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元代道教建筑的典型——永乐宫
道教在元代十分受尊奉,因此当时道观祠庙建筑也很多,如元大都的东岳庙、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和山西洪洞水神庙都是元代著名的道教建筑。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山西省永济县的永乐宫。
永乐宫的建造于定宗二年(公元1247年)开始,直到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完成,前后共用了110年的时间。
永乐宫建筑规模十分宏大,是元代全真教的三大宫观之一。永乐宫沿中轴线建有宫门殿、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5大殿。其中三清殿最为雄伟壮观,殿中祀奉有三清神像,殿长28.44米,宽15.28米,全殿仅后部立有8根金柱,使空间宽敞开阔。龙虎殿又称无极门,造型非常罕见。纯阳殿又称混成殿,内置吕洞宾像。最后是重阳殿,也叫七真殿,是为纪念全真祖师爷王重阳和他的弟子而建的。宫门是清代后改建的,已没有了元代的建筑风格。
永乐宫各殿****绘有96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题材丰富,场面恢弘,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精品佳作。
4.元明时期的陵墓建筑
①明孝陵
明孝陵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开始营建,朱元璋亲自参与了整个陵区的规划和建设。历时三年,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落成。
明孝陵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为神道部分,后为陵园主体部分。神道全长1800米,依山而建,曲折迂回。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飞马等6种12对石雕一个立姿,一个跪势,立于神道两旁,增添了陵墓的神秘崇圣之感。
陵园主体部分成纵轴对称,前后共分为3个院落,前院院内两侧是祭祀时使用的神厨和神库。它后部的明间台阶呈纳陛形退入到了台基内中院,后部有隆恩殿,殿前两侧有廊庑,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后院是方城明楼和宝顶,是休息的场所。
明孝陵的规划格局在历代帝陵传统的基础上作了很大的变革与创新,它导致了帝陵建筑高潮的来临,为十三陵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使陵墓建筑得到了重大突破和发展。
②中国古代陵墓群的突出代表——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即明朝13个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城北45公里的昌平县天寿山下。
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直至清初才最后竣工。明朝共历经14个皇帝,除景帝朱祁钰葬在金山外,其余13帝均葬在此地。它们分别是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等13个皇帝。
中国其他各代的帝陵没有一个形成统一陵区的,只有明十三陵是这样,它也是中国古代整体性最强、最善于利用地形的陵墓群。
5.元明时期的礼制与祠祀建筑
①“天人合一”思想的杰作——天坛
北京天坛位于正阳门外东侧,沿北京城中轴线与先农坛东西相对。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整个建筑群占地280公顷,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正门朝西,内外墙的南面为方角,北面为圆角,象征“天圆地方”。
整个天坛建筑群分为4组:祭天的圜丘及附属建筑;祈年殿及附属建筑;斋宿处斋宫;祭祀牲畜的牺牲所和乐舞人员居住的神乐署。圜丘是一个用汉白玉砌成的3层圆形石台,坛中心铺圆石一块,外圈用石块圈成9环,每一环的石块数为9的倍数。祈年殿为一圆形平面大殿,位于天坛中轴线北,高38米,大殿内外用木柱支起,内部用4根木柱,鎏金顶,屋面为三重蓝色琉璃瓦,装饰华贵绚丽。
天坛的总体格局生动地体现出崇高、神圣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再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和科学的艺术构想。
②太庙
太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城市规划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明代北京太庙是模仿南京太庙而建,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占地约16.5万平方米。太庙围墙共有3重,层层环绕,均为黄琉璃瓦墙顶,红墙身。南部正中建一戟门,门外列有120杆戟为仪仗,进入戟门即为正殿,是太庙的主建筑,共9间,是皇帝祭祖行礼的地方。正殿的柱、枋均为沉香木,连内壁上也以沉香木粉涂饰。大殿建在3层汉白石台基上,雄伟壮观。寝殿在正殿之后,面阔9间,供奉皇帝祖先灵牌。最后是祧庙,与寝殿一墙之隔,供奉着皇帝远祖。
6.明代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
明代私家园林的建造有了大规模的发展,特别是明朝中期以后,私家园林大肆兴建,形成中国私家园林建造的全盛时期。其中尤以苏州建园最为兴盛,为全国之最。
苏州园林大都以山、水、泉、石为骨架,再以花、草、树、木为衬托,以亭、台、楼、榭为点缀,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苏州的私家园林中,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艺圃、狮子林和沧浪亭,并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中叶,位于苏州市东北侧,以水景为主,山明水秀,亭榭精美,整个园分东区、中区和西区三部分。
留园位于苏州市阊门外,俗称刘园,占地约30亩。此园经过多次修整,现大致分中区、东区、西区、北区四部分。
这些园林佳作使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建筑史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清代的建筑
1.西藏布达拉宫的重建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旧城西面2公里的红山上,始建于松赞干布时期,公元9世纪时被毁,清顺治二年,即西藏五世****时重建。后成为清朝政府驻西藏的行政、宗教机关所在地。
整个布达拉宫包括山顶宫室区、山前宫室区及后山湖区三部分。
山顶宫室区由红宫和白宫构成主体建筑群。红宫因外墙为红色而得名,它是****喇嘛从事宗教活动和存放已故****亡灵的佛殿,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白宫位于红宫的东侧,高7层,是****喇嘛处理政务和生活的宫室。红宫前有西欢乐广场,白宫前有东欢乐广场。西欢乐广场下依山建有赛佛台,高9层,与红宫组合在一起。
山前宫室区由东、西、南3座城门和2座角楼组成,城内是管理机关、住宅和监狱等建筑。
后山湖区有2个湖,西湖岛上还有一座4层的楼阁,被称为“龙王宫”。
布达拉宫的道路也简单明了,南面一主道直达晒佛台东侧大平台,然后一分为二,西入红宫,与广场西门相通,是朝佛之路;东面到东欢乐广场,由广场西的扶梯直达白宫,是朝拜****喇嘛之路。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山丘浑为一体,仿佛天成。这充分体现出了藏族工匠们的才智与建筑水准,反映了藏族建筑的特点和成就,为我们了解西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盛极一时的北京四合院
清朝民居建筑丰富多彩,形成了特有的民居文化。这些民居按布局分成庭院式、窑洞式、干栏式民居等七类。庭院式民居中以合院为主,而合院式民居中又以北京的四合院最为典型。
北京四合院由三进院组成,每一进院落里又有东西厢房,正厅房两侧有耳房。院落周围有穿山游廊和抄手游廊,东南角开大门。四合院各房的使用一般按长幼、内外、贵贱等级来安排,每间房都有固定的作用。
清朝满族人入关后很快接受了这种民居形式,使四合院在清朝盛极一时。甚至还传到了满族的老家——吉林。现在吉林很多地方的民居都还是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在清朝达到极盛,对当时以及以后的民居建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汉族民居建筑。
陶四合院3.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顶峰
①清代“万园之园”——圆明三园
清代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最后顶盛时期,这时期的园林形式不一,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艺术创造性。其中乾隆九年建成的圆明三园更是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的合称。
圆明园是三园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赐给皇四子胤稹。雍正登基后将它扩建为离宫御苑;乾隆时再次扩建,以北方园林传统艺术为基础,融入了江南园林的艺术精华,把圆明园建成了一座具有极高艺术水平的大型皇家园林。圆明园以宫殿区为中心,有近百座建筑散落在河湖周围。
长春园位于圆明园东侧,建于乾隆十四年,园内湖堤交错,周围建有倩园、茹园等30处景点。长春园还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景点,那就是北墙内东西地带上建有6座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古建筑,这一景点也被称为西洋楼。
绮春园是由长春园南部的几个小园合并而成的,又叫万寿园。嘉庆十四年建成绮春园大宫门。园内有著名的绮春30景。
圆明三园全部是由人工建造的,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水多,约占园面积的1/2以上。河道成了联系全园的纽带,河中的假山、岛屿等构成了多变的山水景观。遗憾的是,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惨遭抢掠破坏,全部建筑毁于一旦,这也是我们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大损失。
②享誉中外的颐和园
享誉中外的北京颐和园又叫清漪园,清代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落成。它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保留至今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颐和园占地4000多亩,由宫殿区和园林区两部分组成。宫殿区不大,对称分布,建有殿堂、朝房等建筑群,是慈禧居住和理政的场所。
园林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在万寿山上建有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佛香阁是全园的核心建筑,从佛香阁上可以俯瞰整个昆明湖。昆明湖上有一西堤,湖中有三岛,是模仿杭州西湖建造的。
颐和园后山后湖区与前湖景色迥然不同,湖面曲折狭长,给人身处深山峡谷之感。后山后湖边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建筑,如谐趣园、霁清轩,其中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谐趣园又被誉为是“园中之园”,非常精致。
颐和园作为大型皇家园林,不但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而且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在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4.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康熙四十七年初步建成。原称热河行宫,康熙五十年,康熙亲笔题名为避暑山庄,也叫承德离宫。它也是康熙处理政务、举行各种大典、接见臣工的场所,是清朝又一个政治中心。
承德避暑山庄由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组成,总面积为564万平方米。整个山庄的南部为宫殿区,有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东宫四组建筑,是皇帝处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苑景区又可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
避暑山庄建成后,康熙皇帝每年都会在此住上半年。因为满族是我国的北方民族,秋冬畏寒、春夏避暑是北方民族一贯的生活习惯,康熙皇帝两地移居也是满族生活习俗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