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问题
中英《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都没有提及鸦片贸易问题。唉,这个引起战争的祸源,天朝的钦差大臣们在谈判的时候都不好意思甚至不敢提及呢。
首先提及这个祸源的,乃是英方谈判代表璞鼎查,时间是1842年8月26日,即《南京条约》签订的前三天。彼时,中英双方见面谈判。谈判前先开吃。据利洛的《缔约日记》载,中方上的食品太多了,英方吃了个肚儿圆,并且直感叹“人类的食量究竟有限”。耆英本人更是“为了表示致敬”,要求自己的干亲家璞鼎查爵士张开嘴,他好拿着糖饯梅子往人家嘴里扔。利洛说,耆英手法灵巧(估计是这些皇亲宗室天天在家练这招来着,我们现在的穷百姓也有练的,比如买两块钱的廉价的爆玉米花,用手抛向空中一个,然后张开血盆大口接住,自己把自己当小狗逗着玩儿),姿式却像近视眼老太穿针引线似的(技术过关,就不要挑人家的姿式了)。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璞鼎查想抗议,最后发现抗议无用,只好乖乖地张大嘴,任由耆英在他嘴门上练习投弹战术(唉,如果鸦片战争比的是往嘴里投糖饯梅子的功夫,那清政府准赢)。
“糖衣炮弹”过后,谈判。双方在和谐亲切的气氛中就《南京条约》各项条款交换了意见,一切搞定之后,璞鼎查发话了。说:“现在一切问题都圆满的解决了,我愿意就这个题目说几句话——这就是关于引起这次战争的最大的原因。”璞鼎查当然指的是鸦片贸易。不过他没想到,此话一经译出,中方代表听明白后,一致表示不愿再提这个问题。无奈,璞鼎查只好告诉他们,“这只是当作私人谈话的题目”。于是,中方代表有了“兴趣”:“他们急切的询问英国方面因何不禁止在英国属地内种植鸦片?因何不严加禁止这害人的贸易?因何对中国如此不公道?”璞鼎查回答说:“这是不合乎英国宪法的,这是做不到的。
”并且说:“即使英国政府用专制的权力禁止鸦片的种植,对中国亦毫无益处。中国人不将吸烟的习惯彻底扫除,这只能使鸦片的贸易从英国手中转到别国手中去。事实上,鸦片问题应由你们自己负责,假使你们的人民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他们绝不会染此恶习;假如你们的官吏是廉洁守法的,鸦片便不会到你们国中来。所以在我们的领土以内,鸦片种植的前途,主要的责任是在中国,因为几乎全印度所产的鸦片全销于中国,假设中国人不能革除吸食鸦片的恶习,假设中国政府的力量不能禁止鸦片,那么中国人民也要设法得到鸦片,不管其法律如何。因之,若将鸦片的入口,使之合法化,使富户和官吏都可参加合作,这样便可将走私的方便大加限制,下便人民,上裕国课,岂不甚好?”
璞鼎查一番说辞之后,中国代表们都承认他说得“言之成理”,但是一致表示大皇帝不会听从这个议论。璞鼎查为了让中国代表明白,自己这番说辞并不是为了让英方“沾什么利益”,所以他简易地讲了英国从野蛮到现在这么富足文明的简史,总结说:“英国勃兴的主要原因是自由的制度和商业,二者使得英国强大重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3-515页)问题是,鸡遇上了鸭,天朝代表能听懂什么“自由”呢?天朝政府存在的前提条件,就是不自由。
8月27日,璞鼎查正式向耆英提交了一件备忘录,表示希望中方对鸦片贸易采取明智态度,将鸦片贸易变成一种公开的合法的贸易。耆英以中国特色答复:“各国商船是否载运鸦片,中国无须过问,也无须在这方面采取任何措施。”一句话,俺也不查,你们也别明着来,咱心知肚明即可。问题是璞鼎查不喜欢这种不明不白的天朝规矩,他背后的英国政府不愿意承担走私鸦片的不道德的名声。他让小马礼逊跟中方交涉说:“名禁实不禁,名为禁烟,实则免税。为今之计,与其禁之,不如税之。”耆英听了,担心不同意,英方会别生枝节。时为广东按察使的黄恩彤给他出主意说:人家说得也对,但若据理据法的拒绝,反而给人家提供借口,不如用重税难为他们一下。
于是耆英对英方说:俺也知道,名禁不如实税,但大皇帝不会同意的,中外大臣也不会同意的。且一旦开禁,那些烟贩子会自动报关纳税吗?所以,怕只怕鸦片开禁后,徒有驰禁之名,没有纳税之实,那么谁来负这个责任?担心得对,因为天朝缺少的就是管理与组织技术,如果中外鸦片贩子都偷税漏税的话,俺们对鸦片驰禁不更是做了婊子却没收到嫖金、沾了一身腥却吃不到肉肉吗?最后耆英向英方提出这么一个驰禁条件:如英国官方允为首先代交一年的鸦片税银五百万两,他便负责向道光皇上保奏其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2-423页)璞鼎查才没那么傻呢,本是帮你们政府出主意,敢情还得我提前替你们大清政府收税啊,想得太美了,于是不再提这个问题,鸦片贸易问题便不了了之,鸦片贸易便继续以走私的形式存在。
于是乎,中国人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便长期由辫子、小脚、八股文、一夫多妻、鸦片鬼等关键词构成了。
广州的民情和天朝的两个大“粪青”
前面说过,伊里布老人家是被气死的。气死原因很简单,他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一头是民情汹涌、坚决反对英人入驻广州城的广州人民,一头是根据《南京条约》条款、坚决要求进城的强悍的英夷。
伊里布是1843年1月19日到达广州上任的,其实在他到来之前,广州民众已跟英方较上劲了。个中原因很复杂,据我看,一是历史问题,长期以来,英夷在广州经商一直以一种装孙子的、“双规”般的姿态进行来着,现在突然与广州人民平等了,广州人民不习惯;二是国体问题,广州地方当局认为战争及战争结果有伤国体,明面上抗不过,只好暗中怂恿民众抵抗了;三是文化问题,中国是个伦理社会,让广州人民眼中男不尊女不卑、一夫一妻、腥鸡膻羊般的洋人入住广州,广州人民感情上接受不了。四是,三元里神话故事的流传,刺激出广州民众的亢奋劲儿来了。而按马士的解释,则认为中国人民不懂得国际法或国际权利,而且,广州人民中的许多人得益于原先的广州一口贸易制度,现在,利益丧失了,以规费与津贴等名目捞取油水的机会也没了。所以,对洋人充满了敌意。于是,就出事了。
第一件事,广州人民火烧夷馆。时间是184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