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打开心灵的锁
14410800000027

第27章 精神家园(1)

面对复杂的生存状态,每个人只有保持自己的本色才不会迷失方向。

1.不安只在心中

莫尼卡·狄更斯二十几岁时虽然已是有作品出版的作家,可是仍然举止笨拙,常感自卑。她有点胖,不过并不痴肥,她觉得衣服穿在别人身上总是比较好看。她在赴宴会之前要打扮好几小时,可是一走进宴会厅就会感到自己一团糟,总觉得人人都在对她评头论足,在心里耻笑她。有个晚上,莫尼卡忐忑不安地去赴一个不大认识的人的宴会,在门外碰见另一位年轻女士。

“你也是要进去的吗?”

“大概是吧,”她扮了个鬼脸,“我一直在附近徘徊,想鼓起勇气进去,可是我很害怕。我总是这样子的。”

为什么?莫尼卡在灯光照映的门阶上看看她,觉得她很好看,比自己好得多。“我也害怕得很,”莫尼卡坦言,她们都笑了,不再那么紧张。她们走向前面人声嘈杂、情况不可预知的地方。莫尼卡的保护心理油然而

“你没事吧?”她悄悄问道。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心不在自己而在另一个人身上。这对她自己也有帮助,她们开始和别人谈话,莫尼卡开始觉得自已是这群人的一员,不再是个局外人。

穿上大衣回家时,莫尼卡和她的新朋友谈起各自的感受。

“觉得怎么样?”

“我觉得比先前好。”莫尼卡说。

“我也如此,因为我们并不孤独。”

莫尼卡想:这句话说得真对!我以前觉得孤立,认为世界上的人都自信十足,可是如今遇到了一个和我同样自卑的人,迄今为止,我因为让不安全感吞噬了,根本不会去想别的,现在我得到了另一启示:会不会有很多人看来谈笑风生,但实际上心中也忐忑不安?

莫尼卡常去的一家本地报馆,有位编辑对他似乎粗鲁无礼,莫尼卡觉得他的目光永不和自己接触。她总觉得他不喜欢自己,现在,莫尼卡怀疑会不会是他怕自己不喜欢他?

第二天去报馆时,莫尼卡深吸一口气,对那位编辑说:“你好,安德森先生,见到你真高兴!”

莫尼卡微笑抬头。以前,她习惯一面把稿子丢在他桌上,一面低声说道:“我想你不会喜欢它。”这一次莫尼卡改口道:“我真希望你喜欢这篇稿,大家都写得不好的时候,你的工作一定非常吃力。”

“的确吃力。”那位编辑叹了口气。莫尼卡没有像往常那样匆匆离去,她坐了下来。他们互相看看。莫尼卡发现他不是个咄咄逼人的特稿编辑,而是个头发半秃、其貌不扬、头大肩窄的男人,办公桌上摆着他妻儿的照片。莫尼卡问起他们,那位编辑露出了微笑,严峻而带点悲伤的嘴变得柔和起来。莫尼卡感到他们二人都觉得自在了。

后来,莫尼卡的写作生涯因战争而中断。她去受护士训练,再次因感觉到医院里的人个个称职惟自己不然而心中生畏,她觉得自己手脚笨拙,学得慢,穿上制服看来仍全无是处,引来许多病人抱怨。“她怎么会到这儿来的?”莫尼卡猜他们一定会这样想。

工作繁忙加上疲劳,使莫尼卡不再胡思乱想,也不再继续发胖。她开始感觉到与大家打成一片的喜悦,她是团队的一分子,大家需要她。她看到别人忍受痛苦,遭遇不幸,觉得他们的生命比自己的还重要。

“你做得不坏。”护士长有一天对莫尼卡说。莫尼卡暗喜:她原来在称赞我!他们认为我一切没问题。莫尼卡忽然惊觉几星期来根本没有时间为自己是否称职而发愁担忧。

如今,事过多年,莫尼卡仍对人群、事业成功的人、粗鲁无礼的店员怀有畏怯之心,也仍害怕处身于似不相属的那种环境中。她告诉自己必须记住:别想你自己,过去和那个独自站在街头紧张不安的女人谈谈。

感悟:

当你自卑的时候,请记住,别人也许和你一样,自卑使心灵犹如受潮的火柴,燃不起奋进的火焰。

2.里特佛恩的病

一天,里特佛恩觉得自己好像生病了,就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医学手册,看该怎样治自己的病。他一口气读了许多内容,还不满足,又继续读了下去。

当他读完介绍霍乱的内容时,方才明白,自己患霍乱已经几个月了。他被吓住了,呆痴痴地坐了好几分钟。

后来,里特佛恩很想知道自己还患有什么病,就依次读完了整本医学手册。这下可明白了,除了膝盖积水症外,自己身上什么病都有!

他非常紧张,在屋子里来回踱步。里特佛思想:“医学院的学生们用不着去医院实习了,我这个人就是一个各种病例都齐备的医院,他们只要对我进行诊断治疗,然后就可以得到毕业证书了。”

里特佛恩迫不及待地想弄清楚自己到底还能活多久!于是,就搞了一次自我诊断:先动手找脉搏。一开始他怀疑自己连脉搏也没有了!后来才突然发现,一分钟跳140次!接着,又去找自己的心脏,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感到万分恐惧……

里特佛恩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到医生家的。一进门,他就说:

“医生,我不给你讲我有哪些病,只说一下,我的命不会长了!我只是没有害膝盖积水症。”

医生给他作了诊断,坐在桌边,在纸上写了些什么就递给了他。他顾不上看处方,就塞进口袋,立刻去取药。赶到药店,他匆匆把处方递给药剂师,药剂师看了一眼,就笑着退给他说:“这是药店,不是饭店。”

里特佛恩很惊奇地望了药剂师一眼,拿回处方一看,自己也忍不住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

煎牛排一份,啤酒一瓶,6小时一次。

10英里路程,每天早上一次。

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悟出:我们一定要保持心态的平和,尽量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不要没病找病。

感悟:

人的心理很脆弱,容易人云亦云,杯弓蛇影,其实这样都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无中生有,所以为人心态要保持平衡,遇事则要保持自己的想法。

3.太完美

美国商业巨子摩根是一个收藏爱好者,尤其喜欢收藏名人签名。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他的办公室,向他介绍说,自己有一份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签名。摩根说:“好。我要。多少钱?”

“100美元。”

“现金吗?”

“现金是90美元,摩根先生。”

摩根立即数出90美元,交给那年轻人。

“谢谢您,摩根先生。”年轻人接过钱,轻轻地退出办公室走了。

年轻人退出办公室之后,摩根的秘书说:“先生,您不怕那签名是假的吗?”

“不怕。我看得出,这年轻人是一个诚实的人。”

管理大师杜拉克在他的回忆录里边,写到这样一件事:

他在伦敦弗里德伯格银行里做事的时候,有两个年轻人来这里推销他们的一套计划,他们的计划很完善,如果加入的话,不出几个月,就会获得丰厚的回报。银行里的内行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这些提问都能获得完满的解释。他们的说辞,让一干人怦然心动。但弗里德伯格就是不同意投资,他说:“不行。这两人是骗子。”

过了不久,果然传出那两人失踪的消息。许多有名望的大银行都在此次事件中受到损失。同事们都非常佩服弗里德伯格,问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弗里德伯格回答说:“很简单。他们的回答太完美了。诚实的人不是那样子的。诚实的人也不需要那样。”

感悟:

的确,诚实的人不会为自己辩解,辩解是虚伪的装饰,诚实则不需要。

4.找话题

乔·吉拉德是世界上卖出汽车最多的业务员,对那些看上去有一些腼腆的看车人,他往往会主动对他们说:

“我有一项特殊的本领,我能看出一个人从事的职业。”

这时候,看车人会感到有兴趣,当看车人看吉拉德时,有时候并不会开口说话,吉拉德就接着说:“哦,我敢打赌,您是一位医生。”

在美国,医生不但是收入比较高的职业,还是令人尊敬的职业。当然,美国没有那么多医生。这位看车人并不恰好就是医生,但这么说就算是错了,看车人也不会生气,因为他觉得,在你眼里,他是受人尊敬的人物。

“不,不是。”看车人说。

“那么,您在哪里高就呢?”

“你不会相信的,乔,我在史丹肉类公司做事,”这时,看车人脸上会露出一丝羞涩,“我的工作是宰牛。”

“哇,太棒了!”乔热切地说,整个人看起来相当兴奋,“长期以来,我都在想,我们吃的牛肉到底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我能去你那里看看吗?”

乔说的时候,是真的想去看,并不是敷衍客户。

于是他们热烈地讨论起参观杀牛的事情。20分钟后,看车人完全被吉拉德感染,顺利地买下了车子。

吉拉德挑了一个不忙的时间,去参观宰牛工厂。在那里,吉拉德见到了那位客户许多的同事,那位客户不断地向他的同事热情地介绍:“这就是卖给我车子的人。”吉拉德又认识了许许多多可能买车的人。

当吉拉德下一次碰见肉类公司的看车人时,他就会说,我有一个朋友在史丹肉类公司,这样他们又找到了共同话题。

感悟:

找一个谈话的结合点,这不仅仅是一个业务员要会做的,在生活中,人与人就是由这许多的共同点,连在一起,互相依靠,共同生活。

5.贪婪的怪圈

有贪婪心的人总希望得到得更多,他不知满足,结果命运让他失去一切,贪心只会愚弄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命运变好,乞丐不该陷入渴求更好之中,有心追逐非分之想的名利哪能是进取呢,贪婪的人一定会栽跟头的。

贪婪之心与快乐之心虽有本质区别,但都表现为不满足于现状,都追求更多更好的东西。所以常有人把贪婪之心当成了进取之心,或拿进取心作贪婪的幌子,结果栽进贪婪的陷阱不能自拔。

据一个捉猴很有经验的猎人说,他捉猴有一个办法屡试不爽,就是在墙中夹个竹筒,在筒的一端放一个鸡蛋,猴子从竹筒中看见鸡蛋,便从竹筒里伸手去抓,手中握了个鸡蛋便不能从筒里缩回来,但猴子舍不得放下鸡蛋,往往是束手就擒,这比贪吃的鱼还愚蠢啊,鱼发现吞钩了还想往外吐,猴却舍不得放弃手中足以害命的鸡蛋。

有一天,一只狐狸走到一个葡萄园外,看见里面水灵灵的葡萄垂涎欲滴。可是外面有栅栏挡住,无法进入。于是狐狸一狠心绝食三日,减肥之后,终于钻进葡萄园内饱餐一顿。当它心满意足地想离开葡萄园时,发觉自己吃得太饱,怎么也钻不出栅栏。无奈,只好再饿肚三天,才钻了出来。

狐狸的故事颇像人生过程,人生就是一个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走的过程,积极进取值得称道,过分贪婪只会加快“赤条条地离去”的过程。

早在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开做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老鼠实验: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一分为二区别对待。

第一组享受“最惠国待遇”,予以充足的食物让其饱食终日。

第二组享受“歧视待遇”,只提供相当于第一组60%的食物以饿其体肤。

结果大大出人意料:第一组老鼠难逾千日,未到中年就英年早逝;第二组饿老鼠寿命翻番,享尽高年方才寿终正寝,而且皮毛光滑,皮肤绷紧,行动敏捷。更耐人寻味的是其免疫功能乃至性功能均比饱老鼠略高一筹。

后经科学家触类旁通,扩大范围验及细菌、苍蝇、鱼等生物,又发现了惊人相似的一幕幕。

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努力,得出结论认为:动物终其一生所消耗的能量有一个固定的限额,限额一旦用完就意味着生命永久停止,吃得多,限额就完成得早;吃得少,魂归地府也就慢些。

有贪婪心的人总希望得到得更多,他不知满足,结果命运让他失去一切,贪心只会愚弄自己。

—股细细的山泉,沿着窄窄的石缝,叮咚叮咚地往下流淌,也不知过了多少年,竟然在岩石上冲刷出一个鸡蛋大小的浅坑,里面填满了黄澄澄的金砂,天天不增多也不减少。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汉来喝水,偶然发现了清洌泉水中闪闪的金砂。惊喜之下,他小心翼翼地捧走了金砂。从此,老汉不再受苦受累,过个十天半月的,就来取一次金砂,不用说,日子很快富裕起来。

老汉虽守口如瓶,但他的儿子还是跟踪发现了爹的秘密,他埋怨爹不该将这事瞒着,不然早发大财了……

儿子向爹建议,拓宽石缝,扩大山泉,不就能冲来更多的金砂吗?爹想了想,自己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怎么没想到这一点?

说干就干,父子俩叮叮当当,把窄窄的石缝凿宽了,山泉比原来大了几倍,又凿大凿深了坑。父子俩想到今后可得到更多的金砂,高兴得一口气喝光了一瓶老白干儿,醉成一团泥

父子俩天天跑来看,却天天失望而归,金砂不但没增多,反而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父子俩百思不得其解——金砂哪里去了呢?

富有“快乐心”的父子俩聪明的结果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真正的进取心是靠辛苦勤奋来换取更多的劳动果实,不通过自己的付出而更高要求就是贪婪。进取心不会使人失去理智,而贪心却可使人像被猪油蒙了心,变得愚蠢失常。

富翁家的狗在散步时跑丢了,于是在电视台发了一则启示:有狗丢失,归还者,付酬金1万元。

送狗者络绎不绝,但都不是富翁家的。富翁太太说,肯定是真正捡到狗的人嫌给的钱太少。于是富翁把酬金改为两万元。

一位乞丐在公园的躺椅上打盹时捡到了那只狗,他第二天一大早就抱着狗准备去领酬金,但却发现,酬金已经变成了3万元。乞丐又折回破窑洞,把狗重新拴在那。

在接下来的几天,乞丐一直在告示旁边,当酬金涨到使全城的市民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返回他的窑洞。

可是那只狗已经死了,因为这只狗在富翁家吃的都是鲜牛奶和烧牛肉,对乞丐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东西根本受不了。

感悟:

贪婪的人只有一种结果:一无所获,失去更多,人生的固定限额若在朝夕之间就消耗怠尽,那也就没有什么能得到,也没有什么能留下。

6.峰回路转

一个坐落在山坳里的村庄,老是遭受火灾,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仍然改观不大。一天,一位智者来到村庄,众人向他讨教普渡众生的办法。他说,你们何不搬个地方去住?何苦一定要在原地“与天奋斗”?听了他的话,村庄乔迁了,付出同样的劳动,却过上了完全不同的日子。

一则寓言说,谁能解开奇异的“高尔丁死结”,谁就注定成为亚洲王。所有试图解开这个复杂怪结的人都失败了。后来轮到亚历山大,他想尽办法要找到这个结的线头,结果还是一筹莫展。后来他说:“我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我要建立自己的解结规则。”于是,他拔出利剑,将结劈为两半,他找到了解结的新路子,因此成了亚洲王。

感悟:

哥伦布把鸡蛋打碎,鸡蛋就稳如泰山,一条路不顺畅,可另辟新径,往往使人豁然开朗。

7.寻找快乐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但是,却遇到了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询问,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年轻人们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成了一条独木船。

独木船下了水,年轻人们把老师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学生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道:“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到。”

感悟:

快乐寓于追求奋斗之中,有人成天快乐,是因为善于寻找快乐,而人只有在收获用自己汗水浇灌出的果实时才是最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