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穿山甲12克,制鳖甲12克,夏枯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野菊花30克,海藻30克,白英30克,望江南30克,紫丹参30克,全瓜蒌30克,牡蛎30克,昆布15克,山药15克,南沙参12克,王不留行12克,露蜂房12克,桃仁9克,小金丸10粒(随汤药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空腹服。
【功效】破血豁痰,解毒散结。主治乳腺癌中、晚期。
【方药解析】本方药物由四大部分组成。穿山甲、王不留行、桃仁、丹参、小金丸等,主要功能为活血化瘀,通络散结,消积止痛;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白英、蜂房、望江南等,能清热解毒,抗癌消肿;夏枯草、全瓜蒌、昆布、海藻、牡蛎、鳖甲等能软坚化痰、清化痰热;山药、南沙参能健脾养阴以护脾胃。所用药物虽多,但制方仍严密。
蜂穿不留汤
【配方】露蜂房、穿山甲各9克,王不留行、石见穿、莪术、黄芪、当归各15克,三七粉3克(吞)。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剂1个疗程。
【功效】益气活血,解毒散结。主治乳腺癌。
【随症加减】癌块直径超过3厘米,加水红花子15克、桃仁9克、魔芋30克;已溃者,加太子参30克、土茯苓30克;偏阴虚加天冬15克、生地15克、天花粉15克;偏阳虚加人参养荣丸每日1丸。已溃者用千分之一浓度的本方汤液外敷,并将三七粉、白芨粉等量混匀外敷。
【方药解析】露蜂房有解毒消肿作用,《本草蒙荃》记载本品“蜂毒乳毒并解”。该品提取物临床上试用于治疗多种癌症。水红花子是蓼科植物红蓼的果实。
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通常发生在宫颈阴道部或移行带区的鳞状上皮细胞及颈管内膜的柱状上皮细胞,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本病早期一般没有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多已达中、晚期。常见症状是白带增多和阴道出血。白带呈浆液性,或米汤样,或洗肉水样,且有恶臭味。
本病属中医“五色带”、“崩漏”范畴。治疗上常一方面调补冲任和肝、脾、肾之虚,一方面清理湿热瘀滞邪毒,标本兼治。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三品饼方
【配方】①主药:白砒45克,明矾60克,雄黄7.2克,没药3.6克。
②辅药:紫草、紫花地丁、重楼、黄柏、旱莲草各30克,冰片3克。
【用法】主药研细,制成饼、杆型,紫外线消毒,上药时用凡士林纱布保护阴道穹窿,将饼型或杆型药敷贴于子宫颈表面或插入宫颈管内,每5~7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3~4周。辅药研细末,高压消毒,辅助外用。
【功效】腐蚀败毒,清热解毒。主治宫颈鳞状上皮癌。
【方药解析】本方作用主要是使宫颈癌组织坏死,自溶脱落,以保存子宫正常生理功能。
愈黄丹方
【配方】海龙1条,白花蛇3条,水蛭6克,土鳖虫6克,人指甲6克,黄连6克,乳香6克,没药6克,全蝎9克,蜂房9克,黄柏9克,丹皮12克,龙胆草15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金银花煎水为丸,外以雄黄为衣。每天6~9克,分2~3次吞服。
【功效】活血化瘀,消癥散结。主治宫颈癌。
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种。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最多见,逐渐蔓到颌下、枕下、腋下、腹股沟等处。早期分散,后期可融合成大块,并可破溃。全身症状可见不规则发热,盗汗,皮肤瘙痒,食欲减退,进行性贫血、乏力等。
本病在中医学中多属“石疽”,“失荣”、“阴疽”、“瘰疬”范畴。临床上常采用清热化痰,软坚散结,解毒消肿,疏肝理气或养血益气等治疗。可单独服用中药,也可配合化疗、放疗治疗,目的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慈菇海藻汤
【配方】当归、川芎、赤芍各10克,生地、玄参、山慈菇、黄药子、海藻、昆布、夏枯草各15克,牡蛎、重楼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连服30剂后,如肿块缩小明显,续服1~2月;如肿块缩小不明显,加化疗。
【功效】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治恶性淋巴肿瘤。
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原发恶性疾病,也称血液的癌症。其病理特征是骨髓及其造血组织中有广泛的某一类型幼稚白细胞的异常增生,并有成熟障碍。
急性白血病以40岁以下男性高发,起病急骤,发热为首先出现的症状,全身广泛性出血、贫血貌、心慌、气短、乏力、浮肿等。慢性白血病中老年高发,起病缓慢,我国以慢性粒细胞型常见,早期无自觉症状,常见症状有易疲劳,多汗,怕热,体重减轻,头昏,面色苍白,气急,心慌,脾大或巨脾,肝常肿大,1/3病例淋巴结轻度肿大,低热。
白血病的治疗目前以化疗为主,或配合中药治疗。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青黄散方
【配方】青黛9份,雄黄1份。
【用法】以上两药按9:1剂量研细末,装胶囊。诱导缓解剂量为每日6~14克,分3次饭后服;维持缓解剂量为3~6克,分2~3次饭后服。
【功效】解毒抗癌。主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随症加减】有明显脾大瘀血者,加服膈下逐瘀汤;气血两虚者,加服八珍汤;脾胃虚寒者加服小建中汤。
【方药解析】青黛中抗癌成分为靛玉红,不溶于水,故不用水煎剂。雄黄中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二砷,对白血病有一定治疗作用,但长期服用易出现慢性砷中毒。
三物豆根汤
【配方】山慈菇、板蓝根各50克,山豆根30克,当归、丹参、赤芍、川芎、北沙参各20克,麦冬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功效】养血活血,清热解毒。主治急性白血病。
【随症加减】以上方配合化疗同时用。血热妄行者合并犀角地黄汤加减;气滞血瘀者用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同时服上方加理气药。
【方药解析】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本方药有类似肝素的作用,与化疗联合应用能增强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力,并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高凝状态,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因而能提高疗效。
龙牡红黄汤
【配方】三棱、莪术、五灵脂、槟榔、龙骨、牡蛎、海浮石各15克,香附18克,水红花子、瓦楞子各30克,三七12克,苏木10克,雄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另用醋香附、制鳖甲、鸡内金各120克研极细末,每次10克,每日3次,黄酒送服。
【功效】化瘀止血,解毒抗癌。主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方药解析】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收载的补络补管汤,专治咳血吐血久不愈者,方内有龙骨、牡蛎、三七、山萸肉组成,本方即在补络补管汤基础上加减组成。方中加雄黄、水红花子、莪术等,均为有一定抗癌作用的药物。特别是雄黄,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较为肯定的治疗作用。水红花子是蓼科植物红蓼的果实。
龙胆泻肝汤加减
【配方】龙胆草、黄芩、栀子、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猪苓、泽泻10克,鸡血藤、丹参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功效】清泻肝胆湿热。主治急性白血病肝胆湿热型。
【随症加减】热重加夏枯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豆根,或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湿重加藿朴夏苓汤、二陈汤、三仁汤。
【注意】如感冒、感染,停用本方,改予辨证施治,待好转后再用本方。
【方药解析】急性白血病初期多以实证、热证、阳证为主,所以治疗上大多以清热泻火为侧重点。中期热入营血,改从清营凉血人手。方中木通为毛茛科川木通而不是马兜铃科关木通。
癌性疼痛
疼痛是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在非转移的癌症患者中约15%有癌痛,在接受抗癌治疗的成人和儿童中,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晚期癌症则有60%~90%的患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多为持续性,并随病灶增大而不断加剧。
由于癌症疼痛严重地影响病人休息、睡眠,给病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带来极大痛苦。因此,解除癌症疼痛对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对控制癌痛有较好的效果,由于不良反应少,且对肿瘤本身尚有治疗作用,临床常常选用。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止痛抗癌丸
【配方】三七10克,重楼10克,玄参10克,芦根20克,黄药子10克,川乌6克,冰片8克,大蒜10克,麝香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筛,用大蒜汁将之调成糊状,搓丸,每丸重3克,每日2丸。同时制膏外用,外敷隔日2贴,贴患处或经络压痛部位。
【功效】抗癌散结,解毒止痛。主治各种癌痛。
胃癌止痛散
【配方】蜈蚣10条,水蛭15克,全蝎15克,血竭10克,白芥子10克,白花蛇2条,蟾酥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筛,瓶装备用。每次服用1.5~3克,每日2次,饭后半小时服用。
【功效】活血通络,散结止痛。主治胃癌疼痛,剧烈难忍。
【随症加减】兼气滞者加延胡索、柴胡、川楝子、木香;兼血瘀者加川芎、红花、乳香、没药、益母草、刘寄奴;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茯苓。
镇痛散
【配方】生南星、生附子、生川乌、穿山甲各9克,重楼、黄药子各30克,枫香脂、皂角刺各12克,芦根15克,冰片6克,麝香3克。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制成散剂,密封贮存。用时寻找患者疼痛最剧烈的部位或反应于体表的疼痛部位敷药,若疼痛部位散在,患者感觉模糊不清者,可选取痛处周围穴位敷药。方法为先以生理盐水清洁局部皮肤后,取药末5克,以茶水调成糊状外敷。敷药厚度一般为0.5厘米,最薄不少于0.2厘米,敷药后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敷药时间一般为6~8小时,12小时后可重复使用。
【功效】辛散镇痛,消肿散结。主治各种癌痛。
癌痛散
【配方】马钱子1份,莪术4份,五灵脂4份,川乌2份,樟脑2份,冰片2份。
【用法】以上药物按比例共研细末,装瓶密闭备用。用时按疼痛范围大小取适量药末,用蓖麻油调成膏状,涂敷痛处,敷药面积宜大于疼痛面积,厚约0.3厘米,外以胶布固定。药后疼痛降至Ⅱ级者可不再用,Ⅲ级以上者3天换药1次,直到疼痛缓解为止。
【功效】逐寒破瘀,散结止痛。主治各种癌性疼痛,以寒凝血瘀、闭阻脉络引起的疼痛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