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古先秦历史概述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
大约从一百七十万年以前起,在我们祖国广大的土地上,就有了远古的人类在活动和繁殖子孙后代。在云南省的元谋,陕西省的蓝田,北京市的周口店等地区,都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遗骸和遗物。这些发现,说明我国从很早的古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的历史。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类的劳动工具是用天然石头制成的。这种主要使用石制工具的时代,在考古学上叫做“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根据发现不同的石制工具,以及有关的活动遗迹来划分不同的发展阶段。把只会打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旧石器时代”,把掌握了磨制加工石器的阶段叫做“新石器时代”。
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除上述的以外,还有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河套人等。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大量的发现。从东北到台湾省和南海地区,都发现了各种类型的文化遗址。具有代表性的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青莲岗文化等等。
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除了考古发掘提供的资料外,在古书中也记载了不少关于我们祖先的传说。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炎帝、蚩尤等等。这些传说中的代表人物,基本上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活动情况和我国原始社会一些历史阶段的经济生活。
“中华民族的发展(这里说的主要地是汉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同样,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无阶级的原始公社的生活。而从原始公社崩溃,社会生活转入阶级生活那个时代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现在,已有了大约四千年之久。”我国古书里记载传说的尧、舜、禹的“禅让制”,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基本情况,而夏禹由“禅让”转变为“传子制”,反映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的历史。夏禹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大国——夏朝的创建人。因为他疏通河流、治理了水患,对人民有利,所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
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阶级分化,形成了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抗阶级。从夏朝开始,我国便进入阶级社会。夏朝建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它的建立和巩固,使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了全面发展。
夏朝从夏禹开始,到夏桀灭亡,共传了十四代,十七王,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第十四个国王孔甲时,社会矛盾就日趋尖锐。到了夏桀时,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加上夏桀的残暴,于是引起了奴隶和平民的反抗,结果被他的属国商族的成汤灭掉。
成汤灭夏以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的奴隶制大国。商朝的历史我们知道得比夏朝的具体些,除了古书记载以外,我国的考古工作者还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可靠资料。商朝的统治阶级——奴隶主贵族,非常迷信上帝鬼神,对奴隶和平民的剥削压迫十分残酷。他们任意杀死奴隶,用大量的奴隶作为牺牲品祭祀上帝鬼神,死后还将大批奴隶作为殉葬品埋入墓中。商朝的被统治阶级——奴隶和平民,为反抗奴隶主贵族,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斗争,这种阶级斗争一直推动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由于在商朝后半期的王都——“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字,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所以商朝又是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一个朝代。
商朝约有六百年的历史(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最后一个国王帝辛,又叫纣王。他在开发我国东南地区上,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但是,他又是一个荒淫暴虐的国王,所以约在公元前1027年,就被周武王推翻。
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三个统一的奴隶制大国。武王灭商两年后死去,他的弟弟周公旦辅佐他的儿子成王执政。周公为巩固西周这个奴隶制大国作出了不少贡献。他是一个奴隶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历史人物。周初分封诸侯,是一项巩固新王朝统治的政治措施,是周公贡献之一。
西周王朝经过周公、成王的巩固,到了康王、昭王时期,就开始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局面。周昭王对南方楚国进行过一次具有故事性的征伐。史书上称为“昭王南征”。
周穆王是西周王朝第五个国王。是我国先秦历史上一个神话式的人物。关于他西行的故事,自从公元281年(西晋太康二年)在古墓中发现《穆天子传》一书以后,一直在人们中流传。它反映了我国各兄弟民族自古以来,就要求团结在我国这个统一的大家庭里的情况。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人暴动”,发生在周厉王时,这次革命行动,极大地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由于“国人”的革命行动,周厉王被流放了。于是出现了“共和行政”的局面。我国历史有确切年代记载,也就是自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要生产部门,土地制度是以井田制为主的奴隶主贵族国家所有制。井田制虽然在西周以前就产生,但是到了西周才有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中的工具,虽然还是木、石、骨、蚌器,但是青铜工具已经逐渐增多。西周青铜器制造的数量大大的超过商朝。尤其是器物上的铭文,记载的内容很广泛,字数也增多,为我们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直接的史料,所以西周又是我国青铜时代全盛时期。
西周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叫周幽王,这是一个昏庸暴虐的国王。西周末期,由于社会矛盾的加剧,王室内部矛盾也扩大了,周幽王终于被申侯和犬戎的联合军队攻入王都后杀死,西周也就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市),这就是历史上称做东周的开始。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朝的统治一天天的衰落下去,诸侯国家势力一天天的强大起来,东周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动荡的时期,我国先秦时代的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自此开始。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也是我国先秦史上社会经济和文化开始大发展的时期。由于各诸侯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诸侯大国争霸的局面,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的“春秋五霸”。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象管仲、子产、曹刿、孙武这样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发生了“城濮之战”这样以弱胜强的著名的古代战例。也出现了越王勾践这样“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诸侯国王。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也是在春秋末期这个社会大变革时代产生的。
春秋末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改变了大国争霸的形势。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初期,许多原来的诸侯国开始陆续相互兼并。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世卿将原来六卿之一的知氏灭掉,形成了三家取代晋国之势。到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相继为周天子正式承认列为诸侯,原来“五霸”之一的晋国被瓜分了;公元前386年田氏世卿取代了原“五霸”之一的齐国以后,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称雄”的局面。于是开始了战国时期剧烈的统一战争。七个大国都先后在一批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推动下,建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政权,经过二百多年的剧烈战争,最后在公元前221年,才由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战国时期是我国先秦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
在这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有名的历史人物,有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技术发明家和文学家。不但产生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学派,还给我们保存了一批宝贵的文化典籍。先秦诸子的著作从春秋末期就开始产生,其主要的有:《论语》、《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管子》、《韩非子》、《商君书》、《孙子兵法》、《吕氏春秋》等等,另外还产生了像《周易》、《左传》、《诗经》、《楚辞》等,这样一些史学和文学名著。
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生产进一步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区,兴修水利,便于灌溉,不仅修筑堤防,开凿运河,而且还兴修了像都江堰、郑国渠这样大型的水利工程。
由于和自然界作长期斗争的经验积累,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需要,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在继承了商代和西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学、冶炼、采矿、医学等,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因此也为后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从而结束了战国时期那种诸侯割据称雄、长期兼并战争的局面。我国秦朝以前的历史,也就到此结束。
二、上古先秦历史纪事
关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和“神农氏”的传说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前,我国各族人民都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那时没有文字,当时社会情景无法记载下来,只靠人们一代一代地口耳相传。“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就是历史传说时期的一些代表人物。现代考古科学证明,只要剔去后人加上的一些神秘色彩,还其本来面目,这些代表人物及其事迹,基本上是能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某些历史阶段的经济生活状况的。
相传“有巢氏”构木为巢”,反映了我们的祖先曾经艰苦经营住所的情况。早期的原始人类,用自己制造的粗糙石器,在那遮天蔽日的森林里和鸟兽逼人的原野上,用群体的力量,猎取各种野兽和掘取植物根茎或果实,以维持自己简朴艰苦的生活。为要在这种环境中能够生存,开始,他们至少部分地保持着在树上居住的习惯,这是“构木为巢”的最初意义。后来,也许同时,人们利用天然洞穴,或者在山边岩下挖掘洞穴居住,这样,就能防御风雨寒热和毒蛇猛兽的侵袭,有了比较固定的藏身之地了。我国“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北京周口店的遗址,就是个洞穴的住址,这是整个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情况。
此后的一个长时期中,人们大概还在地面搭些窝棚之类的住所。在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渔猎:畜牧等经济的发展,氏族公社繁荣、发展,人们日益“安居乐业”,于是逐渐学会构木筑土,建造半地穴式的圆形、方形小屋和长方形大屋,后来便进一步发展为纯粹地面建筑,结构也日益复杂适用,成为后世房屋宫室的雏型。这也可以说是广义的“构木为巢”。所以,“构木为巢”可以说是概括了原始社会各阶段的人类居住状况。
“燧(suì遂)人氏”是由“钻木取火”而得名的。最早的原始人类不知熟食,把猎取到的飞禽走兽和采集到的果实根茎,分着生吃,存在一段所谓“茹毛饮血”的时代。后来,人们经过长期反复观察,看到雷电或火山爆发所引起的森林大火,不但可以取暖,吓跑野兽,而且发现被火烤熟了的兽肉吃起来香喷可口,又容易消化。于是,人们开始学会用火,起初只会利用和保存自然火,经过多少年月的生活实践,人们又发现了燧石加工或者久钻一块坚硬的木头,往往生热冒烟迸出火光,从此就学会了“钻木取火”或其他的人工取火方法。我国境内有些少数民族解放前还使用燧石打击、钻竹、钻木等等取火方法,在少数民族远古墓葬、遗址中,也发现有木片上钻孔烧灼的遗物,都是例证。我国的“北京人”、“河套人”、“山顶洞人”和“小南海文化”等遗址中都出现灰烬堆积层,说明人类用火的时代很早,从“河套人”、“山顶洞人”等用火遗址来看可能就在这个时期内已学会了人工取火。
自从有了火,特别是人工取火,人类生活发生了一次巨大的飞跃。火的广泛使用,使人们扩大了狩猎对象和食物的范围,增强了防御能力,人的躯体有了新的发展,脑量有了增加,从“猿人”进到“古人”阶段,更进到“新人”阶段,社会也就由原始人群进到初期的氏族公社。所以,难怪人们要大书特书,专门树立一位人工取火的代表,以标明这一巨大的进步。
“伏羲(xì西)氏”又称“庖牺氏”,是由“养牺牲以供庖厨”而得名的;相传他还教人结网捕兽捕鱼,驯养牲畜;又说他“教民嫁娶”。这个传说,首先反映的是原始畜牧业的发生。这时,石器制作水平提高,比以前更精致合用,有的称为细石器,并且用截、磨、钻、挖等技巧制作骨器和装饰品,用骨针缝制衣服。猎获物增多,就学会驯养野兽,形成了原始的畜牧业。这个阶段在各民族间情况不同,一般是在新石器时代出现,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有的民族就一直在发展畜牧业。汉画象石上,把伏羲画成人身兽尾,这和历史传说中,伏羲是一个以兽类为图腾标志的部落首领,从而表明原始畜牧业的出现是不无关系的。
又传说伏羲氏仰望天空,俯察地面,画八卦,刻文字,代替“结绳纪事”等等,这是说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在木头、石片、骨片上刻划符号,帮助记忆。在这个阶段的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在骨片上刻有符号的痕迹。后代的文字可能就是从这里逐渐发生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