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惯现在孩子的打扮吗?十几年前你的父母也是这样
进入21世纪,许多孩子受到了电视电影以及网络明星的影响,开始变得越来越有个性,越来越有想法,越来越希望自己与众不同。这一点充分地反映在衣着打扮上。
小宁是个雄心勃勃的少年,平时总爱标新立异,穿些奇装异服。高考时,他希望能考入炮兵学校,因为只要被这所学校录取,就取得少尉军衔。那年,共有近两百名青年应考面试。不过,其中大多数都是有钱有势的纨绔子弟。
考试开始后,突然门被推开了。大家诧异的目光集中到了门口,只见门口站着一个穿着另类的人,考官惊异地问:“朋友,您找谁?是不是搞错了?”小宁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是来参加考试的。”看到这样的人也来参加考试,考场哗然,许多考生哄堂大笑起来。大家都等着看一场出洋相的好戏。
最后轮到这位考生了。考官并不歧视他,照样耐心地、和蔼地提出问题。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考生居然对答如流。考官又提了一些困难的问题,他也准确地做了回答。考官非常高兴,立即拥抱他,并希望录取他,但是一同面试的其他领导并不这样想,他们认为,军人不能有这样的打扮和作风,于是没有录取小宁。
小宁回到家里,父母了解了面试的情况后,破口大骂小宁,因为他们平常就看不惯小宁的衣着打扮,认为孩子的打扮妖里妖气的,而这次没有被录取的直接原因也是因为衣着打扮的问题,所以小宁的父母十分生气。而小宁也很生父母的气,没有想到父母对自己如此刻薄。于是与父母在屋里大吵起来。小宁的爸爸看到儿子这个样子跟自己吵架,大怒,狠狠地打起了小宁。这时小宁的奶奶从屋里走出来劝住了小宁的爸爸,并对他说:“你这是干什么啊?孩子不就是穿得有点儿与众不同吗?你别忘了,你小时候比他还向往‘与众不同’呢,如果他有什么错,那也是受你的影响!”
实际上,身为父母不但不应该批评孩子追求“与众不同”,甚至应该鼓励孩子去追求“与众不同”。清朝大臣曾国藩就是这样做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今后人传诵。俗话说,富贵过不了三代。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长子曾纪泽精通诗文书画,在清代末年,他自己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唯一的胜利。次子曾纪鸿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只可惜中年早逝。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其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无论工作怎样忙,曾国藩都不忘教育子女。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在家庭中提倡勤俭谦劳精神,反对奢侈懒惰。曾国藩本人虽位列三公,但他对兄弟、子女总是严格要求。在家教育子女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不能仗势欺人。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曾国藩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30年。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曾国藩教育子女不谋做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在封建社会谋出路的捷径就是做官,当时官僚子弟都想凭借权势挤入官场,曾国藩却再三叮嘱子孙:我不愿儿孙为将领,也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能做到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就是有德有才的人。因此,自曾国藩兄弟之后,曾家再没出领兵打仗的将领。他们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多,会变得脆弱他们最怕犯错误,最怕失败,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长大后,孩子不仅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会变得患得患失。在当今竞争如此无情激烈的世界里,唯有强者方能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