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智者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全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
这句话充满了大智慧,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智慧的人凤毛麟角。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一句人人都知道的老话。
南怀瑾分析说:“所有人似乎都在永不满足地奋斗着,以期望达到自己想像中的目标。有人要入仕为官,有人要事业有成,有人想腰缠万贯……但现实生活与我们的理想是有差距的。”
年少的陶渊明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他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但他直到30岁才被召为州祭酒。本以为可以一展所长的他,却看不惯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所以辞官回乡。后来他又被召为州主簿。当他35岁时,又一次投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的门下,以期实现自己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梦想。随着时局的变化,当桓玄大权在握、拥有重兵之后,并无兴国之计,而是想着“凌侮朝廷,幽摒宰辅,穷奢极欲,众务繁兴”,并想当皇帝,结果让众多仁人志士失望而归,而陶渊明也就因此离开桓玄。
陶渊明40岁时,刘裕率部击败桓玄,收复京邑,并实握东晋大权。这为长期处于黑暗中的民众带来一线新的希望,所以陶渊明也再一次入仕,在刘裕手下做参军。虽然他后来还做过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和为时八十多天的彭泽令,但他却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与自己的夙愿相违,于是从此弃官归隐,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陶渊明生于一个内忧外患、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当时长江以北的土地,为异族侵占,北方各族上层统治者经常发动对南方的骚扰和进攻。东晋王朝苟安江南,无所作为且矛盾重重,危机四伏。豪门世族恣意侵占良田山泽和佃客奴仆,他们搜刮民脂民膏,加之江南各地军阀互相攻伐残杀,我们可以想像那时的世道是如何黑暗。
怀有大志却在坎坷的仕途上往返颠簸、看尽官场的尔虞我诈以及世俗社会的污浊混乱的陶渊明,在经历了人生的苦辣酸甜后,终于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那就是飘逸洒脱的淡泊归隐生活,并从中找到自己人生的理想乐园。
但当今可是百业待兴、垂青人才的时代,年纪轻轻的你遇到了一点挫折,就想要学着陶渊明的样子避世?一个人刚进入社会没多久,对世界的经验是直觉的、片面的,你甚至还不了解人生,谈避世又是何等可笑?
陶渊明的淡泊与你的避世,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陶渊明站在山脚下,你也站在山脚下,但你却未必能体会到他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胸襟和气度,也不可能有他那份淡泊,更不可能在那份淡泊中体会人生的真谛!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已经越来越快,我们有着太多的压力、诱惑、欲望和痛苦……于是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只要遇到了一点儿挫折他就想要避世。他们想像着陶渊明般在山边水畔,与花草虫鱼、日月山水为伍,粗茶淡饭,不与俗人交往只与诗书为伴的日子是何等自在?但要反问的是:你说你已经厌倦这个世界,但你真的了解了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吗?你说你讨厌俗人俗事,但你体验过他们的生活吗?你说社会黑暗,那你又知道什么叫黑暗吗?
在名利权位面前,人们忘乎所以,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可到头来,这些争得你死我活的人,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的下场。
当然,也有谙此术并获得成功者。
三国时的曹操,很注意接班人的选择。长子曹丕虽为太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华,名满天下,很受曹操器重。于是曹操产生了换太子的念头。
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忙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
贾诩说:“愿您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理数,这样就可以了。”曹丕深以为然。
一次曹操出征,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作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言既出,满朝肃然,大臣们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反观曹植,大家倒觉得他只晓得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孝道,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结果还是“按既定方针办”,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国皇帝的宝位。
其实刚开始时,曹丕是极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夺走的,他想拼死一争,却又明知自己的才华远在曹植之下,胜数极微,一时竟束手无策。但他毕竟是聪明人,经贾诩的点化,顿时开窍:争是不争,不争是争。与其争不赢,不如不争,自己只需要恪守太子的本分,让对方一个人尽情去表演吧,公道自在人心!最后,这场兄弟夺嫡之争,以不争者胜而告终。
曹丕以不争而保太子之位,而东汉的冯异则以不争而被封侯。
西汉末年,冯异全力辅佐刘秀打天下。一次刘秀被河北五郎围困时,不少人离他而去,冯异却更加恭事刘秀,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找来的豆粥、麦饭进献给饥困之中的刘秀。河北之乱平定后,刘秀对部下论功行赏,众将纷纷邀功请赏,冯异却独自坐在大树底下,只字不提饥中进贡食物之事,也不报请杀敌军功。人们见他谦逊礼让,就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绰号,尔后,冯异又屡立赫赫战功,但凡议功论赏,他都退居廷外,不让刘秀为难。
公元26年,冯异大败赤眉军,歼敌八万,使对方主力丧失殆尽,刘秀驰传玺书,要论功行赏,“以答大勋”,冯异没有因此居功自傲,反而马不停蹄地进军关中,讨平陈仓、箕谷等地乱事。嫉妒他的人诬告他,刘秀不为所惑,反而将他提升为征西大将军,领北地太守,封阳夏侯,并在冯异班师回朝时,当着公卿大臣的面,赐他珠宝钱财,又讲述当年豆粥、麦饭之恩。令那些与冯异争功而进谗言者,羞愧得无地自容。
再讲个有关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江南有一个大家族,老爷子年轻时是个风流种,养了一大群妻妾,生下一大堆儿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这么大一个家当总得交给一个儿子来管吧。可是,管家的钥匙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于是,儿子们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这时,只有一个儿子默默地站在一边,只帮老爷子干事,从不参与争斗。争来斗去,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这把钥匙交给这群争吵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管好。最后,老爷子将钥匙交给了不争的那个儿子。
有人说生活是一杯酒,苦里有爽快,辣里有豪迈;有人说生活是冰糖葫芦,酸里透着甜。看看现在:工作要上岗证,医生有医师证,任教有教师证,还要晋级计算机证……哪一样不合格你就面临淘汰的命运。生活容不得丝毫懈怠,它根本就没给我们一丝喘息的机会,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太多的痛苦。让人很难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
在这个日益复杂的社会里,争名夺利的事情时有发生,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把无数人都卷了进去。对此,最聪明的做法是,迅速远离它!因为,在横渡江河时,只有远离漩涡的人,才会最先登上彼岸。
国学话谋略
淡泊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一种做人的要求;淡泊是一种简单,一种超然,一种执著。理解淡泊,学会淡泊,淡泊让你永葆轻松、潇洒的生活。