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孕产妇全面护理必读
14464900000005

第5章 饮食护理(2)

钙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由于我国居民的膳食是以谷类食物为主,所以钙的来源甚少,钙摄入普遍不足,孕妇和乳母的钙摄入量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适宜摄入量相差甚远。我国居民膳食钙参考摄入量中,孕中期每日适宜摄入量为1000毫克,孕晚期每日为1200毫克,孕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2000毫克。食物中钙的最丰富来源是奶和奶制品,不仅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酸奶更有利于钙的吸收,是孕妇最理想的钙源;虾皮、鱼类(特别是带骨头的小鱼)和芝麻酱含钙也特别丰富,蔬菜和豆类含钙量虽较多,但吸收较差,硬水中也含有相当量的钙。目前,市场上强化钙的食品很多,对于钙易缺乏的人群,也是补充膳食钙不足的有效措施之一。

摄入充裕的钙不仅有助于防治相关营养缺乏病,还可能有利于减少一些慢性病的发生。但是,近年来随着强化钙的食品越来越普遍,钙补充剂也越来越多,摄入过多钙的危险性也在增加,需要充分加以重视。摄入过量的钙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有增加肾结石的危险性,奶碱综合征(高钙血症和伴随或不伴随碱中毒和肾功能不全的症候群),以及影响其他人体必需元素的生物利用率。

磷在体内的作用:磷约占人体总重的1%,成人体内含有600~900克的磷,是人体含量较多的元素之一。磷不但是构成人体的成分,而且参与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代谢过程。人体内总磷量的85%~90%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磷和钙结合形成磷酸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其中钙与磷的比值约为2:1。磷也是构成细胞中很多重要成分的原料,例如核酸、脑磷脂和某些辅酶等。磷参与葡萄糖和脂肪的代谢。磷还有助于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磷缺乏通常不是由于膳食的原因;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磷缺乏。例如早产儿若仅喂母乳,母乳中含磷量较低,不能满足早产儿骨骼磷沉积的需要,可导致磷缺乏,出现佝偻病样的骨骼异常;磷缺乏还出现在长期进行静脉营养而没有补充磷的病人。

磷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一般来说如果膳食中钙和蛋白质的含量充足,磷也得到满足。在我国居民膳食磷的参考摄入量中,孕妇每日适宜摄入量为700毫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3000毫克。磷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如豆类、硬果类、蔬菜、水果中均含磷。谷类食物经发酵后,磷的利用率提高。动物性食物中的蛋、乳、瘦肉、鱼肉、禽肉中磷含量都较高,但是,长期摄入过多的磷对人体是有害的,表现为高磷血症,对骨骼有不良作用,转移性钙化作用(引起非骨组织的钙化)、骨骼多孔性病变以及干扰钙的吸收等。

钾为人体所必需的重要阳离子。正常成年人体内钾总量约50毫摩/千克。成年男性略高于女性,分别为44~55毫摩/千克和32毫摩/千克。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内总量的98%,其他存在于细胞外。

钾在体内的主要功能和缺乏症:钾在维持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正常代谢、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和正常的功能、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酸碱平衡和电离子平衡,以及降低血压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如果人体钾摄入不足或体内丢失过多,导致体内钾总量减少可引起钾缺乏病,使神经、消化、心血管、泌尿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发生功能性和病理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及瘫痪、心律失常、横纹肌肉裂解症和肾功能障碍等。对于正常进食的人一般不易发生钾摄入不足。钾摄入不足或缺乏多见于疾病或其他原因需要长期禁食或少食者,静脉补液时液体内少钾或无钾时也易发生钾缺乏。引起体内钾丢失过多的原因较多,包括频繁呕吐、腹泻、胃肠引流、长期使用缓泻剂导致钾经消化道损失;各种以肾小管功能障碍为主的肾脏疾病可使钾大量丢失;高温作业或重体力劳动时大量出汗导致钾经汗液大量丢失等。

钾的适宜摄入量和来源:人体需要的钾主要来自食物,摄入的钾约90%被吸收。我国居民膳食钾适宜摄入量,孕妇每日为2500毫克。大部分食物都含有钾,但是蔬菜、水果和豆类是钾的最好来源。每100克谷类中含钾100~200毫克,豆类600~800毫克,蔬菜和水果200~500毫克,肉类150~300毫克,鱼类200~300毫克。每100克食物含钾量高于800毫克以上的有麸皮、赤豆、杏干、蚕豆、扁豆、冬菇、黄豆、竹笋和紫菜等。

钠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常量元素。自然界中的钠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食盐是人体获得钠的主要来源。成年人体内含钠约6200~6900毫克或95~106毫克/千克,体内的钠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占总体钠的44%~50%,骨骼中钠的含量也高达40%~47%,细胞内含量较低,仅9%~10%。

生理功能和缺乏病:钠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在调节和维持体内水量的恒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钠在肾小管重吸收时,通过与H+交换清除体内酸性代谢物保持体液的酸碱平衡;钠还具有维持细胞内、外液渗透压平衡的作用,参与糖代谢和氧的利用;钠与其他离子(钾、钙、镁等)浓度的平衡,对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是必需的。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内钠不易缺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禁食或少食,对膳食钠的限制过严使摄入量非常低时;高温、重体力劳动、过量出汗、胃肠道疾病、反复呕吐、腹泻等使钠过量排出体外时;或某些疾病,如阿狄森病引起肾不能有效保留钠时;胃肠外营养液缺钠或低钠时;使用利尿剂抑制肾小管重吸收钠使钠丢失等原因,造成体内钠含量的降低,并且未能及时补充丢失钠时,均可引起钠的缺乏。

钠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孕妇为每日2200毫克。钠普遍存在于各种食物中,但是人体钠的主要来源是食盐、酱油、盐渍或腌制肉类或烟熏食品。人群调查与干预研究证实,膳食钠的摄入量与血压有关,并且血压随年龄的增高有20%可能归因于膳食中食盐的摄入。中等程度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可使高于正常的血压下降。长期摄入较高量的食盐,有可能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镁为正常妊娠所必需的营养素。镁是多种细胞基本生化反应中必需的物质,也是人体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70千克体重的成人体内含镁约20~28克,其中60%~65%存在于骨骼,27%存在于肌肉,另外6%~7%存在于其他细胞,只有1%左右在细胞外液。

生理功能和缺乏病:镁在体内有多种生理功能,是多种酶的激活剂,在能量和物质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镁是骨细胞结构和维持功能所必需的元素,镁与钙对神经肌肉兴奋和抑制的作用相同,浓度降低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反之有镇静作用;低浓度硫酸镁具有利胆作用,酸性镁盐还可中和胃酸,镁还具有导泻作用;血浆镁浓度的变化直接会影响甲状旁腺素的分泌。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浆中游离镁离子具有调节心肌细胞的重要功能。

肌体镁缺乏可导致严重的生化改变和缺乏症状。镁耗竭常可导致血清钙浓度显著降低。镁缺乏的最初表现为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亢进。有证据表明,镁缺乏引起的镁代谢异常与各种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有关。由于镁对骨矿物质的内稳态有重要作用,镁缺乏可能是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一种危险因素。少数研究表明,镁耗竭可导致胰岛素敏感性显著降低。虽然一般健康人不会发生镁缺乏,但已发现越来越多的临床疾病与镁耗竭有关。

镁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孕妇每日为450毫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700毫克。镁普遍存在于食物中,但含量差别甚大。绿叶蔬菜富含镁,粗糙的粮食和坚果中也含有丰富的镁,而肉类、淀粉类食物及牛奶中镁含量属中等水平。一般精制食品中镁含量很低,除食物外,从饮水中也可获得少量的镁。食物中镁的吸收率约30%。

②微量元素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酶和维生素的必需活性因子,及许多酶均含有微量元素,例如碳酸酐酶含有锌,呼吸酶含有铁和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有硒等;构成某些激素的成分或参与激素发挥作用,例如甲状腺素含碘、胰岛素含锌、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组成成分等;参与核酸代谢,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含有多种适量的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对维持核酸的正常功能是必需的;协助常量元素和宏量营养素发挥作用,常量元素要借助微量元素起化学反应。

食物和水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长期微量元素缺乏或过量都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并可成为某些疾病的重要病因。微量元素还能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寿命,在保健和防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铁是人类研究最多和了解最深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铁缺乏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营养问题之一,受影响较大的是婴儿、幼儿和育龄妇女。铁缺乏以及缺铁性贫血在我国也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病。

铁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病:体内的铁主要是功能性铁,主要以血红蛋白形式存在于人体的红细胞内,并且铁与红细胞的形成和成熟有关;其他含铁的酶和肌红蛋白(仅存在肌肉组织中,其功能是在肌肉中转运和储存氧)组成功能性铁的15%。血红蛋白在从肺输送氧到各个组织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铁作为细胞色素和某些呼吸酶的成分,对呼吸和能量代谢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铁是造血原料,孕期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铁在肌体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食物中铁的吸收率和利用率不高,容易造成铁缺乏。我们常说的“贫血”,大部分都是因为缺铁而引起的。如果孕妇摄入的铁不足,就会直接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临床上经常出现的胎儿期贫血与出生时体内铁的储存量有密切关系。如果孕妇和乳母的膳食中铁供给不足,就可发生营养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现已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问题,尽管很少能引起死亡,但它对胎儿的大脑发育以及婴儿的智力发育至关重要。

铁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由于我国的膳食结构是以谷类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很少,尤其在农村。尽管我国居民膳食铁的摄入量达到或超过推荐摄入量,但是铁的吸收率仅为5%,因此营养学家认为,改善人群铁营养状况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提高膳食铁的吸收和利用上。我国居民膳食铁适宜摄入量,孕中期妇女每日为25毫克,孕晚期妇女每日为35毫克。

膳食铁的来源极大地影响铁的吸收,其影响范围可从小于1%到大于20%。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是在此范围的下端,乳制品居中,而肉类处于其上端。膳食中铁的良好来源包括动物肝脏、牛肉、各种瘦肉、蛋黄、肾脏、动物全血、大豆、黑木耳、芝麻酱以及一些强化铁的食品或饮料。一般蔬菜中含铁量不高,油菜、苋菜、菠菜、韭菜等含铁量虽不低但利用率不高。

人体内锌含量约1.5~2.5克,这个水平要靠每天吸收约5毫克锌来维持。体内的锌主要分布在头发、皮肤、骨骼、肝、肾、肌肉、胰、脾、胃肠道、红细胞、男性的睾丸中。血液中锌75%~85%分布在红细胞中,主要以碳酸酐酶及其他含锌金属酶的形式存在。

锌在体内的作用:锌是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体内物质代谢中很多酶的组成成分和活化剂。锌在核酸、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起到重要作用。锌参与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的代谢过程。锌还具有维持胰腺、性腺、脑下垂体、消化系统和皮肤正常功能的作用。锌也是胰岛素的成分之一,与胰岛素的活性有关。如果妊娠早期缺锌,可干扰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严重的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妊娠晚期缺锌,可使神经系统的发育异常。

锌的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我国居民膳食锌的参考摄入量:孕早期妇女每日为11.5毫克,孕中晚期妇女每日为16.5毫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每日为35毫克。锌的来源广泛,但动植物性食物的锌含量与吸收率有很大差异。牡蛎含锌量最高,每千克牡蛎中的含锌量在1克以上,牛肉、猪肉、羊肉及肝脏、蛋类每千克在20~50毫克,鱼类和其他海产品每千克在15毫克左右,牛乳及乳制品每千克在3~15毫克;豆类及谷类每千克在15~20毫克,而蔬菜和水果含锌较低,一般每千克在10毫克以下。过细的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导致锌大量丢失,例如将小麦加工成精面粉约去掉80%的锌;罐装食品也会导致锌的大量损失。

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必需成分,甲状腺激素对身体发育是必需的,正常的体格、认知行为和神经、运动系统的发育均依赖于甲状腺激素。外环境缺碘可导致人体脑发育落后和以甲状腺肿为主要特征的碘缺乏病。

碘的生理功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碘的独立作用,碘的生理功能是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形成,因此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也就是碘的生理作用。成人体内含碘量为20~25毫克,其中20%存在于甲状腺中。甲状腺素是调节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激素,主要调节热能代谢,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也有重要促进作用,还参与调节水、电解质的代谢,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与骨钙化,对身体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参与发育期儿童的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的增长和性发育。在脑发育的临界时期(从妊娠开始至出生后2岁),神经系统的发育必需依赖于甲状腺激素的存在。

碘缺乏病和碘过量:碘缺乏会得“粗脖子病”,即颈前方的甲状腺肿大。怀孕期间,孕妇对碘的需要增加,如不及时增加含碘多的食物,就可能发生甲状腺肿大。在甲状腺肿大流行地区(特别在山区),由于孕妇缺碘,使胎儿的甲腺激素不足,严重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结果可能会使儿童发生智能低下、听力障碍、体格矮小(又称为克汀病)。长期摄入含碘量高的饮水和食物,或在治疗甲状腺肿等疾病中使用过量的碘剂,常会发生碘过量,造成高碘甲状腺肿,对人体也有害。

碘适宜摄入量和食物来源:我国居民膳食碘的参考摄入量,孕妇每日为200微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每日为1000微克。海产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碘,从事贸易如海带、紫菜、发菜、鱼肝、虾等。海盐中的原盐也含有一定量的碘。孕期要常吃海产品,在不能经常吃到海产食物的内陆山区,应购买和正确使用加碘食盐,也可达到纠正碘缺乏的目的。动物性食物的碘含量大于植物性食物。通常食盐中含碘量甚微,越是精制盐含碘越少,近年来我国普及加碘盐,可长期稳定供给人体生理需要的碘量,不再需要额外补充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