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什么我看黑人都长一个样
遇见未知的自己
小时候感觉金发碧眼的欧洲人都长一个样,后来看外国电影多了,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还是觉得没有黄种人好辨识。当然最难辨识的还是黑人,总感觉他们男的长一个样、女的长一个样,难道是我的眼神不好?
生活情景再现
据英国《太阳报》2011年2月份的一篇文章报道,47岁的南非摄影师迈克花了几年时间到世界各地去拍摄女性人像,然后采用高科技软件分析各地的人像共同点,然后合成出具有各地特色的女性“大众脸”。
他将这些图片放在自己创建的“明天的面孔”网站上。看到这则新闻后,很多女孩子开始为自己长着“大众脸”而苦恼:这样的脸怎么能让别人一下子就记住自己呢?
心理学大揭秘
其实,心理学告诉我们,完全不必为长着“大众脸”而苦恼。因为我们的感觉机能有非常优秀的一面。其中之一就是,识别人脸的功能。
这表现在,当我们看到一张脸时,可以在一瞬间就判断出对方是自己认识的人还是陌生人。这种能力可以将对方的眼睛、鼻子、嘴、脸的轮廓等众多信息在瞬间进行处理和识别。但是,人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感觉机能呢?
有些科学家是这样认为的,人会根据平时的经验建立一个“平均脸”数据库,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看到的人脸特征储存起来,比如,某个人的眼睛看起来很大,又或者鼻子比一般人的鼻子肉等。当这个人的脸与自己脑海中的“平均脸”差异较大时,相对比较好记,而对于接近“平均脸”的脸,也会找出其中的个别特征进行记忆,如他的眼睛笑起来会眯成一条缝,她的嘴型很好看,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看到欧洲人觉得都长一个样的原因。因为平时接触的欧洲人比较少,头脑中没有关于他们人脸的一个数据库,因而对于我们来说,欧洲人的脸不容易记忆。
当然,还存在一些“超忆者”,他们具有特别强的辨别人脸的能力。美国哈佛大学视觉科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理查德·鲁塞尔博士对詹妮弗、克里斯汀等4名“超忆者”进行过多项实验,其中一项测试是让他们辨认那些影视名人未出名前的孩提时代的照片,结果4名测试者都高分通过了测试。拥有“超忆能力”的人是幸运的,但在生活中,当一些人发现“超忆者”事隔多年后还能记住他们的脸和名字时,都会感到有点不安,这给“超忆者”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快乐的因素。不过,更不快乐的是那些犯罪分子,因为“超忆者”可能是个完美的目击证人。
§02 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吗
遇见未知的自己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一幕,在某一刻忽然看到了诡异的现象,就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开启了阴阳眼,看到了不干净的东西,而且那一幕是如此的真实恐怖。难道那一刻我真的看到鬼了?
生活情景再现
“医生,我感觉很不好,我……我真是活见鬼了。”一位年纪不大,但神情十分憔悴的病人迫不及待地向医生倾诉,“真的,真是活见鬼。”
原来,他是一家金融公司的总经理,最近业务很忙,常常要加班。一天,他刚通宵做完一单业务,想拉开窗帘透透气,忽然被墙上出现的一个鬼影吓了一跳。
之后的几天,他总是能看到这个鬼影,他被折磨得憔悴不堪,迫不得已求助心理医生,希望得到帮助。
心理学大揭秘
其实,网上也曾流传过一些图片,在图片的正中央有一个黑点,图片下方有一行小字:只要盯着那个黑点,聚精会神看三分钟,再看向白色的墙壁,就可以看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很多人屡试不爽,因为当他们长时间盯着那个黑点,然后将目光挪到白墙上的时候,能看到一个黑色的人影,并且清晰可见。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遗憾的是,我们的视觉并不十分可靠,眼睛有时会欺骗我们,也就是说,亲眼所见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人们获知的很多信息是通过眼睛得到的。据统计,在五官中,视觉获得的信息约占80%。然而,视觉获得的信息并不十分可靠,生活中常见的“活见鬼”正是我们不可靠的视觉在心理的作用下产生的正常生理心理现象,每个具有正常视觉的人都会遇到。
如果在浅色背景下对一个有色小物体(例如纽扣)注视约10秒钟,然后看一张白纸,那么就会看到一个暗淡的补色图像(如红色—绿色、黄色—蓝色),这被叫作负后像。继续注视,会发现在亮的背景上出现黑色斑点,这其实也是负后像。
这个年轻人之所以见到鬼影,其实并不是什么灵异事件,而是因为他长时间盯着某物,外加眼睛疲劳,令他产生了幻觉。有时候,你的一些感觉会迷惑你的判断力,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
通常我们所说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都属于感觉的范畴,感觉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既看不见,也摸不到,然而它时刻在发挥作用。
所以,不要轻易被你的感觉吓倒,那很可能只是幻觉。
§03 为什么我会遭遇“鬼压床”
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并非一个有神论者,但这种事真的好恐怖啊,最近一个月起码有4次遭遇鬼压床了,每次都迷迷糊糊间看到一个影子压向我,我却一动不能动,有一次因呼吸不过来醒了,竟发现自己掐着自己,我到底怎么了?
生活情景再现
周一大清早,小楠就在办公室里开始咋呼:“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我告诉你们,我昨天晚上……我昨天晚上遭遇鬼压床了。”她边说边拍着胸口,一脸的害怕之色,她看见大家都饶有兴致地竖耳倾听,便做出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来,说道:“我半夜迷迷糊糊醒来,觉着周围可静了。忽然我看见一团白色人影朝我扑来,我吓了一大跳,就想叫我老公起来看看,哪里知道,怎么喊都喊不出声音,而且身体怎么都动不了。我当时怕得要死,后来急还是急,但是到最后又好像没了知觉。直到天大亮,我老公叫我起床,才醒了过来,手脚也能活动了。”
这时,一旁的秦姐听完后,接茬道:“这叫‘鬼压床’,我听老人家说过的,你还是去庙里烧烧香,求个平安符吧。”
心理学大揭秘
相信多数人对于鬼压床并不陌生,但也有一些人并不了解,从而走入迷信的误区,其实鬼压床是一种睡眠障碍,在医学上,鬼压床被称为梦魇或睡眠瘫痪症。
睡眠瘫痪症通常发生在刚入睡或是将醒未醒时,患者觉得自己已经醒来,可以听见周遭的声音及看到周遭的影像,但是身体却动弹不得,也发不出声音来,有时还会产生幻觉,同时还会有胸闷、心跳快和濒临死亡的感觉,特别是胸口的重压感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多数人在这个时候会觉得恐慌。很多人在醒来之后会觉得害怕,认为是被什么不明东西压在身上造成的,所以有了“鬼压床”一说。
其实,梦魇与做梦或惊梦等一样,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和鬼怪无关,对身体健康也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
研究表明,鬼压床是大脑系统未充分休息所导致的症状,是由兴奋过度或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如果我们的精神过度紧张、压力比较大、身体过度疲劳、作息不正常、失眠、焦虑、晚饭过饱或者是睡眠姿势不良,如手放在胸口上等情形,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眩晕、心悸、胸闷、眼发黑、耳鸣等症状。
因此,凡是容易发生脑缺血的身体虚弱、过度恐惧、服用会引起低血压的奎尼丁,以及睡眠时睡姿不良的人,睡眠时就可能会相应地做胸部被某种可怕的“恶魔”压住或者被鬼怪“追捕”的梦。
由此可知,对于鬼压床的恐惧只是我们的心理因素导致的,我们大可不必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同时,为了预防鬼压床,我们也要注意日常睡眠和饮食,尤其是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注意调节好心态,避免紧张或焦虑。最关键的是要保证睡眠时间,该休息时就休息,不要熬夜,适当锻炼身体。
如果我们在以后遇到了鬼压床,那么,我们就要及时调整好心态,要有意识地在鬼压床时提醒自己,这并不可怕,虽然我们的身体没有办法活动,但是我们的精神要逐渐清醒,并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然后,我们就要尝试摆脱恐惧,调整呼吸,放松身心,不要焦虑。这样,我们就能把“压床”的“鬼”给赶跑了!
§04 为什么我会相信“2012”末日预言
遇见未知的自己
在电影院看完《2012》这部电影后,大有感触,回到家一时心痒就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2012”的资料,可是越看越震惊,加之最近灾害频发,最后我也开始信以为真了。难道我也有末日情结吗?
生活情景再现
近几年,全球多地的气候忽然出现极其反常的变化,由于这一切与已经消失的玛雅文明里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不谋而合,世界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慌和骚乱。
看过电影《2012》的人都被那惊心动魄的“真实”场景深深地震撼住了。随着电影的热播,一种对末日的恐惧感也开始在人们的心间悄然而生,让人们总能在某些自然灾害面前联想到关于2012的末日预言。于是,人们在震惊之余,又挖出了一系列似乎能证明世界末日将要真正发生的“真实证据”,然后,恐慌迅速蔓延,并开始升级。
结果就是大家看到的:汶川地震,成了2012的前兆;天坑出现,成了2012的前兆;日本地震,还是2012的前兆。甚至有心人士还拿日本地震引起的海啸中的巨大漩涡和《2012》的洪水场景作了对比。其中也有传言黄石公园即将喷发,美国大半国土或将被火山灰覆盖。在这群人中,还有一部分人鼓吹着世界末日快要到了,大家应该及时行乐。
心理学大揭秘
面对这一连串的灾难,我们有没有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初没有“玛雅人末日预言”的广为流传,我们甚至不知道“2012”这回事,那么我们还会为世界末日忧心忡忡吗?我们还会认为上述那些灾难是世界末日的前兆吗?就像2004年的印尼海啸一样,有谁在当时大肆传播着世界末日的言论?
这就好像喜欢灵异事件的人,见到任何难以解释的现象时都会觉得是灵异事件一样,因为他的思维习惯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是“灵异”的,如此一来,那些“不可知的谜”就成了其观点的最好证据。这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投射心理,“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映到外界的一种心理活动,即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以及解释环境的方式产生影响的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脑子里先有了“2012”这支“观点笔”,然后在观测和判断我们所遇到的事物时,就会涂上这种观点色彩。只要我们自己把这种想法和事件作了某种观念上的联系,就会无意识地自发去寻找所谓的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但是,我们自己却无法意识到,这种所谓的“证据”很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我们会按照以往所积累的经验和认知推断出“2012”到来前的灾难性征兆,即我们会在大脑中自行模拟世界末日来临前地震、火山喷发、天坑等灾难频发的景象。当这种模拟出来的景象在现实中发生时,我们的脑中就会出现这样的因果关系:因为“世界末日到来时会出现一系列的灾难”,所以“出现灾难就意味着世界末日的到来”。当这一连串的投射效应出现时,我们就会更加肯定自己的观点,坚信我们的“自以为正确的推论”。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投射效应多不胜数,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处处算计别人的人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切忌单线条或者直线思维,要多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一个事物、一种现象、一个结果”。只有观察多了,才有可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事物。
§05 为什么有些东西会很快就遗忘
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还正年轻呢,可记忆力忽然就变差了,出门不是忘带钥匙,就是忘带钱包,总是丢三落四,学习能力也下降了,这种情况还能改善吗?
生活情景再现
有一个男人记忆力特别差,有一天他去看医生。大夫问是怎么回事,这个男人说:“大夫,我的记忆力越来越差。”
大夫吃惊地看了他一眼,问道:“差到啥程度?请举个例子。”
男人回答:“我上公共汽车,老是忘记买票;上饭店吃饭,总是不付款就走。”
大夫听完头也不抬地答复他:“你先把医药费付清了,我再替你看病。”
虽然这只是个笑话,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人的记忆情况。
心理学大揭秘
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起来,则称为遗忘。遗忘一般来说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这个规律首先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
艾宾浩斯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自身实验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并将其转录为遗忘曲线。
在上图中,横轴表示学习后的天数,纵轴表示记忆保持的百分率。
记忆内容在最初的时候最容易遗忘,时间愈久,则遗忘的速度越慢。掌握了这个规律,我们便可以在记忆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在记忆内容遗忘之前适时地加以复习。
在不同的时间复习需要记忆的内容,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记忆效果:如果是抢在遗忘的高峰之前复习记忆内容,那么会达到强化记忆、加深印象的效果;如果是在遗忘了以后复习,那么这就意味着要重新学习,导致浪费。
此外,记忆还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有意义的东西比无意义的东西更容易被记住。
有人在我国中小学生中作了一个实验,让他们对无意义信息进行逐字逐句的机械记忆,还对有意义信息进行非机械记忆。
结果见下表:
这表明,在学生时代,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无意义信息的遗忘迅增,而对有意义信息的遗忘却骤减。
艾宾浩斯作过7次识记80个无意义信息与有意义信息的记忆效果对比试验:每次识记的有意义信息都是英国诗人拜伦所作的《唐璜》诗中的六节约80个字音的诗,结果,平均只需诵读8次就可以正确背诵;而对同样数量字音的无意义音节,差不多需要80次诵读才能正确背诵。可见,识记有意义的信息要比识记无意义的信息容易得多。
在记忆能力和识记的信息数量大致相等的情况下,理解后的记忆效果最好,不理解就识记的效果最差。所以,我们在记忆某些东西时,最好先了解它的意思然后再进行记忆,这样就会容易很多。
§06 到底该不该整容
遇见未知的自己
看到别人做个双眼皮,垫垫鼻梁,效果挺好,于是也有一点儿动心。但看了因整容而出事的报道后,又动摇了。一方面觉得让自己更美一些天经地义,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到底该不该整容呢?
生活情景再现
2010年11月15日上午,王贝母女走进了武汉某整形医院,接受面部磨骨手术,由于主刀医生操作不当,致使下颌手术部位出血,血液通过王贝的喉部进入气管,造成窒息。
由于磨骨手术是在全麻醉状态下进行的,等到主刀医生意识到问题的时候,王贝已经处于休克状态,医生赶紧将她秘密转移至武汉161医院进行抢救,而遗憾的是,由于时间耽搁过久,经抢救无效,王贝去世。
心理学大揭秘
有很多人不明白,整容居然成了时尚,都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怎可随意修整?然而,不仅明星如此,很多寻常百姓也想用这样的方式去改变自己。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追求漂亮的外表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整容手术确实存在着危险,还是谨慎为好。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社会审美,这种审美会对“观赏者”和“被观赏者”产生影响。自认为形象不好的被观赏者在自己“扭曲”的审美观的影响下,对自己的相貌产生了不满情绪。当大众审美对我们自身造成了压力时,我们的不安就很可能会转换成对形体相貌的敏感。
同时,社会上的主流观念是“美貌是一种优势”,所以,许多人为了迎合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思想,并期望以此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比如,相貌好的可以找到一个条件优秀的对象,相貌好的更容易找到好工作等,这样的观念不断地冲击着大众的神经,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满怀期待地走上手术台。
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果一个人空有一张漂亮的脸蛋,却举止粗俗,毫无内涵,恐怕也很难让人产生好感。所以,相对于外貌来说,我们更应该专注于自身的内在美。事实上,那些有内涵的人才是真正被大家认可的人。重要的是,品位的提升并不难,代价更没有手术那么高,只要注重一些细节的打造,丰富自己的知识,就能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品位是指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而不仅仅是“表面功夫”。所以,想要提升自己的品位,做到气质出众,就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
§07 为什么我不能一手画方一手画圆
遇见未知的自己
老师经常告诫我们:“一心不能二用。”但法国心理学家布朗就能够一心二用。他还能够一边朗诵诗,一边进行复杂的乘法演算,等诗朗诵完时,演算结果也出来了!可为什么我却不能呢?
生活情景再现
小的时候,我们经常被老师和家长教育“一心不能二用”,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两只手同时各拿一支笔,左手在纸上画方,右手画圆,看看你能不能成功。很多人会发现,这很难做到。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人也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工作,还不会影响工作效率,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大揭秘
为什么有的时候可以两件甚至很多件事同时做,而有的时候却又不能呢?其实,这与人们注意的分配有关。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之所以能分配,从生理上来看,是因为大脑皮层上占主导地位的区域兴奋时,其他区域只有局部的抑制。因此,这些区域就能够控制一些同时进行的动作。如果这些动作是习惯性的,那么当相应的大脑皮层区域处于局部抑制状态的时候,进行这些动作的可能性就大些。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首先,同时并进的两种活动,其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这是注意分配的重要条件。人们对熟练的活动不需要分配更多的注意,而把注意集中在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如学生上课边听边记,因为对写字已经很熟练了,所以自然就把注意集中在听课上。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它们之间毫无联系,则同时进行这些活动是很困难的。
任何复杂的工作都要求注意分配,注意分配的能力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出来的。因此,注意的分配是因人而异的,同时也与他对活动的熟练度有关。我们在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时,最好不要分散注意力,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保证事情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不善于分配注意的话,事情就难以办好,甚至还可能酿成事故。
“一个人做事缺乏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固定的目标,他的精力太过分散,以至于一无所成。”著名效率管理专家史蒂芬·柯维在分析了很多人在工作上效率低下的案例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事实的确如此,许多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效率的人,就是因为目标过多,导致自己无法将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他们能把精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那么他们获得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08 “似曾相识”的一幕真的是我的前世吗
遇见未知的自己
有时候,到一个地方或遇到某件事,会忽然觉得眼前这一幕是那么的熟悉,这种感觉是如此的真实、怪异,我甚至怀疑这或许就是自己的前世经历。你有过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吗?
生活情景再现
小林是一位年轻的职业女性,在一次商业会议上,她忽然觉得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以至于她认为自己看到了前世。
她说:“当时所有的一切,天气、办公室的氛围、领导的位置等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我甚至能预知领导的下一句话要说什么,就像身处在一个曾经经历过的场景中一样。”
心理学大揭秘
像小林经历过的这种“似曾相识”的奇妙感觉一直受小说家的青睐,近年来也为心理学家所关注。美国达拉斯的南卫理工会大学的心理学家阿兰·布朗博士在他的著作《“似曾相识”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中,介绍了科学家们对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的研究。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体会到“似曾相识”并非易事,“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尽管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遇到过“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这些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因此如果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中,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高。
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这一时期人的情绪波动比较大,这时候容易出现“似曾相识”的现象。
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另外,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经历这种现象。
心理学家还指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收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引起的。熟悉感会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是真实的,有些却是虚幻的。当你无意中遇到已经忘记了哪篇小说中描写的情形时,可能会把它当作自己前世的记忆。或者,当身处的场景在曾经看过的某部电影中出现过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电影,但还会出现“似曾相识”的回忆。有的心理学家还指出,人的大脑内部在没有真实记忆的情况下可以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这些感觉可能会让我们误认为是前世的记忆。
§09 假想真的有帮助吗
遇见未知的自己
有一段时间我迷恋上了乒乓球,白天拉上朋友一起玩,晚上躺在床上就会在脑海中想象如何攻守,就这样在脑海中练习,没想到还真管用,我的技术提高得很快,难道我有特异功能吗?
生活情景再现
詹姆斯·纳斯美瑟少校很喜欢打高尔夫,他也梦想自己球技突飞猛进,不幸的是他在“越战”中被关进了战俘营。
在他被关进战俘营的7年中,他并没有机会碰高尔夫球杆,并且在设定目标时他的水平也只是在中下游,但是在他复出后第一次踏上高尔夫球场,他就打出了让人惊讶的74杆!虽然比自己以前打的平均杆数还低20杆,可他已7年未上场了!真是难以置信。不仅如此,他的身体状况也比7年前好。纳斯美瑟少校的秘密何在?
原来,7年间,他被关在一个只有4尺半高、5尺长的笼子里。这7年中绝大部分的时间他看不到任何人,没有机会和别人说话,也没有任何体能活动。刚开始的几个月里他灰心至极,只祈求着赶快脱身。后来他了解到他必须做些什么,使之占据心灵,不至于自己发疯至死,于是他开始进入了想象的空间。
他选择了他最喜欢的高尔夫球,并在想象中开始打起高尔夫球。每天,他想象着球台、绿草、河流、球场的地形……在想象中,他感觉自己手握着球杆,练习各种推杆与挥杆的技巧,他看到球落在修整过的草坪上,跳了几下,滚到他所选择的特定点上。
在现实的世界中,他无处可去,但在想象的世界里,他是自由的,他一步步向着他心中的小白球走去,好像他真的在打高尔夫球一样。在他心中打完18洞的时间和在现实中打完的时间一样。一个动作都不省略,他一次也没有错过挥杆左曲球、右曲球和推杆的机会。
一周7天,一天24个小时,18个洞,7年……看起来他什么都没有做,但在心理上,他却完完整整地打了7年的高尔夫球,这才使他只少了20杆,打出74杆的好成绩。
心理学大揭秘
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人竟然靠“想象”过了7年,可也正是“想象”挽救了他的性命。那么想象又是什么呢?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呢?
想象是指在现实刺激影响下,在头脑里对旧形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克认为,想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欣赏和游戏;表演和使用;活动的指导——预想和计划;建设性或创造性思维——从幻想到解决问题的需要;激起回忆,有利于问题解决。
想象的这些作用体现在它与其他心理过程的关系上。想象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活动,甚至与感知活动都有着深刻的联系。想象与记忆活动交织在一起,记忆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想象所补充,与想象相结合,就像纳斯美瑟少校之前的高尔夫球经历成为他的想象素材一样。
想象在思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种思维过程尤其是形象思维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想象在人的情感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想象过程总是能够激起情感体验,同时情感体验也是想象的内容之一。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读小说时会感动流泪。想象不仅可以引起一种短暂的情绪波动,也可以成为深刻而牢固的情感产生的源泉。总之,想象在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创造活动中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