,占据广州北部炮台的英军闯入了三元里,到底干什么了,模糊。有说“肆虐”的;有说“四出骚扰,无恶不作”的;有说“刨祖坟”的;有说“调戏民妇”的。我相信后两说。《三元里乡痛骂鬼子词》里是这样说的:“扰乱村庄,抢我耕牛,伤我田禾,坏我祖坟,淫辱妇女。”茅海建对三元里抗英的原因作了详细考证,他说,直接原因有三:

一、英军开棺暴骨;

二、英军劫掠财物;

三、英军强奸调戏妇女。

关于开棺暴骨,据说停战协议签订后,一部分英军开进了城北的双山寺。该寺中,存放着许多外地人的棺椁,等待将来叶落归根。问题是英夷不懂中国的规矩,他们因为好奇,居然揭开棺材盖,观看里面的尸体,这就引起了当地百姓的公愤,于是被传成了刨坟掘墓。也难怪,因为中国当时没有野外考古学嘛,现在,政府组织考古队经常刨坟掘墓,百姓们并不愤怒。当然还有个前提,刨的是古代王公贵族们的坟,与普通百姓无干。一句话,英夷你欺负天朝、调戏天朝皇帝官员们可以,但是不能欺负民众、拿民众的伦理风俗开玩笑。关于英军劫掠财物,不用考证。英军买不上食物,就会去周围乡村,把村民的家禽当野兽,充分地过一番打猎瘾。按麦天枢的考证,英夷有时候也给村民丢一块银元,问题是村民养头牛,那是一家人全部的财富与生产物资,就是给两块银元也不行啊,所以,给钱不给钱都算劫掠。最后一条是关于强奸调戏妇女,有说“轮奸老妇”的,英国方面自已承认,其印度籍士兵在三元里附近有过强奸行为。但是有名有姓的,只有一个,村民韦绍光之妻李喜。

据说李喜遭到了英夷的“咨意调戏”。一个咨意,一个调戏,也是模糊之说。众所周知,从明朝开始,中国社会就要求女人无事不得出闺门,出必拥蔽其面,也就是说,女人上街,都得用袖子遮着自己的脸。政府主旋律虽然这样要求了,但是穷人家的女人迫于生计,就得不要脸才行。李喜作为一农妇,总得出去干活,据说是卖菜来着。不管怎么说吧,她不幸地在村外遇到了一群英国兵,不管这群兵怎么对待李喜,那怕就是“黑搂”一声打个招呼(如果是印籍兵,估计也会黑搂一声的,何况虽然同为文明古国,但印度根本没有女人见不得男人的儒家礼制呢?),在中国人眼里都可算作调戏。按茅海建先生考证,李喜的孙子韦祖在后来的调查中,对祖母受辱一事置之不提,只谈自己的祖父在抗英中的领导地位。所以,对于三元里抗英的具体原因,我们也没必要追究那么详细了。我们只需明白,政府宣布停战了,但是人民并未宣布停战,哪怕英国人秋毫无犯,三元里人民也有权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且他们的选择与政府无干,与爱国也无干。他们爱自己,爱自己的伦理与生活方式,这就够了!

至于战争的经过,按李喜被调戏说,当是当地人民打死调戏者数人,其余英军退走。三元里民众料到英军必会报复,所以在三元古庙集合,相约以庙中的“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会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一百零三乡的群众,准备共同战斗。

按中方记载,5月30日清晨,英国远征军陆军司令郭富(H·Gough,有人译作“卧乌古”)亲自率领英军第26团和马德拉斯第37步兵团约六百人,分左右两路向三元里一带进犯。三元里数千义军前往英国占领的四方炮台。

这里矛盾就出现了,英军下山进犯三元里去了,三元里的百姓却去围攻四方炮台了,好像不接碴儿啊。之所以出现这些矛盾,跟事后的报功与避祸心里相关。因为奕山28日的布告里,百姓主动捉拿英夷与汉奸,以军法处之;但是,如果是被动抗英,还抗了个大胜仗,自另当别论。所以我觉得还是相信英国陆军司令郭富的报告为好。郭富报称,5月30日中午12点,他在越秀山上的四方炮台发现,几里地之外有中国的非正规部队集结,他派兵前去进攻,义军撤退。当英军停止前进时,义军就鸣锣击鼓,向英军逼近,英军复进,义军复退,就这么三拉两拉,把英军拉向了牛栏冈附近。

按中方记载,此时,伏众四起,漫山遍野,杀声震天。英军陷入了真正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狼狈不堪。下午,雷雨倾盆,英军火药尽湿,枪打不响(可怜的印度雇佣兵,英方给他们装备的是比较落后的隧发枪,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义军乘机从两侧包抄,英军后撤。义军乘机进攻,用长予和钩镰枪刺死刺伤敌人十四名。

追击过程中,英军第37团的一个连(60人)被义军截至稻田中,三四十名印度雇佣兵被刀砍毙伤。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雷管枪”(英军部分装备此枪,名叫Brunswick,也就是布伦司威克司步枪。此枪先进,乃是用雷管击发的,枪弹球形,前装药,射程330米,不怕雨天。俗称雷管枪)前来增援。被围困两小时之久的英军狼狈撤退到四方炮台。

义军包围了四方炮台。

5月31日,英国以原先的停战协议将作废、英军进攻广州相威胁,奕山派余保纯出面,解散义军。

最后说一下战果:中方把战果描写得非常宏大。据茅海建先生考证,中方汇报歼敌数目,从10人、100人、200人、300人直到748人,数目不一,但常用说法是200人。而英方所报数字,据郭富报告,英国死亡5人,伤23人。当然还有人认为死7人,伤42人。就按英方所报数字,三元里人民这次抗英的战果也够大的了,联想一下关天培他们,抗了半天,英方甚至报没有损失呢。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三元里人民是伟大的,伟大到远远超过政府!有关大清政府、洋人、大清百姓之间的三角关系,当时广东民众最洋洋得意的说法是:政府怕洋人,洋人怕百姓。

我看了表示呕吐:拐来拐去,还是百姓怕政府嘛,与英国这样的近代民主宪政国家恰恰相反。政府的合法性,本应来自于百姓的首肯,政府的营业执照,本应由人民来颁发。再不济,也应该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来首肯和颁发,如英国的君主立宪。这种首肯和颁发直接导致了政府对人民的敬畏,因为人民一不高兴了,就可以吊销政府的营业执照。而中国人民虽然着急了,也吊销现任政府,但遗憾的是,新任政府只换个招牌就上岗了,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可能不如前任,或许更不堪。所以,对大清内政外交上的这种三角关系,俺严重反感!因为专制政府深深地明白,人民,唯有人民,才是它真正的敌人!随着战事的发展,清政府会发现这一点。我们现代人再假装不知道这一点,套用道光那话:不知是何肺腑?实属丧尽天良!

6月1日,英军根据《广州和约》规定,开始撤离广州。6月7日全部撤至珠江口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