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即心功能不全,按发病过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本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发展到心排血量不能满足全身代谢对血流的需要,从而导致具有血流动力异常和神经激素系统激活两方面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根据心脏排血功能减退的程度、速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以及代谢功能的差异,临床上有昏厥、休克、急性肺水肿和心脏骤停四种不同表现。
本病在中医属于“心悸”、“怔忡”、“喘证”、“水肿”、“心痹”等范畴。本病初起多由心肺气虚,以致血瘀痰凝;如气虚不能化气,则为气阴两亏;如累及脾肾,则为阳虚水泛;晚期则五脏衰微,阴阳俱虚,可致喘脱、厥脱,而阴竭阳亡,生命危殆。
临床证型及其治疗大法主要有:气虚血滞型,治宜益气活血;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化瘀祛痰;阳虚水泛型,治宜温阳利水;阳衰欲脱型,治宜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心竭康
【配方】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汉防己10克,川椒目5克,制附子9克,川桂枝6克,葶苈子10克,苏木9克,陈皮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共服28天。
【功效】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方药解析】本方是《金匮》己椒苈黄丸加减,方中黄芪、党参、茯苓益气利水;附子、桂枝、川椒目温阳化水;葶苈子强心利尿,苏木、汉防己活血行水;陈皮理气。综合全方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剂。
心衰合剂
【配方】葶苈子30克,桑白皮30克,车前子(包)30克,生黄芪30克,太子参3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5克,丹参30克,当归10克,泽泻15克。
【用法】汤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一般服药后1~3天起效。重症日服2剂,分4次服,病情缓解后改为日服1剂。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方药解析】本方集泻肺利水、益气养心、活血通脉三法于一方,标本兼顾,而以治标为主,尤以葶苈子为要药,具有强心利尿作用。
强心汤
【配方】红参9克,黄芪50克,山茱萸15克,葶苈子9克,丹参3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或分3次服。
【功效】益气扶阳,化瘀逐饮。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随症加减】此方用于心悸,口唇青紫,水肿,气急喘息不得卧等正气虚衰,水饮泛溢之证。
方中红参大补元气,以救亡阳脱阴;黄芪助红参振脾阳以滋化源,补肺气以充百脉,两药相伍,使气旺阳生,共为主药。山茱萸敛元气,固心阳,具有强心、抗休克作用;葶苈子泄肺平喘,利水消肿,也有强心作用;丹参活血养心;炙甘草益气复脉;全方共收益气扶阳,化瘀行水之功。
强心益气汤
【配方】万年青根15~30克,人参10~20克,制附子3~20克(先煎60分钟),麦门冬15~20克,五味子5~10克。
【用法】每日1剂,用水浸泡30分钟左右,再煎煮30分钟,煎2次,将2次药液混合,早晚分服。
【功效】强心益气,回阳敛阴。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Ⅱ、Ⅲ度,见心悸,胸闷,气喘,下肢浮肿,脉细数无力等症状。
【随症加减】本方主要指征:①脉象以数为主。②具有喘、肿、悸三主症。③有阴阳两虚之表现。加减法:水肿甚,属肺实者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属脾虚者合五皮饮;属肾虚者合真武汤;心悸、怔忡者合桂枝甘草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救逆汤;瘀血重者合血府逐瘀汤等。服药3天后,尿量可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
【注意】万年青根,苦寒,有毒。有洋地黄样强心作用。对房室间传导系统有抑制作用,故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者忌服。本品有蓄积作用,应严格掌握剂量,密切观察,一般以3~5天为1个疗程。获效后改用维持剂量。如心率低于60次/分,应立即停药。毒性反应为恶心、呕吐、眩晕、胸闷、腹泻、四肢发冷、心动过缓等。
北五加皮汤
【配方】香加皮5~10克(维持量3克左右),党参15克,太子参12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车前子(包)15克,猪苓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功效】益气强心,利水。治疗心力衰竭。
【注意】香加皮有小毒,不宜过量或久服。其副作用为烧心、呕吐、腹泻、心动过缓,停药或减量后症状消失。
【方药解析】香加皮,又名杠柳皮、北五加皮。味苦辛,气芳香,有小毒。具有强心利尿作用。有人认为香加皮的强心作用优于附子,不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引起的心力衰竭,均可应用。应用时严密观察,如有恶心、呕吐等肠胃道反应,即是用药过量的早期表现。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和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方面的异常。是各种心脏病常见的并发症,也可以发生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电解质紊乱、大量失血等病症中。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早搏、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慢速型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慢速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降低心搏出量,引起心功能不全及出现心源性休克。
本病可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情志所伤,痰湿、风热、寒邪、气滞血瘀、气血虚弱等都可引起心气虚衰、心血不足而致心悸、怔忡。
临床分型及其治疗大法,主要有:心气不足,治宜益气养心;心血瘀阻,治宜活血化瘀;心脾两虚,治宜补益心脾;气阴两虚,治宜补益养阴。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整律合剂
【配方】党参30克,丹参30克,苦参30克,炙甘草15克,柏子仁15克,常山15克。
【用法】汤剂。每日1剂。水煎2次,口服,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益气活血,养心复脉。主治各种早搏。
【方药解析】常山原为抗疟药,近年来发现常山与奎尼丁的某些作用相似,因而试用于早搏患者,取得良好效果。又,常山的主要成分常山碱乙经结构改造为常咯啉,是抗心律失常药。常山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超量可致呕吐,甚至中毒。
宁心饮
【配方】太子参15~30克,麦门冬15克,五味子6克,淮小麦30克,甘草6克,大枣7枚,丹参15克,百合15克,龙骨(先煎)30克,牡蛎(先煎)30克,磁石(先煎)30克。
【用法】先用水浸泡30分钟,头煎将先煎药物煎20分钟,然后再人其他药合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药液混合,早晚分服。大枣
【功效】益气养阴,生脉宁心。治疗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或心脏神经官能症。
【随症加减】本方用于心动过速属阴虚证者,证见烦热,口干,入夜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如心悸甚者,加生铁落、天王补心丹(吞);梦多心烦者,加景天三七、柏子仁、莲子;便秘者加生大黄3~4.5克,痰火上扰者,加酒制大黄4.5克。
【方药解析】本方为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味,适用于心动过速而气阴不足者。方中太子参、麦门冬、五味子、淮小麦、甘草、大枣益气养阴,养心安神;配以龙骨、牡蛎、磁石重镇安神,为标本并治之剂。
黄连温胆汤
【配方】陈皮10克,半夏12克,茯苓18克,枳实6克,胆南星6克,甘草6克,黄连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2次分服。2周为1个疗程。
【功效】化痰泻火,行气消滞。主治室性早搏(痰郁火动的怔忡心悸)。
【方药解析】《医宗必读》用温胆汤治热郁生痰之惊悸不得卧,本方增黄连、胆南星以加强泻火祛痰和宁心的作用。
黄连甘草汤
【配方】黄连10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少量多次频服,7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清心泻火,主治阵发性心动过速。
【方药解析】此方始载于《症因脉治》,称泻心汤。原书指证:“治心火乘金,内伤胸痛,左寸洪数。”刘河间指出“心卒动不宁,是心火热甚”所致。《石室秘录》论怔忡提出补心与去火药同用的治法。并以“化忡丹”为例,认为方中用黄连“泻心火,即所以定心气”的作用。又如《医鉴》镇心汤,云“治心慌立应”,方中也用黄连。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黄连有效成分小檗碱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小檗碱对CaCl2、乌头碱诱发的小鼠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颤和CaCl2—Ach诱发的房颤均有对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有关。
黄连生脉饮
【配方】黄连5~10克,黄芪20克,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丹参15克,苦参15~20克,当归10克,酸枣仁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7天为1个疗程,服药1~4个疗程。五味子
【功效】益气养阴,清心活血。主治早搏。
【随症加减】气虚甚者党参易人参5克,加炙甘草6克;胸闷憋气加瓜蒌皮、郁金;心痛较甚者加延胡索、水蛭各5克;高血压加天麻、钩藤。
【方药解析】本方在生脉饮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黄芪增强补气作用,辅以黄连、苦参清心复脉,佐以丹参、当归养血活血,共奏益气养阴、清心活血和复脉的功效。本方组方全面,用药简要,尤其适用于各种心律失常症。
滋阴和阳汤
【配方】炙甘草12克,人参10克,生地15克,麦门冬15克,阿胶(烊化)12克,麻仁12克,茯神15克,炒山檀10克,砂仁10克,大枣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匀后,早晚2次分服。
【功效】滋阴和阳,益气养血。主治心肌病、冠心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引起的房性或室性早搏、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等。
【随症加减】用于早搏、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证见心悸气短,自汗,少寐,脉细数或结代,舌质淡红,苔薄黄或剥。若触事易惊,心悸不安,宜加龙骨、牡蛎、珍珠母、柏子仁、炙远志等重镇宁神;胸闷痞窒,呼吸不畅,加郁金、瓜蒌皮、薤白通阳利气,宽胸散痹;若胸部刺痛,舌质紫暗,加三七、丹参、赤芍、制乳没等以活血散瘀,通络止痛。
【方药解析】本方是由炙甘草汤加减而成。炙甘草汤是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有效验方,现代用其原方或加减方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报道甚多,总有效率大体在84%~93.3%之间。该方以益气复脉,养血益心、滋阴和阳立法。实验研究证明,该方对多种原因所致的动物实验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认为其作用机理可能为改善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和抑制交感神经偏亢。有的研究指出本方对早搏的疗效很大程度上与生地的用量有关,大剂量生地效果较好,但最合适的剂量尚需进一步研究。
苦地汤
【配方】苦参40克,生地50克。
【制荆用法】煎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7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定志。治疗房性和室性早搏。
【注意】凡脾胃虚寒,腹痛腹泻,或心率迟缓者均忌服。
【方药解析】苦参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均有一定疗效。对病程较短的频发性室性早搏疗效较好。对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也有疗效。对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界性逸搏、房室交界性心律等缓慢性心律失常无效。
稳脉汤
【配方】人参12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五味子8克,黄芪15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阿胶(烊化)12克,炙甘草12克,炙龟板18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水煎,3次分服,1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月。
【功效】益气养阴,生津补血。治疗气阴两虚的快速型心律失常。
升心率汤
【配方】附子(先煎2小时)10克,肉桂3克,补骨脂10克,黄芪20克,丹参20克,降香5克。
【用法】煎剂。每日1剂,附子先煎2小时,余药共煎20分钟,滤出药液150毫升,次煎20分钟,滤药液150毫升,混合后分2次口服。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温阳益气,化瘀通脉。主治缓慢型心律失常。
【方药解析】本方以温阳益气化瘀等药组成,附子温心肾之阳气,补骨脂助附子温阳,肉桂温经散寒,黄芪补益心气,丹参活血化瘀,降香散瘀止痛。综合全方使阳气振奋,心气充足,改善了心脏窦房结等自律和传导系统的功能,提高了心率。
半夏菖蒲屑
【配方】生半夏、生菖蒲各等份。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密封贮瓶备用。使用时取末少许,吹入患者鼻腔,取嚏3~8次。
【功效】开心气,调心律。治疗阵发性心动过速。
【方药解析】这是取自民间医生的经验方。早在《金匮要略》就有用菖蒲屑吹鼻孔中治“小儿猝死”记载。《千金要方》和《肘后备急方》都有半夏末吹鼻治“猝死”方。二药不仅能苏醒神志,可因激发经气而起到调控心律的作用。
疏郁宁心汤
【配方】郁金10克,丹参10克,黄连5克,法半夏10克,酸枣仁10克,炙甘草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分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行气活血,清化痰热,安神定悸。治疗心律失常之痰瘀郁热型。
【方药解析】本方用丹参养血活血;枣仁养心安神;郁金行气解郁,活血清心;黄连清心泻火,宁神平悸;半夏燥湿化痰;甘草养心清热,调和诸药。全方综合,既能濡养扶正,又可清火化痰,行气祛瘀,使心脉畅通,则心律自复。
益气活血通阳方
【配方】红参6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桂枝18克,丹参20克,炙甘草8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功效】益气活血,温通心阳。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心脾阳虚型。
【随症加减】若肢冷汗出者,加制附片;心悸者加合欢皮、炒枣仁;胸闷者加瓜蒌皮。
加味参附汤
【配方】人参12克,附子(先煎2小时)15克,干姜12克,桂枝15克,丹参30克,川芎10克,檀香12克,薤白15克,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功效】温阳益气,活血行气。治疗房室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起搏功能或窦房传导功能减退,而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见于冠心病,其次见于如病毒性心肌炎、风湿热、充血性心肌病和胶原性疾病等。
临床以心动过缓为主要特征,有的病例可有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交替出现。患者可见心悸,胸闷,眩晕,肢冷,甚则晕厥。
在中医学中本病属于“心悸”、“眩晕”范畴。都由气虚血亏,寒凝血瘀所致。临床证型及治疗大法主要有:阳虚寒凝型,治宜温阳散寒;气虚血瘀型,治宜补气化瘀;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敛阴。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温阳益气复脉汤
【配方】人参15克,黄芪20克,细辛6~15克,制附片(先煎)10克,炙麻黄6克,麦冬12克,丹参18克,五味子12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一煎。
【功效】温阳益气,和络复脉。主治病窦综合征。
【随症加减】用于脉象迟缓结代,心悸怔忡,胸痞气短。属于心肾阳虚,心阳不运之证。若心痛者加延胡索、生蒲黄、檀香活血行气;胸憋者加瓜蒌、薤白宣痹通阳,或用菖蒲、郁金解郁理气;头晕者加菖蒲、磁石开窍通阳;气喘者加重人参用量,补元固脱。
【方药解析】本方系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而成。人参、黄芪、附子益气温阳以为君;细辛、麻黄、桂枝通阳以为臣;甘草益气兼和诸药;丹参活血通脉兼以养心;麦冬、五味子滋阴敛气,辅阳气之生,制阳药之燥。诸药配伍,共奏温阳益气、活血复脉之效。
起率合剂
【配方】党参、制附子(先煎2小时)、炙黄芪各15克,丹参50克,麦冬40克,麻黄25克,淫羊藿、炙甘草各30克。
【用法】细辛、麻黄经蒸馏提取液50毫升,其他药物水煎浓缩成450毫升,两液混匀,每日口服4次,每次40~5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