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概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起,到公元589年隋统一南北止,共810年。
毛泽东同志说:“如果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置郡县,成立了皇帝直接控制下的官僚行政机构,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自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统治下,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极其残酷。秦始皇和他的后继者二世胡亥无休止地役使民力,加重赋敛,使农民无法生活下去。公元前209年,终于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展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小数百次农民起义的开端,为后来农民的反抗斗争树立了光辉榜样。在中国封建社会,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成为历史发展的巨大动力。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摧毁了秦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刘邦和项羽都是响应陈胜、吴广而起义的。他们在灭掉秦朝以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果实,进行了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做了皇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或前汉。
在秦末农民起义推动下,西汉社会多少有些进步。面对汉初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自刘邦以来,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所谓“文景之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西汉建立后,基本上继承了秦的制度。但西汉对秦制也有变更,这就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搞了分封制。先是刘邦分封异姓王,后来在消灭异姓王的过程中,又随着分封同姓王。同姓王势力很大,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经过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叛乱和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的斗争,王国割据势力受到很大打击,巩固了中央集权制。
秦始皇是以法治国。西汉大体上是“霸王道杂之”。在汉初表现为道家的无为同秦法家政治的杂用。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则表现为儒与法的杂用。但是,这时的儒、法,已不是先秦时的儒、法,而是被董仲舒等人揉合在一起的以儒学为招牌的新的思想体系。
秦朝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汉时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长期融合,华夏族同相邻的一些民族逐渐形成一个民族,这就是汉族。匈奴族的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通过“和亲”与战争,匈奴与汉朝的联系更加密切。西域各族被统一在汉朝的版图之中。西南、东南各族与内地的联系也得到增强。
汉武帝在历史上是和秦始皇并称的君主。他在位的五十四年,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建树,是西汉的极盛时期。西汉一代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如思想家董仲舒,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音乐家李延年,军事家卫青、霍去病,政治活动家张骞,理财家桑弘羊,农学家赵过,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集中出现在这个时期,并不是偶然的。但是,汉武帝时期的昌盛,是农民用血汗造成的。由于汉武帝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役使,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因此,汉武帝时候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它走向衰落的开始。司马迁所说的“物盛而衰”,是十分恰当的概括。
西汉后期,统治阶级政治腐败,地主、商人、贵族、官僚疯狂兼并农民,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危机加深。王莽夺取了刘氏政权,实行托古改制。王莽改制不仅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反而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灾难。于是爆发了赤眉、绿林农民起义,推翻了王莽的反动统治。曾经参加反莽斗争的汉室宗亲、南阳豪强地主刘秀和用农民起义的力量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或后汉。
东汉从公元25年到220年,统治了将近200年。东汉王朝是豪族地主的政权。在东汉政权的保护下,豪族地主势力迅速膨胀。豪族地主不仅兼并大量土地和财产,控制大量的依附农民,拥有雄厚的经济势力,而且还通过察举和征辟,把持中央和地方官位,结成垄断实权的政治集团。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争斗,政治的极端黑暗,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政权随之瓦解了。
东汉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推广,水利灌溉地区的扩大,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南方的逐渐开发和人口增加,是这时经济生活上的一个大的变化。但由于豪族经济的恶性发展,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总的说来,东汉的生产水平并没有超出西汉多少。
在思想领域,东汉谶纬迷信盛行,儒学被神学化,儒家谶纬神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对神学迷信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揭发和批判。《论衡》一书是他富有战斗性的唯物主义的不朽著作。在科学技术方面,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对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大科学家张衡的成就,对天文学以及地震科学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东汉时期,还出现了史学家班固及其《汉书》,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
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共369年。这一对期,基本上是处于分裂状态。
黄巾起义失败后,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地方割据势力,经过不断战争,形成魏、蜀、吴三国,天下鼎足三分。不久,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统一了全国,史称西晋。西晋的统一,不到四十年即行破坏。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南方建立偏安的晋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有几个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国家,被称为“十六国”。东晋之后,南方历宋、齐、梁、陈四朝,统称为南朝。与此同时,鲜卑拓跋氏的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再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统称为北朝。最后,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是豪族地主势力发展造成的。在分裂的情况下,豪族地主垄断政权,形成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这一特权地主集团,占有大量土地,拥有大量佃客、部曲和奴婢。在门阀世族的腐朽统治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西晋末年各族人民起义,东晋农民起义,以及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各族人民的起义,沉重打击了门阀世族的统治,使之逐渐走向没落。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虽然不断遭到战乱的破坏和影响,但仍然继续得到发展。三国时,魏、蜀、吴在各自统治的区域内都比较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到两晋南北朝,在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先后进入封建社会的阶段,扩大了封建经济关系;在江南,由于北方流民南下,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了江南的开发。
这一时期,迁居内地的各少数民族,在汉族封建经济文化影响下,较快地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各族人民通过长期的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共同斗争,形成和促进了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思想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魏晋时有玄学和反玄学的斗争,南北朝时有崇佛与反佛的斗争。文学和艺术方面,诗、乐府民歌、文学批评都有重大发展;绘画、雕塑、书法艺术也大放光彩。自然科学方面,在秦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算学、医学和农学,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此外,在史学、地理学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发展。这时,不仅出现了象范缜、祖冲之、陶渊明、顾恺之、王羲之等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而且还产生了像《神灭论》、《齐民要术》、《水经注》,《文选》、《文心雕龙》等这样一些名著。
隋朝统一全国以后,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纪事
秦的统一对社会的推进作用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秦的统一,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春秋战国之际,我国是在分裂割据的局面下进入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利用割据夺取政权,在各国内部进行改革,这对用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一个有利的途径。但是,随着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矛盾的日益展开,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和扩大自身的利益,要求打破这种割据状态,实现封建国家的统一。
实现全国的统一,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这样的条件,在战国后期逐渐成熟了。
战国以来,由于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上的广泛应用,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生产力有很大的进步。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交换有了新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了。那时候,北方的走马,南方的犀革、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等,都可以在中原地区买到。就拿偏居西方的秦国来说吧,像良马、美玉、金锡、丝绢等物产,都从很远的地方运去。各地间日益密切的经济关系,构成政治上统一要求的基础。这种统一要求形成一股广泛的思潮。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学派不同,但许多人都主张统一。孟子的“定于一”,荀子的“四海之内若一家”,韩非的专制集权思想,都是统一要求的表现。
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由谁来完成这个统一呢?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最有条件来完成统一事业的是秦国。
战国时代,各国间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同社会改革的程度直接有关。战国初期,强国都在东方,秦国是落后的。这是因为东方各国最先进行社会改革的缘故。但是,中期以后,东方各国一个个由强变弱,秦国却由弱转强,后来居上。原因在哪里?主要是东方各国社会改革不彻底,新旧势力妥协,政治情况不好,小农经济很快破产、衰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从而削弱了国家的力量。秦国的情况和东方各国相反。秦国的社会改革比较彻底,自商鞅变法以来,继续提倡耕战,鼓励发展生产,小农经济得到稳定和发展,社会经济一直向上,使秦国很快国富民强,无敌天下。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秦国不仅财力雄厚,而且政治情况也是东方六国所不及的。大思想家荀子曾到过秦国。他亲眼看到的情况是:“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朝廷“听决百事不留”。他称赞秦国是“治之至也”。
秦国对东方六国的这种优势,在秦始皇之前已经形成。李斯入秦后劝说秦始皇时指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秦始皇亲政后,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组织力量展开了统一六国的强大攻势,他同尉缭、李斯等人,认真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各个击破的战略和策略,重用王翦、蒙骜等名将,发动了对六国的最后一击。公元前230年,首先灭掉邻近的韩国。赵、魏无法抵抗,相继灭亡。不久,经过激烈的战斗,灭掉楚国。靠近秦国的四国一个个被攻灭,“近攻”的战略任务胜利实现。接着,秦国把打击的矛头指向当初“远交”的燕、齐。公元前221年,即灭燕的第二年,灭掉齐国。十年之间,消灭了东方六国,完成统一。
秦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全国统一,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跟着,那种因分裂割据而造成的攻城争地的屠杀,“以邻为壑”的纠纷,交通来往的障碍,以及许多制度的不同,文字的异形等等,都可以避免和消除了。在统一的环境里,社会经济和文化,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尽管这种有利条件在秦统一后没有被很好利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统一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作用,却越来越显现出来。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所以一开始就能迅速发展,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居于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与秦的统一是分不开的。
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春秋战国以来,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周边一些少数民族关系日益密切,一些少数民族逐渐与华夏族融合。秦的统一,是对长期以来民族融合的一个总结。在统一的地域里,戎族、狄族、夷族和华夏族进一步融合,形成最初的汉民族。以上各族已成了历史上的名称了。同时,南方的蛮族、百越,也加快了同中原各簇融合的步伐,陆续加入汉族的行列。北方的匈奴族,与中原地区各族的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全国统一及其所带来的历史进步,是劳动人民通过长期斗争、付出巨大的代价换来的。而秦始皇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实现了全国统一,他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采
用的主要制度和措施秦灭六国,只是实现统一的第一步。摆在秦始皇面前的下一步任务,是如何巩固国家的统一。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秦始皇首先创立了皇帝制度。在统一全国的当年,秦始皇就提出:“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经过群臣议论,他决定把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称,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他自称始皇帝,后代依次称二世、三世,这样地传袭下去。为了显示皇帝的绝对尊严,秦始皇还规定皇帝自称“朕”。“朕”字原是“我”的代名词,一般人都可以用,自此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代名词了。皇帝的名字要避讳。秦始皇名政,“正月”的“正”字,与他的名字同音,就被改为“端月”。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地主阶级的最高政治代表。后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这个称号。
秦始皇还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制度。在皇帝之下,有左右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并监督百官。以上合称“三公”。三公之下还有“九卿”,其中主要有掌管刑狱的廷尉,掌管财政的治粟内史,以及掌管山海池泽税入供皇室需要的少府等等。三公九卿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的臣僚,他们分管中央政府事务。最高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一人独揽。所有这些官员都由皇帝任免,领取俸禄,概不世袭。这套封建官僚制度,保证了皇帝的专断独裁,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