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字键与字印之间不宜距离太远,最好是字键在上,字印在下,一按就可以有字出来,就像一般人盖印一样,既简单,而又能缩小机器的体型,可是,研究到最后,他发觉这一构想根本无法实现。
因为字键在上,字印在下面的设计,字臂不能太长,否则,像树根一样盘在下面,既复杂而又不实用。可是,字臂太短,又不能运用自如,因此,使他陷于万分的苦恼中。
他太太看他日渐消瘦下去的身体,心中更是焦急,便劝他:“我看算了吧,何必这样认真?你研究这种东西,只不过为了减轻我的工作负担;可是,等你研究成功了,身体也累垮了,还要这种东西有什么用?”
有一天深夜,邵尔斯工作得累了,到院子里散一会步,回到屋里再想重新工作时,一抬头,看到他太太弯着背写字的侧面身影。也许是这些日子来邵尔斯太忙了,很少有时间和太太对坐闲聊;也许是由于夜深人寂,使他的情感变得特别敏锐。
就在这一瞥之下,邵尔斯内心深处激起了一阵轻微的颤动。灯下那个美丽的影子,是多么感人的一幅画面!他觉得坐在那里的不再是他太太,而是他梦寐以求的美妙的打字机型式。如果把他太太的头当作字键,弯曲的臂当做字臂,这种结构不是很理想的设计吗?邵尔斯终于忍不住跳了起来,喊道:“姬蒂,我成功了!”
在万簌俱寂的深夜里,正在聚精会神抄写东西的邵尔斯太太,听到这一声惊叫,差一点吓昏了过去。她脸色苍白,睁着充满惊恐的大眼睛,瞪着他的丈夫,半响没有说出话来。
邵尔斯急急地跑过去抱住她,低声而充满歉意地说:
“对不起,亲爱的,我不知道自己会失去常态。这是你赐给我的灵感,亲爱的。”
邵尔斯太太慢慢地恢复过来了,泪水却不住地簌簌而下。
自此之后,他又潜心研究了4年的时间,打字机终于问世了。
感悟:
有灵感、有梦想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但是,如果没有执着的精神,许多梦想甚至是好的构想都只能是虚幻。
6.梦想的途径
11岁的男孩艾葛,正想买一部英国制造的三速脚踏车,但整季替人割草扫叶所得,离开他的目标仍远。冬令初寒,路面冰结之日,他刚刚清理完炉灰,就看见一部车子,车轮拼命滚动,想爬上门前小山。这就使他想到了一个主意。在当地报纸刊出广告如下:
“炉灰——圣诞节最佳礼品。送给雪地驾车的朋友,有意想不到之妙用。怀恩城0.15美元一袋,其他地区0.25美元。请电告怀恩城——2771。”
广告刊出后,存货立即脱手。买主大都是些玩世不恭的人,想找一件新奇的圣诞礼物送亲友。因此几天后,艾葛又刊登广告:
“炉灰——圣诞节使光顾诸君向隅,至感歉疚。现有新货应市。请即购买一袋置之车箱,以备冰天路滑时使用。”
第二天怀恩大雪纷飞,一直持续了2天。一时订单如雪片飞来。他将附近街道炉灰尽量搜罗,以免供不应求。此后他在报上刊出如下广告:
“炉灰——现已收到谢函7封。车子在新年除夕幸未被困的7位买主对我扬颂备至。”
广告刊出后,一个住在新辟坡地的16岁少年来电话订购40袋。他说:“周围数里之内无一煤炉,谁都无法从家里把车子开出去。这些炉灰可以轻易卖到5角钱一袋。”另一个大主顾,是他的同班同学,此人囤积炉灰,到了大雪天才在城里最陡的山坡下面向驾驶人兜售。
最后生意兴隆得影响到艾葛的功课。他的母亲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法,在报上刊登了下面这条颇有不真实之处的广告:
“炉灰生意暂结束。获利之后主人已离城避寒。”可是到了这个时候,艾葛和妹妹两人都已各拥有崭新的英制脚踏车一辆了。
感悟:
只要善于用脑,肯于思索,生活中到处都有实现自己梦想的途径和机会。
7.企业之春在于人
在比尔·盖茨看来,世界知识经济的时代即将到来,要想在这一竞争激烈的时代浪潮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对人才的有效利用便是不可忽视的了。
对人才的运用,仅仅限于网罗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不仅要善于识别其长处,而且要敢于大胆地使用,让他们各尽其能,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这才是合理有效利用人才的最佳策略。
1981年底,“微软”公司已经完全控制了PC机的操作系统,并在全体董事会上一致决定进军应用软件这个领域。同时,盖茨还雄心勃勃地提出,他已决定把微软公司变成为一个不仅仅开发软件,而且还具有零售营销能力的综合性公司。他打算一边从事软件产品生产开发,一边从事产品销售,全面投入市场竞争中去。
但是,与软件程序的开发设计和生产相比,市场营销更令盖茨感到头痛。因为从“微软”公司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软件设计方面,公司的人才都是高手,而在市场营销方面,则找不出一个很懂得具体市场操作的营销.人员来。没有营销方面的人才,“微软”公司要想进入市场,无异天方夜谭;没有营销人才,“微软”公司的“创收火山”也只能是一座毫无生气的死火山。
精明的盖茨当然深知问题的症结,于是他四处打听,八方网罗。最后,终于从肥皂大王尼多格拉公司挖来了一个大人物——后来在“微软”公司专管营销的副总裁——罗兰德·汉森。
在公司的业务方面,汉森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大外行。然而,数十年商场中摸爬滚打的经历,使他对市场营销有着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盖茨任命汉森为公司营销方面的主管,负责“微软”公司全部的广告、公关和产品销售业务,此外,他还需负责公司的对外宣传以及形象设计。
上任伊始,汉森便为“微软”公司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营销教学课,给这群只懂软件技术,不懂市场运作的软件专家们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市场品牌教育。他说:
“品牌会产生光环效应。只有让人们对品牌产生联想,产品才会更容易被接受。当你用这个品牌推出新产品时,依靠品牌的荣光,你的新产品才会更容易在市场上站住脚,也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于是,在汉森的倡导之下,“微软”公司决定,从今天开始,所有的“微软”产品都要使用“微软”这一品牌标志。
从那以后,“微软”公司所有不同类型的产品都打出了“微软”品牌标志。不久,在公司的大力投入和汉森的不懈努力下,“微软”这一品牌在美国、欧洲以至全世界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软件名牌产品。这样一来,市场销路问题就得到了完满的解决。
但是,随着国内市场的日益扩大,海外市场的大力开发,新的人才矛盾又逐渐在公司内部暴露出来。
由于“微软”公司的经营范围日益增大,年近半百的公司第一任总裁吉姆斯·汤恩由于采用正规企业的传统经营方式来进行企业管理,这种方式与当时“微软”公司的实际状况相差甚远,因而汤恩已显得江郎才尽,他的经营思维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加之“微软”公司的成员大都比较年轻,就连董事长比尔·盖茨也才二十多岁,使得公司具有一种无拘无束、自由浪漫,又富于创造精神的轻松气氛。相比之下,汤恩那种古板的管理模式无疑不会受到欢迎。所以,在这种情形下,识时务的他便主动提出辞呈,要求辞去总裁的职务,以便让位于更年轻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来担当重任。
但上哪里去寻找合适的接替人选呢?盖茨绞尽脑汁、费尽心机,最终他想到了坦迪电脑公司的总裁谢利,找到他并直截了当要求他到“微软”公司担任总裁的职务。
作为与盖茨早就是老熟人的坦迪电脑公司总裁谢利,对“微软”公司的历史、人事工作中的优劣、业务现状了如指掌。而且,尽管他知道盖茨是个个性鲜明的人,很难与之长期共事;但他同时也知道盖茨平易近人、用人不疑的工作作风,加之“微软”在同行业中的骄人业绩对他的吸引,所以他在权衡利弊之后,爽快地答应了盖茨的邀请。
谢利刚一上任,就在董事会的支持下,对“微软”公司的人事工作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调整。首先,他在任人唯贤的方针下,将鲍尔默提升为负责市场业务的副总裁;然后,他又更换了办公用品供应商,为公司削减了20%的日常费用。在谢利的管理下,“微软”公司又开始踏上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1983年,为了尽快开发出具有图形界面功能的新型软件,更大范围内占领应用软件的市场,“微软”公司开始了“视窗”软件的开发研制项目,并宣布在1984年底之前投放市场。
但不同以往的是,这个项目的开发研制出人意料地缓慢。直到1984年8月,“视窗”软件还没有开发研制出来,更不必说投放市场了。为此,媒体和新闻界都以讥讽的口吻将“泡泡软件”的头衔“赠给”了“视窗”项目。
正在这种进退维谷的情况下,经过了一番细致深入的调查与研究,谢利发现了问题存在的内在根源,他立即开始着手解决问题:除去技术上的继续攻关以外,他还将开发“视窗”的项目组分成几个部分,指定专人负责各自的业务;另外,他又更换了“视窗”的产品经理;在此基础上,他把程序设计的高手康森调入研究小组,负责图形界面的具体设计工作:当具体工作进入正规之后,盖茨则可将全部精锐力量投入研究“视窗”的总体框架之中。
经过谢利的这样一番布置之后,经过不长的一段时间,“视窗”的开发与研制进入了最后的收尾阶段,很快,盖茨欣喜若狂地得知,“视窗”已经可以投放市场了。
1989年末,经过各部门的齐心合力,“微软”公司向世界推出“视窗”1.0版,随后紧接着便是“视窗”3.0版等系列产品。
就这样,比尔·盖茨正日益将“微软”公司创业之初“敢在同行业的各项产品开发中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誓言,变成现实。而汉森和谢利在“微软”公司向正规化国际化大公司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自己功不可没的贡献。
在知识经济的年代,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有谁发现并合理地利用了人才,谁就会依靠这些人才发现并掌握新的机会,也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比尔·盖茨当然深知其中的真谛,因此,他以自己所独具的“黄金眼”识别并建立起了一套合理地人才使用机制,这使得他的“微软”公司在本行业的各项竞争中都能独占鳌头,获取领先优势。
感悟:
对优秀人才千万不要错过,一旦发现就要下决心合理利用,否则机会就会与你失之交臂。
8.追梦人
从10多岁开始工作算起,马加特差不多用整整20年的时间来发展自己,塑造自己,探寻自己的成功之路。他的美梦曾经一个接一个地破灭,但是他的执着、他的热忱和他对机遇的把握,却从来过减弱。他从来没有被吓倒,相反,他的美梦反而越来越真切,他的步履也越来越坚定。
在“一战”后的大萧条时期,美国的餐饮业也寂寞异常,但马加特却在人们的嘲笑声中买下了好几座大餐馆,不久美国经济复苏,马加特的餐馆也为自己牟取了巨大利益。
就像唐纳德·希尔顿经营旅店业那样,马加特的餐饮业最初也是举步维艰,但最终,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美国的餐饮界中异军突起,占尽先机。
由于发现了石油,当时的德克萨斯就像当年的西部淘金热一样,大批人群蜂拥而至,扑向石油开采业。只有马加特岿然不为所动,他看准时机,立志继续在餐饮业大展拳脚,经营餐馆成了他惟一的追求。
在他的内心中,有一个更大、更宏伟的梦想在督促他迈出坚实的脚步,那就是:建一幢高耸入云的,集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商业大楼的计划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起来。
他甚至想到,等到他的大楼建成,楼顶上将竖起写着“马加特餐饮集团”几个大字的招牌——他要建立自己的产业,那才是真正的大手笔、大气魄。
为此,他激动地对母亲说:
“我要大刀阔斧地干一场。第一件事,就是要集资100万美元。”
一个人要单独做成价值如此不菲的大生意,这在当时确实是一桩大买卖,同时也是一件大冒险的事业,其气魄不亚于只身绕好望角航行,或横穿撒哈拉沙漠,但马加特不在乎这些,为了自己的事业,他甘冒奇险,四处筹措那100万美元的建设经费。
筹资的过程困难重重,建设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事后回想起来,这种投资方式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冒险。就像赌博一样,给马加特带来压力,也带来刺激与激励。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马加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在达拉斯,第一幢“马加特餐饮综合大楼”建成,而且营业状况出奇地好,生意异常火爆,他赢得了平生第一次大冒险的成功。
从此以后,他更加专注于餐饮、娱乐的经营事业,经常追求新的冒险,追求更大的成就。他的发展战略亦日趋明晰,这就是:以德克萨斯州为基地,每年都要增加一家饭店。向各地扩散,逐渐建立起一个地区网络分布系统,最后形成一个餐饮、娱乐王国。
在闲暇的时候,他经常看地图上的地名发呆,思考什么地方还没有他的饭店。很快,这些地方又都建立起了马加特饭店。
1929年,又一次经济危机席卷美国,东海岸经济几乎陷于瘫痪状态,但雄心勃勃的马加特还是设法在拉斯维加斯建起了一座配有华丽的饭厅、歌舞娱乐场所、高达29层、直插云霄的综合性大厦。揭幕那天,有1万多人前来观礼,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以后,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和苦心经营,马加特饭店帝国正式诞生了。
在一个新兴产业兴起的时候,众人趋之若骛,但自己却岿然不动,继续从事原先的产业,并将它作为毕生的追求,扩大发展,这的确需要一些胆略和气魄。
马加特正是如此,在大家都去开采石油的时候,他不惜破釜沉舟,举债100万美元,在别人弃之如敝履的行业中开拓新的成功契机,最终获得成功,实现最初的梦想,他的这种胸襟是时刻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感悟:
在生意场上,我从不追赶时髦。我所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追寻自己最初的梦想。
9.神奇的椅子
日本的夏路列公司是一家生产内衣的公司,设在神户中央区港岛时装街,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时,连经理在内仅有3个人。
当时,在日本各百货商店和服装铺都设有试衣室,但试穿内衣先要脱外衣,如果试一件不合身接着再试时,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而且多少有些尴尬。
夏路列公司经理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就想:如果能在自己家里邀集三五位邻居或女友,一起挑选公司送来的内衣,有中意的式样当场试穿,这种场合气氛亲切,最适宜妇女购买内衣。于是便决定采取这种方式来销售内衣,并配合这种销售方式做出了一些规定:凡是在家庭联欢会上一次购买1万日元以上的顾客,就能获得该公司“会员”资格,今后购买内衣可享受七五折的优惠;会员如在3个月内发起家庭联欢会20次以上,销售金额超过40万日元,就能成为本公司的特约店,可享受6折优惠。如果在6个月内举办家庭联欢会40次以上,销售金额超过300万日元,就能成为本公司的代理店,享受零售价一半的批购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